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闻学专业影视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山东政法学院新闻系项目化教学改革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干瑞青 《电影评介》 2014年第11期80-82,共3页
影视实践教学研究汗牛充栋,但基本针对高校影视专业或高职教育,如刘彤在论文《高校影视类专业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探索和实践——以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编导与戏文系为例》中,以成都理工大学影视学院为例,提出学校师生投身于“社会化... 影视实践教学研究汗牛充栋,但基本针对高校影视专业或高职教育,如刘彤在论文《高校影视类专业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探索和实践——以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编导与戏文系为例》中,以成都理工大学影视学院为例,提出学校师生投身于“社会化”极强的公司化运作体系当中,参与完全市场化的影视节目或影视剧拍摄来应对实践与教学脱钩的办法.在论文《高职影视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实践探索》中,陆亚美针对高职影视类教学对公共课程设置、见习模式提出了许多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 新闻学 影视类 实践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我们没有“新闻法”——反思我国新闻传播立法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晶晶 《政法论丛》 CSSCI 2014年第1期57-64,共8页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立法历经30多年至今未果,无论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还是传媒领域的现实发展,都表明了迫切的新闻立法诉求。在"新闻法"尚不能出台的众多复杂原因中,学术研究的偏颇却总是被忽略,研究方法的迷失带来学理探...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立法历经30多年至今未果,无论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还是传媒领域的现实发展,都表明了迫切的新闻立法诉求。在"新闻法"尚不能出台的众多复杂原因中,学术研究的偏颇却总是被忽略,研究方法的迷失带来学理探讨的浅尝辄止,宏观研究的乏善可陈,以及学科之间的壁垒隔膜。其背后透露出不容回避的学术勇气的不足和技术细节研究的缺乏。基于新闻传播法学理论建设的推进和现实新闻传播立法的需求,应首先在思想和理论上明确:新闻自由是谁的自由,谁可以办报,如何协调采访报道和国家公权力的关系等问题,同时必须关注新闻传播立法技术的研究,如舆论监督的规范体系,为新闻来源保密的规则归属等细节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立法 立法研究研究方法 学术勇气立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态势:一个文献综述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宗义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9期54-60,共7页
近年来新闻史学界不断反思对于新闻史的研究,提出新闻史的研究必须突破"革命史"、"政治史"的束缚,继而转向政治传播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多视野、多维度发展的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学者们更加倾向于深挖史... 近年来新闻史学界不断反思对于新闻史的研究,提出新闻史的研究必须突破"革命史"、"政治史"的束缚,继而转向政治传播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多视野、多维度发展的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学者们更加倾向于深挖史料,注重对媒介史的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诸如文化学分析的方法、叙事学方法以及量化分析的方法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从研究的范围和角度而言,其研究范围之广、角度之新颖堪称空前。此外,对于专门史、个案和专题、新闻学教育以及新闻人物的研究也比之前更加兴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史 新闻传播 新闻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信的传播、共享与意义建构:一个文献综述 被引量:27
4
作者 刘宗义 徐杰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4年第1期97-101,共5页
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微信对人际交流和沟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微信通过特定的社会功能快速传播信息,实现以"朋友圈"为基础的信息共享,从而构建特定的社会意义。通过分析和回顾2013年我国微信研究现状得知,微信研究的... 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微信对人际交流和沟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微信通过特定的社会功能快速传播信息,实现以"朋友圈"为基础的信息共享,从而构建特定的社会意义。通过分析和回顾2013年我国微信研究现状得知,微信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微信与自身研究、微信与社会影响研究、微信与传播学研究、微信与广告营销研究、微信与传统媒体的关系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使用 微信传播 微信营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性采访与法制新闻报道中的法律规制 被引量:6
5
作者 刘桂华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5期24-29,共6页
隐性采访主要有观察式和介入式两种,隐性采访方式的选择会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不同的影响,记者需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采取不同的采访形式。法制新闻报道中运用隐性采访应该严格掌握采访场所和范围,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规范和社... 隐性采访主要有观察式和介入式两种,隐性采访方式的选择会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不同的影响,记者需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采取不同的采访形式。法制新闻报道中运用隐性采访应该严格掌握采访场所和范围,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规范和社会公德。记者在隐性采访中要注意身份的法律限制,注意采访器材的法律限制等。同时,隐性采访不能为了追求新闻效应而损害公众的利益,放任违法行为的发生或以身试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制新闻 隐性采访 法律规范 公众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学视野下的高校影视文化教育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建波 《当代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8-60,共3页
传媒时代高校影视文化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从传播学角度审视高校影视文化教育,存在着传播者的尴尬、受传者的志趣差异、媒介的多元挑战、传播内容芜杂、传播效果无奈等一系列症结,应采取提高传播者专业素养、分类引导受传者的志向情... 传媒时代高校影视文化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从传播学角度审视高校影视文化教育,存在着传播者的尴尬、受传者的志趣差异、媒介的多元挑战、传播内容芜杂、传播效果无奈等一系列症结,应采取提高传播者专业素养、分类引导受传者的志向情趣、合理发挥多元传播媒介的功能、逐步优化高校影视文化的传播内容以及加强传播效果分析等对策,以切实提高高校影视文化教育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 影视文化 受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受众知情权角度看突发事件及其新闻报道策略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建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现代社会转型期各类突发事件频发,从受众知情权的角度梳理我国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典型个案,可看出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策略直接影响到受众知情权的实现。为保障受众知情权的充分实现,新闻媒体应研究突发事件并对其采取相应的新闻报道策略... 现代社会转型期各类突发事件频发,从受众知情权的角度梳理我国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典型个案,可看出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策略直接影响到受众知情权的实现。为保障受众知情权的充分实现,新闻媒体应研究突发事件并对其采取相应的新闻报道策略:严格界定受众知情权的范围并据此报道;根据突发事件潜伏、爆发、扩散、消退四阶段中新闻媒体的不同作用而作针对性报道;细分受众群并进行各取所需的报道;提高报道速度和拓展报道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事件 受众知情权 目标受众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法治的基本理念与法治新闻的客观报道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晶晶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0年第7期79-83,共5页
新闻法治是依法治国的一部分。新闻法治的基本理念包括:知情权、维护"人格权"、更正与答辩权、保密权等。媒体报道司法的权利源于公民对司法信息的知情与表达权;媒体报道司法的法律限制目前主要是要协调媒体报道司法的自由与... 新闻法治是依法治国的一部分。新闻法治的基本理念包括:知情权、维护"人格权"、更正与答辩权、保密权等。媒体报道司法的权利源于公民对司法信息的知情与表达权;媒体报道司法的法律限制目前主要是要协调媒体报道司法的自由与人格权,即肖像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的冲突;重提新闻专业精神是协调该冲突的必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法治 司法报道 知情权 人格权 新闻专业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法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建波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62-64,共3页
政法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追求政治、守望正义、憧憬民主、向往法治、倡导公正、崇尚公平的特质,反观现状,法律文化传统的古今传承与法律文化的中外交流相并存、法律意识的逐渐增强与法律敬畏感、神圣感的渐次缺失相对应、人才培... 政法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追求政治、守望正义、憧憬民主、向往法治、倡导公正、崇尚公平的特质,反观现状,法律文化传统的古今传承与法律文化的中外交流相并存、法律意识的逐渐增强与法律敬畏感、神圣感的渐次缺失相对应、人才培养工具性的定型化与人文精神的个性养成相矛盾。专业性政法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从高品味的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的拓展实践活动、高尚的职业道德熏陶、完善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多功能的教学实践实训基地以及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构方面加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文化 人文素质教育 实践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法治视域下媒体报道司法的权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晶晶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8-141,共4页
新闻法治是依法治国的一部分。新闻法治的基本理念包括:知情权、维护"人格权"、更正与答辩权、保密权等。媒体报道司法的权利源于公民对司法信息的知情与表达权;媒体报道司法的法律限制目前主要是要协调媒体报道司法的自由与... 新闻法治是依法治国的一部分。新闻法治的基本理念包括:知情权、维护"人格权"、更正与答辩权、保密权等。媒体报道司法的权利源于公民对司法信息的知情与表达权;媒体报道司法的法律限制目前主要是要协调媒体报道司法的自由与人格权,即肖像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的冲突;重提新闻专业精神是协调这种冲突的必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法治 司法报道 知情权 人格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语言与电影间意味深长的联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干瑞青 《电影评介》 2014年第6期68-70,共3页
百年电影史中,电影历经从无声到有声,再到彩色,对文学语言的使用一直不离不弃.因为“一种艺术绝不可能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产生出来,而突如其来地在我们眼前出现,它必须吸收人类知识中的各种养料,并且很快的把它们消化.”[1]因此,电影人... 百年电影史中,电影历经从无声到有声,再到彩色,对文学语言的使用一直不离不弃.因为“一种艺术绝不可能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产生出来,而突如其来地在我们眼前出现,它必须吸收人类知识中的各种养料,并且很快的把它们消化.”[1]因此,电影人积极吸收文学精华,不断完善自己的表现符号系统.但是文学语言特有的意蕴性、凝练性等特点对电影的表达形成一种风险.这也引起我们的疑虑,正如对话的出现有可能导致银幕成为一种高雅的戏剧一样,文学语言的广泛应用是否也在导致某种更加危险的倾向呢?在风险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文学语言电影化处理,优化了电影表现符号.因此,文学语言与电影表现符号之间形成了一种意味深长的联系,风险还会继续存在,但文学语言对电影的渗透也在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 观众 片头 画外音 画面形象 影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舆论监督中避免隐私侵权之对策研究
12
作者 张建波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3-96,共4页
新闻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之一。新闻舆论监督在深入揭露社会阴暗腐败面,批评谴责悖德败俗违法乱纪行为方面作用明显,但也经常造成公民个人的隐私侵权。新闻采访报道实践中,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应合理运用以下七种对策以切实避... 新闻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之一。新闻舆论监督在深入揭露社会阴暗腐败面,批评谴责悖德败俗违法乱纪行为方面作用明显,但也经常造成公民个人的隐私侵权。新闻采访报道实践中,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应合理运用以下七种对策以切实避免频频发生的隐私侵权,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区分不同的民事主体;征得当事人同意;坚持正当的新闻舆论监督;采取合理的隐性采访的方式;引用权威消息来源;进行善意批评和公正评论;恪守新闻职业纪律和道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论监督 隐私权 公众人物 知情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事件中公安微博的舆情引导 被引量:5
13
作者 常洪卫 蒋海升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9期64-67,共4页
公安微博以其互动式表达、扩散性传播的特点,在应对突发事件、引导网络舆情、提供警务服务等方面,显示出重要的舆论生态调节作用。在肯定公安微博传播优势和舆论引导功能的同时,仍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制约其功能的拓展。因此,要提升公安微... 公安微博以其互动式表达、扩散性传播的特点,在应对突发事件、引导网络舆情、提供警务服务等方面,显示出重要的舆论生态调节作用。在肯定公安微博传播优势和舆论引导功能的同时,仍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制约其功能的拓展。因此,要提升公安微博舆论宏观调控价值,需要其内在运作机制和外在制度保障上的再构建,即加强公安微博法规建设,建立由问责制度、绩效考评制度、认证机制和常态化管理机制构成的一体化制度保障,倡导公安微博模块化、透明化的经营意识,真正树立起"意见领袖"的舆情引导地位,不断提高网络时代应对突发事、社会管理创新、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安微博 舆情引导 运营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我国微博发展综述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宗义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1期43-48,共6页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微博因其具有瞬时性、互动性、及时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备受社会关注。通过对2012年微博研究总体状况的梳理后发现,微博研究主要包括微博与自身发展、微博与传播学、微博与舆论、微博与人际关系、微博与传统媒体...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微博因其具有瞬时性、互动性、及时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备受社会关注。通过对2012年微博研究总体状况的梳理后发现,微博研究主要包括微博与自身发展、微博与传播学、微博与舆论、微博与人际关系、微博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微博与新闻业务、微博与营销和政务微博研究等方面;内容以网络舆情、微博的发展、微博与法治、微博的治理、政务微博、微博与传播学等为主;在研究方法上由单一理论研究为主向系统化、实证化以及多角度化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 微博营销 传统媒体 政务微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的生态文明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6
15
作者 翟真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9-156,共8页
俄罗斯百余年的生态保护经验和教训,对中国而言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宝藏。俄罗斯的生态文明主要表现在生态理念、生态政策和生态教育等方面。生态理念包括生态哲学、科学技术观和社会制度等;生态政策主要有较完善的生态立法体系、环保优先... 俄罗斯百余年的生态保护经验和教训,对中国而言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宝藏。俄罗斯的生态文明主要表现在生态理念、生态政策和生态教育等方面。生态理念包括生态哲学、科学技术观和社会制度等;生态政策主要有较完善的生态立法体系、环保优先原则、生态税收制度、生态保险制度、生态鉴定制度;生态教育具有全民性和综合性,渗透贯穿于不同的教育阶段和领域。俄罗斯的生态文明启示我们,在建设中国生态文明时,要确立生态文明导向,完善生态法律制度,确保生态优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生态文明 生态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文化视野的文学创作及其审美风格:张炜与莫言 被引量:4
16
作者 孟文彬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8期66-72,共7页
齐文化是一支具有独特的文化模式与价值理念的地域文化,它对成长并生活于齐地作家的文化人格与文学创作风格一直存在着深远的影响。以张炜、莫言等为代表的生长于齐文化圈的作家的创作,表现出齐文化影响下的独特的文学审美特色:一是作... 齐文化是一支具有独特的文化模式与价值理念的地域文化,它对成长并生活于齐地作家的文化人格与文学创作风格一直存在着深远的影响。以张炜、莫言等为代表的生长于齐文化圈的作家的创作,表现出齐文化影响下的独特的文学审美特色:一是作品中营造的神秘浪漫的民间世界;二是作品中刻画的自由奔放的女性形象;三是作品中表现出的恢宏恣肆的开放气度。齐文化在文化研究中一直处于被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鲁文化遮蔽的状态,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对齐文化与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的研究在当代即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文化 民间世界 女性形象 张炜 莫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缺而完美的世界——史铁生作品中人物生存图景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建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42,共5页
残疾群体作为弱势群体屡屡在小说中得以展示,史铁生以其悲己悯人的普世情怀,选取境况相似的残疾群体作为文学关照的对象,以真诚态度写出这一群体直面残缺人生诸多困境时的精神生态,严肃思考苦难挫折于命运人生母题中的价值意义,从关注&q... 残疾群体作为弱势群体屡屡在小说中得以展示,史铁生以其悲己悯人的普世情怀,选取境况相似的残疾群体作为文学关照的对象,以真诚态度写出这一群体直面残缺人生诸多困境时的精神生态,严肃思考苦难挫折于命运人生母题中的价值意义,从关注"残疾的人"到关注"人的残疾",力倡重建信仰,弘扬爱心,从而为局限人类的缺憾人生作出近乎完美的哲理注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铁生 残疾群体 过程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逻辑理性及其当代价值评析——从构建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视角 被引量:2
18
作者 余多星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2-154,共3页
逻辑科学及其锻造的逻辑理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实践中大有用武之地。实践的需要也呼唤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加大健全的逻辑意识与逻辑素养的培育,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社会理性化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构建公平正义的... 逻辑科学及其锻造的逻辑理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实践中大有用武之地。实践的需要也呼唤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加大健全的逻辑意识与逻辑素养的培育,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社会理性化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逻辑理性在公平正义的体制建设和公平正义的信念培养上提供支撑。构建诚信友爱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现代社会诚信体系,建立诚信体系需要逻辑理性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科学 逻辑理性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被引量:1
19
作者 毛新青 《当代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59-60,共2页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大大超越了初期的技术和工具层面而向纵深发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网络主体理性精神的培养;二是网络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的培育;三是网络法律法规的教育。
关键词 社会稳定 网络素养 媒介素养 网络非理性 网络道德 网络法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关于名实乱象的批判观——从语言哲学的视角 被引量:1
20
作者 余多星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3-67,共5页
春秋战国时期,名实混乱的现象很严重。荀子从"正名以正政"的目的出发,把当时混乱的名实现象归纳为"用名以乱名"、"用实以乱名"和"用名以乱实"三惑。针对此三惑,荀子从名实关系的角度分别提出了... 春秋战国时期,名实混乱的现象很严重。荀子从"正名以正政"的目的出发,把当时混乱的名实现象归纳为"用名以乱名"、"用实以乱名"和"用名以乱实"三惑。针对此三惑,荀子从名实关系的角度分别提出了"验之所为有名,而观其孰行"、"验之所缘以同异,而观其孰调"和"验之名约,以其所受,悖其所辞"破解三惑的方法。从语言哲学的视角来看荀子对当时名实乱象的批判,就可以看到荀子破三惑的理论在指称问题上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现实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名实相乱 三惑及其破解 语言哲学 批判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