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苏轼《赤壁赋》的互文性解读
被引量:5
- 1
-
-
作者
俞泽峰
梁秀慧
-
机构
山东省德州学院中文系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46-48,共3页
-
文摘
苏轼以复绝千古的才情受到历代读者的倾慕,其《赤壁赋》更是因高邈难攀的文境而深得后世推崇。对于这篇旷世之作,人们往往读出的是作者超旷的胸襟、缥缈的禅意和随遇而安的“乐观”。这种解读显然是依据“言为心声”的理论,采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对作者与作品的关系所作的阐释,虽未为不可,却不免有郢书燕说之虞。如果立足于文本本身.从互文性视角重新观照,或许会别有所得。
-
关键词
《赤壁赋》
互文性
解读
苏轼
“以意逆志”
作者
才情
心声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课堂语言刍议
被引量:10
- 2
-
-
作者
白朝霞
-
机构
山东省德州学院中文系
-
出处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4-54,57,共2页
-
-
关键词
留学
课堂语言
教育改革
中等教育
学校
中国
高等教育
对外汉语教学
外国学生
组成部分
-
分类号
H195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愚公移山》寓意探源
被引量:2
- 3
-
-
作者
俞泽峰
-
机构
山东省德州学院中文系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2-44,共3页
-
文摘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对这则寓言的寓意,今天许多人认为它表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赞美了为追求理想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这种解读显然并非著者原意,而是后人的一种创造性阅读。
-
关键词
《愚公移山》
寓意
古代寓言
创造性阅读
奋斗精神
理想
列子
名篇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三个“半旧”看贾政
被引量:1
- 4
-
-
作者
俞泽峰
-
机构
山东省德州学院中文系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2-34,共3页
-
文摘
《林黛玉进贾府》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很受师生喜爱的一篇课文。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不仅借林黛玉的一双眼睛引出了贾府中的众多人物,而且通过多处环境描写。展现了贾府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的豪奢气派。不论是“雕梁画栋”的贾母院落还是“小巧别致”的贾赦住处,
-
关键词
《林黛玉进贾府》
贾政
中学语文教材
环境描写
课文
师生
-
分类号
I207.411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陶渊明的菊花
- 5
-
-
作者
俞泽峰
-
机构
山东省德州学院中文系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6-48,共3页
-
文摘
陶渊明与菊花有不解之缘,笔下多次出现菊花意象,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这首诗通过对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表现了作者对喧嚣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在对自然景物的本色描摹中,流露出超旷闲逸、恬适宁静的心情。展现了作者淡泊名利、坚贞芳秀的品格。
-
关键词
陶渊明
菊花
隐居生活
《饮酒》
自然景物
淡泊名利
花意象
作者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对《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建议的认识和思考
- 6
-
-
作者
郑晓娟
-
机构
山东省德州学院中文系
-
出处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5年第1期56-59,共4页
-
文摘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建议中存在着概念含混的地方,导致指向不明,教学中容易造成混乱。应把握阅读"对话"与阅读教学"对话"的不同,阅读"对话"与教学"对话"的不同。真正在阅读教学中落实阅读教学"对话"的理论和实质。
-
关键词
阅读“对话”
阅读教学“对话”
教学“对话”
认识和思考
-
Keywords
reading 'dialogues'
reading teaching 'dialogues'
thought
-
分类号
G63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谈谈《宝玉挨打》中贾政的三次流泪
- 7
-
-
作者
俞泽峰
-
机构
山东省德州学院中文系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9-51,共3页
-
文摘
在《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中,贾政对宝玉大打出手。之所以如此,按照传统研究者的观点,贾政是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宝玉则是一个封建叛逆。贾政不能容忍宝玉的离经叛道,因而欲除之而后快。但令人有些费解的是,在痛责宝玉的过程中,怒不可遏的贾政本应很解气、很痛快,可为什么却一次次流泪呢?这纵横的老泪又说明了什么呢?
-
关键词
《宝玉挨打》
贾政
封建礼教
《红楼梦》
封建制度
离经叛道
研究者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陶渊明的“田园”
- 8
-
-
作者
俞泽峰
-
机构
山东德州学院中文系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41-43,共3页
-
文摘
晋安帝义熙元年(419年),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回归田园,从此彻底摒弃仕途.成为一名真正的农夫。次年,他写下了著名的《归园田居》五首,其中的第一首尤为后人称道。在这首诗中,诗人叙述了自己归田的原因、归田后的生活以及“复得返自然”的愉悦心情。陶渊明为什么要返归自己的出生地“园田居”?“田园”对他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
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
《归园田居》
出生地
诗人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多元智能理论对语文教学的意义及整合
- 9
-
-
作者
郑晓娟
-
机构
山东德州学院中文系
-
出处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4年第9期73-74,共2页
-
-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语文教学
课程整合
直觉学习
教学内容
人际关系
中小学
-
分类号
H09
[语言文字—语言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