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基双金属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有机废水研究进展
1
作者 孙德阳 王洪波 +3 位作者 宋连心 徐鑫涛 马金龙 李晓辰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26,46,共7页
基于自由基和非自由基途径的高级氧化技术等替代化学处理技术在水处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基于铁的双金属类芬顿反应和基于硫酸根自由基的高级氧化工艺在处理有机污染物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铁在内的过渡金属在有机污染环境的... 基于自由基和非自由基途径的高级氧化技术等替代化学处理技术在水处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基于铁的双金属类芬顿反应和基于硫酸根自由基的高级氧化工艺在处理有机污染物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铁在内的过渡金属在有机污染环境的修复中被广泛用作过硫酸盐活化剂,铁与其他金属形成双金属结构可以调节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和活性位点,因此铁基双金属催化剂通常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催化活性、回收利用性。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了近年来铁基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活化机理以及降解应用,讨论了影响铁基双金属催化剂稳定性及其活化过硫酸盐体系降解率的主要因素,最后对该体系降解有机废水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双金属 过硫酸盐 有机污染物 活化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电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抗生素废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史雅兰 刘秀涵 +2 位作者 杨志刚 李云飞 陈飞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3-993,共11页
生物电人工湿地系统(CW-MFC)是一种耦合人工湿地(CW)和生物电化学系统的新兴技术,其除保留CW在水处理方面的优势外,还可通过富集电化学功能菌群强化系统对复杂污染物的去除。近年来国内外关于CW-MFC处理抗生素废水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 生物电人工湿地系统(CW-MFC)是一种耦合人工湿地(CW)和生物电化学系统的新兴技术,其除保留CW在水处理方面的优势外,还可通过富集电化学功能菌群强化系统对复杂污染物的去除。近年来国内外关于CW-MFC处理抗生素废水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其效能和机理方面缺乏系统的归纳总结。基于此,首先系统归纳了CW-MFC对磺胺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的去除效果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再从微生物、电化学作用、填料和植物4个方面阐述了其在抗生素去除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结果表明:CW-MFC对磺胺类、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去除效率可以达到80%,抗生素在CWMFC中可通过填料吸附截留、植物根系吸收和微生物电化学作用等多种机制协同去除,其中环丙沙星的去除以填料吸附为主,相比之下磺胺和四环素类抗生素更易被微生物降解。CW-MFC在处理抗生素废水,特别是修复抗生素污染地表水体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该系统在处理抗生素时仍面临着抗性基因传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电人工湿地(CW-MFC) 抗生素 污水处理 电化学活性菌 电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废水处理的新技术研究进展
3
作者 沈雪 韩雪 +3 位作者 张学万 刘汝鹏 李英鑫 王晋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22,42,共8页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重金属废水已成为严重威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问题之一。在此社会背景下,如何有效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本文介绍了重金属废水的来源与危害,对传统重金属废水治理技术进行了概述,包括其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重金属废水已成为严重威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问题之一。在此社会背景下,如何有效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本文介绍了重金属废水的来源与危害,对传统重金属废水治理技术进行了概述,包括其优缺点及局限性。随后系统介绍了纳米材料技术、膜过滤技术、光电催化技术以及电化学技术等新兴技术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最新研究进展。最后,通过对新兴技术的综合分析,提出了结论与展望,指出新兴技术在重金属废水处理领域的潜力和前景,同时也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旨在为重金属废水治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以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断向前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废水 纳米材料 光电催化 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环境中PAN污染现状及转化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孙友敏 刘晨 +2 位作者 范晶 张桂芹 王淑妍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7-107,共11页
过氧乙酰硝酸酯(PAN)是光化学烟雾中重要的二次有机污染物,跟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都有着相关联系,已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对PAN进行的相关研究,总结了PAN的污染现状、监测技术和生成降解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过氧乙酰硝酸酯(PAN)是光化学烟雾中重要的二次有机污染物,跟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都有着相关联系,已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对PAN进行的相关研究,总结了PAN的污染现状、监测技术和生成降解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目前监测到的PAN浓度的空间区域特征总体呈现出城区明显大于郊区,日浓度高峰值通常出现在12:00-16:00之间,一年中夏季平均浓度较低。PAN生成速率主要受过氧乙酰(PA)自由基的生成速率影响,大气中PA自由基主要由乙醛、丙酮、甲基乙二醛、丁烯酮和联乙酰等含氧挥发性有机物生成,多数情况下乙醛对PA自由基的贡献率最高。PAN热解反应路径O-N键断裂优于O-O键断裂以及协同的C-C键和O-O键断裂;水解反应路径C-O键断裂和无水分子参与的O-N键断裂优于水分子参与的O-N键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乙酰硝酸酯 污染特征 监测技术 生成降解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太阳能驱动界面蒸发设计的碳基光热材料研究进展
5
作者 许兵 周晶 +6 位作者 刘佳 张旭 杨晓彤 姚兴洁 郭培勋 马良 张新玉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4-56,共13页
太阳能驱动界面蒸发(solar-driven interfacial evaporation, SDIE)能够利用太阳能将液态水高效转换为蒸汽,为发展生态友好和具有成本效益的淡水生产技术提供基础。其中光热材料是实现能量转换的关键平台,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用来加热蒸... 太阳能驱动界面蒸发(solar-driven interfacial evaporation, SDIE)能够利用太阳能将液态水高效转换为蒸汽,为发展生态友好和具有成本效益的淡水生产技术提供基础。其中光热材料是实现能量转换的关键平台,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用来加热蒸发。近年来,人们在提高太阳能水蒸发效率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许多创新光热材料被用于实现可控和高效的太阳能-热能转换,以应对从微观尺度到分子水平的能源-水关系挑战。在此基础上,以碳基光热材料为基础,综述了SDIE技术中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石墨烯、碳纳米管、天然植物碳材料以及碳基复合材料等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光热材料在SDIE领域的设计、合成和应用概况,并总结了蒸发水收集速率相关的研究成果,以期为设计低成本、高效光吸收、化学稳定、可重复使用和宽谱吸收的SDIE装置,实现离网脱盐提供参考;最后,对未来碳基材料在SDIE结合人工智能、发电、灭菌及全天候运行等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实现环保高效、多用途的水处理净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驱动界面蒸发 光热转换 碳基材料 海水淡化 离网脱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D-MOM模型的青岛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张相忠 王晋 +1 位作者 韩萍 丁艳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9-53,60,共6页
以青岛市为研究对象,应用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SD)和多目标优化法(MOM)构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选取青岛市水资源供需平衡体系中的13个变量作为关键控制变量;明确了“客水>地表水>雨水>再生水>海水淡化水>地下水”... 以青岛市为研究对象,应用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SD)和多目标优化法(MOM)构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选取青岛市水资源供需平衡体系中的13个变量作为关键控制变量;明确了“客水>地表水>雨水>再生水>海水淡化水>地下水”水源供水次序;提出适用于当前青岛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 系统动力学模型 水资源优化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用水中嗅味物质的检测与去除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宋连心 王洪波 +2 位作者 薄其馨 杨广森 李晓辰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5-958,963,共5页
论述了水体中致嗅物的主要来源和产生的气味、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对嗅味物质的规定和我国水源及饮用水中嗅味物检出情况。讨论了嗅味物质的两种检验检测方法及各自特点以及局限性。介绍了嗅味物质的处理技术,如:吸附法、高级氧化法... 论述了水体中致嗅物的主要来源和产生的气味、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对嗅味物质的规定和我国水源及饮用水中嗅味物检出情况。讨论了嗅味物质的两种检验检测方法及各自特点以及局限性。介绍了嗅味物质的处理技术,如:吸附法、高级氧化法、生物法,以及各自应用范围以及和优缺点。对未来嗅味物质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致嗅物 土臭素 二甲基异莰醇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零价铁与微生物耦合对地下水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马金龙 李梅 +2 位作者 于恒 焦晗 时延锋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06-1911,共6页
介绍了地下水PRB修复技术、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和原位化学氧化技术及其特点,总结了nZVI的“核-壳”结构以及物理和化学制备方法,探讨了nZVI降解地下水中重金属、非金属无机物、卤代有机物和抗生素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吸附、氧化/还原、沉... 介绍了地下水PRB修复技术、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和原位化学氧化技术及其特点,总结了nZVI的“核-壳”结构以及物理和化学制备方法,探讨了nZVI降解地下水中重金属、非金属无机物、卤代有机物和抗生素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吸附、氧化/还原、沉淀等原理。阐述了nZVI与微生物耦合体系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分析了nZVI对微生物的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提出了耦合技术今后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NZVI 微生物 耦合体系 原位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FC型生物传感器监测厌氧消化中挥发性脂肪酸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吴怡婷 李梅 +2 位作者 杨竹慧 赵朦 张百强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2-256,共5页
从MFC型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入手,主要关注该技术在挥发性脂肪酸(VFA)监测领域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反应器构型、电极材料、分隔膜材料、电活性微生物等因素对MFC型生物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对MFC型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 从MFC型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入手,主要关注该技术在挥发性脂肪酸(VFA)监测领域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反应器构型、电极材料、分隔膜材料、电活性微生物等因素对MFC型生物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对MFC型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提升MFC型生物传感器在VFA监测方面的性能奠定基础,为推动厌氧消化在线监测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厌氧消化 挥发性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污染河道水体环境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韩萍 刘健 +2 位作者 郭静娴 张相忠 王晋 《绿色科技》 2021年第22期73-75,共3页
由于城市河道影响城市的社会、经济、生态等众多方面,对城市污染河道进行修复关系着城市生态系统和民众人居环境,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综述了城市河道环境修复的发展进程,介绍了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与生态... 由于城市河道影响城市的社会、经济、生态等众多方面,对城市污染河道进行修复关系着城市生态系统和民众人居环境,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综述了城市河道环境修复的发展进程,介绍了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与生态修复技术4种城市河道修复技术的适应情况和优缺点。此外,对城市河流水环境精细化和差异化特征识别、河道修复技术层面和社会经济层面兼容性和冲突性等问题两方面对河道环境修复给出了思考和建议,以期为城市污染河道环境修复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染河道 生态修复 特征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结晶法回收磷的影响因素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齐震 刘汝鹏 +4 位作者 徐林煦 房金峰 朱炜臣 樊浩宇 乔一木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1-49,共9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频繁的工业活动,磷逐渐从磷矿石转变为磷酸盐进入水体,废水中磷的存在会导致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由于磷酸盐岩体消耗量不断增加,磷矿资源逐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磷的回收再利用具有重大意义,而含磷废水被认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频繁的工业活动,磷逐渐从磷矿石转变为磷酸盐进入水体,废水中磷的存在会导致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由于磷酸盐岩体消耗量不断增加,磷矿资源逐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磷的回收再利用具有重大意义,而含磷废水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磷回收源。借用反应器的诱导结晶法具有设计简单、操作简便、回收效率高、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磷回收方法。首先从动力学和热力学角度简要描述了诱导结晶法的原理,其次分析了羟基磷灰石(HAP)和鸟粪石(MAP)两种常用的诱导结晶法回收磷的影响因素,包括过饱和度、酸碱度(pH)、离子物质的量比、水力停留时间(HRT)、上升流速以及反应器类型等,再次介绍了两种诱导结晶法在实际回收磷领域的应用,最后对诱导结晶法回收利用磷资源的发展前景及工艺应用条件优化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盐 反应器 诱导结晶 磷回收 羟基磷灰石 鸟粪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餐厨废物水热反应减重的关键影响因素及运行参数研究
12
作者 刘冠宏 臧宇飞 +5 位作者 刘兵 陈飞勇 王静 史水合 孙秀芹 张瑞娜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0-215,共6页
运用水热炭化工艺,研究不同温度(170~270℃)、停留时间(0~100 min)、料液比(1∶1、1∶3、1∶9)对餐厨废物水热反应减重的影响,并对运行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升高温度,餐厨废物的减重率也随之提高,且减重率均在91%以上;随着停留时间... 运用水热炭化工艺,研究不同温度(170~270℃)、停留时间(0~100 min)、料液比(1∶1、1∶3、1∶9)对餐厨废物水热反应减重的影响,并对运行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升高温度,餐厨废物的减重率也随之提高,且减重率均在91%以上;随着停留时间的延长,减重率在20~40和80~100 min时会有小幅度的增长,在0~100 min的停留时间内减重率从83.90%增至86.80%;料液比的增加会使减重率下降,料液比为1∶9、1∶3、1∶1时,对应的减重率分别为91.60%~91.87%、86.20%~87.00%、83.90%~88.10%。液相产物COD测定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料液比是影响液相产物COD的主要因素,随着反应的进行,液相产物COD先是逐渐减小并趋于平稳,后略有增加。试验得到的水热炭高位热值为30.50~31.90 MJ/kg,高于国家标准煤热值29.30MJ/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炭化 餐厨废物 生物炭 水热反应 减重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容去离子技术去除水中硝酸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房金峰 曲莹 +5 位作者 赵玉博 刘汝鹏 张震 齐震 樊浩宇 朱炜臣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9-37,共9页
电容去离子技术(Capacitive deionization,CDI)是一种新兴的电化学硝酸盐脱除技术,具有结构和操作简单、成本低、能耗低、对环境友好等优点,但存在吸附容量不足、选择性较差、脱盐能力有限等问题。针对CDI存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在CDI装... 电容去离子技术(Capacitive deionization,CDI)是一种新兴的电化学硝酸盐脱除技术,具有结构和操作简单、成本低、能耗低、对环境友好等优点,但存在吸附容量不足、选择性较差、脱盐能力有限等问题。针对CDI存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在CDI装置结构优化及电极材料改性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介绍了CDI装置在膜电容去离子技术(MCDI)、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技术(FCDI)、电容-电催化耦合技术等结构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电极材料改性研究进展主要从树脂类涂覆、表面改性、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掺杂、结构调控等方面进行了介绍。通过CDI装置结构优化和电极材料改性,提高了电容去离子技术去除硝酸盐的性能,扩大了其去除硝酸盐的适用范围,使得电容去离子技术在去除硝酸盐方面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最后针对提高选择性与去除率、提高电极吸附容量、增强电极可持续利用性、实际应用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CDI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容去离子技术 电极改性 结构优化 硝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流域尺度耕地冠层叶绿素、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估算及分布特征研究
14
作者 陈飞勇 陈倩勋 王晋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5-31,共7页
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和作物冠层叶绿素含量分别是土壤肥力和农田作物生长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山东省瀛汶河流域的耕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深度学习提取耕地地块,基于Sentinel-2A多光谱遥感数据和野外采样试验数据,运用BP神经网络模... 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和作物冠层叶绿素含量分别是土壤肥力和农田作物生长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山东省瀛汶河流域的耕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深度学习提取耕地地块,基于Sentinel-2A多光谱遥感数据和野外采样试验数据,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反演模型,得到研究区耕地的表层SOC和冠层叶绿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秋收时节的复杂影像对深度学习模型准确识别瀛汶河流域的耕地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平原地区影响相对较小;(2)冠层叶绿素反演模型在反演叶绿素含量方面虽已达到较高精度(决定系数r 2=0.79),但仍受地表条件复杂性和植被多样性因素的制约;(3)研究区耕地表层SOC含量集中于13.00~16.00 g/kg,且空间分布规律不显著。本研究不仅为瀛汶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还为精准农业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叶绿素 耕地土壤有机碳 深度学习 BP神经网络 遥感技术 流域尺度 瀛汶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2影像的典型草甸型湖泊大气校正研究
15
作者 孟飞 冯建飞 +2 位作者 付萍杰 张家威 陈飞勇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112,共17页
针对一种遥感影像大气校正算法很难同时适用于不同类型湖面的光谱校正问题,文章选取南四湖作为研究区,收集2019—2022年该区域“哨兵二号”(Sentinel-2)卫星遥感影像,采集同期宽敞湖面和水生植被覆盖湖面的光谱数据,基于自适应权重算法... 针对一种遥感影像大气校正算法很难同时适用于不同类型湖面的光谱校正问题,文章选取南四湖作为研究区,收集2019—2022年该区域“哨兵二号”(Sentinel-2)卫星遥感影像,采集同期宽敞湖面和水生植被覆盖湖面的光谱数据,基于自适应权重算法,利用Acolite、Sen2Cor和C2RCC三种传统大气校正方法优势,构建了两种多光谱影像大气校正新框架——自适应加权平均大气校正算法(AWA-AC)和改进的自适应加权平均大气校正算法(IAWA-AC)。使用各算法对南四湖Sentinel-2影像进行大气校正试验,并对校正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对比,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影像大气校正新框架比传统单一算法效果更好,表现在研究时段区域内实测光谱和大气校正影像光谱的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无偏相对误差(AURE)等3个指标,最大提升值分别为79.75%、71.55%和70.43%。在无实测光谱数据推算R2的前提下,使用文中构建的IAWA-AC算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大气校正,能够获得较好的光谱保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校正 Acolite算法 C2RCC算法 Sen2Cor算法 自适应加权平均 南四湖 “哨兵二号”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电容去离子技术及法拉第电极材料研究进展
16
作者 房金峰 刘洋 +6 位作者 滕新君 赵玉博 刘汝鹏 张震 樊浩宇 朱炜臣 齐震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92-1696,1701,共6页
介绍了混合电容去离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并简要回顾了发展历程;从混合电容去离子的原理和现状分析,认为混合电容去离子技术的研究关键在于电极材料,依次介绍了过渡金属氧化物、聚阴离子型化合物、普鲁士蓝类似物等法拉第电极材料的研究现... 介绍了混合电容去离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并简要回顾了发展历程;从混合电容去离子的原理和现状分析,认为混合电容去离子技术的研究关键在于电极材料,依次介绍了过渡金属氧化物、聚阴离子型化合物、普鲁士蓝类似物等法拉第电极材料的研究现状,提出现阶段的研究重点仍是提高电极材料的脱盐能力和循环稳定性,并对混合电容去离子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容去离子 电极材料 脱盐 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市区PM_(2.5)中正构烷烃光化学氧化变化特征
17
作者 张桂芹 邵志洁 +5 位作者 蒋利 潘可鑫 王云博 孙友敏 毛书帅 刘仕杰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3-161,共9页
为了解济南市区PM_(2.5)中正构烷烃的光化学氧化特征,该研究利用气溶胶潜势反应器(PAM)模拟PM_(2.5)在大气中的氧化过程,并对济南市区2023年夏季(7-8月)、秋季(9-10月)和冬季(11-12月)进行了PM_(2.5)氧化样品采集,同步采用一体式自动换... 为了解济南市区PM_(2.5)中正构烷烃的光化学氧化特征,该研究利用气溶胶潜势反应器(PAM)模拟PM_(2.5)在大气中的氧化过程,并对济南市区2023年夏季(7-8月)、秋季(9-10月)和冬季(11-12月)进行了PM_(2.5)氧化样品采集,同步采用一体式自动换膜颗粒物采样器采集未氧化样品并在冬季加采分昼夜样品,共采集265个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对氧化和未氧化PM_(2.5)样品中31种(C10~C40)正构烷烃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济南市区实际大气PM_(2.5)中正构烷烃季节分布特征为夏季最低(241.38±97.50)ng/m^(3),冬季最高(629.41±142.15)ng/m^(3)。中碳数烷烃(C21~C30)占比最大,在夏季、秋季和冬季分别为71.25%、79.45%和69.50%,其中C29为主峰碳数。正构烷烃浓度月变化特征为11月最高、7月最低,7-12月各月份的中碳数烷烃浓度(C21~C30)占比均最大,在68%~81%之间。经PAM光化学氧化后,夏季、秋季和冬季正构烷烃浓度分别减少了64.27%、77.62%和81.19%,冬季12月正构烷烃降幅最大,为87.74%,夏季7月正构烷烃浓度变化最小,减少了60.62%。正构烷烃所有组分中C29减少量最大,夏季、秋季和冬季减少量分别为17.93、32.12和74.07 ng/m^(3),分别占未光化学氧化C29的71.98%、76.71%和93.03%。冬季污染天正构烷烃的浓度是清洁天的1.38倍,在污染过程中,正构烷烃在PM_(2.5)中的占比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此次污染过程中的PM_(2.5)主要来自于二次生成,而污染天总正构烷烃浓度减少量比清洁天更大,减少了81.42%。冬季正构烷烃昼夜变化特征为,正构烷烃白天浓度为(682.76±22.85)ng/m^(3),夜间为(745.04±23.06)ng/m^(3),高出昼间浓度62.28 ng/m^(3)。夜间低碳数(C10~C20)和高碳数(C31~C40)烷烃浓度分别为175.49 ng/m^(3)和79.31 ng/m^(3),比昼间浓度高16.08%和30.53%。该研究成果可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正构烷烃 季节变化 光化学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污染对天然海水驱动PRO工艺效能的影响
18
作者 王一涵 鞠欣雨 +7 位作者 郑成龙 朱宇洁 黄志超 王涛 路孝振 王琳 李照 陈飞勇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43-3150,共8页
以天然海水作为汲取液,考察了海藻酸钠(SA)和牛血清蛋白(BSA)两种模型污染物对压力延迟渗透工艺(PRO)效能及膜两侧的有机污染影响.研究表明,当原料液含有污染物时,支撑层内部的污染是造成通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SA和BSA的通量分别下降... 以天然海水作为汲取液,考察了海藻酸钠(SA)和牛血清蛋白(BSA)两种模型污染物对压力延迟渗透工艺(PRO)效能及膜两侧的有机污染影响.研究表明,当原料液含有污染物时,支撑层内部的污染是造成通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SA和BSA的通量分别下降了42.54%和30.99%.相比于过滤SA的情况下,过滤粒径更小的BSA会堵塞支撑层内部孔隙进而造成更为严重的膜污染.而汲取液中含有模型污染物时,过滤结束时SA的通量比BSA的通量低10.08%,且污染主要集中于膜表面.这主要是因为活性层侧施加的压力和海水中二价金属阳离子的存在导致粘度较高的SA更容易在膜表面聚集并发生交联,从而形成比小分子BSA更为紧密的污染层进而加重了膜污染.通过XDLVO理论发现,SA添加在汲取液一侧的界面能垒比在原料液一侧更小,因此其与膜活性层侧的排斥作用更小,膜污染更加严重.而BSA则与之相反,与膜支撑层一侧排斥力更小,表明BSA在原料液一侧时具有更严重的膜污染行为,从而造成更严重的通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延迟渗透 有机污染 海水 界面能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地形流域小流域划分命名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以瀛汶河流域为例
19
作者 陈飞勇 陈倩勋 +5 位作者 江倩倩 马淑娟 徐景涛 任广欣 成小翔 王晋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25,共10页
以混合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形,并包含大型水库的瀛汶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混合地形流域中小流域的命名方法。利用WordView遥感数据和ArcGIS中的Hydrology水文分析模型,对该流域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索和分析。本研究得出... 以混合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形,并包含大型水库的瀛汶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混合地形流域中小流域的命名方法。利用WordView遥感数据和ArcGIS中的Hydrology水文分析模型,对该流域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索和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共提取了1条主干流、22条一级支流、48条二级支流以及1个大型水库在内的完整水系网络;②根据本研究提出的混合地形小流域提取划分方法,最终得到了28个小流域,其中包括3个干流小流域和1个水库型小流域;③结合地形形态类型,小流域可分为坡面型、区间型和完整型,数量分别为3个、3个和22个,分别占比10.7%、10.7%和77.57%;④根据河网支流空间分布统计结果,流域上中下游的一级支流分叉数分别为0.33、0.77和1.50条二级水系/一级支流;⑤单位面积内一级支流长度与二级支流长度分布趋势相反,导致瀛汶河流域河网密度在上中下游的结果较为接近,为(0.53±0.1)km/km^(2)。研究结果可为混合地形小流域的提取划分及空间特征分析等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混合地形 空间分布特征 瀛汶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基材料协同活化过硫酸盐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震 刘汝鹏 +3 位作者 孙翠珍 王鹏冲 朱炜臣 樊浩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69-180,共12页
铁基材料因环境友好、价廉易得已被广泛应用于过硫酸盐高级氧化体系,但仍存在pH适用范围窄和重复利用性差等问题,在过硫酸盐技术中的应用受到限制。目前,利用化学反应和物理效应来提高铁基材料活化过硫酸盐效率的方法已被行业学者们关... 铁基材料因环境友好、价廉易得已被广泛应用于过硫酸盐高级氧化体系,但仍存在pH适用范围窄和重复利用性差等问题,在过硫酸盐技术中的应用受到限制。目前,利用化学反应和物理效应来提高铁基材料活化过硫酸盐效率的方法已被行业学者们关注并大量研究。该文强调了利用化学反应(无机还原剂、有机配位剂、绿色氧化剂)和物理效应(光辐射、电化学、弱磁场、超声波、微波场)协同铁基材料活化过硫酸盐的巨大潜力,分析了各种物理效应和化学反应协同铁基材料活化过硫酸盐的协同机制,总结了铁基材料协同活化过硫酸盐技术的研究进展。文章提出了铁基材料协同活化过硫酸盐氧化技术在未来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实际问题,展望了协同铁基材料活化过硫酸盐氧化技术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材料 活化 协同效应 过硫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