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小波特征和邻域信息的无人机高光谱影像农作物精细分类方法
1
作者 赵阳 赵展 +3 位作者 刘耀辉 田子昊 李福昊 张宝文 《农业工程》 2025年第5期23-32,共10页
农业是保障国家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利用无人机高光谱影像进行精确的作物分类与制图,对农业生产管理和政策制定至关重要。依据无人机高光谱影像同时具有高光谱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小波特征和邻域信息的... 农业是保障国家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利用无人机高光谱影像进行精确的作物分类与制图,对农业生产管理和政策制定至关重要。依据无人机高光谱影像同时具有高光谱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小波特征和邻域信息的无人机高光谱影像农作物精细分类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多级小波分解提取高光谱信号的趋势与细节特征,利用训练样本自我验证筛选出最优特征组合并优化分类器参数;随后引入邻域分析扩展地物的特征信息,增强作物空间差异较明显区域的样本代表性并获得最优小波特征集进行最终分类。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常规原始光谱特征分类,采用小波变换特征分类精度由73.90%提升至83.68%,增幅达9.78个百分点,结合邻域信息分类精度进一步提升至86.29%。该方法有效提升农作物分类精度,并有效减少农作物分类过程中由于光谱特征相似和受作物长势不同、土壤裸露等空间差异因素所带来的干扰,验证了小波变换与邻域分析相结合在高光谱影像分类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分类 小波特征变换 邻域分析 支持向量机 高光谱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ASPP与双注意力机制的建筑物提取模型 被引量:2
2
作者 于明洋 徐海青 +2 位作者 张文焯 徐帅 周放亮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6-146,共11页
精准高效地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提取建筑物信息对国土规划和地图制图意义重大,近年来基于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建筑物信息提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在处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时仍存在影像的高级语义特征利用不够充分,难以获得细节丰富... 精准高效地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提取建筑物信息对国土规划和地图制图意义重大,近年来基于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建筑物信息提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在处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时仍存在影像的高级语义特征利用不够充分,难以获得细节丰富高精度分割影像的问题。文章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建筑物自动提取的深度学习网络结构空洞空间与通道感知网络(Atrous Space and Channel Perception Network,ASCP-Net)。该模型将空洞空间金子塔池化(Atrous Spatial Pyramid Pooling, ASPP)和空间与通道注意力(Spatial and Channel Attention, SCA)模块融入到编码器-解码器结构中,通过ASPP模块来捕获和聚合多尺度上下文信息,采用SCA模块选择性增强特定位置和通道中更有用的信息,并将高低层特征信息输入解码网络完成建筑物信息的高效提取。在WHU建筑数据集(WHU Building Dataset)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方法总体精度和F1评分分别达到了97.4%和94.6%,相比其他模型能够获得更清晰的建筑物边界,尤其对图像边缘不完整建筑的提取效果较好,有效提升了建筑物提取的精度和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双注意力机制 空洞卷积 建筑物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与地面沉降监测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高浩亮 李德伟 +2 位作者 李朋朋 李晓红 狄桂栓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3-108,122,共7页
针对黄河三角洲海岸线附近地面沉降严重和海岸线侵蚀隐患加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以DS-InSAR和一般高潮线法为基础,结合垂直断面法的海岸线变化与地面沉降综合监测和分析框架,开展了2020—2024年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与地面沉降监测... 针对黄河三角洲海岸线附近地面沉降严重和海岸线侵蚀隐患加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以DS-InSAR和一般高潮线法为基础,结合垂直断面法的海岸线变化与地面沉降综合监测和分析框架,开展了2020—2024年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与地面沉降监测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形成4处显著沉降漏斗(A、B、C、D),最大沉降速率为-350 mm/a。由于人工岸线的围垦与加固,A区海岸线基本稳定。B区临近黄河入海口,海岸线淤进蚀退变化剧烈,海岸线最内侧距沉降中心约4 km。C区海岸线整体淤进蚀退幅度为0.91 km,距沉降中心约8 km。D区海岸线呈缓慢蚀退趋势,海岸线最内侧距堤坝约0.15 km,距沉降中心约9 km。研究结果对海岸综合治理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海岸线变化 地面沉降 DS-InSAR 一般高潮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郯城麦坡中更新世地震事件记录 被引量:6
4
作者 张邦花 田洪水 祝介旺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99-808,共10页
山东郯城麦坡被命名为典型地震活动断层遗址,其最醒目的标志是郯庐断裂带主干断层(F_2)东盘的紫灰色下白垩统逆冲到断层西盘的红棕色第四系之上且界线截然。野外调查和试验分析表明,郯城麦坡第四系于泉组中发育液化砂涌管、液化砂脉、... 山东郯城麦坡被命名为典型地震活动断层遗址,其最醒目的标志是郯庐断裂带主干断层(F_2)东盘的紫灰色下白垩统逆冲到断层西盘的红棕色第四系之上且界线截然。野外调查和试验分析表明,郯城麦坡第四系于泉组中发育液化砂涌管、液化砂脉、震裂缝充填构造和同沉积断层等地震引发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地震事件记录。根据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砂质黏土光释光测年分析,推断这些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所记录的地震事件属郯庐断裂带主干断层F_2在中更新世晚期发生的强构造与地震活动。这些地震事件记录为研究郯庐断裂带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提供了新资料,也丰富了该地震活动断层遗址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事件记录 软沉积物变形 中更新世 地震活断层 郯城麦坡 郯庐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元古代沂沭海峡地震引发的软沉积物变形及其微量元素信息 被引量:9
5
作者 张邦花 田洪水 A.J.(Tom) van Loon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9-116,共18页
新元古代沂沭海峡位于郯庐断裂带昌邑—大店断层西侧宽60~90km、长300km的区域内,其分布范围基本与郯庐断裂带中段一致。新元古代,该海峡盆地先后沉积了青白口系、南华系及震旦系的滨—浅海相陆源碎屑、泥质及碳酸盐沉积物,其岩石... 新元古代沂沭海峡位于郯庐断裂带昌邑—大店断层西侧宽60~90km、长300km的区域内,其分布范围基本与郯庐断裂带中段一致。新元古代,该海峡盆地先后沉积了青白口系、南华系及震旦系的滨—浅海相陆源碎屑、泥质及碳酸盐沉积物,其岩石地层称之为土门群。本次研究从该海峡盆地土门群佟家庄组(由石英砂岩、泥灰岩和页岩组成,属南华系)、浮来山组(由细—粉砂岩夹页岩组成,属震旦系)及石旺庄组(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下部夹页岩,属震旦系)中鉴别出了一系列地震触动软沉积物形成的变形构造,包括液化砂墙和砂脉、负载构造、火焰构造、球枕构造、软布丁构造、底辟构造、滑塌褶曲和同沉积断层等。它们是地震事件的记录——震积岩。新元古代中晚期(约800—600Ma)沂沭海峡盆地拉张裂陷是它们形成的动力机制。根据石旺庄组中的微亮晶方解石脉与地震成因的变形构造(如负载、火焰、软布丁及同沉积断层等)共(伴)生的事实,并结合模拟地震试验结果分析,认为微亮晶方解石脉很可能是地震引发的饱和灰泥(方解石微粒)液化脉。微量化学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震积岩中的w(La)/w(Sc)和w(La)/w(Th)值高于上地壳平均值和正常沉积层,而w(Th)/w(Sc)值则较低,深源微量元素Ni和Cr的含量也高于上地壳平均值及正常沉积层。这些微量元素特征是当时的盆地基底不稳定、快速沉积且伴有深部物质元素混入的反映,强地震很可能是快速沉积和促进深源物质混入的主要动力。土门群中发育的一系列地震引起的软沉积物变形(震积岩),再次证明了古郯庐断裂带的存在,由它们记录的地震事件也是晋宁运动乃至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沉积物变形 震积岩 沂沭海峡 盆地裂陷 新元古代 古郯庐断裂带 微量元素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区域产业竞争力及其空间格局 被引量:6
6
作者 单宝艳 王立娥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6-32,共7页
文章基于山东省17个设区城市19个行业2004和2014年的面板数据,分别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的传统模型和空间模型、区位熵及GIS技术,对山东省各市产业竞争力及其空间格局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参照区域分量对山东各市各产业增长的... 文章基于山东省17个设区城市19个行业2004和2014年的面板数据,分别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的传统模型和空间模型、区位熵及GIS技术,对山东省各市产业竞争力及其空间格局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参照区域分量对山东各市各产业增长的贡献最大,各市各产业发展主要决定于其原有基础,经济发达的半岛城市群地区经济总增长量居前;产业结构分量和相邻区域产业结构分量较大的均为济南和青岛,其产业结构效益好,相邻区域的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本市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分量较小的主要为传统资源性城市,其产业结构亟需调整转型;竞争力分量较大的主要为鲁南城市带的城市,其后发优势较大,相邻区域竞争力分量较大的为临沂、烟台、滨州、泰安和德州,这些城市比其邻近区域产业增长速度快,竞争力分量和相邻区域竞争力分量较小的均为济南、青岛和东营市,其产业基数大,但增长速度放缓,其相邻区域的产业增长有利于本市各产业发展;山东产业优势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济南、青岛等经济发达城市的产业综合优势明显高于其他城市。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各市产业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离份额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 区位熵 产业竞争力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InVEST-PLUS模型的济南都市圈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邢笑天 王琪 +2 位作者 赵佳俊 刘浦东 张靖苑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30,共13页
探究土地利用演变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对于减缓都市圈气候变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结合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并顾及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 探究土地利用演变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对于减缓都市圈气候变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结合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并顾及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PLUS)进行双约束转移矩阵优化,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与权衡的综合评估(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模型分析山东省济南都市圈2000—2020年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及其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模拟预测了自然发展、城镇发展和生态保护3种情景下济南都市圈2030年和2060年土地利用变化并估算其生态系统碳储量,分析其碳储量重心迁移情况,并利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探究碳储量空间分异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济南都市圈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林地面积呈波动增加状态,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速;②2000—2020年,济南都市圈碳储量及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相似,以黄河主脉为分界线,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耕地类型碳储量为研究区碳储量的主要来源,占总碳储量的80%以上;③多情景模拟下的碳储量均有所降低,主要原因为高碳密度区域耕地转换为低碳密度区域建设用地,其中生态保护情景碳储量最高,2030年总碳储量为4226.86×10^(6) t,2060年总碳储量为3967.94×10^(6) t;④不同发展时期和情景下的济南都市圈碳储量重心均发生一定偏移,发展趋势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重心地带一直处于济南市历城区,说明济南都市圈发展较为全面均衡;⑤各驱动因子对济南都市圈碳储量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影响,其中人口密度对碳储量空间分异解释力最大,交互作用下各因子均呈现对碳储量解释力增强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储量 POI数据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济南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城市韧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及耦合协调
8
作者 张兆民 靳奉祥 +3 位作者 窦凤珂 钟伟杰 刘文毅 刘耀辉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12,33,共6页
城市韧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尚未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以黄河中下游沿岸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法和InVEST模型,评估了2012—2022年研究区城市韧性和碳储存、生境质量、土壤保持等3种生... 城市韧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尚未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以黄河中下游沿岸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法和InVEST模型,评估了2012—2022年研究区城市韧性和碳储存、生境质量、土壤保持等3种生态系统服务。在此基础上,应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究城市韧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12—2022年,城市韧性显著提升,平均指数从0.064增长到0.141,东部地区的韧性水平普遍高于西部地区,城市韧性与生境质量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下降趋势。本文结果对促进黄河流域城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实现生态文明和韧性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韧性 生态系统服务 时空演变 耦合协调 黄河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多特征优选与物候特征匹配的跨域水稻识别方法
9
作者 魏嘉兵 侯东阳 +1 位作者 邢华桥 李灿松 《航天返回与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46,共15页
水稻识别可为粮食安全保障和田间耕作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然而,当前水稻识别仍面临样本制作自动化程度低、特征优选繁琐、模型迁移能力不足等挑战。鉴于此,文章提出一种融合多特征优选与物候特征匹配的跨域水稻识别方法(Cross-Domain Ric... 水稻识别可为粮食安全保障和田间耕作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然而,当前水稻识别仍面临样本制作自动化程度低、特征优选繁琐、模型迁移能力不足等挑战。鉴于此,文章提出一种融合多特征优选与物候特征匹配的跨域水稻识别方法(Cross-Domain Rice Recognition,CDRR)。该方法首先以长时序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比值模型计算水稻6个生长关键期的物候参数,并结合多个地表覆盖专题产品自动生成识别样本。随后,计算时序影像的物候统计、光谱指数、空间纹理、地形参数等5类共计80个特征指标,组成基本特征向量,并按月构建12个并行的随机森林分类器进行特征优选。接着,基于优选特征和12个分类器的预测概率逐月计算可分离指数,并将其规范化后的值作为物候权重矩阵。继而,以上述物候权重矩阵为时间权重改进传统加权动态时间规整方法,从而得到与参考样本的TWDTW距离,并结合K近邻算法识别水稻。最后,在缅甸四个不同种植制度的研究区开展跨域实验。结果表明:1)在同域实验中,CDRR的平均总体精度达到95.1%。相较于其他典型水稻识别方法,提高了8.8~19.1百分点。2)在跨域实验中,CDRR总体精度较其他方法提高了12.0~32.4百分点,且与同区域相比,CDRR总体精度仅平均下降了1百分点。上述结果证明了该方法可以提升复杂区域的水稻识别精度,同时提高识别模型的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遥感 水稻识别 多特征优选 物候特征匹配 随机森林 动态时间规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复合岩性矸石二次压缩变形的巨厚弱胶结覆岩深部局部充填开采岩层移动控制研究
10
作者 张国建 刘志勇 +4 位作者 王清标 隋建才 郭广礼 郭宝德 孙硕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3-182,共10页
局部充填开采是一种有效控制地面沉降的主动减沉控损技术,但在西部巨厚弱胶结覆岩的复杂环境中伴随高地应力-水环境耦合影响下复合岩性矸石充填体将发生显著二次压缩变形,无法实现对冲击地压、地表沉陷等地质灾害的精准控制。因此,本文... 局部充填开采是一种有效控制地面沉降的主动减沉控损技术,但在西部巨厚弱胶结覆岩的复杂环境中伴随高地应力-水环境耦合影响下复合岩性矸石充填体将发生显著二次压缩变形,无法实现对冲击地压、地表沉陷等地质灾害的精准控制。因此,本文通过建立局部充填开采PFC-FLAC耦合模型,探究高地应力-水环境耦合作用下复合岩性矸石充填二次压缩变形特征,深入探讨局部真实充填率对岩层移动控制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充填率变化与上覆岩层应力、顶板下沉及地表下沉间呈线性函数关系,是减小下沉空间抑制顶板沉降和地表沉降的直接因素。在高地应力及水环境的耦合作用下复合岩性矸石充填体的二次压缩率达到5%~8%,且充填率对复合承载体的协同作用机理影响较大,当真实充填率接近81%时,复合承载体与两侧三叠拱协同作用形成马鞍-双三叠拱-半蘑菇拱应力场,使得超充分采动状态下的地表下沉系数仅为0.31。本文研究能够为复合岩性矸石充填设计提供数据参考,对于煤炭资源绿色开采和环境保护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厚弱胶结砂岩 局部充填 深部开采 真实充填率 复合岩性矸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夏季昼夜热岛强度时空特征
11
作者 孟飞 齐利凡 +2 位作者 钱鑫彤 李宏达 刘建涛 《遥感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共10页
为探究城市群因城市扩张而发生的热环境变化与城市热岛驱动机制之间的关系,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使用趋势分析法揭示了长三角城市群2010—2020年夏季昼夜地表热环境的时空特征与变化趋势,利用城市热场变异指数对研究区生态评价指标做出评... 为探究城市群因城市扩张而发生的热环境变化与城市热岛驱动机制之间的关系,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使用趋势分析法揭示了长三角城市群2010—2020年夏季昼夜地表热环境的时空特征与变化趋势,利用城市热场变异指数对研究区生态评价指标做出评估,借助地理探测器对驱动因子与热岛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多层次归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10年间夏季昼夜LST和SUHI均呈上升趋势,白天的SUHI在整体上高于夜间;10年间夏季昼夜整体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为良;研究区SUHI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呈现正相关关联,且夜间强于白天;研究区夏季昼夜热岛强度受多个驱动因子影响呈现明显昼夜差异;长三角城市群夏季昼夜热岛强度的演变过程受多重因子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城市热场变异指数 莫兰指数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环境下基于运动估计的视觉惯性SLAM方法
12
作者 范金龙 宁一鹏 +4 位作者 王坚 郭郑伟 高菲菲 王薇薇 柴大帅 《导航定位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6-145,共10页
针对于动态环境中同时定位与建图(SLAM)位姿估计精度低、鲁棒性差及实时性弱的问题,提出一种动态视觉惯性SLAM算法(DVI-SLAM):通过引入惯性测量单元(IMU)的运动先验信息对图像进行校正,显著提升相机大幅运动时的目标检测精度;结合语义... 针对于动态环境中同时定位与建图(SLAM)位姿估计精度低、鲁棒性差及实时性弱的问题,提出一种动态视觉惯性SLAM算法(DVI-SLAM):通过引入惯性测量单元(IMU)的运动先验信息对图像进行校正,显著提升相机大幅运动时的目标检测精度;结合语义信息与运动检测一致性,在快速获取静态特征点的同时,可保持较高的精度;为应对高度动态场景中基于语义的动态SLAM的挑战,利用来自IMU的运动信息估计动态物体运动状态,并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中的静态特征点。仿真结果表明,DVI-SLAM在室内高动态场景中的绝对轨迹误差(ATE)均方根值(RMSE)相比ORBSLAM3可降低96.2%,在室外动态环境中可降低59.9%;与现有主流算法相比,提出的方法能在动态室内外场景中表现出较高的定位精度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时定位与建图(SLAM) 动态环境 目标检测 运动一致性检测 惯性测量单元(IMU)状态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Sentinel-2和随机森林算法的黄河三角洲冬小麦精细化绘制与时空演化分析
13
作者 李静娴 刘建涛 +5 位作者 王志平 冯权泷 孟飞 王会蒙 张冬 彭玉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2-610,共9页
近年来气候变化、设施农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了黄河三角洲东营市的冬小麦种植。准确、高效、精细地获取该区域冬小麦种植面积、空间分布以及变化趋势对于提升冬小麦管理的针对性和种植结构布局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近年来气候变化、设施农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了黄河三角洲东营市的冬小麦种植。准确、高效、精细地获取该区域冬小麦种植面积、空间分布以及变化趋势对于提升冬小麦管理的针对性和种植结构布局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本研究以Sentinel-2多光谱数据作为数据源,基于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面向对象等方法开展了2017、2019、2022年山东省东营市冬小麦种植区的绘制。通过对比发现,随机森林在东营市冬小麦种植区域绘制时展现出了优越的性能,三年冬小麦提取总体精度分别达到了92.24%、92.66%、89.25%,Kappa系数分别达到0.9114、0.9161、0.8980;通过进一步分析随机森林生成的时间序列冬小麦空间分布数据,发现东营市各县区冬小麦种植面积总体增长,并呈现向东部和北部蔓延的趋势。研究结果对于改善该区域冬小麦管理效益以及种植结构布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黄河三角洲 Sentinel-2 随机森林 动态变化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精度星历数据的“水逆”现象研究
14
作者 冯树立 董景龙 +1 位作者 沈强 周天翔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6-111,共6页
水星逆行(即“水逆”)是一种由水星与地球相对运动产生的天文现象。精确描述和预测“水逆”现象对天文观测仪器校正、航天发射和操作任务时间窗口选择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基于高精度星历数据(DE440)获取水星位置,模拟仿真了2024... 水星逆行(即“水逆”)是一种由水星与地球相对运动产生的天文现象。精确描述和预测“水逆”现象对天文观测仪器校正、航天发射和操作任务时间窗口选择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基于高精度星历数据(DE440)获取水星位置,模拟仿真了2024—2044年水星在黄道惯性坐标系下相对于地球的运行轨迹,结合水星赤经变化率计算了“水逆”时间,并探究水逆轨迹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的年份发生“水逆”现象的次数不同,每年发生3~4次“水逆”现象;平均持续时间约为23 d(波动范围为20~26 d),相邻两次逆行间隔周期平均约为95 d(波动范围为89~103 d);不同年份的水星逆行轨迹存在相似性,尤其在相隔13年的年份之间(如2024和2037年)这种相似性更为显著;此外,平均每4~5年会出现一次跨越两个公历年的水星逆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逆 DE440 赤经变化率 时空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济南市地铁沿线地表沉降时空分析
15
作者 周天翔 董景龙 沈强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113,共5页
济南地铁在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沉降现象,开展济南地铁及周围的沉降监测对保障城市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济南地铁为研究对象,利用2022年3月—2024年4月的30景Sentinel-1A影像数据,采用SBAS-InSAR技术,得到济南地铁1、... 济南地铁在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沉降现象,开展济南地铁及周围的沉降监测对保障城市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济南地铁为研究对象,利用2022年3月—2024年4月的30景Sentinel-1A影像数据,采用SBAS-InSAR技术,得到济南地铁1、2、3号线的形变信息;结合Peck公式,对所得结果进行建模,并探究沉降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济南轨道交通沿线呈现不同程度的形变;空间上,东部、中部地区地铁较为稳定,其中3号线二区最不稳定,遥墙机场站附近的沉降最为大,最大年均形变速率为-66 mm/a;时间上,地铁建设期间沉降量大于运营期间沉降量,玉符河站、历山路站、川流站、遥墙机场站附近沉降槽在中心处的沉降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沉降槽半径分别为174、151、171、35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地铁 地面沉降 SBAS-InSAR PECK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城镇化发展与大气环境耦合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樊文平 王鸿康 +1 位作者 刘红平 单宝艳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30,共8页
文章通过构建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大气污染监测数据,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和谐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GIS等方法,研究山东省城镇化发展与大气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2014-2017年,城镇化水平呈从东北往西南递减格局,鲁... 文章通过构建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大气污染监测数据,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和谐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GIS等方法,研究山东省城镇化发展与大气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2014-2017年,城镇化水平呈从东北往西南递减格局,鲁中和鲁东提升较快,鲁西北及鲁南提升较慢;城镇化与各类大气污染物的耦合协调性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呈从东往西递减趋势;城镇化与大气环境高度协调的地区为鲁东沿海三市,全省协调发展的城市达94.12%,仅鲁西南一市欠协调。据此提出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建议:对高度协调型城市,应借助其蓝色半岛经济区核心地位发挥对周边的带动作用;对基本协调型中的城镇化超前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需注重与大区域污染联防;对基本(欠)协调型中的城镇化滞后型城市,需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并积极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及西部经济隆起带,实现城镇化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发展 大气环境 耦合协调性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地理大数据的城市多中心识别方法 被引量:2
17
作者 吕永强 于新伟 +1 位作者 杨朔 郑新奇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2-139,共8页
地理大数据的出现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源,如何利用地理大数据识别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热点。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地理大数据的城市多中心识别方法,使用基于分水岭的区域分割算法获取研究区内部空间单元... 地理大数据的出现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源,如何利用地理大数据识别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热点。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地理大数据的城市多中心识别方法,使用基于分水岭的区域分割算法获取研究区内部空间单元,使用两阶段城市中心识别算法识别了城市的主中心与次中心,并对所提方法的识别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分水岭的区域分割算法可以有效地挖掘夜间灯光数据的空间特征,获取的基础空间单元可适用于识别城市空间结构;②微博签到数据可以较好地反映城市人类活动,基于微博签到数据与两阶段城市中心识别方法获取的城市中心与城市规划设定的城市中心基本吻合。文章提出的应用地理大数据识别城市多中心的方法,对拓展地理大数据的应用领域、丰富现有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灯光 微博签到 分水岭算法 空间单元 多中心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地区建筑物样本及标注无人机影像数据集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耀辉 杨新月 +14 位作者 李嘉禾 程昊 周洁 范熙伟 张昊宇 李晓丽 齐文华 李志强 聂高众 徐南 付博 姚国标 于明洋 孟飞 靳奉祥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2年第2期179-191,共13页
农村建筑物是观察农村土地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料。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上及时、准确提取农村建筑物,对于农村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和运算能力的迅速发展,深度学习以其自动学习特征、适用性强等... 农村建筑物是观察农村土地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料。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上及时、准确提取农村建筑物,对于农村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和运算能力的迅速发展,深度学习以其自动学习特征、适用性强等优点,已在建筑物自动提取等领域取得较好效果。深度学习通常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目前,深度学习提取建筑物常用的数据集以国际上开源建筑物数据集为主,包括Massachusetts、INRIA、WHU等。这些数据集大多基于国外建筑物,缺乏开源、高精度、覆盖范围广、贴切我国农村地区建筑主体结构的建筑物样本数据。为此,本研究基于2017-2020年在陕西渭南、江苏淮安、四川康定、广东汕尾、广东惠州、新疆阿图什、吉林松原等多个中国农村地区采集的无人机航拍图像,制作并开放共享本数据集。本数据集空间分辨率高,基本涵盖我国农村地区房屋建筑的主体结构类型,可应用深度学习方法进行建筑物提取,并可进一步结合具体研究目标进行空间分析和研究,对于国土部门统筹城乡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无人机 中国农村 建筑物 样本及标注 数据集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点云数据融合的建筑物精细化建模 被引量:58
19
作者 王树臻 郑国强 +3 位作者 王光生 胡玉民 张德怀 亓伟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8-32,38,共6页
三维建模技术能够实现建筑物的数字化存档,在古建筑保护与修复和现代建筑规划与改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倾斜摄影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建模技术中建筑物模型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倾斜摄影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生成三维点云模型... 三维建模技术能够实现建筑物的数字化存档,在古建筑保护与修复和现代建筑规划与改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倾斜摄影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建模技术中建筑物模型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倾斜摄影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生成三维点云模型相融合的建筑物精细化建模方法。选用无人机和三维激光扫描仪作为试验设备,利用ContextCapture、SCENE软件完成点云拼接、生产和编辑,通过ICP算法完成点云精细匹配,实现多源点云数据融合建模;对比单一建模方法模型,从纹理结构和模型精度两方面对融合建模模型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融合建模模型纹理清晰,几何结构完整,模型距离中误差和高差中误差的均值均低于倾斜摄影测量模型的值,接近三维激光扫描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摄影测量 三维激光扫描 ICP算法 点云匹配 融合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知识地理本体建模及推理 被引量:22
20
作者 刘晓慧 崔健 蔡菲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共6页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应急响应的重要依据和知识载体,然而,以自然语言描述的静态文本形式的应急预案不能实现应急响应知识的人机共享及重用,无法与应急所需的空间信息快速融合,难以快速调整应急指挥方案。该文在ABC事件本体模型的基础上,...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应急响应的重要依据和知识载体,然而,以自然语言描述的静态文本形式的应急预案不能实现应急响应知识的人机共享及重用,无法与应急所需的空间信息快速融合,难以快速调整应急指挥方案。该文在ABC事件本体模型的基础上,利用OWL语言和SWRL语言建立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知识地理本体模型(Geohazard Emergency Response Knowledge Geo-ontology Model,GERKOM),并综合知识推理与GIS平台实现了应急响应知识的智能、快速获取,为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过程提供一种人机共享、可重用、智能化的知识支撑模式。应用该模型对某县级应急预案知识进行实例化,并结合实际案例对地质灾害应急事件及应急态势进行实例填充与知识推理,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的智能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本体 知识建模 知识推理 地质灾害 应急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