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育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兰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7-101,共5页
个性化培育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价值诉求和对教育本质的追求。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下,个性具有丰富的内涵,主体性是个性的本质规定,差异性是个性的存在方式,社会性是个性的实现方式,自由个性是个性发展的价值旨归。因此,思想政... 个性化培育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价值诉求和对教育本质的追求。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下,个性具有丰富的内涵,主体性是个性的本质规定,差异性是个性的存在方式,社会性是个性的实现方式,自由个性是个性发展的价值旨归。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育应坚持个性化与社会化统一、自律与他律共举、权利与义务并重等原则。在实践过程中还应采取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尊重差异等五个方面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学 思想政治教育 个性化 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被引量:2
2
作者 徐稳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27,共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从古今中外的各种优秀文化思想中汲取有益的因素,不断与时俱进,科学回答时代和实践所提出的新课题。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多种思潮的交流和碰撞成为思想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常态,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从古今中外的各种优秀文化思想中汲取有益的因素,不断与时俱进,科学回答时代和实践所提出的新课题。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多种思潮的交流和碰撞成为思想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常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发展既面临着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又要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开放性 发展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阿格尔的“生态危机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 被引量:2
3
作者 孙天蕾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16,共6页
加拿大哲学家本·阿格尔(Ben Agger)的重要理论贡献在于他梳理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危机理论"。这一理论是从生态学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构建的成果,因此,它仍属于马克思主义范畴。从马克... 加拿大哲学家本·阿格尔(Ben Agger)的重要理论贡献在于他梳理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危机理论"。这一理论是从生态学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构建的成果,因此,它仍属于马克思主义范畴。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出发可以洞悉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生态危机理论"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从本·阿格尔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认识及其对辩证法的运用可以洞见"生态危机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方法;从"生态危机理论"的政治目标可以探知"生态危机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从阿格尔对马克思主义现代价值的定位和发展趋势的预测,可以明晰阿格尔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危机理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立场 马克思主义信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探索与贡献 被引量:1
4
作者 史家亮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1-114,共4页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强调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重要意义,结合党和国家事业新发展的需要系统阐明当前全党学习的基本内容,从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工作生活实际出发提出加强学习...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强调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重要意义,结合党和国家事业新发展的需要系统阐明当前全党学习的基本内容,从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工作生活实际出发提出加强学习的原则途径,以推进新时期学习型政党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学习型政党 全面深化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内在依据
5
作者 马永庆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11,共4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其内在的动力与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在结构的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基本内容的严谨科学性以及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结合是其主要依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其发展的关键要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师...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其内在的动力与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在结构的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基本内容的严谨科学性以及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结合是其主要依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其发展的关键要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师资队伍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扎实而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严谨而创新的教学方法。话语体系的转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活力所在,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话语体系和教学话语体系,实现从学术话语到大众话语体系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科学性 中国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列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
6
作者 李爱华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3-50,共8页
列宁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探索形成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正确原则和途径。他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工人阶级运动的旗帜,要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和引导群众,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 列宁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探索形成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正确原则和途径。他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工人阶级运动的旗帜,要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和引导群众,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要把马克思主义"灌输"到工人群众中去。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发挥过重要指导作用,对我国现实期进一步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仍有极为有益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理论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诠释学研究路向刍议——基于“恩格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阐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王盛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6-51,共16页
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客观性、实践性、辩证性原则基础上,借鉴融会诠释学话语,建构起历史唯物主义诠释学的研究路向,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断走向更为学理化、形成具有创见性的研究方法和话语体系的一项有益探索。"恩格斯以人民... 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客观性、实践性、辩证性原则基础上,借鉴融会诠释学话语,建构起历史唯物主义诠释学的研究路向,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断走向更为学理化、形成具有创见性的研究方法和话语体系的一项有益探索。"恩格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命题,正是诠释学视域下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实践和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进行视域融合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在深化开放性理解视域中夯实自身的学理性基础,在深化整体融会视域中完善理论知识体系,在深化两个"问题"视域的辩证统一中推进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历史唯物主义诠释学 恩格斯 视域融合 学理化 以人民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新时代逻辑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永贵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11,共7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论断,不仅是从党的百年理论创新史中得到的历史答案,更是在新时代的理论探索和创新中得出的现实结论。要真正领悟“两个行”的深刻意蕴,必须结合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历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论断,不仅是从党的百年理论创新史中得到的历史答案,更是在新时代的理论探索和创新中得出的现实结论。要真正领悟“两个行”的深刻意蕴,必须结合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历史性成就和经验,从新时代视域中解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何能“行”、为何能称作“行”和为何能实现“行”等基本问题和内在逻辑,深刻认识这一论断得以确证的理论缘由、现实依据和主体因素。从理论缘由来看,新时代我们党实现理论飞跃,以强大的理论力量确证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从现实依据来看,新时代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现代化事业取得伟大变革,以雄辩事实证明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能称作“行”。从主体密码来看,新时代党的理论智慧和创新能力实现跃升,推动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尼尔·格伦德曼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孙爽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4-110,共7页
瑞尼尔·格伦德曼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为生态问题的界定和解决提供了可信可行的方法,因此他以此视角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在资本主义生产、异化和人与自然新陈代谢三方面之间的关系,并对生态问题进行了明晰界定,反对单一、片... 瑞尼尔·格伦德曼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为生态问题的界定和解决提供了可信可行的方法,因此他以此视角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在资本主义生产、异化和人与自然新陈代谢三方面之间的关系,并对生态问题进行了明晰界定,反对单一、片面地看待生态问题的成因;强调"支配自然"并非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恰恰是人类社会对自然的"不合理支配"才导致生态问题的持续恶化;在"是否可以用生态主义的思想改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格伦德曼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伦德曼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18
10
作者 王增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0,共10页
"两个相结合"重要论断是对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探索的深刻总结,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理解。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重结合,才能实现以马克思主... "两个相结合"重要论断是对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探索的深刻总结,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理解。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重结合,才能实现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和在中国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功能。新时代在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中,要更好地实现"两个相结合",就必须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和实事求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立足当下和着眼未来,坚持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和平意蕴论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爱华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36,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和平理论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和平"以及"怎样实现真正和平"的重大问题。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对和平特性的揭示和阐发上。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和平是符合人类本性的生存状态,人本性是和平的基本规定性... 马克思主义和平理论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和平"以及"怎样实现真正和平"的重大问题。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对和平特性的揭示和阐发上。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和平是符合人类本性的生存状态,人本性是和平的基本规定性;在阶级社会中,和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平与战争都是一定阶级政治的体现,不同阶级所追求的和平是不一样的;和平又是各方利益共容性关系的体现,只有求同存异、扬同容异,才能求得和平;和平还是一个具有演进性的发展历程,人类会不断消除战争因素、积累和平功业,为最终实现永久和平创造条件。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和平意蕴,对于人们科学认知和平并以正确途径争取和平,都是极为重要而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和平理论 和平意蕴 和平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生成 被引量:12
12
作者 马永庆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明发展的精神源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就是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明发展的精神源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就是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代化实现有机衔接,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适应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自身的优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二者具有内在相连性;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深化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工智能与人权问题探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孙强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11,共7页
关于人工智能对人权影响的认识分为积极与消极两派,前者将AI视作为人类服务的客体,认为AI会帮助人享有更好的人权,后者认为AI将取代人并带来社会关系、人的存在状况的巨大改变。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异化导致人的主体性丧失,今天... 关于人工智能对人权影响的认识分为积极与消极两派,前者将AI视作为人类服务的客体,认为AI会帮助人享有更好的人权,后者认为AI将取代人并带来社会关系、人的存在状况的巨大改变。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异化导致人的主体性丧失,今天的AI也带来了自我价值与主体性迷失问题,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理性统治的批判也印证AI造就的技术理性统治将带来对人的更为深入的控制。人工智能负面人权影响的根源在于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对此可能的规范路径在于,近期路径是在AI设计中融入保障人权的价值理念,用技术实现人的最优发展;远期路径是将AI技术掌握于国家手中,造福全体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权 异化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春雷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7年第10期11-17,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大致经历了正本清源、继往开来、深化发展和战略强化四个阶段。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建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经验,主要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正确对待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与"...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大致经历了正本清源、继往开来、深化发展和战略强化四个阶段。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建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经验,主要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正确对待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与"多",切实发挥意识形态阵地作用,以意识形态工作服务于大局,实现意识形态话语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需要实现意识形态对话由单向传播转向平等交互,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话语体系,以网络媒体为中介拓展话语权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实践演进 基本经验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意蕴解析——兼论格伦德曼对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的辩护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0-77,共8页
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是20世纪人类在面对生态危机时两种不同的视角。一些生态主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人类中心主义缺少生态意识,只是单纯从人类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格伦德曼反对此观点,他从人的存在、人的需... 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是20世纪人类在面对生态危机时两种不同的视角。一些生态主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人类中心主义缺少生态意识,只是单纯从人类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格伦德曼反对此观点,他从人的存在、人的需要和人的本质三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所蕴含的生态意蕴,指出人类中心主义虽然强调人的生存和发展在整个生物圈中处于中心地位,但这不代表其排斥和否认其他非人类存在物的需要和利益,而是把这种需要和利益作为实现人类整体利益的必要前提和手段。人类不可能无视自然规律,对自然进行任意的开采和掠夺,而应在尊重生命、尊重生态规律的前提下,按照人类能够在自然界中长久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来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将自然合情合理地为人类所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中心主义 存在 需要 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辩证法是人的存在方式——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人学视角
16
作者 王清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8-138,168,共12页
与其他一切存在者不同,人是辩证的存在,即人是唯一能够否定给定存在创造出全新自我的存在。在对给定存在的否定中,世界与人被创造出来。因而否定是创新的前提,而创新又是自由的实现,否定、创新、世界与人的个体性、历史性与有限性相统... 与其他一切存在者不同,人是辩证的存在,即人是唯一能够否定给定存在创造出全新自我的存在。在对给定存在的否定中,世界与人被创造出来。因而否定是创新的前提,而创新又是自由的实现,否定、创新、世界与人的个体性、历史性与有限性相统一。人的辩证存在决定了历史的辩证存在,人的辩证存在是历史辩证法的内在根据。人的辩证存在是人的个体性的本体论基础,人的个体性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内在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 扬弃 自由 个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判定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清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43,共10页
现代性社会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基本判定。现代性奠定于资产阶级革命基础之上,按照资本的逻辑(市场经济法则)展开。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包括人和人的关系,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之间的关系,政治国家的内在权力结构以及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关... 现代性社会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基本判定。现代性奠定于资产阶级革命基础之上,按照资本的逻辑(市场经济法则)展开。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包括人和人的关系,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之间的关系,政治国家的内在权力结构以及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结构精神折射的现代性精神。物的依赖是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历史定位;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是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是现代性的根本法则;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是现代性的内在逻辑;信仰和宗教自由是现代性的根本要求;市场、制度、契约基础上的现代性精神是现代性的精神折射。马克思的现代性判定对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深刻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现代性 资本的逻辑 市民社会 政治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百年对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科学态度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爱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共9页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对人们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这是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宝贵经验。我们要更好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对人们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这是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宝贵经验。我们要更好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态度,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我们要切实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守正不渝、创新不止的科学态度,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守正创新 科学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生态学思想阐释马克思何以可能——兼论马克思主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被引量:3
19
作者 崔永杰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7-117,共11页
肯定马克思理论中含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对于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生态运动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既是必要的,也是有充分根据的。就学理而言,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与其"人类解放"理论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前者是后... 肯定马克思理论中含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对于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生态运动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既是必要的,也是有充分根据的。就学理而言,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与其"人类解放"理论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前者是后者的题中应有之义;从马克思的主要著述来看,无论是对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史观的阐发,还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及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解决的途径等分析,无不含有系统而深刻的生态思想。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作为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具有优于其他生态思想的显著特质。正是这一切,使得马克思主义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生态危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理论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解放 自然的解放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究及启示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天蕾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5期46-55,共10页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自己关注的基本问题和学术探究的逻辑起点,围绕人和自然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谁是道德主体等问题,其内部产生了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学术争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剖析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关...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自己关注的基本问题和学术探究的逻辑起点,围绕人和自然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谁是道德主体等问题,其内部产生了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学术争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剖析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恶化之表现及其危害的基础上,揭示了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并指出消除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对立的出路必须超越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去寻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究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自然观引领,依靠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向,促进生产力的生态良性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功能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生态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 和谐相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