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洛克劳动理论的哲学种族主义性质——兼论马克思劳动理论与洛克劳动理论之间的本质性区别
1
作者 宫敬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共14页
洛克劳动理论的主旨是回答英国殖民者侵占美洲土地财产所有权的合理性问题,试图以区分耕种性劳动与非耕种性劳动的形式证明,英国殖民者的耕种性劳动是取得美洲土地财产所有权的根据;美洲土著印第安人不进行耕种性劳动,生活和劳动于其上... 洛克劳动理论的主旨是回答英国殖民者侵占美洲土地财产所有权的合理性问题,试图以区分耕种性劳动与非耕种性劳动的形式证明,英国殖民者的耕种性劳动是取得美洲土地财产所有权的根据;美洲土著印第安人不进行耕种性劳动,生活和劳动于其上的土地是“无主土地”,没有对美洲土地的财产所有权。这是哲学种族主义性质的劳动理论。用回到原生态方法检视的结果明证可鉴,洛克劳动理论在具体观点和内在逻辑两个层面存在根本性错误。马克思劳动理论在资本原始积累语境中展开,三个层面的内容标示出与洛克劳动理论之间的本质性区别:一是揭露资本原始积累客观历史逻辑中的种族主义性质,对包括“剿灭”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和“猎获黑人”为奴隶在内的资本原始积累活动进行激烈批判;二是认定以美洲土著印第安人为例证的采集、捕猎和游牧等非耕种性劳动均为取得土地财产所有权的根据;三是为劳动理论建立哲学基础,“劳动和所有权的同一”是劳动者取得土地财产所有权的法哲学根据,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劳动者取得土地财产所有权的哲学本体论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克劳动理论 耕种性劳动 美洲土地财产所有权 哲学种族主义 劳动和所有权的同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费尔巴哈到黑格尔:《巴黎手稿》中青年马克思异化构型的塑形与转向
2
作者 宋惠芳 秦桐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85,共11页
在《巴黎手稿》的国民经济学话语场境中,马克思激活了自主性批判理论实践,动态地塑形了非同一性的异化构型。始发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笔记本Ⅰ》,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单个人—类本质”二元对立式异化构型内提出了异化劳动;经... 在《巴黎手稿》的国民经济学话语场境中,马克思激活了自主性批判理论实践,动态地塑形了非同一性的异化构型。始发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笔记本Ⅰ》,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单个人—类本质”二元对立式异化构型内提出了异化劳动;经由《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对作为交往媒介的货币的深入研究,马克思突破了此前的单个人视野,生成了对凸显社会关系的交往异化的思考;最终,在《笔记本Ⅲ》中,通过对《精神现象学》的主体颠倒和批判性折返,马克思在人学现象学基础上接纳了黑格尔的异化辩证法构型,从而建构了作为解放理想的“共产主义”。通过文献考古学和文本思想史双重学术尺度回到《巴黎手稿》文本群中的复杂思想实验,厘清异化构型转向的发生地平和逻辑界限,有助于理解青年马克思哲学思考的原像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黎手稿》 异化构型 马克思 费尔巴哈 黑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重要创新贡献
3
作者 高继文 常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3,共12页
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作出重要创新贡献。把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状况作为改革的主要依据,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找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作出重要创新贡献。把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状况作为改革的主要依据,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找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把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改革的目标,坚持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全面深刻改革具体制度,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各方面体制,加快推进现代化。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改革的根本方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发展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原则,避免了走僵化封闭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正确处理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探索和把握改革的规律,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改革 发展生产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领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十年来国外中国抗战史研究新趋向述评
4
作者 刘本森 邱月悦 《中共党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51,共12页
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①。在国内,抗战史研究已经成为显学,研究队伍庞大,研究成果丰富... 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①。在国内,抗战史研究已经成为显学,研究队伍庞大,研究成果丰富。在国外,中国抗战史研究同样得到了学界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研究新趋向 中国人民 习近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推进“三不腐”战略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3
5
作者 任建明 薛靓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45,共8页
一体推进“三不腐”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新时代反腐倡廉工作形势、斗争形势和廉政建设实践需要提出的战略部署和工作方针。一体推进“三不腐”战略形成的背后存在三重逻辑:由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廉政观构成... 一体推进“三不腐”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新时代反腐倡廉工作形势、斗争形势和廉政建设实践需要提出的战略部署和工作方针。一体推进“三不腐”战略形成的背后存在三重逻辑:由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廉政观构成的科学理论来源;由中华传统优秀廉政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腐败斗争历程组成的历史进路;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自我革命、有效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长期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具体实践构建的现实基础。以理论、历史和实践为基础探寻一体推进“三不腐”战略的三重生成逻辑,有利于进一步探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指导思想的科学内涵、历史渊源和现实支撑,助力中国党风廉政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不腐 反腐败 廉政建设 生成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2
6
作者 商志晓 王友琛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7,共8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需要辨析理清现代转型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遵循、何以推进等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必要性源自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源自文化的承续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其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需要辨析理清现代转型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遵循、何以推进等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必要性源自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源自文化的承续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其可能性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趋向与自身特征,在于当代社会为之提供的引领条件与方法支撑。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原则要求和大政方针,遵循现代转型的基本规范和践行要领;必须沿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路径去推进,融入到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中去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价值 现代转型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探索执政规律的新境界 被引量:1
7
作者 高继文 朱保锋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51,共9页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围绕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探索,开拓了党的执政新境界。党以自我革命精神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担负...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围绕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探索,开拓了党的执政新境界。党以自我革命精神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担负起了新的执政使命;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践行根本宗旨,坚守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顺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人民新期待,赋予了执政宗旨新的时代内涵;以加强党的领导与自身建设锻造坚强政党,廓清思想认识,树立正确导向,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根本方针,探索出执政条件下兴党强党新的成功路径;以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强化根本保障,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纪律规矩,大力加强监督监察,形成了巩固长期执政地位新的制度成果;以全面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引领国家发展,把提高政治能力放在首位,加强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取得了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新的重大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执政 自我革命 全面从严治党 制度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逻辑的四维向度 被引量:8
8
作者 冯继康 刘晓彤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9,共12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文明发展规律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就理论逻辑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两个结合”的本质规定;就历...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文明发展规律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就理论逻辑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两个结合”的本质规定;就历史逻辑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一脉相承于党在文化自立阶段和自觉阶段、自信阶段的文化建设思想;就现实逻辑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发于“两个大局”的现实条件、新的文化使命的现实引领和文化自信的现实动力;就价值逻辑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于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目标和人类文明新发展的价值追求。这四个维度充分彰显出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的理论自觉、历史自信、现实观照和价值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引领文化振兴 被引量:1
9
作者 马禄浩 王浩 《农村农业农民》 2024年第15期40-42,共3页
乡村振兴是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维一体的全面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担负着为农村精神文明培根铸魂的重任。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引领文化振兴的关键,是建设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领导核心。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文化人... 乡村振兴是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维一体的全面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担负着为农村精神文明培根铸魂的重任。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引领文化振兴的关键,是建设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领导核心。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文化人才队伍、文化建设本领、文化共建环境存在一些短板,不利于实现文化振兴。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以加强文化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文化振兴治理能力、优化文化振兴政治生态为突破口寻找出路,推动乡村文化焕发新气象,从而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农村基层党组织 文化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语言研究所与近代中国的人文社科研究
10
作者 刘承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68,共12页
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过团队搜集资料,积累了大量的档案文献,整理出版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史料集、调查报告和论著,从而奠定了在学界的重要地位,树立了学术研究的新风气,成为学人效仿的榜样;其还利用商务印书馆的销售渠道,以及运用现代传播媒介... 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过团队搜集资料,积累了大量的档案文献,整理出版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史料集、调查报告和论著,从而奠定了在学界的重要地位,树立了学术研究的新风气,成为学人效仿的榜样;其还利用商务印书馆的销售渠道,以及运用现代传播媒介,通过设置“议题”,使其学术理念、治学主张和研究方法得以迅速传播,渗透至文史研究的各个领域,汇聚成一个学术共同体,发展成为近代中国人文社科研究的典范,并与国外汉学研究产生交集,跨入国际学术之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文社科 学术共同体 典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职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11
作者 曹祥燕 《农村农业农民》 2024年第10期59-61,共3页
新型职业农民是高素质农民的代表。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农业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传承弘扬乡村文化,推动农村组织建设,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水平,增强农民环保意识,从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针对当下新型职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依旧存在... 新型职业农民是高素质农民的代表。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农业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传承弘扬乡村文化,推动农村组织建设,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水平,增强农民环保意识,从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针对当下新型职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依旧存在的问题,应从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积极性入手,进而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适时优化教育方式方法,从而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型职业农民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唯物主义文明叙事
12
作者 贾英健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8-79,共12页
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汇聚了中国式现代化智慧结晶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标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之生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取得深刻社会变革的精神智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文明叙事的内在要求... 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汇聚了中国式现代化智慧结晶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标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之生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取得深刻社会变革的精神智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文明叙事的内在要求和逻辑必然,彰显出历史唯物主义的三重文明叙事。从基本立场看,它是基于实践生成的中国道路的文明叙事;从核心要义看,它是驾驭资本逻辑的整体性的文明叙事;从实践要求看,它是建设面向现代化的中华民族的文明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历史唯物主义 现代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对待传统文化的历史遗产 被引量:2
13
作者 唐洲雁 刘本森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共11页
毛泽东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遗产。毛泽东自幼熟习传统文化,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历史对待传统文化,自觉运用传统文化。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服务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于党的建设和治国理政;他提出古为今... 毛泽东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遗产。毛泽东自幼熟习传统文化,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历史对待传统文化,自觉运用传统文化。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服务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于党的建设和治国理政;他提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方针,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他运用传统文化阐释马克思主义,提出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形成毛泽东思想,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他提出文化要有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以历史的发展的态度对待儒家文化,重视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对待传统文化的方法论,是我们党的宝贵历史遗产,在今天仍有启示作用和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传统文化 历史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唯物史观阐释 被引量:7
14
作者 贾英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36,共14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标示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取得历史性成就和根本性变革的重要概念,也是标志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生成的具有战略性高度的精神智识。在唯物史观视域中,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于文化实践所提供的...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标示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取得历史性成就和根本性变革的重要概念,也是标志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生成的具有战略性高度的精神智识。在唯物史观视域中,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于文化实践所提供的基本立场之中,从观视文化的实践立场把握文化,它具有世界性与民族性两种属性,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结合要义;从文化发展的主客体的关系中把握其主体性与规律性,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自觉;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一种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品质的理论建构,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不仅体现了从文化主动向实践主动的转换,而且释放出强大的实践伟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文化思想 唯物史观 实践 文化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现代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郝立忠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7-45,共9页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先导,是全面现代化的核心和灵魂。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大力...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先导,是全面现代化的核心和灵魂。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通过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大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实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现代化,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否则,如果忽视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现代化的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都只能是一句空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世界观和方法论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推进乡村振兴 激发农村内生动力——评《乡村振兴方法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石雨菲 赵永艳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1-141,共1页
乡村兴则国家兴,自党的十九大将“实施乡村振兴”写入党章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与实施日益成为解决中国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在补齐农村经济发展短板、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在乡村振兴战略推... 乡村兴则国家兴,自党的十九大将“实施乡村振兴”写入党章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与实施日益成为解决中国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在补齐农村经济发展短板、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过程中,具体振兴工作的实施效果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其中农村内生动力的激发水平成为影响乡村振兴推进质量的关键。笔者参考《乡村振兴方法论》一书,在厘清乡村振兴与农村内生动力耦合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书中实例,就如何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展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内生动力 社会主要矛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九大 发展短板 耦合关系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石雨菲 《江西农业》 2023年第18期128-130,共3页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之一,意味着在国家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同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农村地区,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使广大农民脱离贫困,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促进农村经...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之一,意味着在国家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同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农村地区,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使广大农民脱离贫困,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是共同富裕视角下农村发展的具体实践,通过发展农业产业、乡村旅游业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通过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服务,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通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从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农村发展 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小平“结合”思想及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18
作者 阎树群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17,F0002,共18页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上,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得益于蕴含着普遍真理的邓小平“结合”思想。这一思想伴随着...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上,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得益于蕴含着普遍真理的邓小平“结合”思想。这一思想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历程而萌生、形成并走向成熟,对于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牢固树立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作出了卓越贡献。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新发展邓小平“结合”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在“两个结合”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二次“结合” “两个结合” 原创性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