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6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期以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学术建设述略 被引量:2
1
作者 翟德耀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5期121-156,共36页
创刊60年特别是新时期40年以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立足本校,面向社会,传播人文社会科学,弘扬中外优秀文化,学术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无论《新华文摘》还是《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摘引都... 创刊60年特别是新时期40年以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立足本校,面向社会,传播人文社会科学,弘扬中外优秀文化,学术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无论《新华文摘》还是《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摘引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反思历史,可知只要切切实实地实施主编负责制,持之以恒地坚守学术本位,坚定不移地实行开放办刊,千方百计地突出学报特色,就一定会打造出一个能够充分展示学校实力的窗口,以亮丽的风采自立于学报之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学术建设 开放办刊 学报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山东文学教育综论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宗刚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31,共20页
民国时期山东文学教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各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诸多学校对文学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成了一批批学生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与浙江作家群相比,山东并没有涌现出一大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核心位置的作家,这与民国... 民国时期山东文学教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各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诸多学校对文学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成了一批批学生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与浙江作家群相比,山东并没有涌现出一大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核心位置的作家,这与民国时期山东文学教育有着内在的关联。一是深受政治的钳制,许多学校的文学教育未能得到有效的展开与推进;二是从文化传统来看,儒家文化的影响与占据主流的意识形态的"合谋",使得人们"学而优则仕"的情结深重,文学创作未成为学生的重要人生诉求;三是没有获得自身存在的独立价值和意义,国文教育未能得到有力的推行。尽管如此,民国时期山东文学教育依然在培育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教育体制 山东文学教育 齐鲁大学 山东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学视野中的山东抗日文学
3
作者 房福贤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7-110,共4页
抗日文学写作是山东文学的一种传统。在抗战期间,山东就涌现出了一批抗日文学作品。战后的山东抗日文学受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创作成果虽不够丰富多彩,但仍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新时期山东抗日文学主要的成就,体现在莫言、苗长水和尤凤... 抗日文学写作是山东文学的一种传统。在抗战期间,山东就涌现出了一批抗日文学作品。战后的山东抗日文学受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创作成果虽不够丰富多彩,但仍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新时期山东抗日文学主要的成就,体现在莫言、苗长水和尤凤伟的创作中,他们引领了时代风骚。山东抗日文学的缺失在于尚未创作出抗日大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抗日文学 山东抗日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色的呈现和坚持”——2016—2017年山东学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2
4
作者 郭晓平 魏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2-55,共14页
2016—2017年山东学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坚守传统学科优势的同时,也在呼应着学界新的学术热点,探索新的学术增长点。其中,史料发掘和整理,鲁迅、郭沫若著名作家研究,文学史研究这三大领域一直是山东学界的研究优长所在,各有不同程度... 2016—2017年山东学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坚守传统学科优势的同时,也在呼应着学界新的学术热点,探索新的学术增长点。其中,史料发掘和整理,鲁迅、郭沫若著名作家研究,文学史研究这三大领域一直是山东学界的研究优长所在,各有不同程度的新突破。与此同时,在期刊研究、文学经典化、文学生活研究和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等方面,山东学者也在创造着山东学界的话语主场,彰显了山东学人的学术开拓力和持续增长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文献史料 20世纪中国文学主流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语境中创造社“文学青年”的生成
5
作者 侯君伟 魏建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188,共7页
晚清以来,国家政治危机抑制个人情感表达的欲求,青春文学主题在启蒙与革命话语的急进切换中被搁置。“五四”前后,留日青年经历的社会空间、文化潮流,促使其创制弱者同盟。以创造社为代表的归国青年在地理空间、社会场域的转徙、错置之... 晚清以来,国家政治危机抑制个人情感表达的欲求,青春文学主题在启蒙与革命话语的急进切换中被搁置。“五四”前后,留日青年经历的社会空间、文化潮流,促使其创制弱者同盟。以创造社为代表的归国青年在地理空间、社会场域的转徙、错置之中,形成了反抗既有文化权势的新文学团体。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将家国愁绪转置为社会不公的叙事结构,反抗情绪的渲染融入他们的写作主旨、论争态度,引起青年读者群体的同情,也决定了社团后续的成长方向。创造社凭借论争介入新文学话语权力中心,扮演青年偶像角色,吸引、培育专属受众,冲击既有出版市场秩序,开启了青年共同体的话语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青年 文学社群 创造社 空间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文化形象的三大建构模式及其现代传承与嬗变 被引量:2
6
作者 房福贤 马征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17,共7页
地域文化的认同凭借地域文化形象这一媒介,文学想象和叙事是建构形象的重要方式。山东文化形象有庙堂与民间两种形态。民间山东文化形象有三大建构模式:《水浒传》式的"好汉山东"模式,《金瓶梅》式的"世俗山东"模式... 地域文化的认同凭借地域文化形象这一媒介,文学想象和叙事是建构形象的重要方式。山东文化形象有庙堂与民间两种形态。民间山东文化形象有三大建构模式:《水浒传》式的"好汉山东"模式,《金瓶梅》式的"世俗山东"模式,《聊斋志异》式的"灵异山东"模式。20世纪文学中的山东书写,正是循着这三大建构模式发展起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想象 山东文化形象 好汉山东 世俗山东 灵异山东 现代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鲁文化与山东现代小说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瑞英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3-108,共6页
齐鲁文化重视伦理道德、注重平民意识和民本思想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山东现代小说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人的解放”和“平民文学”的创作观念与原创的齐鲁文化精神相契合,山东作家以现代主义的思想观照传统文化,赋予齐鲁... 齐鲁文化重视伦理道德、注重平民意识和民本思想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山东现代小说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人的解放”和“平民文学”的创作观念与原创的齐鲁文化精神相契合,山东作家以现代主义的思想观照传统文化,赋予齐鲁文化更为丰富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 山东作家 小说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明山东文坛宗尚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潇 裴世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2-137,共6页
万历后的晚明诗坛上,山东作家人才辈出、引人注目。其总体取向是导源历下诗风,倡导浑厚雅正。万历前期,以公鼐、冯琦、于慎行、邢侗等人为代表,反对模古剿袭,弘扬“齐风”,倡言革新;万历后期,王象春、公、李若讷等人主张重开诗界,抒写... 万历后的晚明诗坛上,山东作家人才辈出、引人注目。其总体取向是导源历下诗风,倡导浑厚雅正。万历前期,以公鼐、冯琦、于慎行、邢侗等人为代表,反对模古剿袭,弘扬“齐风”,倡言革新;万历后期,王象春、公、李若讷等人主张重开诗界,抒写忧时愤世之情。崇祯间,赵士、宋玟、丁耀亢、赵进美、姜垓等人在齐鲁与复社遥相呼应,主张诗风宏大雅重,祈冀以文学起衰振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诗文 晚明 地域文学 山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自故土文化的得与失——以现代山东作家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魏建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5-120,共6页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前人主要关注精英知识分子创造的思想文化传统,相对忽略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民间传统。对故土文化传统的难了之情,使得山东现代作家在五四偏激地否定传统文化的高潮之后,又较早地关注故土文化的...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前人主要关注精英知识分子创造的思想文化传统,相对忽略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民间传统。对故土文化传统的难了之情,使得山东现代作家在五四偏激地否定传统文化的高潮之后,又较早地关注故土文化的可利用价值。来自故土文化的创作素材和母题填补了他们文学资源的空虚,凸显了他们的创作个性,但也制约了他们的开放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土文化 现代 传统 山东作家 得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山东新世纪电视剧的宏大叙事策略 被引量:2
10
作者 房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153-160,共8页
从新卡里斯马的人物范型与宏大化影像场域两方面分析,山东新世纪电视剧呈现出以民族国家叙事为统摄,融合革命叙事、启蒙叙事与市场消费功能的叙事策略。这些电视剧新卡里斯马型人物,是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融合,并在民族国家叙事内在规... 从新卡里斯马的人物范型与宏大化影像场域两方面分析,山东新世纪电视剧呈现出以民族国家叙事为统摄,融合革命叙事、启蒙叙事与市场消费功能的叙事策略。这些电视剧新卡里斯马型人物,是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融合,并在民族国家叙事内在规定性下,具有山东地域文化特征、人性深度和消费意识。宏大化影像场域,指其叙事行动元所塑造的独特时空结性时空场域,其行动元存在革命叙事、山东地域文化等发送者,共同服务于"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内在接受者。同时,行动元模式也印证了草莽化时空、伦理化时空、现代化时空及红色革命时空类型。山东新世纪电视剧的新宏大化叙事,将新世纪中国意识形态与电视影像艺术性结合,创造了大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影视叙事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新世纪影视 卡里斯马 影像化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山东方言人称代词的换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俊阁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78-81,共4页
在实际应用中,汉语人称代词的功能并不像一般语法书上定义的那样规整,而是呈现出大量的换用情况。笔者以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和《聊斋俚曲集》为材料,对其中人称代词换用情况进行分类描述,指出在... 在实际应用中,汉语人称代词的功能并不像一般语法书上定义的那样规整,而是呈现出大量的换用情况。笔者以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和《聊斋俚曲集》为材料,对其中人称代词换用情况进行分类描述,指出在特定的语境中人称代词的临时换用是表现说话人或叙述者的立场、态度、情感等主观意向的一种有效的手段,话语语境赋予了该代词特有的语义内涵,收到了特殊的语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称代词 语义 语用 换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文艺中的和谐文化建设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昕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8-122,共5页
文学艺术是构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艺术享受、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推动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等方面,都有着独特作用。文艺的健康发展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 文学艺术是构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艺术享受、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推动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等方面,都有着独特作用。文艺的健康发展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试以山东文艺为例,来探讨文艺发展与和谐文化建设的密切联系及其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文艺 和谐文化 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浒传》与百年“好汉山东”叙事
13
作者 房福贤 孙峰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7-122,共6页
就山东的地域文化来说,占主流地位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形象,体现着民间色彩的"好汉山东"形象却更为人们所认同、流传更广泛。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水浒传》的传播有着极大关系。《水浒传》不仅在&qu... 就山东的地域文化来说,占主流地位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形象,体现着民间色彩的"好汉山东"形象却更为人们所认同、流传更广泛。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水浒传》的传播有着极大关系。《水浒传》不仅在"好汉山东"这一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也以其特色鲜明的英雄叙事传统,深深地影响了百年"好汉山东"的文学想象与书写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形象 好汉山东叙事 英雄想象 叙事模式 传承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山东茅盾研究成果述评
14
作者 陈志华 翟德耀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3-88,共6页
新时期以来,山东省的茅盾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者采用多种研究视角和理论模式,逐步把茅盾研究推向深化,在茅盾的文艺思想与批评研究、作品研究、作家主体及综合研究以及传记资料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
关键词 新时期 茅盾研究 山东省 研究领域 研究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文化研究的现代经验——以山东近现代文化研究为例
15
作者 魏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55,共5页
论文第一次对山东近现代文化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首先分析了山东革命史、帝国主义侵略山东、山东义和团等热点问题研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分别考察了历史、人物、文学、民俗、艺术、教育、民间宗教等专题研究的得与失,最后... 论文第一次对山东近现代文化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首先分析了山东革命史、帝国主义侵略山东、山东义和团等热点问题研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分别考察了历史、人物、文学、民俗、艺术、教育、民间宗教等专题研究的得与失,最后提出山东近现代文化的资料整理工作存在“旱涝不均”和伪史料等严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近现代文化 研究 齐鲁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袁枚性灵说之过程考察
16
作者 石玲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9-158,168,共11页
袁枚性灵说是清代中期极具影响力的诗学主张,长期以来备受中外学界关注。总体上看,前出成果基本是静态观照,而袁枚性灵说并非一蹴而就,其演变过程几近半个世纪,经历了由形成、发展到成熟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又各有不同的针对和面向... 袁枚性灵说是清代中期极具影响力的诗学主张,长期以来备受中外学界关注。总体上看,前出成果基本是静态观照,而袁枚性灵说并非一蹴而就,其演变过程几近半个世纪,经历了由形成、发展到成熟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又各有不同的针对和面向。第一阶段主要是对“性情”的大力倡导,针对的是诗坛门户之争与“褒衣大袑气象”,带有庶吉士外放的心境与话语立场;第二阶段则聚焦诗歌的文学性,在继续强调“性情”的同时,注入了“灵机”“玄妙”“灵犀”的新内容,形成了“性灵”概念,针对的是考据对诗坛的鸠占;第三阶段是性灵说集大成时期,融“性情”诗学宗旨与诗歌创作论为一体,同时还引入了美食体验,呈现出“品味”与“评诗”相融合的鲜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情 考据 性灵说 “品味”与“评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解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与敞开活动 被引量:9
17
作者 曹明海 史洁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27,共6页
当代文学解读理论的研究,用接受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读者反应与交流对话的角度来探讨文学解读活动中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认为文本的空白点和未确定之域为文本构成了一个"召唤结构",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就是对文本的空白点和未... 当代文学解读理论的研究,用接受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读者反应与交流对话的角度来探讨文学解读活动中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认为文本的空白点和未确定之域为文本构成了一个"召唤结构",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就是对文本的空白点和未确定之域进行填充并确定的过程。它揭示了文本意义在读者与文本双向交互作用中得以实现的动力和条件,重在强调文本的意义存在于读者的创造性理解和动态建构活动之中,读者的解读是文学本体构成的重要部分。这种读者解读理论赋予了文学解读活动以新的内涵,对文学解读研究有着全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解读 读者 文本 交流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英雄叙事(专题讨论)——革命文学群己对立英雄观辨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朱德发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5-78,共4页
朱德发从人类视野探讨了集体英雄与个体英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在精神意识深层开掘了集体英雄和个体英雄的灵魂构成,认为英雄既有个性主义意识又有集体主义思想,二者并非对立而是有机统一的。王寰鹏认为,梁晓声知青小说的英雄主义... 朱德发从人类视野探讨了集体英雄与个体英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在精神意识深层开掘了集体英雄和个体英雄的灵魂构成,认为英雄既有个性主义意识又有集体主义思想,二者并非对立而是有机统一的。王寰鹏认为,梁晓声知青小说的英雄主义既带有浓重的历史印记又体现了人性的本能,歌颂英雄主义和反思历史是梁晓声知青小说中同时存在的价值追求。李宗刚认为,“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是中国革命这一宏大历史的缩影,其中隐喻着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中最终走向更伟大的胜利;同时,英雄叙事还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对“个人魅力型权力”的眷恋。李钧从英雄性格入手,比较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与《天下荒年》这两篇小说的英雄观及其文化哲学的差异。张伟忠通过对《人间正道》和《抉择》中的改革英雄形象的艺术分析,认为他们身上既有对传统君子型英雄人格优秀品质的继承,也有对当代改革英雄品质的发扬光大。改革英雄的人格结构并不全是现代性的,其中还有权威人格和长官意志等传统人格负面因素的残留。杨新刚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雄叙事小说具有如下特征:从“英雄的人”向“人的英雄”的转进;英雄类型的世俗化和当代性;游走在主旋律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叙事策略;由反传奇性向生活化叙事抵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英雄 个体英雄 知青小说 农民英雄 英雄叙事 现代人格 审美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张力论纲 被引量:42
19
作者 孙书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0-25,共6页
文学张力可以界定为: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凡当至少两种似乎不相容的文学元素构成新的统一体时,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而是互相比较、衬映、抗衡、冲击,使读者的思维不断在各极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立体感受。它具有... 文学张力可以界定为: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凡当至少两种似乎不相容的文学元素构成新的统一体时,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而是互相比较、衬映、抗衡、冲击,使读者的思维不断在各极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立体感受。它具有四个特征:多义性,情感的饱绽,包孕矛盾对立,弯弓待发的运动感。文学张力中的美是一种"坚奥的美",经历了惊讶-压抑、涵咏-释放两个阶段后,指向审美超越。优秀的文本建立在恰当的张力度的基础之上,使文本的信息量和由文本激发的读者审美感受量都指向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张力 语言张力 内容张力 美学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四个基本特征 被引量:9
20
作者 朱德发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4-109,共6页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和"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学科",它以现代民族国家观念为思想基础;起讫时间上限为晚清变法维新,下限则随国家的现代化而延伸,这是个"上可封顶,下不封底&q...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和"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学科",它以现代民族国家观念为思想基础;起讫时间上限为晚清变法维新,下限则随国家的现代化而延伸,这是个"上可封顶,下不封底"的学科架构。其主要特征是:整体性,即展示现代中国文学的总体面貌;贯通性,它既能打通近代、现代和当代的文学,又能联通古今中外的文学;兼容性,即它可以将现代中国生成的所有文学兼容并包之;异同性,它能理出各种形态文学的差异性又能从差异互见中摸清其联系性和趋同性,使书写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呈现出多元性与严整性相统一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 民族国家想象 整体性 贯通性 兼容性 异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