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9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普通地方高校如何打造“金课”——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建设案例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魏建 彭冠龙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7-106,共10页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普通地方高校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专业课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几代教师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摸索出一套持续打造"金课"的有效做法。首...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普通地方高校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专业课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几代教师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摸索出一套持续打造"金课"的有效做法。首先,狠抓课程学理研究,通过课程理念的创新,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整体改革。其次,多维互通,以"四个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贴近文学创作,即要求教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口头讲述与直观展示相结合",要求学生"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文学学习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再次,开放共享、协作创新,与多所地方高校共同开发和建设课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课” 中国现代文学 人才培养 “双一流” 山东师范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以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学术建设述略 被引量:2
2
作者 翟德耀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5期121-156,共36页
创刊60年特别是新时期40年以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立足本校,面向社会,传播人文社会科学,弘扬中外优秀文化,学术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无论《新华文摘》还是《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摘引都... 创刊60年特别是新时期40年以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立足本校,面向社会,传播人文社会科学,弘扬中外优秀文化,学术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无论《新华文摘》还是《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摘引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反思历史,可知只要切切实实地实施主编负责制,持之以恒地坚守学术本位,坚定不移地实行开放办刊,千方百计地突出学报特色,就一定会打造出一个能够充分展示学校实力的窗口,以亮丽的风采自立于学报之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学术建设 开放办刊 学报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山东文学教育综论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宗刚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31,共20页
民国时期山东文学教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各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诸多学校对文学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成了一批批学生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与浙江作家群相比,山东并没有涌现出一大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核心位置的作家,这与民国... 民国时期山东文学教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各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诸多学校对文学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成了一批批学生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与浙江作家群相比,山东并没有涌现出一大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核心位置的作家,这与民国时期山东文学教育有着内在的关联。一是深受政治的钳制,许多学校的文学教育未能得到有效的展开与推进;二是从文化传统来看,儒家文化的影响与占据主流的意识形态的"合谋",使得人们"学而优则仕"的情结深重,文学创作未成为学生的重要人生诉求;三是没有获得自身存在的独立价值和意义,国文教育未能得到有力的推行。尽管如此,民国时期山东文学教育依然在培育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教育体制 山东文学教育 齐鲁大学 山东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学视野中的山东抗日文学
4
作者 房福贤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7-110,共4页
抗日文学写作是山东文学的一种传统。在抗战期间,山东就涌现出了一批抗日文学作品。战后的山东抗日文学受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创作成果虽不够丰富多彩,但仍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新时期山东抗日文学主要的成就,体现在莫言、苗长水和尤凤... 抗日文学写作是山东文学的一种传统。在抗战期间,山东就涌现出了一批抗日文学作品。战后的山东抗日文学受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创作成果虽不够丰富多彩,但仍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新时期山东抗日文学主要的成就,体现在莫言、苗长水和尤凤伟的创作中,他们引领了时代风骚。山东抗日文学的缺失在于尚未创作出抗日大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抗日文学 山东抗日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回现场:生命因文学而常青——宋遂良教授访谈录
5
作者 宋遂良 宋健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8,F0002,共9页
一结缘文学:从湖湘到齐鲁宋健:宋遂良教授您好,很荣幸能够对您进行访谈。前不久,2023年6月17日,山东师范大学以您的名字为题举办了《清气·宋遂良文学文献展》,通过手稿、信札、照片等文献,呈现了您长达70年左右曲折但丰富的文学人... 一结缘文学:从湖湘到齐鲁宋健:宋遂良教授您好,很荣幸能够对您进行访谈。前不久,2023年6月17日,山东师范大学以您的名字为题举办了《清气·宋遂良文学文献展》,通过手稿、信札、照片等文献,呈现了您长达70年左右曲折但丰富的文学人生,您可否简要概述一下您文学人生的起步和过程?宋遂良:我1933年出生于湖南浏阳,1949年考入湖南人民革命大学,参加革命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师范大学 宋遂良 文献展 信札 湖南浏阳 访谈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色的呈现和坚持”——2016—2017年山东学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2
6
作者 郭晓平 魏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2-55,共14页
2016—2017年山东学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坚守传统学科优势的同时,也在呼应着学界新的学术热点,探索新的学术增长点。其中,史料发掘和整理,鲁迅、郭沫若著名作家研究,文学史研究这三大领域一直是山东学界的研究优长所在,各有不同程度... 2016—2017年山东学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坚守传统学科优势的同时,也在呼应着学界新的学术热点,探索新的学术增长点。其中,史料发掘和整理,鲁迅、郭沫若著名作家研究,文学史研究这三大领域一直是山东学界的研究优长所在,各有不同程度的新突破。与此同时,在期刊研究、文学经典化、文学生活研究和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等方面,山东学者也在创造着山东学界的话语主场,彰显了山东学人的学术开拓力和持续增长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文献史料 20世纪中国文学主流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台湾眷村文学的三度空间书写
7
作者 方忠 石琦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5,共10页
中国台湾眷村文学以鲜活的笔触保存了眷村移民的历史记忆,书写他们的流离与迁移、落地与重建,展现出地理空间、文化空间和精神空间三个层面的书写向度,弹唱出一曲哀怨婉转的“去国、怀乡、失根”的遗民悲调,营造出一个逐渐消逝在历史长... 中国台湾眷村文学以鲜活的笔触保存了眷村移民的历史记忆,书写他们的流离与迁移、落地与重建,展现出地理空间、文化空间和精神空间三个层面的书写向度,弹唱出一曲哀怨婉转的“去国、怀乡、失根”的遗民悲调,营造出一个逐渐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鲜活生动、富有诗意的眷村世界。眷村文学是多元化的中国台湾当代文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台湾地区文学史的形塑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台湾文学 眷村 地理空间 文化空间 精神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年代短篇小说的“历史化”路径及其反思——以郭澄清《黑掌柜》为例
8
作者 李宗刚 张继超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6-185,共10页
就接受历程和现实境遇观之,郭澄清的小说《黑掌柜》在一众1960年代的“亚经典”文本中颇具典型性。借由研究者的诠释和权威文学选本的辑录,《黑掌柜》得以在“历史化”的道路上不断推进。创作主体的身份、小说生产的程式、叙事方式的翻... 就接受历程和现实境遇观之,郭澄清的小说《黑掌柜》在一众1960年代的“亚经典”文本中颇具典型性。借由研究者的诠释和权威文学选本的辑录,《黑掌柜》得以在“历史化”的道路上不断推进。创作主体的身份、小说生产的程式、叙事方式的翻新、文本内蕴的精神都参与到这一进程中,于不同阶段成为《黑掌柜》“历史化”的核心动力。同时,小说鲜明的时代标示性则构成其“历史化”的重要依据。至于当下,《黑掌柜》的影响力日渐消退,其“历史化”未能有效升格为“经典化”。寻绎《黑掌柜》的“历史化”路径,探索其困境的成因及重获生气的可能,既有助于检视当代文学史的复杂状貌,亦对目前的文学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澄清 《黑掌柜》 1960年代 短篇小说 “历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句法主语到篇章标记:“其+数词”形式的历时演变
9
作者 王天佑 《汉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4,共14页
在古今汉语中,“其+数词”形式可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和篇章标记四种角色,作为句法成分的用法均先于篇章标记。在多项并置条件下,“其+数词+(强调标记‘曰/是’等)+谓语”中的主语“其+数词”形式是后起篇章标记用法的源头。主语“其+... 在古今汉语中,“其+数词”形式可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和篇章标记四种角色,作为句法成分的用法均先于篇章标记。在多项并置条件下,“其+数词+(强调标记‘曰/是’等)+谓语”中的主语“其+数词”形式是后起篇章标记用法的源头。主语“其+数词”形式之后“停顿”的延长、对强调标记“曰/是”等的删略、“其”的虚化、“排序/量化”功能的移植和重新分析是该形式标记化的主要机制。特定语境条件下的多项并置是“其+数词”形式标记化的源动力,基于“次第扫描”和“总括扫描”而浮现的“排序/量化”功能则是“其+数词”形式标记化的直接推手。此外,频率、韵律和信息结构安排等因素也对“其+数词”形式的标记化发挥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其+数词 句法主语 篇章标记 历时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袁枚性灵说之过程考察
10
作者 石玲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9-158,168,共11页
袁枚性灵说是清代中期极具影响力的诗学主张,长期以来备受中外学界关注。总体上看,前出成果基本是静态观照,而袁枚性灵说并非一蹴而就,其演变过程几近半个世纪,经历了由形成、发展到成熟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又各有不同的针对和面向... 袁枚性灵说是清代中期极具影响力的诗学主张,长期以来备受中外学界关注。总体上看,前出成果基本是静态观照,而袁枚性灵说并非一蹴而就,其演变过程几近半个世纪,经历了由形成、发展到成熟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又各有不同的针对和面向。第一阶段主要是对“性情”的大力倡导,针对的是诗坛门户之争与“褒衣大袑气象”,带有庶吉士外放的心境与话语立场;第二阶段则聚焦诗歌的文学性,在继续强调“性情”的同时,注入了“灵机”“玄妙”“灵犀”的新内容,形成了“性灵”概念,针对的是考据对诗坛的鸠占;第三阶段是性灵说集大成时期,融“性情”诗学宗旨与诗歌创作论为一体,同时还引入了美食体验,呈现出“品味”与“评诗”相融合的鲜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情 考据 性灵说 “品味”与“评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解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与敞开活动 被引量:9
11
作者 曹明海 史洁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27,共6页
当代文学解读理论的研究,用接受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读者反应与交流对话的角度来探讨文学解读活动中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认为文本的空白点和未确定之域为文本构成了一个"召唤结构",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就是对文本的空白点和未... 当代文学解读理论的研究,用接受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读者反应与交流对话的角度来探讨文学解读活动中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认为文本的空白点和未确定之域为文本构成了一个"召唤结构",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就是对文本的空白点和未确定之域进行填充并确定的过程。它揭示了文本意义在读者与文本双向交互作用中得以实现的动力和条件,重在强调文本的意义存在于读者的创造性理解和动态建构活动之中,读者的解读是文学本体构成的重要部分。这种读者解读理论赋予了文学解读活动以新的内涵,对文学解读研究有着全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解读 读者 文本 交流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的发生 被引量:26
12
作者 李宗刚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7,161,共13页
五四文学创建主体大都在童年或少年时代有着丧父的人生经历,其父权有一个从在场到缺失的过程。父权的缺失,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出现了断裂,约束"子"的外在规范失却了效能。没有了父权的规训,也就意味着由父权所承载的... 五四文学创建主体大都在童年或少年时代有着丧父的人生经历,其父权有一个从在场到缺失的过程。父权的缺失,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出现了断裂,约束"子"的外在规范失却了效能。没有了父权的规训,也就意味着由父权所承载的规则、秩序失却了存在的根基。在父权缺失中,促成子权张扬并最终确立的,是晚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以及嗣后科举制度的废除。父权的缺失,为这批"没有父亲的孩子"成长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颠覆者,以及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建构者提供了历史的机缘。当然,五四文学的发生是众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考察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父子关系,分析五四文学的发生与父权缺失有着怎样的内在关系,以及父权缺失对五四文学的发生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可以发现五四文学发生的特殊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权缺失 五四文学 陈独秀 鲁迅 胡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导师与五四文学的发生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李宗刚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41,共14页
父亲的死亡,无疑使得中国既有的代际文化的传承方式受到了严重破坏,那些"没有父亲的孩子"由此变成了"没人管教的孩子"。但是,随着新式教育的崛起,那些进入新式学堂或者留学国外的学生,在失却了"父"的精... 父亲的死亡,无疑使得中国既有的代际文化的传承方式受到了严重破坏,那些"没有父亲的孩子"由此变成了"没人管教的孩子"。但是,随着新式教育的崛起,那些进入新式学堂或者留学国外的学生,在失却了"父"的精神导引之后又找寻到了心仪已久的精神导师。这些精神导师取代了其"父"的职能,在他们的精神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像鲁迅景仰的藤野先生、胡适认同的杜威教授,都是如此。具体来说,这些精神导师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哲学观念,并进而使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这促成了他们作为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确立。他们据此创作出来的文学,必然是体现着现代思想与艺术形式的新文学作品。精神导师的这种作用,不仅在五四文学的发生过程中带有普遍性,而且在整个20世纪乃至21世纪,均具有某种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胡适 五四文学 父权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英雄叙事(专题讨论)——革命文学群己对立英雄观辨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朱德发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5-78,共4页
朱德发从人类视野探讨了集体英雄与个体英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在精神意识深层开掘了集体英雄和个体英雄的灵魂构成,认为英雄既有个性主义意识又有集体主义思想,二者并非对立而是有机统一的。王寰鹏认为,梁晓声知青小说的英雄主义... 朱德发从人类视野探讨了集体英雄与个体英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在精神意识深层开掘了集体英雄和个体英雄的灵魂构成,认为英雄既有个性主义意识又有集体主义思想,二者并非对立而是有机统一的。王寰鹏认为,梁晓声知青小说的英雄主义既带有浓重的历史印记又体现了人性的本能,歌颂英雄主义和反思历史是梁晓声知青小说中同时存在的价值追求。李宗刚认为,“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是中国革命这一宏大历史的缩影,其中隐喻着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中最终走向更伟大的胜利;同时,英雄叙事还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对“个人魅力型权力”的眷恋。李钧从英雄性格入手,比较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与《天下荒年》这两篇小说的英雄观及其文化哲学的差异。张伟忠通过对《人间正道》和《抉择》中的改革英雄形象的艺术分析,认为他们身上既有对传统君子型英雄人格优秀品质的继承,也有对当代改革英雄品质的发扬光大。改革英雄的人格结构并不全是现代性的,其中还有权威人格和长官意志等传统人格负面因素的残留。杨新刚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雄叙事小说具有如下特征:从“英雄的人”向“人的英雄”的转进;英雄类型的世俗化和当代性;游走在主旋律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叙事策略;由反传奇性向生活化叙事抵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英雄 个体英雄 知青小说 农民英雄 英雄叙事 现代人格 审美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张力论纲 被引量:42
15
作者 孙书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0-25,共6页
文学张力可以界定为: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凡当至少两种似乎不相容的文学元素构成新的统一体时,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而是互相比较、衬映、抗衡、冲击,使读者的思维不断在各极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立体感受。它具有... 文学张力可以界定为: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凡当至少两种似乎不相容的文学元素构成新的统一体时,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而是互相比较、衬映、抗衡、冲击,使读者的思维不断在各极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立体感受。它具有四个特征:多义性,情感的饱绽,包孕矛盾对立,弯弓待发的运动感。文学张力中的美是一种"坚奥的美",经历了惊讶-压抑、涵咏-释放两个阶段后,指向审美超越。优秀的文本建立在恰当的张力度的基础之上,使文本的信息量和由文本激发的读者审美感受量都指向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张力 语言张力 内容张力 美学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朝地记:地理与文学的结合 被引量:14
16
作者 王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4-110,共17页
地记著述在六朝达到空前兴盛状态,作为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而引起当时人们的关注。南朝时期私家藏书甚富的陆澄、任昉、顾野王等以敏锐的眼光,把握文化发展的新动向,编撰有集成性的地记丛书或地理总志。与史书地理志相比,六朝地记作者崇... 地记著述在六朝达到空前兴盛状态,作为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而引起当时人们的关注。南朝时期私家藏书甚富的陆澄、任昉、顾野王等以敏锐的眼光,把握文化发展的新动向,编撰有集成性的地记丛书或地理总志。与史书地理志相比,六朝地记作者崇尚实用的观念较为淡薄,他们在写作中往往注重山川景物的描写和轶事传闻的记述,讲究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喜欢猎奇,乃至采纳为正统史家所不屑的虚诞不经的故事。大体言之,六朝地记具有地理与文学渗透融合的性质。六朝地记融会地理与文学的特色对古代地志、文学创作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地记 兴盛原因 文学因素 影响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胡适、傅斯年到鲁迅——论中国现代文学语言观的变迁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东方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34,13,共9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傅斯年 文学语言观 胡适 鲁迅 现代语言学 变迁 文学发生学 文学转型 关键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务教育城乡差异的现状与反思——基于山东省义务教育状况的调查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宽宁 徐继存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7-73,共7页
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在我国义务教育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城乡义务教育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显性差异突出体现在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水平和发展机会、家庭教育花费、班额大小与家校距离以及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情况等方面。除此之外,... 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在我国义务教育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城乡义务教育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显性差异突出体现在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水平和发展机会、家庭教育花费、班额大小与家校距离以及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情况等方面。除此之外,在受教育机会、受教育的完整性、受教育费用等方面城乡义务教育之间还存在较大的隐性差距。要有效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关键不在于消除城乡差异,而应在接受差异的前提下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各有特色地发展。对此,要树立科学的城乡教育价值观念,制定更合理的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政策,同时要由点到面,稳步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城乡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对外传播中的中国形象建构——以莫言作品为个案 被引量:13
19
作者 姜智芹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3-68,共6页
文学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较之新闻媒体、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领域所展现的中国形象,当代文学塑造的中国形象具有较高的价值信任度和可接受度。莫言的作品关注当下题材,在对外传播中建构了批判和反思的中国形象。莫... 文学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较之新闻媒体、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领域所展现的中国形象,当代文学塑造的中国形象具有较高的价值信任度和可接受度。莫言的作品关注当下题材,在对外传播中建构了批判和反思的中国形象。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及获诺奖后西方媒体的评价,折射出中国文学对外传播中的西方想象中国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对外传播 中国形象 莫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颠覆与维护——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透视 被引量:14
20
作者 姜智芹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7-122,共6页
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通常并不是现实的客观呈现,而是具有乌托邦或意识形态色彩,前者重在颠覆、质疑本国的现实,后者旨在维护、保存本国的秩序。中国既是英国作家颠覆、质疑本国现实的理想国,发泄不满、寄托希望的救赎地,也是他... 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通常并不是现实的客观呈现,而是具有乌托邦或意识形态色彩,前者重在颠覆、质疑本国的现实,后者旨在维护、保存本国的秩序。中国既是英国作家颠覆、质疑本国现实的理想国,发泄不满、寄托希望的救赎地,也是他们整合自身、彰显自我的对衬物。自中世纪以来,中国之于英国作家一直作为这样一个他者被想象,被塑造,被赋予颠覆与维护两种功能,被置于乌托邦和意识形态两极间的张力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形象 英国文学 颠覆 维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