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短视频创作的影响及版权保护 被引量:4
1
作者 李百晓 董小菲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62-67,共6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短视频创作中实现从无到有的内容自主化生产,这便重构甚至是颠覆了短视频创作继而也产生了新的版权问题。从剧本生成、视频生成、音频生成和剪辑合成四个层面透视人工智能生成式短视频的技术属性和生成式人工...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短视频创作中实现从无到有的内容自主化生产,这便重构甚至是颠覆了短视频创作继而也产生了新的版权问题。从剧本生成、视频生成、音频生成和剪辑合成四个层面透视人工智能生成式短视频的技术属性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短视频创作中的应用,发现人工智能生成式短视频版权面临用户贡献比例难以测量、最终输出形态无法控制预测及版权侵权后责任承担机制不明等挑战。据此,对可版权性和侵权风险规避措施辨析,并从人机协同的新范式出发提出,在我国现行《著作权法》体系下,要坚持以安全为核心的价值目标,以伦理为先导的风险防控机制,以利益平衡为现实考量的操作原则,在多学科智慧的共同参与下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生成式短视频的版权保护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创作 生成式人工智能 版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本是高山》:女性视角诠释人民教师的“燃灯者”精神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广丽 李百晓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6-61,共6页
作为聚焦教育题材的电影作品,影片《我本是高山》(郑大圣/杨瑾,2023)的创作根据“七一勋章”获得者、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真实事迹改编。立足女性叙事视角表现女性发展,影片讲述了张桂梅带领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教师,帮... 作为聚焦教育题材的电影作品,影片《我本是高山》(郑大圣/杨瑾,2023)的创作根据“七一勋章”获得者、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真实事迹改编。立足女性叙事视角表现女性发展,影片讲述了张桂梅带领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教师,帮助大山里的贫困女孩圆梦大学的故事。影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聚焦新主流电影如何讲好中国的教师故事,采用以信仰为核心的叙事形象化阐释人民教师的理想信念。影片通过刻画典型人物,刻画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尚品格,表现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及中国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生动诠释了张桂梅作为人民教师的“燃灯者”精神。影片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于生活场景中塑造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避免“高大全”式人物塑造,从教育视角阐释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本是高山》 女性视角 “燃灯者”精神 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原子到比特:数字艺术生产权利的量变与质变 被引量:7
3
作者 马立新 李攀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8-83,共6页
艺术生产权利是艺术生产主体在人类社会政治共同体中天然享有的从事艺术生产创作的一种自由或资格。从原子艺术到数字艺术,艺术的本质发生了重大嬗变,数字艺术的本体特征表征为双重互动不确定性。正是这一机制导致了艺术生产权利的扩大... 艺术生产权利是艺术生产主体在人类社会政治共同体中天然享有的从事艺术生产创作的一种自由或资格。从原子艺术到数字艺术,艺术的本质发生了重大嬗变,数字艺术的本体特征表征为双重互动不确定性。正是这一机制导致了艺术生产权利的扩大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艺术生产主体从原子艺术的精英主导转变为数字艺术的民主共享;二是艺术生产内容由以个人行为主导的加法递增(原子艺术)转变为以产业行为主导的乘法倍增(数字艺术);三是艺术生产工具由千差万别的原子形态(物理实体形态)转变为大同小异却能无限扩张的比特形态(人工智能形态)。数字艺术生产权利的极剧扩大一方面极大解放和提升了艺术生产力,大大增加了人类的审美机会和审美疆域;另一方面也对人类的其他权利和社会公共安全构成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艺术 艺术生产权利 原子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视频助力古籍保护与传播创新路径探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蒋伟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56-59,共4页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发展使短视频成为炙手可热的传播媒介,借助短视频平台,古籍保护与传播可以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和传播效果方面积极进行创新。通过短视频媒介传播的可视化、高效化和良好互动性,更好地构建古籍保...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发展使短视频成为炙手可热的传播媒介,借助短视频平台,古籍保护与传播可以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和传播效果方面积极进行创新。通过短视频媒介传播的可视化、高效化和良好互动性,更好地构建古籍保护与传播的立体化体系与创新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古籍保护 传播 创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社交电商类APP对于青年女性的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吴玥 刘艺萱 孙源南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2年第3期40-52,共13页
通过搭建内容社区平台,建立消费类口碑库,解决用户分享与购买需求,社交电商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受到了众多青年女性的青睐。然而,此类APP中频繁可见的对于奢侈商品与富裕生活的渲染也引诱着青年女性群体在这种特殊的消费文化场... 通过搭建内容社区平台,建立消费类口碑库,解决用户分享与购买需求,社交电商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受到了众多青年女性的青睐。然而,此类APP中频繁可见的对于奢侈商品与富裕生活的渲染也引诱着青年女性群体在这种特殊的消费文化场域中成为“拜物教主”。研究基于涵化理论,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青年女性使用社交电商类APP动机、频率及其对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女性使用社交电商类APP的频率会促进其物质主义价值观。此外,人们使用社交电商类APP的频率分别显著促进了感知真实与参与程度。同时,无论是能力比较还是观点比较,用户的社会比较程度都会促进她们的物质主义价值观。最后,青年女性的娱乐动机、社交动机,与自我表达动机都会显著促进她们使用社交电商类APP的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电商类APP 物质主义价值观 涵化理论 使用动机 社会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