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接加热式列管回转干燥机传热系数模型构建 被引量:7
1
作者 吴静 李选友 +3 位作者 陈宝明 王瑞雪 马晓旭 高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53-59,共7页
传热系数是列管回转干燥机设计和热工计算所必须的至关重要的设计参数之一,其精度的高低决定了干燥机尺寸、结构设计以及操作参数的合理性。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够确切描述其加热管与物料颗粒传热过程的可靠而实用的传热模型。该文在对列... 传热系数是列管回转干燥机设计和热工计算所必须的至关重要的设计参数之一,其精度的高低决定了干燥机尺寸、结构设计以及操作参数的合理性。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够确切描述其加热管与物料颗粒传热过程的可靠而实用的传热模型。该文在对列管回转干燥机传热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列管与颗粒间换热的基本构成为:列管管壁与气体介质间对流、气体介质与颗粒间的导热以及列管管壁与颗粒间的辐射换热;通过对列管回转干燥机内料层膨胀的试验研究,分析了颗粒对列管气膜边界层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预测列管外壁与颗粒间总传热系数的数学模型,并以2mm直径的陶瓷球为物料,在6个转速条件下测量了管壁与颗粒间的换热系数,对模型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的误差小于13%,可满足工程计算的精度要求。研究结果可为列管回转干燥机传热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 传热 模型 间接加热 列管回转干燥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接加热式列管回转干燥机传热系数的测试方法 被引量:4
2
作者 吴静 李选友 +2 位作者 陈宝明 王瑞雪 高玲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266-2272,2285,共8页
在对列管回转干燥机内传热过程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简便、可靠的实验系统,并运用非稳态传热理论导出列管壁面与物料颗粒间的传热系数与被测量参数的关系式,从而建立了一套用于间接加热式列管回转干燥机的加热管壁面与物料颗粒... 在对列管回转干燥机内传热过程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简便、可靠的实验系统,并运用非稳态传热理论导出列管壁面与物料颗粒间的传热系数与被测量参数的关系式,从而建立了一套用于间接加热式列管回转干燥机的加热管壁面与物料颗粒间传热系数的测试方法。实验装置的传热系数测量结果显示,列管壁面与颗粒间的瞬时传热系数随筒体转动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规律,随着列管位置的升高,传热系数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通过对测试结果的误差分析表明,对传热系数测量精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紫铜管表面积,其余依次为壁面升温速率、加热电流、列管壁面温度和物料温度的测量。对常见的6种运行工况的传热系数测试结果进行了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所产生的最大相对误差小于3.5%,壁面升温速率的测量误差是总误差的主要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 传热 测量 间接加热 列管回转干燥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煤干燥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 被引量:21
3
作者 蒋斌 李胜 +3 位作者 高俊荣 梁国林 孟辉 杨志刚 《洁净煤技术》 CAS 2011年第6期69-72,共4页
论述了国内外褐煤干燥提质技术的发展现状。针对传统热力干燥在褐煤电厂应用中存在的高能耗、高投资和低安全性等问题,开展了褐煤过热蒸汽干燥机理的试验研究和中试试验。结果表明:过热蒸汽的干燥效果优于常规热空气;中试试验系统能稳... 论述了国内外褐煤干燥提质技术的发展现状。针对传统热力干燥在褐煤电厂应用中存在的高能耗、高投资和低安全性等问题,开展了褐煤过热蒸汽干燥机理的试验研究和中试试验。结果表明:过热蒸汽的干燥效果优于常规热空气;中试试验系统能稳定、连续地对褐煤进行干燥,且干燥产品符合褐煤干燥实际工业应用的要求。最后提出了过热蒸汽预干燥低质煤提质洁净煤技术(SCU技术),对其在节能、安全等方面的技术先进性作了具体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SCU技术节能节水、安全性高,符合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能减排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过热蒸汽干燥 洁净煤技术 干燥提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汽列管回转干燥技术用于煤泥干燥的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宏耀 吴静 +2 位作者 李晓光 王瑞雪 张海滨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6-92,共7页
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研究了煤泥在列管回转小试干燥装置内的运动规律,深入分析了干燥机转速和煤泥填充率对煤泥干燥效果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均匀试验等试验方法,利用环管式蒸汽回转干燥中试装置研究了煤泥含水率对其运动流动性的影... 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研究了煤泥在列管回转小试干燥装置内的运动规律,深入分析了干燥机转速和煤泥填充率对煤泥干燥效果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均匀试验等试验方法,利用环管式蒸汽回转干燥中试装置研究了煤泥含水率对其运动流动性的影响,深入分析了煤泥含水率、干燥温度以及停留时间等因素对煤泥干燥效果的影响。基于上述实验研究,确定了用于煤泥干燥的蒸汽列管回转干燥机的最佳运行参数,以期为用于煤泥干燥的环管式蒸汽回转干燥机的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回转干燥机 环管 煤泥 干燥 粘性物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喷雾干燥的试验研究
5
作者 张兴华 邢召良 +5 位作者 肖培蒙 黄帆 陈洪军 徐迎军 周学坤 刘法鑫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65-167,共3页
从大豆分离蛋白的喷雾干燥工艺流程入手,以进风温度、排风温度、鼓风机电流、引风机电流、高压泵电流及高压泵压力为影响因素,研究了喷雾干燥工艺参数对粉体产品质量的影响。同时,通过对大豆分离蛋白粉末的含水量、颗粒粒度及蛋白质含... 从大豆分离蛋白的喷雾干燥工艺流程入手,以进风温度、排风温度、鼓风机电流、引风机电流、高压泵电流及高压泵压力为影响因素,研究了喷雾干燥工艺参数对粉体产品质量的影响。同时,通过对大豆分离蛋白粉末的含水量、颗粒粒度及蛋白质含量等参数分析,得出了较佳的蛋白喷雾干燥工艺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喷雾干燥 含水量 颗粒粒度 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挡板搅拌槽内的自由表面湍流流场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杨锋苓 周慎杰 张翠勋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9-183,共5页
基于VOF多相流模型,建立了自由液面搅拌流场的数值模型和模拟方法。以偏心和无挡板中心搅拌槽为例,分别使用标准k-ε模型和分离涡模型研究了搅拌槽内流体的时均速度分布,发现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仅略低于实验值。整体而言,... 基于VOF多相流模型,建立了自由液面搅拌流场的数值模型和模拟方法。以偏心和无挡板中心搅拌槽为例,分别使用标准k-ε模型和分离涡模型研究了搅拌槽内流体的时均速度分布,发现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仅略低于实验值。整体而言,使用分离涡模型时模拟结果与实验值之间的误差不超过12%,而k-ε模型的模拟精度则较差。研究结果表明,分离涡模型和VOF模型相结合,能很好地模拟搅拌槽内流体的自由液面流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挡板搅拌槽 自由表面 湍流 分离涡模拟 流体体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拖钩套筒复合冷挤压数值模拟与毛坯优化
7
作者 蔡冬梅 张焕莲 +1 位作者 王强 孔德军 《精密成形工程》 2012年第5期7-10,29,共5页
将挤压模具视为刚体,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ARC,对拖钩套筒零件进行了冷挤压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根据各主要阶段等效应力及等效应变的分布,总结了挤压过程中金属材料塑性流动的规律。以最大挤压力为目标,对毛坯的尺寸进行了优化,为挤压... 将挤压模具视为刚体,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ARC,对拖钩套筒零件进行了冷挤压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根据各主要阶段等效应力及等效应变的分布,总结了挤压过程中金属材料塑性流动的规律。以最大挤压力为目标,对毛坯的尺寸进行了优化,为挤压工艺的改善提供了依据。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了挤压完成后零件所受最大主应力数值及其分布规律,为后期模具强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挤压 有限元数值模拟 塑性变形 毛坯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纹”内壁搅拌槽内的湍流流动特性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翠勋 杨锋苓 连继咏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41-946,共6页
设计了一种"波纹"内壁搅拌槽,通过在内壁上安装一定数量的半圆管,以增强搅拌效果,并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其内部流动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与文献中的实验及模拟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所建数值模型及模拟方法的可靠性,随后对... 设计了一种"波纹"内壁搅拌槽,通过在内壁上安装一定数量的半圆管,以增强搅拌效果,并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其内部流动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与文献中的实验及模拟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所建数值模型及模拟方法的可靠性,随后对不同半圆管尺寸(半径)、数量和安装位置时搅拌槽内的流场结构和功率消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标准搅拌槽相比,"波纹"内壁结构尽管不会明显增强流体的湍流程度,但能提高流体速度分布的均匀程度,而且功率消耗没有明显变化;当在搅拌槽内壁上均匀安装4根半径为搅拌槽直径1/20的半圆管时,能显著减少挡板后方及槽顶部流体的低速区。该结果为"波纹"内壁搅拌槽在过程工业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槽 湍流 流场 数值模拟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热式多管回转低阶煤提质半工业化装置试验研究
9
作者 王宏耀 吴静 +2 位作者 王瑞雪 曹明见 姜荣泉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67-1574,共8页
提出了一种外热式多管回转低阶煤提质技术,建立了一套处理量50kg/h的半工业化试验系统。以黑龙江某地煤种为实验用煤,分析了提质温度和提质时间对提质效果的影响,获得了该系统运行的优化工艺参数,并分析了该工况条件下的提质产品指标。... 提出了一种外热式多管回转低阶煤提质技术,建立了一套处理量50kg/h的半工业化试验系统。以黑龙江某地煤种为实验用煤,分析了提质温度和提质时间对提质效果的影响,获得了该系统运行的优化工艺参数,并分析了该工况条件下的提质产品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提质温度的升高,半焦中挥发分含量逐渐减少,焦油的产率呈抛物线形式增加;随着提质时间延长,焦油中挥发分含量逐渐减少,焦油产率逐渐增加。在试验煤种及试验工况条件下的最佳提质工艺参数为:提质温度535℃,提质时间30min;焦油产率可达12.54%;焦油中的甲苯不溶物含量为1.65%,煤气热值可达5044kcal/m3。该装置的72h连续运行表明了该技术工业化的可行性,为工业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热式 回转 低阶煤 提质 半工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