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glyTK自杀基因系统治疗小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皮下移植瘤的研究
1
作者 姜义荣 赖应昌 +6 位作者 陈小林 万得胜 陈万宁 祁妙华 刘春生 陈学良 马道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7-51,共5页
为了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CDglyTK自杀基因系统对K562细胞的体内外杀伤作用,将逆转录病毒介导的CDglyTK自杀基因转染入K562细胞,体外实验用MTT法观察5-氟胞嘧啶/丙氧鸟苷(5-fluorocytosine/ganciclovir,5-FC/GCV)对K562/CDglyTK细胞的... 为了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CDglyTK自杀基因系统对K562细胞的体内外杀伤作用,将逆转录病毒介导的CDglyTK自杀基因转染入K562细胞,体外实验用MTT法观察5-氟胞嘧啶/丙氧鸟苷(5-fluorocytosine/ganciclovir,5-FC/GCV)对K562/CDglyTK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体内实验时将K562/CDglyTK细胞和K562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使用GCV和5-FC后,观察裸鼠肿瘤体积的变化及裸鼠的生存率。体外实验表明,GCV联合5-FC对K562/CDglyTK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体内实验结果显示,皮下注射K562细胞和K562/CDglyTK细胞后小鼠成瘤率无明显区别;使用5-FC/GCV可明显抑制裸鼠体内的肿瘤形成;经5-FC/GCV治疗后K562/CDglyTK组的肿瘤体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裸鼠生存率也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双自杀基因在体内外对K562细胞均有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自杀基因 CDglyTK自杀基因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K562细胞 逆转录病毒载体 5-氟胞嘧啶 丙氧鸟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M1突变阳性AML患者化疗后早期微小残留病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王丽娟 李弹弹 +2 位作者 孙玲 吴希锋 宋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3-97,共5页
目的:分析NPM1基因突变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经化疗后,早期微小残留病水平与患者预后状况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112例NPM1基因突变阳性的初诊成人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化疗后NPM1基因突变转录本水平与患者预后状况的... 目的:分析NPM1基因突变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经化疗后,早期微小残留病水平与患者预后状况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112例NPM1基因突变阳性的初诊成人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化疗后NPM1基因突变转录本水平与患者预后状况的相关性。结果:在112例AML患者中,初诊时NPM1基因突变转录本中位水平为83.68%(5.86%-486.57%),FLT3-ITD突变阳性44例(39.29%),染色体核型异常22例(19.64%),完全缓解96例(85.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初始诱导治疗方案和白细胞计数(WBC)与完全缓解密切相关(P<0.05)。在112例患者中,中位随访时间为22(3-36)个月,3年总生存率为66.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初次获得完全缓解时微小残留病高水平、巩固治疗后微小残留病高水平是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NPM1基因突变阳性的成人AML患者中,化疗后微小残留病早期高水平与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 NPM1基因突变 化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