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与拉曼光谱的脑胶质瘤分级诊断方法研究
1
作者 许晴 唐佳伟 +5 位作者 刘学猛 郭景星 朱礼君 周清清 王亮 卢光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247-2252,共6页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病理分级对患者的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回顾性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接受胶质瘤手术的患者共53例,其中高级别胶质瘤33例,低级别20例。采用英国InVia激光共...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病理分级对患者的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回顾性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接受胶质瘤手术的患者共53例,其中高级别胶质瘤33例,低级别20例。采用英国InVia激光共焦拉曼光谱仪,采集胶质瘤患者组织样本的拉曼光谱数据,每个样本采集50个点。采用Savitzky-Golay(SG)算法、平滑光谱曲线和最大最小归一化(max-min normalization)等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光谱数据进行处理。通过构建卷积神经网络(CNN)对胶质瘤的高低级别分类诊断,并将其与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决策树(DT)模型的性能进行了对比。每个预测模型都使用ROC曲线进行评估。采用以下四种指标:准确率、精确度、召回率和5折交叉验证(5Fold),以评价不同预测模型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CNN模型在不同分类任务上均显著优于SVM、RF和DT模型,其AUC达到0.9839,高于其他三种传统模型(SVM,0.9157;RF,0.9031;DT,0.7809)。因此,将拉曼光谱与深度学习技术结合,为脑胶质瘤的分级诊断提供了一种创新思路。此方法不仅能够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还为未来构建自动化癌症诊断系统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卷积神经网络 胶质瘤 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高渗高糖非酮症昏迷的诊治 被引量:15
2
作者 魏东光 朱树干 +1 位作者 仇红 张良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6-147,共2页
关键词 神经外科手术 高渗高糖非酮症昏迷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病人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
3
作者 王云彦 江玉泉 +3 位作者 李刚 吴承远 鲍修风 李淑英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69-469,共1页
我院神经外科自1994年至2000年共诊断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病人19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PE病人19例,占同期6 022例住院病人的0.32%,占同期158例静脉栓塞病人的12.0%,单病种发病率见表1。男12例,女7例,年龄38-7... 我院神经外科自1994年至2000年共诊断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病人19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PE病人19例,占同期6 022例住院病人的0.32%,占同期158例静脉栓塞病人的12.0%,单病种发病率见表1。男12例,女7例,年龄38-72岁,平均53岁。发病时间距入院接受治疗或手术5-144 d,平均13 d,其中14例在术后或病后5-10 d内发生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病人 肺栓塞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科治疗舌咽神经痛4例报告
4
作者 谭守刚 朱树干 +5 位作者 张良文 迟令懿 李峰 朱庆林 王洪杰 许汝伦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1-61,共1页
关键词 外科治疗 舌咽神经痛 颅内占位性病变 舌咽神经痛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手术在脑血管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5
作者 王东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63-568,共6页
复合手术融合显微神经外科开放手术与血管内治疗的优势,可在复合手术室内完成序贯或同步的多模态操作,为复杂脑血管病提供“一站式”精准诊断与治疗。本文对复合手术在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 复合手术融合显微神经外科开放手术与血管内治疗的优势,可在复合手术室内完成序贯或同步的多模态操作,为复杂脑血管病提供“一站式”精准诊断与治疗。本文对复合手术在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及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现状及技术进展进行回顾,有助于临床医师了解其发展历程及面临挑战。尽管复合手术目前仍面临感染-抗凝双重风险、辐射暴露、设备与技术壁垒等挑战,但随着流程标准化、影像智能化及多学科深度融合,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及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将进一步突显,有望成为复杂脑血管病治疗的核心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静脉畸形 颈动脉血栓形成 颈内动脉 神经外科手术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球囊和椭圆囊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诊断在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1
6
作者 韩哲 李刚 薛皓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7-192,共6页
研究背景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术中精准诊断是制定合理手术策略的关键。传统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存在一定局限性,分子诊断则为胶质瘤精准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本研究旨在探讨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联合分子诊... 研究背景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术中精准诊断是制定合理手术策略的关键。传统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存在一定局限性,分子诊断则为胶质瘤精准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本研究旨在探讨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联合分子诊断对提高胶质瘤诊断准确性及优化手术策略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经术前MRI诊断为胶质瘤的230例患者,术中均行快速冰冻病理诊断(传统诊断组,113例),部分同时行分子诊断(分子诊断组,117例),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估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及其联合分子诊断的准确性,以及分子诊断技术对手术策略的影响。结果 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准确率为77.88%(88/113),在此基础上联合分子诊断的术中整合诊断准确率提高至94.87%(111/117)。其中,分子诊断组有20例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不符,经分子诊断修正14例错误诊断,最终仅6例术中整合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不符,诊断修正率达70%(14/20);有86.32%(101/117)患者因分子标志物阳性而优化手术策略,包括扩大肿瘤切除范围(58例,57.43%)和予以分子全切(43例,42.57%)。结论 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联合分子诊断可以显著提高术中诊断的准确性,优化手术策略,为个性化治疗和精准医学提供重要支持。分子诊断技术在胶质瘤术中诊断中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为未来诊断与治疗模式的改进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神经外科手术 冷冻超薄切片术 分子诊断技术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导航卵圆孔精确定位射频热凝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25
7
作者 吴承远 刘玉光 +3 位作者 徐淑军 孙召花 王萍 陈腾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0,共2页
关键词 顽固性三叉神经痛 射频热凝治疗 卵圆孔定位 神经导航 精确定位 穿刺困难 三维CT 定位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1936例临床分析与手术技巧 被引量:41
8
作者 吴承远 孟凡刚 +3 位作者 刘玉光 徐淑军 王宏伟 孙召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 :总结 1936例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例的经验和体会 ,探讨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治疗的方法和技巧。方法 :分别进行眶上孔入路、眶下孔入路、侧入路或前入路卵圆孔射频热凝治疗。对Hartel前入路卵圆孔穿刺法进行改良。对 ... 目的 :总结 1936例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例的经验和体会 ,探讨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治疗的方法和技巧。方法 :分别进行眶上孔入路、眶下孔入路、侧入路或前入路卵圆孔射频热凝治疗。对Hartel前入路卵圆孔穿刺法进行改良。对 4 5例半月神经节定位困难的三叉神经痛病人 ,在射频热凝治疗术中应用X线、三维CT或导航进行卵圆孔定位或在术中验证靶点。结果 :术后即刻疗效 ,优良 15 2 8例 ,良好 336例 ,无疗效 72例 ,总有效率 96 .3%。 8个月~ 2年远期随访 10 97例 ,1年内复发 12 2例 ,复发率为 11.1% ,2年内复发 2 74例 ,复发率为 2 4 .9% ,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温控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可靠 ,X线、三维CT及导航卵圆孔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徒手穿刺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射频热凝 治疗 三叉神经痛 临床分析 手术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rtmannin通过抑制癫痫大鼠海马自噬活性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16
9
作者 曹丽丽 董艳 +3 位作者 徐婧婧 林幽町 迟令懿 迟兆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84-1588,共5页
目的:探讨癫痫大鼠海马自噬活性的变化及自噬抑制剂wortmannin(WM)对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大鼠分为对照组、致痫2 h、8 h、16 h、24 h、72 h组和WM干预组。应用HE染色和Nissl染色观察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变化... 目的:探讨癫痫大鼠海马自噬活性的变化及自噬抑制剂wortmannin(WM)对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大鼠分为对照组、致痫2 h、8 h、16 h、24 h、72 h组和WM干预组。应用HE染色和Nissl染色观察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变化。免疫印迹检测海马组织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LC3Ⅰ的比值作为自噬活性的指标。结果:LC3Ⅱ/LC3Ⅰ比值在大鼠癫痫发作2 h时开始升高,24 h达到高峰,持续升高至少72 h。致痫24 h时海马CA1区出现明显神经元损伤和丢失。WM干预组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100.88±18.73)显著高于癫痫组(70.16±5.09)(P<0.05),LC3Ⅱ/LC3Ⅰ的比值低于癫痫组(P<0.05)。结论:癫痫发作导致的海马损伤时存在自噬激活现象;WM通过抑制自噬活性减轻癫痫发作所致的海马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自吞噬作用 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海马 WORTMANN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宏伟 吕静波 +1 位作者 刘玉光 吴承远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6,共2页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发病机制 周围病变 研究发现 临床特征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生化因素 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静脉窦相关颅骨肿物手术治疗的单中心经验分析
11
作者 王延召 张润鲁 +4 位作者 杨晨 邱伟 卜佳伟 王传伟 宫杰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65-569,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静脉窦相关颅骨肿物的手术切除与一期颅骨成形术治疗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收集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儿童静脉窦相关颅骨肿物行手术切除并一期行颅骨修补术的9例患儿临... 目的探讨儿童静脉窦相关颅骨肿物的手术切除与一期颅骨成形术治疗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收集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儿童静脉窦相关颅骨肿物行手术切除并一期行颅骨修补术的9例患儿临床资料, 患儿术前均行薄层颅脑CT及MRI检查, 通过IMPAX软件模拟肿物切除范围, 定制人工颅骨修补材料, 术中切除肿物后一期行颅骨成形术。总结分析患儿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 9例患儿年龄4~13岁, 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5例、骨纤维结构不良1例、非霍奇金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1例、颅骨筋膜炎1例、骨瘤1例。7例为全切病变, 2例为大部切除。1例淋巴瘤患儿后期接受放疗及化疗, 1例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儿后期接受化疗, 其余患儿术后均采取单纯随诊策略。9例均用术前定制的人工颅骨聚醚醚酮材料修补颅骨缺损, 无一例发生静脉窦损伤、脑损伤、术后血肿、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 仅1例出现皮下积液。随访时间1~6年, 无一例出现复发或远期并发症。结论在确保手术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切除病灶及采用定制人工颅骨行一期颅骨成形术, 是儿童静脉窦相关颅骨肿物的有效手术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颅骨 静脉窦 颅骨成形术 聚醚醚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iari—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的发病机制及外科治疗 被引量:26
12
作者 栗世方 周茂德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8-69,共2页
目的:探讨Chiari-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发病机制,以寻求更为可行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56例经MRI证实的Chiari-I畸形/脊髓空洞症(CMI/SM)的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脊髓空洞形成与延颈髓交界处下行血管压迫的关系。结果:... 目的:探讨Chiari-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发病机制,以寻求更为可行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56例经MRI证实的Chiari-I畸形/脊髓空洞症(CMI/SM)的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脊髓空洞形成与延颈髓交界处下行血管压迫的关系。结果:术中见所有患者小脑扁桃体对延髓及颈髓上段的后外份均有明显的挤压及不同程度的粘连,131例(84%)可见局部的珠网膜增厚并对下行的脊髓后动脉形成不同程度的牵扯或压迫。结论:颈髓局部血供的进行性下降所造成的相应区域的微循环障碍及营养不良,可能导致局部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液化,最终形成空洞。手术治疗强调对这些血管压迫的解除,改善病变区域的血液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ari-I畸形 脊髓空洞症 发病机制 血循环障碍 外科手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伽玛刀和射波刀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杨立强 王明席 +6 位作者 吴承远 谭锋 张岳松 李玉庆 朴京虎 赵耀巍 邵雷雷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2期90-92,共3页
目的:评价伽玛刀及射波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的治疗效果、起效时间和随访观察,评价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2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经伽玛刀治疗10例,经射波刀治疗17例。靶点选择在三叉神经根入... 目的:评价伽玛刀及射波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的治疗效果、起效时间和随访观察,评价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2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经伽玛刀治疗10例,经射波刀治疗17例。靶点选择在三叉神经根入桥脑段前3.0mm处,依据Bris-man疗效判定标准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伽玛刀组10例平均随访时间7个月,治愈和疗效显著9例,1例无效;射波刀组17例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治愈和疗效显著15例,无效2例。结论:伽玛刀、射波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可靠疗效。射波刀与伽玛刀相比较,前者无创、无框架、非等中心、非共面、非聚焦照射为其优点,后者精度较高,定位更为准确。靶点选择和精确定位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玛刀 射波刀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的颅外非半月节射频治疗进展 被引量:14
14
作者 黄冰 陈雅静 +2 位作者 谢可越 姚明 吴承远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74-377,382,共5页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现已成为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治疗技术之一。但该技术存在对分支选择性不高和颅内穿刺相关的颅内出血与颅内感染风险。本文提出"三叉神经痛颅外非半月节射频治疗"...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现已成为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治疗技术之一。但该技术存在对分支选择性不高和颅内穿刺相关的颅内出血与颅内感染风险。本文提出"三叉神经痛颅外非半月节射频治疗"理念,即将三叉神经痛的射频治疗靶点由传统的颅内半月节转移至颅外三叉神经各分支出颅孔洞(眶上孔、圆孔、卵圆孔),从而提高对分支治疗的选择性,避免颅内穿刺相关的颅内出血和感染。并综述了目前在治疗靶点和穿刺路径选择、穿刺影像引导技术、穿刺针具改进、射频参数设定、适应证的选择和治疗过程舒适化等方面的临床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射频热凝 半月神经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猛 刘玉光 吴承远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5-37,共3页
关键词 舌咽神经痛 舌咽神经切断术 神经根切断术 原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血管内治疗与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疗效对比分析
16
作者 刘树桑 孙酒 +3 位作者 嵇龙鑫 薛志伟 赵鹏 王东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77-585,共9页
目的 对比分析单纯血管内治疗与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6年5月至2025年3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复合手术(复合手术组,60例)或单纯血管内治疗(单纯血管内治疗组,43例)的103例症状性慢性颈... 目的 对比分析单纯血管内治疗与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6年5月至2025年3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复合手术(复合手术组,60例)或单纯血管内治疗(单纯血管内治疗组,43例)的103例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根据术前DSA检查结合Hasan分型分为A型、B型、C型、D型共4种类型。记录血管再通率以及围手术期、随访期间和血管再通病例中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复合手术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单纯血管内治疗组(χ^(2)=10.885,P=0.001),其中Hasan分型C型采用复合手术更具优势(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4)。复合手术组与单纯血管内治疗组围手术期并发症(χ^(2)=0.008,P=0.928)、随访期间死亡(Fisher确切概率法:P=1.000)以及血管再通病例中新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Fisher确切概率法:P=0.251)和同侧颈内动脉再狭窄或再闭塞发生率(Fisher确切概率法:P=0.2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复合手术治疗在血管再通方面更具优势,复合手术与单纯血管内治疗在安全性和术后同侧颈内动脉再狭窄或再闭塞方面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血栓形成 颈内动脉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球囊和椭圆囊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脑室镜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微侵袭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玉光 刘猛 +1 位作者 杨扬 王宏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31-133,共3页
目的 :探讨电视脑室镜下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达到以最小的手术创伤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方法 :在患侧耳后乳突内侧行小“S”切口 ,长 3~ 4cm ,骨窗直径 2 .5cm ,在脑室镜下寻找三叉神经后根 ,根据脑室镜下的病理... 目的 :探讨电视脑室镜下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达到以最小的手术创伤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方法 :在患侧耳后乳突内侧行小“S”切口 ,长 3~ 4cm ,骨窗直径 2 .5cm ,在脑室镜下寻找三叉神经后根 ,根据脑室镜下的病理发现进行相应处理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者行微血管减压术 ,继发性者行肿瘤切除术。结果 :术后病人三叉神经痛均消失 ,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及无菌性脑膜炎 ;经 1年以上的随访 ,无三叉神经痛复发。与传统开颅显微手术相比可全方位观察到手术显微镜不能看到的死角 ,避免了术中遗漏病变 ,提高了手术疗效 ;并且电视脑室镜手术创伤小 ,对病人颅内组织干扰少 ,术后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结论 :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采用电视脑室镜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微侵袭手术治疗是迄今最佳手术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脑室镜 经乙状窦后入路 微侵袭手术 三叉神经痛 桥小脑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球蛋白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修复的作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涛 李玉强 +1 位作者 王贤君 张泽立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73-1177,共5页
目的:探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经免疫球蛋白(Ig)干预后的神经元损伤修复情况,为SAH治疗提供新靶点。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常规适应性饲养7 d后,随机选择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剩余40只建立SAH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 目的:探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经免疫球蛋白(Ig)干预后的神经元损伤修复情况,为SAH治疗提供新靶点。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常规适应性饲养7 d后,随机选择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剩余40只建立SAH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设为模型组、Ig低剂量[0.2 g/(kg·d)]组、Ig中剂量[0.3 g/(kg·d)]组、Ig高剂量[0.4 g/(kg·d)]组,观察大鼠神经元破坏情况,TUNEL检测大鼠海马细胞凋亡指数(AI),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磷酸化氨基末端蛋白激酶(P-JN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磷酸化cJun(p-c-Jun)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神经元凋亡细胞数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多,经Ig干预后凋亡细胞数较模型组减少,Ig高剂量组减少最为显著。空白对照组大鼠海马细胞AI、P-JNK/JNK、p-c-Jun/c-Jun、caspase-3表达最低,Bcl-2表达最高,剩余依次为Ig高剂量组、Ig中剂量组、Ig低剂量组、模型组,Ig低剂量与Ig中剂量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可抑制SAH大鼠海马细胞凋亡、P-JNK/JNK、p-c-Jun/c-Jun、caspase-3表达,提高Bcl-2表达,有助于修复SAH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且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免疫球蛋白 凋亡 神经元损伤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胚胎大鼠脊髓神经元促生长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仇红 魏东光 +1 位作者 辛华 张衡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13-215,共3页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for ,bFGF)对体外培养脊髓神经元的作用。方法 :取E14 大鼠脊髓神经组织 ,进行体外原代培养 ,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bFGF。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发育情况 ,并测定其细胞...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for ,bFGF)对体外培养脊髓神经元的作用。方法 :取E14 大鼠脊髓神经组织 ,进行体外原代培养 ,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bFGF。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发育情况 ,并测定其细胞内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实验结果用t检验分析。结果 :bFGF处理组神经元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神经元胞体大而饱满 ,突起较长。细胞内琥珀酸脱氢酶活性较高 ,培养 2 0d后神经元存活的数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bFGF能促进脊髓神经元在体外培养早期的存活 ,增加神经元的胞体直径和突起长度 ,增强神经元细胞内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脊髓 神经元 体外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被引量:1
20
作者 江玉泉 徐卫萍 +5 位作者 刘玉光 李新钢 朱树干 李刚 李冰 徐海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48-449,共2页
目的 为了提高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的诊断水平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首发症状、发病年龄、病程、CT及MR表现、显微手术技巧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年龄4~62岁(平均34.8岁);发病... 目的 为了提高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的诊断水平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首发症状、发病年龄、病程、CT及MR表现、显微手术技巧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年龄4~62岁(平均34.8岁);发病年龄4~59岁(平均30.3岁);病程1个月至30年(平均3.95年);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三叉神经痛;CT表现为低密度而MR为长T1长T2信号,多无强化;肿瘤全切除54例(84.4%),包膜次全切除10例(15.6%);手术治疗效果良好56例(87.5%),死亡2例(3.1%);术后无菌性脑膜炎6例(9.4%)。结论 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等可疑患者行CT及MR检查可提高早期诊断,MR对于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及制定手术计划特别有用,术中结合应用脑室镜可提高全切率,肿瘤全切及次全切除效果均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 诊断 显微外科 手术治疗 首发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