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六市九医院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任晓民 魏慧 +1 位作者 岳寿伟 尹森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39-847,共9页
目的 探讨山东省六市九医院脑卒中患病的危险因素,比较半岛地区和内陆地区居民脑卒中患病危险因素的异同。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0月在9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康复医学专科联盟医院脑卒中患者作为病例组,以同时期在相关医院进行健... 目的 探讨山东省六市九医院脑卒中患病的危险因素,比较半岛地区和内陆地区居民脑卒中患病危险因素的异同。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0月在9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康复医学专科联盟医院脑卒中患者作为病例组,以同时期在相关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样本数相同,按照年龄和性别进行匹配,并收集社会人口学信息和既往疾病史,分析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最终纳入438例。居住在内陆(OR=2.07, 95%CI 1.26~3.40, P=0.04)、吸烟(P=0.007)、饮酒(OR=6.67,95%CI 1.16~38.37, P=0.019)、抑郁(OR=2.16, 95%CI 1.03~4.53, P=0.042)、高血压(OR=4.15, 95%CI2.34~7.39, P <0.001)是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对半岛和内陆居民进行分层分析,吸烟(OR=3.35,95%CI 1.11~10.10, P=0.013)和高血压(OR=2.79, 95%CI 1.12~6.95, P=0.004)是半岛地区居民脑卒中可能的危险因素,肥胖(腰围超标)(OR=1.08, 95%CI 1.03~1.13, P=0.001)、抑郁(OR=4.27, 95%CI 1.38~13.23,P=0.013)和高血压(OR=4.8, 95%CI 2.21~10.43, P <0.001)是内陆地区居民脑卒中可能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是山东省六市九医院脑卒中患病最可能的危险因素,此外,居住在内陆、吸烟、饮酒也可能会使脑卒中的患病风险增加。半岛地区和内陆地区居民脑卒中可能的危险因素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rtmannin通过抑制癫痫大鼠海马自噬活性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16
2
作者 曹丽丽 董艳 +3 位作者 徐婧婧 林幽町 迟令懿 迟兆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84-1588,共5页
目的:探讨癫痫大鼠海马自噬活性的变化及自噬抑制剂wortmannin(WM)对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大鼠分为对照组、致痫2 h、8 h、16 h、24 h、72 h组和WM干预组。应用HE染色和Nissl染色观察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变化... 目的:探讨癫痫大鼠海马自噬活性的变化及自噬抑制剂wortmannin(WM)对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大鼠分为对照组、致痫2 h、8 h、16 h、24 h、72 h组和WM干预组。应用HE染色和Nissl染色观察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变化。免疫印迹检测海马组织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LC3Ⅰ的比值作为自噬活性的指标。结果:LC3Ⅱ/LC3Ⅰ比值在大鼠癫痫发作2 h时开始升高,24 h达到高峰,持续升高至少72 h。致痫24 h时海马CA1区出现明显神经元损伤和丢失。WM干预组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100.88±18.73)显著高于癫痫组(70.16±5.09)(P<0.05),LC3Ⅱ/LC3Ⅰ的比值低于癫痫组(P<0.05)。结论:癫痫发作导致的海马损伤时存在自噬激活现象;WM通过抑制自噬活性减轻癫痫发作所致的海马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自吞噬作用 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海马 WORTMANN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镁诱导体外培养人胚海马神经元癫痫样放电的实验 被引量:8
3
作者 赵秀鹤 迟兆富 +1 位作者 尚伟 迟令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31-1033,共3页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人胚海马神经元的方法以及在换用无镁培养液后神经元产生癫痫样放电的情况,以建立一种人胚海马神经元的癫痫模型。方法:取12-20周龄引产的胎儿,分离海马神经元培养,采用NSE鉴定神经元。培养至12d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人胚海马神经元的方法以及在换用无镁培养液后神经元产生癫痫样放电的情况,以建立一种人胚海马神经元的癫痫模型。方法:取12-20周龄引产的胎儿,分离海马神经元培养,采用NSE鉴定神经元。培养至12d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神经元在无镁液处理不同时间后的放电变化,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元凋亡的发生。结果:形态学上,神经元贴壁后随时间延长突起逐渐增多,神经元突起间互相接触形成网络。体外神经元存活时间约为28d。无镁液处理后神经元不发生显著的凋亡。电生理学上,神经元经无镁培养液处理0.5h开始出现癫痫样放电,3h后产生稳定的放电,持续至恢复正常细胞外液后96h。结论:该方法可用于人胚胎海马神经元的体外培养,经无镁液处理后可以产生反复的自发的惊厥样活动,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人类癫痫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胚胎 细胞元 膜片钳术 癫痫样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给药途径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损伤及caspase-3的表达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孙建英 关新华 +1 位作者 张秀清 迟兆富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65-570,共6页
为了观察两种给药途径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损伤及caspase-3的表达特征,本研究分别采用海人酸腹膜腔注射(A组)和尾静脉注射(B组)诱发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分别于SE终止后3、6、24、48和72h取海马,电镜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 为了观察两种给药途径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损伤及caspase-3的表达特征,本研究分别采用海人酸腹膜腔注射(A组)和尾静脉注射(B组)诱发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分别于SE终止后3、6、24、48和72h取海马,电镜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aspase-3的表达。结果显示:两组大鼠均在SE后3h出现线粒体损伤,细胞核的改变出现于SE后24h。A组致痫的潜伏期为97min±11min,神经元以凋亡为主;B组为48min±13min,神经元以坏死为主。SE后6~24h,两组大鼠海马内caspase-3的表达由胞浆向胞核逐渐移位,且均在SE后6h明显增高,24h达顶峰;A组高表达持续至72h,B组在48h显著降低。上述结果提示,线粒体的损伤出现于SE的早期,且可能是神经元损伤的关键环节;致痫方法不同,神经元的死亡形式也不同;而caspase-3的激活是神经元凋亡和坏死的共同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人酸 癫痫持续状态 神经元超微结构 caspase-3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小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周盛年 刘丽霞 +1 位作者 付秀鑫 黄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619-623,共5页
目的观察抗癫癎药物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对加巴喷丁的临床治疗效果,根据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改善程度,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 目的观察抗癫癎药物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对加巴喷丁的临床治疗效果,根据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改善程度,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83例患者完成试验,1例脱落。与治疗前相比,加巴喷丁组患者治疗后第1、2、4和8周末VAS评分显著减少(均P=0.001),且自治疗第2周末开始各测量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卡马西平组(P=0.011,0.001,0.001)。治疗第8周末加巴喷丁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7.50%(35/40),高于卡马西平组的67.44%(29/43;x^2=4.723,P=0.030)。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24,P=0.373),实验室检查未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变化。结论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惊厥药 卡马西平 神经痛 药物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曲酶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相关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胡新国 罗文婷 +3 位作者 孙刚彪 田继伟 程玲 管维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40-843,共4页
目的探讨巴曲酶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解放军171医... 目的探讨巴曲酶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解放军171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初发老年脑梗死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依达拉奉组42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巴曲酶注射液,依达拉奉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均治疗14d。比较2组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疗效、血清VEGF、Hcy、BDNF及NGF水平、不良反应。结果依达拉奉组治疗后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依达拉奉组治疗后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依达拉奉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5%vs 71.4%,P<0.05)。2组治疗后VEGF、BDNF及NGF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Hcy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依达拉奉组治疗后VEGF、BDNF及N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c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巴曲酶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脑梗死,可促使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曲酶 脑梗死 高半胱氨酸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神经生长因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吡酯对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孙建英 关新华 +1 位作者 张秀清 迟兆富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8-82,共5页
为探讨托吡酯(topiramate,TPM)对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海人酸(kanic acid,KA)组和TPM预处理组,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和bcl-2表达的变化。先将TPM组大鼠用TPM... 为探讨托吡酯(topiramate,TPM)对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海人酸(kanic acid,KA)组和TPM预处理组,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和bcl-2表达的变化。先将TPM组大鼠用TPM预处理,然后采用KA(10mg/kg)腹膜腔注射制作SE模型,在痫性发作终止后6、24和48h取海马进行研究。结果显示:KA组神经元呈凋亡特征;TPM组神经元结构大致正常,但出现核仁边聚和细胞器增多现象,亦观察到少量凋亡神经元。KA组于SE后6h观察到bcl-2表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24h时开始减弱,48h仅有微弱表达;TPM组在24h时bcl-2呈强表达(P<0.001),并持续至48h。以上结果提示:托吡酯预处理能减轻癫痫大鼠神经元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cl-2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吡酯 癫痫持续状态 超微结构 BCL-2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研究进展
8
作者 高天语 吴亚双 +4 位作者 赵新静 陈琛 林小琦 赵薇 周国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256,共3页
原发性进行性失语(primary progressive aphasia, PPA)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累及语言网络引起的临床综合征。PPA起病隐匿,症状逐渐进展,以语言障碍为最初表现。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病理学研究显示,大多数PPA患者语言支配半球(左半球)受累... 原发性进行性失语(primary progressive aphasia, PPA)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累及语言网络引起的临床综合征。PPA起病隐匿,症状逐渐进展,以语言障碍为最初表现。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病理学研究显示,大多数PPA患者语言支配半球(左半球)受累,并影响语言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语 原发进行性 额颞叶痴呆 命名障碍 原发性进行性迟滞性失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肉活检技术在神经肌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戴廷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86-788,共3页
肌肉活检又称肌肉活体组织检查,是临床上对神经肌肉疾病诊断、病理机制研究以及病因探索有重要价值的一项微创检查手段。除了临床查体、肌电图、实验室检查及分子遗传学检测外,肌肉活检常能够对一些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进展性肌无力... 肌肉活检又称肌肉活体组织检查,是临床上对神经肌肉疾病诊断、病理机制研究以及病因探索有重要价值的一项微创检查手段。除了临床查体、肌电图、实验室检查及分子遗传学检测外,肌肉活检常能够对一些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进展性肌无力的患者明确诊断或缩小鉴别诊断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疾病 肌肉活检 活体组织检查 临床查体 遗传学检测 肌无力 肌电图 明确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人酸致痫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线粒体与细胞核损伤及caspase-3的表达变化
10
作者 孙建英 迟兆富 +2 位作者 吴伟 刘学伍 赵秀鹤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9-223,共5页
为了观察海人酸诱导的癫痫持续状态(SE)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线粒体与细胞核超微结构的损伤及caspase3的表达变化,本研究采用海人酸诱导2h,导致大鼠出现SE,然后分别于SE终止后第3、12、24h制作脑切片,用电镜观察线粒体和细胞核的超微结构... 为了观察海人酸诱导的癫痫持续状态(SE)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线粒体与细胞核超微结构的损伤及caspase3的表达变化,本研究采用海人酸诱导2h,导致大鼠出现SE,然后分别于SE终止后第3、12、24h制作脑切片,用电镜观察线粒体和细胞核的超微结构,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aspase3的表达。SE终止后3h,电镜下可见线粒体的嵴肿胀和膜崩解。细胞核于SE后24h出现染色质显著边集的改变。caspase3的表达在SE后12h开始增加(与对照组相比,P<0.05),于第24h明显增高(P<0.01)。上述结果提示,在实验性SE模型中,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损伤早于caspase3的表达增高及细胞核的改变,线粒体的损伤可能是SE后神经元损伤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持续状态 线粒体 细胞核 超微结构 caspas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眼神经麻痹误诊为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并发症1例
11
作者 任楠楠 刘艺鸣 +3 位作者 陈思 李雷 陈良 王京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21-623,共3页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ubthalamienucleus。deepbrainstimulation.STN.DBS)可以通过参数调整达到对症状的最佳控制,长期有效,目前已基本取代毁损术,成为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外科治疗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1...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ubthalamienucleus。deepbrainstimulation.STN.DBS)可以通过参数调整达到对症状的最佳控制,长期有效,目前已基本取代毁损术,成为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外科治疗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1-3]。尽管这种手术是非毁损和微侵袭性的,仍然存在并发症和副作用的问题^[4]。动眼神经麻痹是神经科常见的临床症状,颅内动脉瘤是其最常见的病因之一^[5]。现将1例PD患者行双侧STN—DBS术后5年出现动眼神经麻痹误诊为脑深部电刺激并发症的病例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部电刺激 帕金森病 动眼神经麻痹 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地苯醌对癫痫发作致海马损伤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乔珊 苏永鑫 +3 位作者 张冉冉 吴玉娇 王柯默 刘学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92-600,共9页
目的探讨艾地苯醌(IDBN)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共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IDBN预防组(预防组)、癫痫组和IDBN 25 mg组、50 mg组、100 mg组,观察不同处理组大鼠治疗前后行为学变化,检... 目的探讨艾地苯醌(IDBN)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共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IDBN预防组(预防组)、癫痫组和IDBN 25 mg组、50 mg组、100 mg组,观察不同处理组大鼠治疗前后行为学变化,检测海马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观察海马组织学形态及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不同处理组大鼠海马组织SOD、GSH-Px和MDA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IDBN不同剂量组以100 mg组SOD和GSH-Px活性最强、MDA含量最低:SOD和GSH-Px活性高于癫痫组(P=0.000,0.000)、IDBN 25 mg组(P=0.000,0.000)和50 mg组(P=0.004,0.005),MDA含量低于癫痫组(P=0.000)、IDBN 25 mg组(P=0.000)和50 mg组(P=0.002)。与正常对照组和预防组相比,癫痫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出现不同程度损伤,经艾地苯醌处理后损伤减轻且随剂量的增加其程度逐渐减轻;癫痫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线粒体结构破坏明显,可见变形、肿胀,部分线粒体呈空泡化;经艾地苯醌处理后损伤减轻,且随剂量的增加其程度逐渐减轻。结论艾地苯醌可通过抑制癫痫大鼠体内氧化应激损伤作用保护海马神经元结构及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醌类 癫痫 海马 细胞凋亡 超氧化物歧化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酶 丙二醛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肌无力的免疫靶向治疗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戴廷军 焉传祝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3-609,共7页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由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特异性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MG的传统免疫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虽然这些免疫抑制剂对大多数MG患者有效,但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或...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由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特异性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MG的传统免疫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虽然这些免疫抑制剂对大多数MG患者有效,但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仍为MG治疗中的难题。此外,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剂通常起效较慢,且存在骨髓抑制、增加感染及肿瘤发生的风险。随着多种新型靶向生物制剂的涌现,MG的治疗进入分子免疫时代,为患者和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本文重点综述了分别作用于MG病理生理过程中不同靶点的3类新型生物制剂,包括B细胞耗竭剂、末端补体C5抑制剂以及新生儿Fc受体(FcRn)抑制剂等。与传统的免疫制剂相比,此类靶向药物在MG治疗中的副作用更少,起效更快,而且具有潜在的长期持续疾病缓解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免疫治疗 B淋巴细胞 补体 新生儿Fc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剂脑病中国专家共识2023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桂莲 +1 位作者 焦力群 吴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7-216,共10页
对比剂脑病(CIE)是血管内使用对比剂后发生的一种少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忽视。近年来,随着不同学科介入诊疗技术的广泛开展,关于CIE的报道逐年增加。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CIE的统一诊疗规范。中国医师协会神... 对比剂脑病(CIE)是血管内使用对比剂后发生的一种少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忽视。近年来,随着不同学科介入诊疗技术的广泛开展,关于CIE的报道逐年增加。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CIE的统一诊疗规范。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讨论并共同撰写该共识,旨在为各级、各学科医师在预防、识别和处理CIE方面提供建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影剂 脑疾病 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躯干前屈症发病机制及治疗
15
作者 毕怡青 吴凤娟 +1 位作者 朱玉港 刘艺鸣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6-150,共5页
姿势障碍是帕金森病的常见致残性运动症状,其中躯干前屈症是最常见的姿势障碍,可加重帕金森病运动障碍,严重降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本文综述帕金森病躯干前屈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为深入探究其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 姿势障碍是帕金森病的常见致残性运动症状,其中躯干前屈症是最常见的姿势障碍,可加重帕金森病运动障碍,严重降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本文综述帕金森病躯干前屈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为深入探究其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辅助临床诊断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姿势平衡 躯干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测定线粒体脑肌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乳酸 被引量:17
16
作者 刘师莲 祁维平 +3 位作者 秦延江 刘传华 王晓明 王伟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0-482,共3页
血清和脑脊液样品经甲酯化处理,氯仿提取,氮气吹干,残留物用庚烷溶解后进样,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线粒体脑肌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乳酸含量。结果显示,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的血清、脑脊液中乳酸含量分别为(294±101)mg/L和(312±103)mg... 血清和脑脊液样品经甲酯化处理,氯仿提取,氮气吹干,残留物用庚烷溶解后进样,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线粒体脑肌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乳酸含量。结果显示,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的血清、脑脊液中乳酸含量分别为(294±101)mg/L和(312±103)mg/L,比正常人((192±37)mg/L和(153±81)mg/L)以及神经系统其他疾病患者((150±34)mg/L和(173±29)mg/L)显著增高(P<0.05)。该方法可作为筛选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测定 线粒体脑肌病 血清 脑脊液 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头痛病人血浆内皮素与脑血流动力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郭春妮 韩丹春 +2 位作者 初秀瑜 刘建伟 李义召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3-146,共4页
目的探讨偏头痛病人血浆内皮素1(ET1)变化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偏头痛病例95例,对照组50例,病人中82例行血浆ET1检查,66例行TCD检查,记录血流速度和脉动参数;对同时行TCD检查及血浆ET1检查者的53例偏头痛病人的血浆... 目的探讨偏头痛病人血浆内皮素1(ET1)变化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偏头痛病例95例,对照组50例,病人中82例行血浆ET1检查,66例行TCD检查,记录血流速度和脉动参数;对同时行TCD检查及血浆ET1检查者的53例偏头痛病人的血浆内皮素和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偏头痛病人血浆ET1水平(80.89±28.70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66.55±14.97pg/ml)(P<0.01);偏头痛病人各动脉的血流速度普遍增高(包括Vm、Vs、Vd)(P<0.05);ET1与收缩期血流速度呈正的中度相关,相关系数r=0.4282,P=0.0037。结论偏头痛病人增高的ET1可能是导致脑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内皮素 头痛病人 内皮素-1(ET-1) 脑血流动力学参数 血浆ET-1 血流动力学变化 收缩期血流速度 TCD检查 ET-1水平 脉动参数 相关研究 正常对照 相关系数 人血浆 偏头痛 对照组 检查者 增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RP调节癫痫大鼠海马核转录因子κB及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胜军 迟兆富 +2 位作者 王树华 迟令懿 赵秀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6-90,共5页
目的:探讨癫痫大鼠海马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3-氨基苯甲酰胺(3-AB)对NF-κB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环氧化酶-2(COX-2)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藻氨... 目的:探讨癫痫大鼠海马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3-氨基苯甲酰胺(3-AB)对NF-κB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环氧化酶-2(COX-2)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藻氨酸致痫大鼠海马核蛋白中NF-κBp65在不同时点及3-AB干预癫痫大鼠后的表达;应用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IL-1β、COX-2 mRNA和蛋白水平在3-AB干预前后的变化。结果:大鼠海马核蛋白内NF-κBp65在癫痫后2h开始增高(P<0.05),持续12h(P<0.05),24h后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应用3-AB后,NF-κBp65在核蛋白中含量明显下降(P<0.05);癫痫发作6h海马组织内IL-1β、COX-2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增高(P<0.05),3-AB干预显著降低IL-1β、COX-2 mRNA及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癫痫发作可诱发海马组织NF-κB的核转位及IL-1β、COX-2的表达,3-AB能明显抑制癫痫诱发的NF-κB核转位及IL-1β、COX-2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 NF-κB 白细胞介素1 环氧化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52
19
作者 于生元 董钊 +3 位作者 李焰生 万琪 周盛年 乔向阳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99-201,共3页
目的:探讨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性研究,2120例偏头痛患者每日口服盐酸氟桂利嗪5~10 mg,治疗时间为12周,在治疗开始及4周末、8周末、12周末分别记录患者的头痛程度、频率、服药剂量、不良事件... 目的:探讨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性研究,2120例偏头痛患者每日口服盐酸氟桂利嗪5~10 mg,治疗时间为12周,在治疗开始及4周末、8周末、12周末分别记录患者的头痛程度、频率、服药剂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血压.结果:治疗后4周末、8周末及12周末与治疗前相比,头痛程度明显减轻(均P<0.05),频率明显减少(均P<0.05),盐酸氟桂利嗪用量亦明显减少(均P<0.05),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治疗前后血压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盐酸氟桂利嗪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偏头痛预防性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钙通道 盐酸氟桂利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外周白细胞计数的变化 被引量:22
20
作者 魏汝云 王淑贞 +1 位作者 宋晓玲 徐婧婧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外周白细胞(WBC)计数的变化。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脑梗死组),分别测定其发病后24 h内、51、4天的血清MMP-9、外周WBC,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测空腹血清MMP-9和外周WBC,...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外周白细胞(WBC)计数的变化。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脑梗死组),分别测定其发病后24 h内、51、4天的血清MMP-9、外周WBC,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测空腹血清MMP-9和外周WBC,分析其与脑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24 h内血清MMP-9、WBC明显升高(P<0.05),5天达高峰(P<0.01),14天已明显下降,脑梗死组中大面积梗死表现最为明显;血清MMP-9、WBC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0.78(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及外周WBC明显升高,并与病灶大小呈正比;MMP-9与WBC在动态变化中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基质金属蛋白酶 白细胞计数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