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茧症的影像及临床诊断 被引量:29
1
作者 王鲁仲 齐滋华 +1 位作者 刘亚群 张晓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1-413,共3页
 目的 提高对腹茧症的认识及影像学诊断能力。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9 例腹茧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诊断资料。结果 临床表现为腹痛9例,腹胀5例,腹部包块 4 例,7 例术前均未明确诊断,分别误诊为卵巢肿瘤蒂扭转 2例,急性弥漫性腹膜...  目的 提高对腹茧症的认识及影像学诊断能力。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9 例腹茧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诊断资料。结果 临床表现为腹痛9例,腹胀5例,腹部包块 4 例,7 例术前均未明确诊断,分别误诊为卵巢肿瘤蒂扭转 2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1例,慢性阑尾炎1例,急慢性肠梗阻3例。2例CT检查诊断为腹茧症。术中发现大网膜短缩4例,缺如5例,全部或部分小肠被一层灰白色致密坚韧的纤维膜包裹。胃肠造影典型表现为小肠聚集成团,呈菜花状或M形排列,且长时间形态不变;典型CT表现为新月形或半圆形低密度(纤维包膜)。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确诊为腹茧症。结论 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影像学检查对该病有一定诊断价值,最后确诊需手术及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显像 临床 腹茧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癌CT灌注成像和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芳 王青 +1 位作者 李笃民 崔凤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45-1348,共4页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RCC)CT灌注参数强化峰值(PV)、血流量(BF)、血容积(BV)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所得数据送入Advanced Workstation 4....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RCC)CT灌注参数强化峰值(PV)、血流量(BF)、血容积(BV)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所得数据送入Advanced Workstation 4.2工作站,应用Perfusion 3软件分别测量肿瘤的灌注参数PV、BF、BV,用免疫组化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素卵白素法(SP法)检测RCC中MVD、VEGF的表达;研究VEGF阳性、阴性两组与灌注参数的关系及MVD与VEGF的关系。结果24例肾癌VEGF阳性率约54.2%(13/24),MVD平均值91.3±50.9。VEGF阳性肾癌与阴性肾癌的PV、BF、BV间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74.32±32.49,53.38±29.43,P<0.05;938.58±89.63,907.29±112.59,P<0.05;89.73±9.37,62.14±11.23,P<0.05;VEGF阳性肾癌与阴性肾癌两组间的MVD值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03.2±61.7,74.6±41.9,P<0.05;肾癌的VEGF与MVD间呈正相关(r=0.591,P<0.01);肾癌的CT灌注参数PV、BF、BV分别与MVD、VEGF表达存在正相关。结论肾癌CT灌注参数与MVD、VEGF表达存在正相关,灌注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活体的肿瘤血管生成状况和恶性程度,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判断疗效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脑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内毒素受体CD14的表达 被引量:11
3
作者 郭洪志 屈传强 贾建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85-90,共6页
目的 探讨建立大鼠急性前脑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的可能性,研究脑缺血模型内毒素受体CD14 mRNA在肺、肝、肠和肾组织的表达变化规律与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机制。 方法 通过阻断双侧颈总动脉30 min建立急性... 目的 探讨建立大鼠急性前脑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的可能性,研究脑缺血模型内毒素受体CD14 mRNA在肺、肝、肠和肾组织的表达变化规律与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机制。 方法 通过阻断双侧颈总动脉30 min建立急性前脑缺血模型,随机将54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8只大鼠)及缺血后5个亚组(12、24、36、48及72 h组,每组8只大鼠),依据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MODS的诊断标准判断SIRS、MODS的发生率,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缺血后肺、肝、肠和肾脏器CD14的基因表达。 结果 (1)缺血后12 h肺、肝、肠和肾组织CD14 mRNA表达升高,24-36 h达高峰,48 h后下降,以肺脏变化最显著(P<0.001);(2)缺血后12、24、36、48及72 h时相点动物肺、肝、肠和肾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但以24-48 h时脏器病理变化较显著,其中以肺脏改变为著,与CD14在各器官的基因表达峰值一致;(3)大鼠急性前脑缺血后SIRS发生率为100%,MODS发生率为53.1%;(4)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中肺、肝、肠和肾组织CD14 mRNA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两组肺脏CD14 mRNA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1)大鼠急性前脑缺血可成功建立脑缺血致MODS的动物模型;(2)脑缺血致MODS动物模型的肺、肝、肠和肾各脏器CD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脑缺血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动物模型 内毒素 受体 CD14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成年人脑体积随年龄变化的磁共振成像定量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曾庆师 李传福 +2 位作者 刘尊齐 娄丽 崔谊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95-798,共4页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测量正常成年人脑体积与年龄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50名正常成年人(18—83岁)行三维T1加权成像扫描,通过自动测量方法获得颅内腔容积、全脑体积、脑灰质(GM)、脑白质(WM)以及脑脊液(CSF)体积,然后...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测量正常成年人脑体积与年龄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50名正常成年人(18—83岁)行三维T1加权成像扫描,通过自动测量方法获得颅内腔容积、全脑体积、脑灰质(GM)、脑白质(WM)以及脑脊液(CSF)体积,然后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 MRI测得的成年人脑体积随年龄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模式。颅内腔容积随年龄变化不明显;全脑体积在30岁前变化无显著性,之后随年龄减少;GM体积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CSF体积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WM体积和GM/WM与年龄均呈二次方改变模式,WM体积在45岁前随年龄呈缓慢增加,之后减小,而GM/WM在55岁前随年龄呈快速减小,之后缓慢增加。不同性别间颅内腔容积、全脑体积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标准化处理后全脑体积、GM、WM和CSF体积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应用MRI能够测量正常成年人脑体积。其结果显示了正常成年人颅内腔容积、全脑体积、GM、WM和CSF体积随年龄的变化模式,有助于对异常脑体积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积测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肌瘤的血管构筑学及其栓塞治疗 被引量:9
5
作者 李彩霞 李春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498-500,共3页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的血管构筑学特点及其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双侧髂内子宫动脉造影,了解子宫肌瘤的血管构筑学及其血供状况,然后,超选择插入子宫肌瘤供血动脉内并行栓塞治疗。结果30例患者子宫动脉均由同侧髂...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的血管构筑学特点及其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双侧髂内子宫动脉造影,了解子宫肌瘤的血管构筑学及其血供状况,然后,超选择插入子宫肌瘤供血动脉内并行栓塞治疗。结果30例患者子宫动脉均由同侧髂内动脉发出,子宫肌瘤由双侧子宫动脉供血并均显示丰富,呈双侧优势型16例,占53%;双侧子宫动脉均参与供血,但一侧供血较对侧明显丰富,供血量超过子宫肌瘤瘤体的12,呈单侧优势型11例,占37%;仅有一侧子宫动脉参与供血,呈单侧供血型3例,占10%。栓塞术后患者原有的症状消失。3个月超声复查肌瘤平均缩小40%,6个月平均缩小55%,12个月复查肌瘤平均缩小60%。临床总有效率100%。结论了解子宫肌瘤的血管构筑学,彻底阻断肌瘤的病理血管,是保证疗效和防止复发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血管构筑学 血管内栓塞 血管构筑学 子宫肌瘤 栓塞治疗 SELDINGER技术 子宫动脉供血 双侧子宫动脉 子宫动脉造影 临床疗效 髂内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缺血模型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时CD14mRNA的表达 被引量:4
6
作者 郭洪志 屈传强 +3 位作者 张东君 刘新峰 齐新 贺燕神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41-243,共3页
目的 探讨脑缺血模型内毒素受体CD1 4mRNA在肺、肝、肠和肾组织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机制。方法 通过阻断双侧颈总动脉 30min建立急性前脑缺血模型 ,随机将 54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缺血后 ... 目的 探讨脑缺血模型内毒素受体CD1 4mRNA在肺、肝、肠和肾组织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机制。方法 通过阻断双侧颈总动脉 30min建立急性前脑缺血模型 ,随机将 54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缺血后 5个亚组 ( 1 2h、2 4h、36h、4 8h、72h组 ) ,依据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MODS的诊断标准判断SIRS、MODS的发生率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缺血后肺、肝、肠和肾脏器CD1 4的基因表达。结果 大鼠急性前脑缺血后SIRS发生率为 1 0 0 % ,MODS发生率为 53 1 % ;缺血后 1 2h、2 4h、36h、4 8h、72h时相点动物肺、肝、肠和肾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以肺脏和小肠改变为著 ;缺血后 1 2h肺、肝、肠和肾组织CD1 4mRNA表达升高 ,2 4~ 36h达高峰 ,4 8h后下降 ,以肺脏变化最显著 (P <0 0 0 1 ) ;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中肺、肝、肠和肾组织CD1 4mRNA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其中两组肺脏CD1 4mRNA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结论 脑缺血后肺、肠、肝和肾组织CD1 4mRNA的异常表达和病理改变为肠道内毒素易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发生提供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CD14内毒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检测成人窦房结动脉 被引量:2
7
作者 于德新 毛建军 +3 位作者 李传福 尉从新 修建军 张晓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05-607,共3页
目的 探讨利用多层螺旋CT检测窦房结动脉的临床价值。方法 利用CT冠状动脉成像检测23 例窦性心律失常的病人窦房结动脉的直径、长度、窦房结动脉起点与其起源的右冠状动脉起点之间的距离(S -O间距)、左侧窦房结动脉起点与旋支起点之... 目的 探讨利用多层螺旋CT检测窦房结动脉的临床价值。方法 利用CT冠状动脉成像检测23 例窦性心律失常的病人窦房结动脉的直径、长度、窦房结动脉起点与其起源的右冠状动脉起点之间的距离(S -O间距)、左侧窦房结动脉起点与旋支起点之间的距离(LO -O间距)、窦房结动脉起始段与其起点近端冠状动脉之间的夹角(S- C夹角)以及窦房结动脉的开口以前的冠状动脉壁上钙化、软斑块或管腔狭窄的数目(S- O病变),并将以上结果与对照组同样的检测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多层螺旋CT可以清楚地显示窦房结动脉的位置和形态特点,冠状动脉病变对测得的窦房结动脉各项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对照组和病变组的窦房结动脉的长度和S O病变数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利用多层螺旋CT检测窦房结动脉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房结 动脉 窦性心律失常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波谱评价大脑半球代谢物的偏侧优势 被引量:2
8
作者 曾庆师 李传福 +1 位作者 郑金勇 冯德朝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5-558,共4页
为了利用无创性的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研究大脑半球代谢物的非对称性,本研究对56例正常成年人行磁共振波谱成像,主要对双侧大脑半球的4个解剖区域:额叶、颞叶、枕叶及顶叶的代谢物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进行测量,并以Cr... 为了利用无创性的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研究大脑半球代谢物的非对称性,本研究对56例正常成年人行磁共振波谱成像,主要对双侧大脑半球的4个解剖区域:额叶、颞叶、枕叶及顶叶的代谢物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进行测量,并以Cr为内参照物比较NAA和Cho相对含量(NAA/Cr、Cho/Cr)的侧别差异。结果表明:双侧额叶之间的NAA/Cr存在显著性差异,而Cho/Cr无显著性差异;在双侧颞叶之间,这2种比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双侧枕叶之间Cho/Cr存在显著性差异,而NAA/Cr无显著性差异;双侧顶叶之间的NAA/Cr存在显著性差异,而Cho/Cr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提示双侧大脑半球的代谢物存在偏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波谱 代谢物 大脑半球 偏侧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腔动脉造影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彩霞 李春海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盆腔动脉造影解剖及其最佳投照体位,指导超选择盆腔血管插管,提高介入插管准确率及成功率。方法测量51例正常成人双侧髂总动脉间的夹角、双侧髂内动脉开口的高度和髂总动脉长度;观察髂内动脉及其分支正位、对侧斜位、同侧斜位... 目的探讨盆腔动脉造影解剖及其最佳投照体位,指导超选择盆腔血管插管,提高介入插管准确率及成功率。方法测量51例正常成人双侧髂总动脉间的夹角、双侧髂内动脉开口的高度和髂总动脉长度;观察髂内动脉及其分支正位、对侧斜位、同侧斜位造影片上显示程度。结果①正常成年男性双侧髂总动脉夹角均数为(57.22±8.39)°,正常成年女性双侧髂总动脉夹角均数为(66.41±7.99)°,女性髂总动脉夹角大于男性;右侧髂内动脉开口高于左侧,左侧髂总动脉干长于右侧;②对侧斜位造影投照较正位和同侧斜位投照能更好地显示髂内动脉及其分支的开口和行程;③依据正常成人髂内动脉造影表现及其主要分支走行及分布情况,正常成人髂内动脉可分为四种解剖类型。结论①女性患者因双侧髂总动脉间夹角较大,提示经皮股动脉穿刺对侧髂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时宜采用直接插管技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和缩短插管时间;男性患者可采取成袢技术;②选用对侧斜位有助于超选插管至髂内动脉及其分支;③对盆腔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病人应根据其髂内动脉及其分支的血管造影解剖类型、髂总动脉主干长度类型实行个体化介入手术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内动脉 动脉造影术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小脑角区脑膜瘤与听神经鞘瘤动态MRI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惠 李传福 +2 位作者 孙虹 辛越 孙向东 《放射学实践》 2005年第3期221-223,共3页
目的:研究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及听神经鞘瘤磁共振动态增强(MRI DCE)及延迟扫描的信号变化规律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脑膜瘤和 10 例听神经鞘瘤行 SE序列 T1WI扫描,团注对比剂后即刻采集图像,并分别于 3、6、9、12、15、30min及1、... 目的:研究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及听神经鞘瘤磁共振动态增强(MRI DCE)及延迟扫描的信号变化规律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脑膜瘤和 10 例听神经鞘瘤行 SE序列 T1WI扫描,团注对比剂后即刻采集图像,并分别于 3、6、9、12、15、30min及1、1.5、2、2.5、3.5、6.5、9.5、19、24、30h行动态及延迟扫描。分别计算两种肿瘤在各时相的平均信号强度,绘制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并测量计算两种肿瘤的强化峰值(MSI)、峰值时间(Tp)、最大增强率(MCER)、半衰期(HL)、斜率03(S03),并经 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听神经鞘瘤的强化程度较高,呈速升缓降型;脑膜瘤的强化程度较低,呈速升速降型。听神经鞘瘤的MSI及MCER均高于脑膜瘤;Tp、HL及 S03 二者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行 MRI DCE及延迟扫描,有助于脑膜瘤及听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脑膜瘤 听神经鞘瘤 动态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磁共振T2WI及重T2技术检测乳糜池的对比研究
11
作者 于德新 于钦森 +3 位作者 李传福 张晓明 修建军 王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4-87,共4页
目的利用3.0T磁共振脂肪抑制T2WI及重T2技术对乳糜池进行成像,探讨两种技术的优劣性。方法对142例病人进行上腹部脂肪抑制T2WI及三维MR乳糜池成像,观察两种手段显示的乳糜池的形态、位置以及汇入的小淋巴管和网状小淋巴管等情况,并根据... 目的利用3.0T磁共振脂肪抑制T2WI及重T2技术对乳糜池进行成像,探讨两种技术的优劣性。方法对142例病人进行上腹部脂肪抑制T2WI及三维MR乳糜池成像,观察两种手段显示的乳糜池的形态、位置以及汇入的小淋巴管和网状小淋巴管等情况,并根据冠状T2WI、MR乳糜池成像的原始图像及MIP图像对乳糜池的各个径线进行测量。结果乳糜池在脂肪抑制T2WI图像显示为134例(94.37%),在三维MR乳糜池成像原始图像和MIP图像显示113例(87.77%)。轴位、冠状脂肪抑制T2WI图像结合三平面定位图像可以对乳糜池的位置进行定位,大多数乳糜池位于第一腰椎水平,并位于椎体中央的前方。乳糜池变异较大,多数为管状和梭形,MIP图像上平均的上下径、左右径和前后径分别为(26.34±10.40)mm、(5.20±2.18)mm和(5.25±2.16)mm。结论脂肪抑制T2WI可用于乳糜池的定位,重T2加权技术可以对乳糜池进行准确测量,结合两种技术可提高乳糜池研究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胸导管 重T2加权成像 T2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乙燃基醇共聚物在脑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屈传强 李彩霞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期60-62,共3页
Ethylene vinyl alchohol copolymer can be developed into new kinds of liquid embolization material possessing a great number of advantage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urrent embolization substarces. The authors reviewed th... Ethylene vinyl alchohol copolymer can be developed into new kinds of liquid embolization material possessing a great number of advantage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urrent embolization substarces. The authors reviewed the advancement of ethylene vinyl alchohol copolymer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in recent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栓塞治疗 共聚物 乙烯 血管病变 栓塞材料 生物相容性 首次报道 辅助方法 脑AV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