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的对比研究
1
作者 王婷婷 徐铃琪 +4 位作者 龚元 李娜 杨献 周慧婷 黄顺根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30-836,共7页
目的比较不同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irschsprung-associated enterocolitis,HAEC)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为HAEC发病机制的研究寻找更加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将24只21日龄斯泼累格·多雷(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 目的比较不同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irschsprung-associated enterocolitis,HAEC)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为HAEC发病机制的研究寻找更加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将24只21日龄斯泼累格·多雷(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0.5%苯扎氯铵处理,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处理;造模3周后实验组使用大肠杆菌JM83按照每日1×109 CFU的剂量灌胃,对照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随后观察两组大鼠的饮食、活动及排便情况。另外选择21日龄EdnrB^(-/-)小鼠作为实验组,同日龄野生型小鼠作为对照组,每组各5只;解剖后根据肠道大体形态将实验组小鼠肠段分为狭窄段和扩张段,采用H&E染色评估处理后肠道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肠道屏障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成功采用苯扎氯铵包裹后大肠杆菌灌胃的方法建立HAEC大鼠模型,成功验证21日龄EdnrB^(-/-)小鼠作为HAEC的动物模型。两种动物模型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可见活动减慢、腹部明显膨隆;解剖后可见远端肠管明显狭窄,近端肠管扩张。H&E染色发现两种动物模型的狭窄段神经节细胞团均有明显缺如,扩张段见大量炎症细胞聚集,对照组无明显异常。Western blot显示,HAEC患儿扩张肠段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15±0.01,低于对照组肠段的1.13±0.08(t=12.940,P<0.001);Occlud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21±0.01,低于对照组肠段的0.99±0.01(t=95.030,P<0.001)。苯扎氯铵包裹诱导模型扩张肠段的Occlud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14±0.01,低于对照组肠段的0.94±0.04(t=12.020,P<0.001);Claudin3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34±0.01,低于对照组肠段的0.99±0.01(t=38.240,P<0.001)。EdnrB^(-/-)小鼠模型扩张肠段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28±0.01,低于对照组肠段的0.97±0.03(t=25.360,P<0.001);Occlud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32±0.01,低于对照组肠段的1.13±0.02(t=43.710,P<0.001);Claudin3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17±0.01,低于对照组肠段的1.19±0.03(t=36.960,P<0.001)。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临床患儿情况相符。结论苯扎氯铵包裹后大肠杆菌灌胃的化学诱导模型及EdnrB基因敲除后的自发性动物模型都与HAE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符合,可用于HAEC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但EdnrB^(-/-)小鼠作为与HD发病机制相关基因的基因敲除小鼠,不予干预而自然发生小肠结肠炎,能更好地模拟临床HAEC的病程发展和生理病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RSCHSPRUNG病 小肠结肠炎 疾病模型 动物 方案评价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阶梯加量法”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刘超 张蕾 +3 位作者 李香 孙超 周琦 孙皓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590-593,共4页
目的探讨"阶梯加量"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共56例血管瘤婴幼儿(共计72枚瘤体)在本院接受住院"阶梯加量"口服普萘洛尔治疗;治疗前全面评估,并行心电图、血糖、... 目的探讨"阶梯加量"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共56例血管瘤婴幼儿(共计72枚瘤体)在本院接受住院"阶梯加量"口服普萘洛尔治疗;治疗前全面评估,并行心电图、血糖、肝功能、心肌酶及血常规检查,排除禁忌症后,均给予"阶梯加量"口服普萘洛尔,剂量从0.5 mg·^(-1)~·d^(-1)逐渐增加至1.5~2 mg·kg^(-1)·d^(-1),每日一次性顿服,服药后予心电监测2~3 h,动态观察瘤体大小、质地、颜色等变化,以及患儿有无相关不良反应,出院后定期随访,按4级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56例患儿服药72 h内,50例出现瘤体不同程度颜色变浅或质地变软,剂量增加至1~1.5 mg·kg^(-1)·d^(-1)后的前3 d内瘤体性质变化最快。服药后随访1~3个月者12例,3~6个月者16例,6~12个月者26例,超过12个月者2例;疗效评价:Ⅳ级(优)10例(10/56,17.86%),Ⅲ级(好)30例(30/56,53.57%),Ⅱ级(中)14例(14/56,25%),Ⅰ级(差)2例(2/56,3.57%)。草莓状血管瘤的疗效优于海绵状及混合型血管瘤(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心率减慢56例(56/56,100%),嗜睡6例(6/56,10.7%),腹泻3例(3/56,5.4%),低血糖1例(1/56,1.8%),肝功能轻度异常1例(1/56,1.8%),给予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阶梯加量"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确切,用药时应密切注意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梯加量 普萘洛尔 婴幼儿 血管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