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焕芹 谭洪勇 +1 位作者 刘向群 刘传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979-1982,共4页
目的:研究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sTN-FR I)、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I(TGF-β1)水平与心功能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112例老... 目的:研究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sTN-FR I)、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I(TGF-β1)水平与心功能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112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及60例健康老年人的血清TNF-α、IL-6、sTNFR I、IL-10和TGF-β1水平,同时采用心脏超声仪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1)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TNF-α、IL-6、sTNFR I、IL-10和TGF-β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且随着心功能的恶化逐渐升高(P<0.05,P<0.01)。(2)心力衰竭患者血清TNF-α/sTNFR I、IL-6/IL-10的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而且随着心功能的恶化逐渐升高(P<0.05,P<0.01)。(3)血清TNF-α和IL-6水平与LVEDD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LVEF呈负相关(P<0.05)。结论: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血清促炎症性细胞因子与心功能状态密切相关,促炎症细胞因子与抗炎症细胞因子的平衡向炎症方面偏移,两者的改变能够反映心功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肿瘤坏死因子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转化生长因子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损伤程度与血清hs-CRP、MCP-1、TAT及IL-18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谭洪勇 张金国 刘向群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68-1769,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损伤程度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白细胞介素18(IL-18)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8例老年ACS患者、40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损伤程度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白细胞介素18(IL-18)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8例老年ACS患者、40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SAP)及25例正常老年人血清hs-CRP、MCP-1及IL-18水平、血浆TAT含量。采用Gensini评分方法评价ACS、SAP患者冠脉病变损伤程度。结果:老年ACS组血清(浆)hs-CRP、MCP-1、TAT、IL-18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及正常老年人(P<0.01);老年ACS组与SAP组Gensin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浆)hs-CRP、MCP-1、TAT、IL-18与Gensini评分之间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201、0.192、0.140、0.154,均P>0.05),hs-CRP、MCP-1、IL-18与TAT之间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531、0.453、0.436,均P<0.05)。结论:促炎症细胞因子在老年ACS粥样斑块的易损性方面发挥了作用,易损斑块容易导致凝血系统的激活;冠脉造影Gensini评分不能作为判断老年冠心病病情危险性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老年人 高敏C反应蛋白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白细胞介素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源与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比较 被引量:10
3
作者 韩振霞 时庆 +2 位作者 汪大琨 李栋 吕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48-1255,共8页
骨髓(bone marrow,BM)和脐带(umbilical cords,UC)是治疗用间充质干细胞(MSC)的主要来源。本研究旨在比较骨髓源和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和体外免疫抑制能力。采用相同培养条件,原代扩增培养UC-MSC和BM-MSC,比较它们的生... 骨髓(bone marrow,BM)和脐带(umbilical cords,UC)是治疗用间充质干细胞(MSC)的主要来源。本研究旨在比较骨髓源和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和体外免疫抑制能力。采用相同培养条件,原代扩增培养UC-MSC和BM-MSC,比较它们的生长动力学、细胞表型和免疫抑制能力。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这两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基因组差异。结果表明,UC-MSC与BM-MSC在细胞形态和细胞表型上相似,但UCMSC生长更快,可以在体外培养30代以上并不发生可见的形态改变,而BM-MSC生长缓慢,在培养6代以后倍增时间就显著增加。UC-和BM-MSC均可抑制PHA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其中BM-MSC的抑制能力稍强。基因芯片显示,BM-MSC表达更多的免疫相关基因,而UC-MSC高表达的基因更多地集中于器官发育和生长类基因方面。结论:UC-MSC的高增殖率、低HLA-ABC表达和免疫抑制能力促进了其在细胞治疗中的潜在应用。BM-MSC和UC-MSC差异表达的基因是由它们的组织来源决定的,这将影响在细胞治疗中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抑制 基因表达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电话遥控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被引量:8
4
作者 陈焕芹 常静 +1 位作者 高海青 侯盛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53-355,共3页
目的:比较电话遥控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方法:对进行电话遥控心电图检查的568例患者的监测心电图与同期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1208例患者的监测心电图进行比较。结果:①电话遥控心电图对偶发房性早搏、阵发性心房颤动... 目的:比较电话遥控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方法:对进行电话遥控心电图检查的568例患者的监测心电图与同期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1208例患者的监测心电图进行比较。结果:①电话遥控心电图对偶发房性早搏、阵发性心房颤动、偶发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检出率比动态心电图高(P<0.05);②电话遥控心电图对频发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以及频发室性早搏的检出率与动态心电图无差异(P>0.05);③在不更换电池的情况下,电话遥控心电图可连续监测3 天,而动态心电图仅能监测1天,且电话遥控心电图可随时随地将心电图信息发送到医院,及时对所发生的事件进行处理;④电话遥控心电图不能记录到24 h心跳的总次数,其自动化分析对心律失常判断的准确性较差,需通过人工分析进行补充。结论:电话遥控心电图对大多数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明显优于动态心电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话遥控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市1116例中老年人跟骨骨密度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常静 陈焕芹 +1 位作者 邱蕾 杨轶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343-347,共5页
目的探讨济南市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患病情况,为老年病工作者和老年人群的骨保健提供资料。方法对1116例中老年人健康查体者应用单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的右跟骨骨密度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比较了骨密度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结果①在男... 目的探讨济南市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患病情况,为老年病工作者和老年人群的骨保健提供资料。方法对1116例中老年人健康查体者应用单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的右跟骨骨密度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比较了骨密度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结果①在男性和女性45岁以上的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大,T值和BMD均逐渐降低,女性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男性(P〈0.05)。②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者在60岁以上男性中占60%,75岁以上占70%;骨质疏松患病率男性65岁~69岁组约占5%,70岁~74岁组约占10%,大于75岁组在20%以上。45岁~49岁的女性有30%的骨量减少;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在女性50岁~54岁约占45%,55岁~59岁约占80%,60岁~69岁约占90%,70岁以上者高达99%。骨质疏松患病率在女性50岁~54岁近10%,55岁~59岁近30%,60岁~64岁近40%,65岁~69岁50%以上,70岁以上在70%以上。女性的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③骨密度测定结果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也显示,T值和BMD与年龄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在女性其相关性更强。④以年龄为自变量,以T值和BMD为应变量,进行曲线拟合也看出,无论在男性还是在女性,T值和BMD随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变小,在女性曲线更陡。结论在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大,骨密度逐渐降低,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尤其在女性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人 骨质疏松 单能X线骨密度仪 跟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心络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6
作者 毕轶 马亚兵 高海青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5年第2期142-143,共2页
通心络是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一种中成药,具有改善心功能、调节血脂、稳定斑块、减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作用。本文就最近的研究对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关键词 通心络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3
7
作者 刘桂芳 王敏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年第07A期29-30,共2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58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和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生存质量测评表(quality of living,QOL),进行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心理功能等在内的评估,以...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58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和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生存质量测评表(quality of living,QOL),进行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心理功能等在内的评估,以评价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QOL总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生存质量 护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凝血酶活化的纤溶抑制剂与血脂及凝血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利妍 刘向群 +1 位作者 陈焕芹 陈效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12-715,共4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活化的纤溶抑制剂(TAFI)活性在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包括正常对照组、高脂组、高脂维生素D3组和高脂维生素D3+内皮损伤组。分别以普通饲料... 目的:探讨凝血酶活化的纤溶抑制剂(TAFI)活性在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包括正常对照组、高脂组、高脂维生素D3组和高脂维生素D3+内皮损伤组。分别以普通饲料、高脂饲料、高脂饲料+维生素D3、高脂饲料+维生素D3+内皮球囊损伤处理,复制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3个阶段的模型,即高脂血症、纤维增生性动脉硬化、较成熟的AS斑块病变。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脂系列,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凝血系列,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TAFI的活性。结果:3组模型鼠的血浆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和TAFI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有递增趋势,以高脂维生素D3+内膜损伤组最为明显;3组模型的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C)、凝血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以高脂维生素D3+内膜损伤组最为明显。血浆TAFI活性与TC、TG和Fib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TAFI水平升高,血浆TAFI水平与血脂及凝血相关,提示TAFI可能参与AS的形成过程,TAFI活性升高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凝血酶活化纤维蛋白溶解抑制剂 内皮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不安运动阶段全身运动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马良 孟令丹 +3 位作者 王宝宏 赵国英 王娜娜 曹爱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47-1149,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早产儿不安运动阶段全身运动(GMs)质量的影响。方法 315例不安运动阶段早产儿分为早期干预组(n=160)和对照组(n=155)。早期干预组在婴儿入住新生儿科后,采用对婴儿直接干预和指导家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干预,对照组正...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早产儿不安运动阶段全身运动(GMs)质量的影响。方法 315例不安运动阶段早产儿分为早期干预组(n=160)和对照组(n=155)。早期干预组在婴儿入住新生儿科后,采用对婴儿直接干预和指导家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干预,对照组正常喂养。干预前后比较两组患儿各类GMs分布。结果干预前,两组间扭动阶段GMs分布无显著性差异(χ2=0.641,P=0.726)。干预后,早期干预组正常不安运动数明显多于对照组(χ2=8.710,P=0.003),而不安运动缺乏数少于对照组(χ2=5.685,P=0.017)。结论早期干预可提高正常不安运动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早期干预 不安运动 全身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vβ6-ERK直接通路参与去甲斑蝥素诱导HT-29结肠癌细胞凋亡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琦 胡燕燕 +5 位作者 彭程 牛卫博 刘恩宇 贺兆斌 赵传宗 牛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525-1530,共6页
目的:研究去甲斑蝥素(NCTD)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的药理学机制。方法: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检测NCTD处理后结肠癌细胞凋亡程度;流式细胞仪检测NCTD对结肠癌细胞表面整合素表达的影响;MTT检测多种功能性单抗对NCTD处理后HT-29细胞生长的影... 目的:研究去甲斑蝥素(NCTD)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的药理学机制。方法: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检测NCTD处理后结肠癌细胞凋亡程度;流式细胞仪检测NCTD对结肠癌细胞表面整合素表达的影响;MTT检测多种功能性单抗对NCTD处理后HT-29细胞生长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分析NCTD对HT-29细胞内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表达量及磷酸化程度的影响;免疫共沉淀检测NCTD对αvβ6-ERK直接连接的影响。结果:NCTD能够诱导HT-29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NCTD能抑制结肠癌细胞表面整合素αvβ6的表达,但对αvβ3和αvβ5的表达无明显影响;MTT实验证实αvβ6功能性单抗10D5能够增强NCTD抑制HT-29细胞生长的效应,整合素αvβ3和αvβ5的单克隆抗体LM609和F1P6无明显抑制细胞生长的能力;Western blotting分析证实,HT-29细胞经NCTD处理后仅有磷酸化ERK含量随NCTD浓度增加或作用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免疫共沉淀证实NCTD干扰αvβ6-ERK直接连接的形成。结论:NCTD通过降低HT-29细胞表达整合素αvβ6,阻碍了ERK的磷酸化,干扰αvβ6-ERK直接连接形成,阻断了αvβ6介导的恶性生物学信号转导。NCTD通过αvβ6-ERK信号通路诱导人结肠癌HT-29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斑蝥素 整合素ΑVΒ6 细胞凋亡 结肠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患者肠道UGT1A基因的多态性表达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敏 李延青 +3 位作者 孙德峰 汪治敏 许晓群 袁孟彪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315-1320,共6页
目的:从mRNA水平及蛋白质水平分析结直肠粘膜UGT1A基因位点的多态性表达。方法:结直肠癌病例组40例,正常人肠道粘膜对照组20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结直肠癌组、正常人群肠道粘膜UGT1A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UGT1A蛋白的表达... 目的:从mRNA水平及蛋白质水平分析结直肠粘膜UGT1A基因位点的多态性表达。方法:结直肠癌病例组40例,正常人肠道粘膜对照组20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结直肠癌组、正常人群肠道粘膜UGT1A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UGT1A蛋白的表达。结果:(1)UGT1AmRNA量的差异表达:结直肠癌组织中UGT1AmRNA表达明显低于其周围正常粘膜,而后者低于正常人群肠粘膜组织的表达量,P<0.01。结直肠癌病例组、正常人群结直肠粘膜组织呈现个体差异表达。(2)结直肠粘膜组织UGT1A各同Ⅰ型的多态性表达:癌组织、癌周正常粘膜及在正常人群肠道粘膜中UGT1A各同Ⅰ型表达例数各不相同。UGT1A1、1A3、1A4、1A6、1A9mRNA表达水平在癌组织表达低于周围正常粘膜,P<0.01;而UGT1A8、1A10在癌组织中mRNA表达量高于周围正常粘膜,P<0.01。(3)UGT1A蛋白的差异表达:其灰度值比值在癌组织显著低于周围正常组织,后者又显著低于正常人肠粘膜,P<0.01。各组蛋白表达的深浅度亦各不相同。结论:(1)UGT1A基因位点的多态表达不仅存在于结直肠癌组织及周围的正常组织,亦存在于正常人群肠粘膜;(2)结直肠粘膜上皮UGT1A基因位点在转录水平及功能水平均存在着多态调节,不同个体对致癌物的易感性不同可能是这种差异表达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葡糖醛酸转移酶 基因 UGT1A 多态性(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LA4Ig诱导对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肖云玲 高海青 +1 位作者 张建华 张彩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295-2301,共7页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炎症过程,获得性免疫应答参与AS发生和发展。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目前认为最重要的AS相关自身抗原。本研究拟应用融合蛋白CTLA4Ig,在体外建立对ox-LDL的免疫耐受模型,从而有可能预防免疫应答...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炎症过程,获得性免疫应答参与AS发生和发展。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目前认为最重要的AS相关自身抗原。本研究拟应用融合蛋白CTLA4Ig,在体外建立对ox-LDL的免疫耐受模型,从而有可能预防免疫应答导致的炎症损伤在AS发病中的作用,为防治AS提供新的策略。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树突状细胞(DC)。分别加入LPS、LDL、ox-LDL刺激48 h,与同种异体淋巴细胞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ox-LDL组的MLR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CTLA4Ig。以MTT法检测T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MLR中T细胞活化和T细胞凋亡。ELISpot检测MLR中T细胞分泌IL-2、IFN-γ和IL-4的情况。结果:ox-LDL组MTT中的刺激指数(SI)明显高于LDL组(P<0.05);应用CTLA4Ig后,SI较未应用时明显降低(P<0.05,P<0.01);CTLA4Ig可明显减少T细胞CD25的表达(P<0.05,P<0.01),增加T细胞的凋亡(P<0.05,P<0.01)。CTLA4Ig可减少T细胞分泌IL-2和IFN-γ的ELISpot计数(P<0.01),增加IL-4的ELISpot计数(P<0.05)。结论:CTLA4Ig可在体外诱导对ox-LDL的免疫耐受;CTLA4Ig通过抑制T细胞活化、诱导T细胞凋亡和促进Th1/Th2免疫偏移等机制,诱导免疫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免疫耐受 树突细胞 脂蛋白类 LD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N末端B型利钠肽原的关系 被引量:24
13
作者 孙青雯 陈焕芹 王全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11-514,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和肽素(Copeptin)水平的变化及其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关系,评估血清和肽素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选取心力衰竭组患者60例和对照组60例,心力衰竭组又按纽约心功能分级(NY...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和肽素(Copeptin)水平的变化及其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关系,评估血清和肽素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选取心力衰竭组患者60例和对照组60例,心力衰竭组又按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分为:心功能Ⅱ级亚组15例,Ⅲ级亚组21例,Ⅳ级亚组24例。所有研究对象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和肽素和NT-proBNP水平,同时行心脏超声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间的差别,分析和肽素与NT-proBNP及心功能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①血清和肽素和NT-proBNP水平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高而逐渐升高,心功能II级亚组、Ⅲ级亚组及Ⅳ级亚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功能Ⅲ级亚组和Ⅳ级亚组明显高于II级亚组(P<0.01)。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高而增大,心功能Ⅲ级亚组和Ⅳ级亚组明显大于对照组和心功能II级亚组(P<0.01或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高而逐渐降低,心功能Ⅱ级亚组、Ⅲ级亚组及IV级亚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IV级亚组还明显低于Ⅱ级亚组和Ⅲ级亚组(P<0.01)。②血清和肽素水平与NT-proBNP、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呈正相关(P<0.05或P<0.01),相关系数r分别为0.355、0.190、0.257;血清和肽素与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0.05或P<0.01),相关系数r分别为-0.183、-0.37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和肽素、NT-proBNP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与心力衰竭相关。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升高,并随心功能的恶化呈逐渐升高趋势。血清和肽素水平与目前临床常用的心功能评价指标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间都有很好的相关性,联合检查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预后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肽素 N末端B型利钠肽原 慢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