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岛地区特立帕肽治疗绝经后重度骨质疏松症6个月(阶段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5
1
作者 杨乃龙 刘焕娜 +14 位作者 马学晓 王英振 陈伯华 西永明 张海宁 吕成昱 季爱玉 付正菊 王德春 刘元涛 张鹏 郑燕平 吕夫新 王文汇 胡伟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69-474,共6页
目的观察特立帕肽治疗绝经后重度骨质疏松症6个月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9月于青岛市3家医院治疗的218例绝经后重度骨质疏松症患者,预计疗程13个月。截止到2017年9月共有160例... 目的观察特立帕肽治疗绝经后重度骨质疏松症6个月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9月于青岛市3家医院治疗的218例绝经后重度骨质疏松症患者,预计疗程13个月。截止到2017年9月共有160例患者完成了6个月的治疗并接受随访。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测定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1 N-terminal propeptide,P1NP)和Ⅰ型胶原C端肽β降解产物(β-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β-CTX);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行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ual energy X ray absorptiometery,DXA)骨密度检查,并监测患者的不良事件。结果与基线(21. 04±9. 28)μg/L相比,特立帕肽治疗3、6个月后,P1NP分别升至(135. 75±61. 32)和(193. 35±54. 93)μg/L(P<0. 001);而与基线(0. 12±0. 05)μg/L相比,治疗3、6个月后β-CTX分别升至(0. 49±0. 28)和(0. 64±0. 22)μg/L (P<0. 05)。骨密度基线和治疗6个月相比,L1-4 (0. 692±0. 125) g/cm2vs.((0. 744±0. 130) g/cm2,股骨干(0. 749±0. 168) g/cm2vs.(0. 789±0. 117) g/cm2,均有提升(P<0. 05)。结论中国青岛地区绝经后重度骨质疏松患者使用特立帕肽治疗6个月后,P1NP和β-CTX水平明显提升,且PINP比β-CTX提升的更明显,有利于促骨形成;同时L1-4、股骨干骨密度提升,且无明显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立帕肽 绝经后 骨质疏松症骨折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构建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预测模型
2
作者 刘录 司海朋 +3 位作者 李春林 任丽 朱玉娇 贺茜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0-586,共7页
目的分析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构建DVT诊断模型。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脊柱外科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入院确诊骨质疏... 目的分析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构建DVT诊断模型。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脊柱外科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入院确诊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为起点、出院为终点,进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极端梯度提升算法XGBoost对DVT诊断模型进行训练,采用准确率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模型性能。结果基于XGBoost训练DVT诊断模型,可视化前20个重要的特征,可以看出凝血酶原时间、甲状旁腺素这两个指标对于DVT的诊断较为重要。在测试集上评估模型,能够取得90.48%的诊断准确率,采用ROC曲线计算DVT诊断模型的AUC为0.9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XGBoost训练的DVT诊断模型用于筛查术前高风险DVT患者有较好的性能及较好的泛化能力,通过对可引起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前DVT的前20个危险因素的可视化,方便临床对DVT高危患者及时识别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避免延误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性骨折 深静脉血栓形成 机器学习算法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站立前屈位X线片联合仰卧位MRI评估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的稳定性 被引量:4
3
作者 赵玉麟 李爱民 +1 位作者 张丙磊 郑燕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90-994,共5页
目的:探讨站立前屈位X线片联合仰卧位MRI评估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稳定性的可靠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87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67例;年... 目的:探讨站立前屈位X线片联合仰卧位MRI评估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稳定性的可靠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87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67例;年龄47~87岁(65.9±9.0岁).滑脱节段:L310例,L466例,LS11例;依据Meyerding分类,Ⅰ度滑脱82例,Ⅱ度滑脱5例.所有患者均在站立位获得前屈、后伸侧位X线片及仰卧位MRI片,利用图像存档通信系统(PACS系统)对影像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站立位前屈(F)、后伸(E)X线片和仰卧位MRI(S),MRI图像选取T1加权正中矢状面图像.将滑脱距离与椎体宽度的百分比定义为滑脱百分比并用于最后分析.计算出F与E、F与S之间滑脱百分比的差值定义为滑移率.滑移率≥8%定义为节段不稳定.结果:三种体位平均滑脱百分比F位最大[(16.97±5.93)%],其后依次为E位[(14.04±6.38)%]和S位[(9.89±5.34)%],三种体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F-E:P<0.01;F-S:P=0.00;E-S:P=0.00).F-S、F-E之间平均滑移率分别为(7.08±4.60)%(-0.49%~24.32%)、(2.93±3.29)%(-3.46%~11.24%),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以滑移率≥8%为标准,诊断为节段不稳的患者共40例,其中F-S发现37例(92.5%),F-E发现7例(17.5%);F-E显示滑脱节段不稳的7例中,4例F-S也显示不稳,另3例(7.5%)F-S未显示不稳.结论:对于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稳定性的评估,应用站立前屈侧位X线片结合平卧位MRI比站立前屈后伸位X线片能更好地显示滑脱节段的不稳定;站立前屈位X线片联合仰卧位MRI片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降低漏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腰椎失稳 过伸过屈位X线片 仰卧位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