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西部高海拔地区鼠形动物携带重要病原体的调查研究
1
作者 李世豪 付邦 +7 位作者 任佳荣 王紫航 宋秀平 方心悦 梁莹 鲁亮 刘小波 刘起勇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79-886,共8页
目的 调查四川西部高海拔地区鼠形动物及其携带8种病原体情况,为当地鼠传疾病防控和病原体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2023年8-11月在四川西部高海拔地区采用夹夜法捕获鼠形动物,采集鼠体肝、肺后提取核酸,使用荧光定量PCR(qPCR)/反转录qPCR(RT... 目的 调查四川西部高海拔地区鼠形动物及其携带8种病原体情况,为当地鼠传疾病防控和病原体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2023年8-11月在四川西部高海拔地区采用夹夜法捕获鼠形动物,采集鼠体肝、肺后提取核酸,使用荧光定量PCR(qPCR)/反转录qPCR(RT-qPCR)法,检测鼠体携带大别班达病毒、汉坦病毒、巴尔通体、土拉弗朗西斯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莫氏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致病性钩端螺旋体8种重要病原体。不同组间鼠种的构成比及不同组间病原体阳性率差异的比较用χ^(2)检验。结果 捕获鼠形动物9种共114只,该地区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22.81%)、高山姬鼠(18.42%)、北社鼠(17.54%)、大耳姬鼠(16.67%)、大林姬鼠(13.16%),其他鼠种包括大足鼠(4.39%)、高原松田鼠(4.39%)、川西缺齿鼩(1.75%)、川西白腹鼠(0.88%)。鼠形动物在不同地区、海拔、生境之间的鼠种构成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χ^(2)_(地区)=112.358, P<0.05;χ^(2)_(海拔)=96.843, P<0.05;χ^(2)_(生境)=48.842, P<0.05)。肝、肺病原检测结果显示,巴尔通体阳性率最高25.44%(29/114),其余7种病原体阳性率在0%~4.39%之间。5只鼠形动物合并感染2种及以上病原体,复合阳性率为4.36%(5/114)。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在不同鼠种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68, P=0.028),不同生境中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96, P=0.027),其他病原体在不同鼠种、地区、海拔、生境、性别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四川西部高海拔地区鼠类物种较为丰富,携带多种病原体,并且存在多种病原体复合感染情况,其中巴尔通体阳性率较高。生活区中病原体感染率较高,对人群致病风险较大,应加强鼠类管理和鼠传疾病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形动物 病原体 鼠传疾病 分布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22年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及时空演变分析
2
作者 曲绍宁 闫肃 +4 位作者 陈琼丽 安成成 刘小波 潘静静 杨丽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49-754,共6页
目的探讨2011—2022年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特征和时空演变规律,为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1—2022年河南省SFTS数据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以区县为单位,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和空间... 目的探讨2011—2022年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特征和时空演变规律,为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1—2022年河南省SFTS数据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以区县为单位,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和空间中心传递曲线研究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2011—2022年河南省共报告5471例SFTS病例,81人死亡。发病率呈增长趋势(χ_(趋势)^(2)=23.24,P<0.001),年均发病率0.4677/10万;病死率在2011—2019年呈下降趋势(χ_(趋势)^(2)=8.86,P=0.003),但2020—2022年呈上升趋势(χ_(趋势)^(2)=12.93,P<0.001),年均病死率1.48%。5—7月为发病高峰,占发病总数58.75%。女性(59.39%)、60~80岁(55.40%)、农民(96.64%)为高发人群。该病主要分布在信阳市,其中商城县发病率最高(27.4118/10万)。在东南部地区存在空间聚集性(Moran′s I>0,P<0.001),疾病中心均在信阳市光山县,且12年间从东南-西北-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方向移动。结论2011—2022年河南省SFTS 5—7月高发,女性、老年人和农民是高危人群,东南部地区存在空间聚集性和向周边扩散的趋势,其中信阳市是防控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流行特征 时空演变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