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重大战略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与收敛性分析
1
作者 余东华 陈海谦 谭梦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共14页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也是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畅通“双循环”的主要动能。在科学界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素的基础上,从新科学技术、新劳动者、新生产方式、新产业形态、新要素供给等...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也是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畅通“双循环”的主要动能。在科学界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素的基础上,从新科学技术、新劳动者、新生产方式、新产业形态、新要素供给等5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分析2012—2022年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比较分析不同区域新质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和收敛性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形成了从高到低依次为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的空间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低水平俱乐部”现象,各区域均呈现多极化趋势;区域间差异较明显,但呈缩小趋势;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存在σ收敛,京津冀、长三角、黄河流域存在绝对β收敛,长三角、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存在条件β收敛,不同区域在空间效应和收敛速度上存在差异。以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为依托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根据禀赋特征和战略定位因地制宜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注重缩小区域差距,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重大战略区域 区域差异 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将黄河三角洲打造成大江大河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标杆:战略任务与主要路径 被引量:5
2
作者 余东华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9-138,共10页
黄河三角洲的资源禀赋、自然景观和生态多样性功能具有全球性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特征,已经具备了打造成为大江大河生态保护治理重要标杆的资源基础和战略优势。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黄河三角... 黄河三角洲的资源禀赋、自然景观和生态多样性功能具有全球性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特征,已经具备了打造成为大江大河生态保护治理重要标杆的资源基础和战略优势。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在生态修复、湿地治理、环境保护、河水安澜、水资源配置、产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社会民生改善等领域打造大江大河保护治理的重要标杆,为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动人类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大河治理标杆 黄河三角洲 生态保护 生态治理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协同治理实践与发展路径 被引量:5
3
作者 王佃利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55-59,共5页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既体现出我国对黄河治理理念、策略及实践的持续探索与深化,也确立了黄河流域生态协同治理的方向和目标。从除害兴利到标本兼治、再到生态优先,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工作顺应时代发展...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既体现出我国对黄河治理理念、策略及实践的持续探索与深化,也确立了黄河流域生态协同治理的方向和目标。从除害兴利到标本兼治、再到生态优先,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工作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逐步构建起科学、系统、高效的治理体系。沿黄各地高效整合资源,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进行政策创新和区域合作实践。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迈上更高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基础设施协同发展的基础逻辑、促进机制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3
4
作者 孙吉乐 余东华 《经济与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31,共14页
基础设施建设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沿黄九省区之间存在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新型基础设施供需失衡等问题,在传统行政区划治理模式下,基础设施缺乏协同性阻碍了沿黄九省区间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进而... 基础设施建设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沿黄九省区之间存在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新型基础设施供需失衡等问题,在传统行政区划治理模式下,基础设施缺乏协同性阻碍了沿黄九省区间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进而制约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现。以黄河流域基础设施协同发展的基础逻辑为出发点,分析黄河流域基础设施协同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构建以基础设施协同发展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的联动机制,协同推进流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等推进黄河流域基础设施协同发展的路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基础设施 协同发展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平台化变革与企业创新绩效——基于“技术—组织—创新”范式的分析 被引量:25
5
作者 余东华 马路萌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74,共20页
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球创新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加快数字化转型和平台化变革,塑造多元互动和整体进化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增强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技术经济范式中引入数字要素和平台理念,构建“技术—组... 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球创新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加快数字化转型和平台化变革,塑造多元互动和整体进化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增强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技术经济范式中引入数字要素和平台理念,构建“技术—组织—创新”理论框架,分析数字化转型促进组织平台化变革进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14—2021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平台化变革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普遍的促进作用,并且对数字化水平更高和股权集中度更高的企业效果更显著;数字化转型促进了企业组织的平台化变革,基于数字平台形成创新生态系统进而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数字化对企业平台化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互联互通实现,这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发挥作用的两个重要维度。推动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平台化变革,充分发挥数字平台的创新基础设施作用,能够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平台化变革 企业创新绩效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能够提升产业链韧性吗? 被引量:22
6
作者 余东华 黄念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102,共22页
数字经济时代,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链韧性,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路径。本文分析数字化转型不同阶段对产业链韧性的差异化作用机制,从要素市场化和降低交易成本两大视... 数字经济时代,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链韧性,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路径。本文分析数字化转型不同阶段对产业链韧性的差异化作用机制,从要素市场化和降低交易成本两大视角探讨如何提升产业链韧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DPSR)模型构建产业链韧性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2002—2020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和企业微观数据测度产业链韧性,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机制和路径。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整体上能够提升产业链韧性,二者之间呈现非线性的马鞍型关系;要素市场化程度在数字化转型与产业链韧性提升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影响市场渠道性交易成本和融资性交易成本对产业链韧性发挥作用,而监督性交易成本暂无作用。数字化转型与产业链韧性之间的马鞍型关系在不同要素密集度的产业链和产业链韧性不同维度均表现出异质性。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要素市场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进而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现代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制造业 产业链韧性 交易成本 要素市场化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家精神、经济转型速率与南北经济差距 被引量:2
7
作者 孙吉乐 余东华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27-132,共6页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之一,但2013年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区域平衡发展目标的实现。文章基于2013—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之一,但2013年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区域平衡发展目标的实现。文章基于2013—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企业家精神在转型时期对南北经济差距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精神对南北经济差距扩大有显著正向影响。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企业家精神通过影响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开放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自主创新能力来影响南北经济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家精神 经济转型 南北经济差距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西差距、南北分化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被引量:18
8
作者 余东华 王山 《经济与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29,共15页
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中,中国依然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均衡和不协调的问题,东西差距仍然存在,南北分化趋势明显。这既不适应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需要,也不利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东西差距主要受要素禀赋... 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中,中国依然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均衡和不协调的问题,东西差距仍然存在,南北分化趋势明显。这既不适应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需要,也不利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东西差距主要受要素禀赋、自然地理、产业政策、资本流动和生产效率等因素的影响,南北分化的成因主要集中在市场化程度、产业结构、价值观念以及所有制结构等方面。为了缩小东西差距、遏制南北分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引入创新思维进行制度设计,构建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西部地区需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陆海联动、促进对外开放;同时,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加快资本循环流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北方地区需要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提高市场成熟度,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经济发展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差距 南北分化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测度及来源分解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山 刘文斐 余东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53-64,共12页
探究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于推动区域经济提质增效、促进中国制造业公平且有质量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新发展理念为理论依据,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剖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涵义与辩... 探究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于推动区域经济提质增效、促进中国制造业公平且有质量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新发展理念为理论依据,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剖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涵义与辩证关系的基础上,采用熵权法对2008—2020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运用加权Dagum基尼系数和分位数标准化方法,从空间和结构双重视角考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程度,并通过方差分解和计算子维度贡献率的方法探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来源。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呈现出“东高、中平、西低”的空间格局和“南强北弱”的分布特征;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程度趋于上升,中部地区不平衡程度相对较低,与东部地区相关联的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均较高,开放和创新发展差距是导致中国及各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充分程度有所提高,东部地区不充分程度相对较低,开放和创新发展不足是导致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充分的主要因素。结论表明,缓解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从地区和结构视角双管齐下,推进制造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制造业创新发展联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高质量发展 不平衡不充分发展 结构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