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自然资源法范式转型:生态共同体范式、新兴自然资源类型化与法律建构
1
作者
刘国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6-175,共10页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范畴不断拓展,涵盖了数据资源、气候资源、外空资源等新兴领域,以物质实体+地域控制为核心的传统自然资源法范式面临诸多困境:数据主权界定困难,使得主权原则在虚拟空间失效;气候资源权属难以确定,权属...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范畴不断拓展,涵盖了数据资源、气候资源、外空资源等新兴领域,以物质实体+地域控制为核心的传统自然资源法范式面临诸多困境:数据主权界定困难,使得主权原则在虚拟空间失效;气候资源权属难以确定,权属规则与资源流动性冲突;经济与生态价值割裂,外空资源开发中权属问题突出。因此,该研究基于自然资源法范式转型路径,对生态共同体范式、新兴自然资源类型化与法律建构开展了探索。①在分析自然资源法范式转型的历史动因到三重嬗变的基础上,构建实虚一体化的自然资源范畴,实现从人类中心到生态共同体的范式跃迁。生态共同体聚焦人类、技术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突破主权边界和物理空间限制,从全球和系统的角度治理资源,注重资源的整体治理和可持续利用。②构建生态共同体范式的三维理论框架,以生态共同体理念为哲学基础,确立整体性治理、技术正义、代际责任等核心原则,通过全球公域治理、区域协同机制、技术嵌入路径三重治理层级实现资源分配正义,以突破传统范式在主体范畴、权利形态、价值衡平方面的局限。③提出空间—法权双维分类模型,依据空间属性将资源分为近域、远域、虚拟资源,按法权归属分为人类共同遗产类、全球公域治理类、数字主权类资源。④从权利革新与技术嵌入两方面进行制度设计,如轨道资源分置式治理、气候资源动态化确权、数据流转链式权利束,以及运用三维产权登记制度、负熵交易机制、智能合约监管等。⑤推进立法弹性化与司法数字化协同,立法上采用特别法优先、法典化整合、国际法衔接模式,司法上借助“虚拟资源”法庭管辖权算法化、区块链存证技术标准化、外空司法协作等方式,以全方位适应新兴资源治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法
生态共同体
范式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问题辨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周向军
温东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2-32,共11页
公共性是共同体维系和发展的基础,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对公共性的追寻与考察。世界历史演进背景下公共空间、公共交往、公共问题的社会存在造就了全球性公共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登场。在与自然公共性、虚幻公共性的前...
公共性是共同体维系和发展的基础,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对公共性的追寻与考察。世界历史演进背景下公共空间、公共交往、公共问题的社会存在造就了全球性公共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登场。在与自然公共性、虚幻公共性的前提性批判甄别和公共利益、公共文明、公共发展、公共安全、公共环境的过程性实践考量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彰显为饱含实质内涵和实践行动的“实质公共性”,这也为其从人与共同体的辩证关系维度、“自觉类本位”的人性逻辑维度、人类美好生存发展方式的价值追求维度通往真正公共性擘画了一条可行性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历史
公共性逻辑
实质公共性
真正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自然资源法范式转型:生态共同体范式、新兴自然资源类型化与法律建构
1
作者
刘国涛
机构
山东
建筑
大学
法学院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出处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6-175,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生态文明视野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法律制度研究”(批准号:21ZDA091)。
文摘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范畴不断拓展,涵盖了数据资源、气候资源、外空资源等新兴领域,以物质实体+地域控制为核心的传统自然资源法范式面临诸多困境:数据主权界定困难,使得主权原则在虚拟空间失效;气候资源权属难以确定,权属规则与资源流动性冲突;经济与生态价值割裂,外空资源开发中权属问题突出。因此,该研究基于自然资源法范式转型路径,对生态共同体范式、新兴自然资源类型化与法律建构开展了探索。①在分析自然资源法范式转型的历史动因到三重嬗变的基础上,构建实虚一体化的自然资源范畴,实现从人类中心到生态共同体的范式跃迁。生态共同体聚焦人类、技术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突破主权边界和物理空间限制,从全球和系统的角度治理资源,注重资源的整体治理和可持续利用。②构建生态共同体范式的三维理论框架,以生态共同体理念为哲学基础,确立整体性治理、技术正义、代际责任等核心原则,通过全球公域治理、区域协同机制、技术嵌入路径三重治理层级实现资源分配正义,以突破传统范式在主体范畴、权利形态、价值衡平方面的局限。③提出空间—法权双维分类模型,依据空间属性将资源分为近域、远域、虚拟资源,按法权归属分为人类共同遗产类、全球公域治理类、数字主权类资源。④从权利革新与技术嵌入两方面进行制度设计,如轨道资源分置式治理、气候资源动态化确权、数据流转链式权利束,以及运用三维产权登记制度、负熵交易机制、智能合约监管等。⑤推进立法弹性化与司法数字化协同,立法上采用特别法优先、法典化整合、国际法衔接模式,司法上借助“虚拟资源”法庭管辖权算法化、区块链存证技术标准化、外空司法协作等方式,以全方位适应新兴资源治理需求。
关键词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法
生态共同体
范式
转型
Keywords
natural resource
natural resources law
ecological community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分类号
D912.6 [政治法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问题辨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周向军
温东
机构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
学院
出处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2-32,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项目编号:18ZDA001)。
文摘
公共性是共同体维系和发展的基础,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对公共性的追寻与考察。世界历史演进背景下公共空间、公共交往、公共问题的社会存在造就了全球性公共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登场。在与自然公共性、虚幻公共性的前提性批判甄别和公共利益、公共文明、公共发展、公共安全、公共环境的过程性实践考量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彰显为饱含实质内涵和实践行动的“实质公共性”,这也为其从人与共同体的辩证关系维度、“自觉类本位”的人性逻辑维度、人类美好生存发展方式的价值追求维度通往真正公共性擘画了一条可行性路向。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历史
公共性逻辑
实质公共性
真正公共性
分类号
D0-02 [政治法律—政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自然资源法范式转型:生态共同体范式、新兴自然资源类型化与法律建构
刘国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问题辨析
周向军
温东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