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团传播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品格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泓峻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23,165,共10页
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最初十几年时间里最主要的组织文学生产的平台,192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输入与传播,主要也是由身处文学社团之中的理论家完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社团,与中国古代文人结社这一传统有着直接的... 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最初十几年时间里最主要的组织文学生产的平台,192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输入与传播,主要也是由身处文学社团之中的理论家完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社团,与中国古代文人结社这一传统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理论生产方式及文学观念通过社团传播这一途径,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早期形态及理论品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使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多采取论战性的姿态与论争性的理论形态,许多文章文风生动活泼,与文学创作实践、文学批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影响力;与此同时,社团传播也使得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系统性、学理性及理论深度受到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 社团传播 文学传统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的文化维度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泓峻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4-212,F0003,239,共11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思考过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与特定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等问题,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实践仍然是一个与国内外教条主义艰难斗争的过程。在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中...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思考过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与特定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等问题,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实践仍然是一个与国内外教条主义艰难斗争的过程。在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张也包含现实与历史文化两个维度,但受特定历史条件限制,主要强调的是现实维度。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问题上,无论是中共党内还是党外,都存在各种错误认识,它们一方面成为各种势力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借口,另一方面也制约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水平。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能够顺利传播与发展,得益于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许多方面的相通。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两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维度真正凸显出来,廓清了许多错误与模糊认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的、更高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传统文化观 中共二十大报告 文化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的传统教育背景及其对“左翼”文论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泓峻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8-55,共8页
中国第一代左翼理论家青少年时代接受的教育当中,传统教育占了很大的比重,由此形成的艺术观念与文学修养,是他们接受、理解从国外传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时无法排除的前见。"革命文学"论争过程中,面对年轻的革命家宣扬的"... 中国第一代左翼理论家青少年时代接受的教育当中,传统教育占了很大的比重,由此形成的艺术观念与文学修养,是他们接受、理解从国外传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时无法排除的前见。"革命文学"论争过程中,面对年轻的革命家宣扬的"马列主义文学理论",鲁迅与茅盾最初很大程度上是凭着从小培养起来的艺术直觉提出质疑,然后再为这种质疑寻找理论根据的;瞿秋白能够在指导"左联"工作时尊重文艺规律,并成为鲁迅的"知音",进而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与批评的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其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艺术教育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以及在国外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念,都是十分复杂的存在。前者影响后者的具体过程因此也就表现得极为复杂。但是,这种影响的存在,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文学 马克思主义文论 传统文化 鲁迅 瞿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文学的文本特征与中国文学阐释学的建构
4
作者 泓峻 王园园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3,共6页
当代中国的文学阐释学建构,理应包括中国文学的当代阐释学,而建构中国文学的当代阐释学的一条根本路径是面向汉语文学文本。汉语的语言学特征会投射到汉语文学文本当中,成为其民族性的重要表现,汉语文学也有着另外一些稳定的文学特征,... 当代中国的文学阐释学建构,理应包括中国文学的当代阐释学,而建构中国文学的当代阐释学的一条根本路径是面向汉语文学文本。汉语的语言学特征会投射到汉语文学文本当中,成为其民族性的重要表现,汉语文学也有着另外一些稳定的文学特征,这都为面向汉语文学文本建构当代的中国文学阐释学提供了可能。面向汉语文学文本,不仅可以使当代的中国文学阐释学超越古代文学阐释学,也可以使当代的中国文学阐释活动摆脱对西方理论话语的依赖,走出强制阐释的误区。在建构中国文学阐释学的过程中,应该把汉语文学文本作为必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资源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阐释学 汉语文学 民族身份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与“三融合”思想的关系演进及当代价值
5
作者 泓峻 王园园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1,198,共10页
“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和“三融合”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核心内容,无论在理论生成还是在思想精神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理论生成方面,二者立足文艺现实,并在实践中推进;在思想精神方面,二者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和一致... “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和“三融合”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核心内容,无论在理论生成还是在思想精神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理论生成方面,二者立足文艺现实,并在实践中推进;在思想精神方面,二者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和一致的价值取向,并在不断深化与细化中向着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和“三融合”思想内含着文艺创作的最高理想和现实目标,作为文艺批评的重要指导原则,对我国文艺批评的体系建构影响深远,二者与“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以及“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批评标准等一起合力建构出较为完整的多层次文艺批评话语与体系,为我国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宏观而科学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 “三融合” 文艺批评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寓言性叙事到寓言性解读——汉语文学阐释路径形成的哲学基础与表现形态
6
作者 泓峻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3-189,239,共8页
在汉语文学中既存在“以事明理”的寓言性叙事传统,也存在“因事求理”的寓言性解读传统,这两种传统既相互区别也相互促进,集中体现着古代中国人“理在事中”的哲学观念。白话小说夹叙夹议的文体样式激发了读者在阅读中进行寓言性解读... 在汉语文学中既存在“以事明理”的寓言性叙事传统,也存在“因事求理”的寓言性解读传统,这两种传统既相互区别也相互促进,集中体现着古代中国人“理在事中”的哲学观念。白话小说夹叙夹议的文体样式激发了读者在阅读中进行寓言性解读的热情,读者与叙事者不同的解读也为文本意义的开放提供了可能;而以唐代传奇小说为代表的纯叙事文本为寓言性解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即使面对诗与辞赋中的叙事成分,寓言性解读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寓言性解读是汉语文学阐释的一条重要路径,应当引起当代中国文学阐释学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阐释学 寓言性解读 哲学基础 文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阐释论”的基本立场、理论建树与学术关怀 被引量:11
7
作者 泓峻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5-52,共8页
强制阐释产生的原因、发生的影响以及怎样使当代阐释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走出强制阐释的误区,一直是“强制阐释论”的问题意识所在。六年来,“强制阐释论”虽然不断深化与调整,但理论首先应当来源于实践、阐释对象的确定性、阐释者的... 强制阐释产生的原因、发生的影响以及怎样使当代阐释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走出强制阐释的误区,一直是“强制阐释论”的问题意识所在。六年来,“强制阐释论”虽然不断深化与调整,但理论首先应当来源于实践、阐释对象的确定性、阐释者的中介地位、公共理性为阐释设定边界等作为其基本立场却没有改变。“强制阐释论”的理论建树主要体现在对于强制阐释发生原因的深入解析、对阐释伦理的强调、对阐释公共性问题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中国阐释学思想的总结与借鉴等方面,而学术研究是否还保有科学性与客观性一直是其学术关怀的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阐释论 基本立场 理论建树 学术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文艺民族形式概念探讨的跨时代贡献 被引量:2
8
作者 刘艳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6-113,共8页
抗战时期的文艺民族形式论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下,我国文艺界广泛开展的一场事关中国文艺现代化发展方向的重要讨论。在论者围绕文艺民族形式概念的探讨与争鸣中,毛泽东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考的民族形式论话语被确立为这一概念的... 抗战时期的文艺民族形式论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下,我国文艺界广泛开展的一场事关中国文艺现代化发展方向的重要讨论。在论者围绕文艺民族形式概念的探讨与争鸣中,毛泽东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考的民族形式论话语被确立为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作为民族特性表现形式的超形式内涵得以凸显;文艺民族化的丰富内涵在与大众化、中国化问题的复杂交织中得以展开;作为时代精神表现的文艺民族形式的具体内涵被全面深刻呈现。这些针对文艺民族形式概念的多维探讨,显然对于我国当代文艺民族形式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发展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民族形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超形式内涵 民族化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阐释学的理论特征及对于建构公共阐释论的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泓峻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35,共5页
在公共阐释论构建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中国本土阐释学思想的价值。作为中国古代阐释学的主流,儒家阐释学十分强调文本在阐释中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强调文本意义的确定性;十分突出阐释的历史维度,把作者生平、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典章制度、文... 在公共阐释论构建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中国本土阐释学思想的价值。作为中国古代阐释学的主流,儒家阐释学十分强调文本在阐释中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强调文本意义的确定性;十分突出阐释的历史维度,把作者生平、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典章制度、文本状态、语言意义的还原作为生产可公度阐释的重要手段,并创造出许多独特的阐释路径。儒家阐释学并不否认人文现象阐释的精神维度,希望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在阐释者那里重建文本作者的心理过程,但又对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阐释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充满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阐释论 儒家阐释学 文本中心 历史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兴”与“比喻”——中西两个概念理论旨趣的差异及其成因
10
作者 泓峻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1,共6页
中国诗学中所说的"比兴"与西方诗学所说的"比喻"在修辞运作上都是"用相似或相关的事物进行比附",但是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就修辞指向而言,"比兴"是在主观思想与可见的外在事物之间架起一座... 中国诗学中所说的"比兴"与西方诗学所说的"比喻"在修辞运作上都是"用相似或相关的事物进行比附",但是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就修辞指向而言,"比兴"是在主观思想与可见的外在事物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心—物关系"是理解"比兴"的关键所在;"比喻"处理的则是名与实的关系,即知识如何得以表达的问题。中国诗学有重"兴"抑"比"的倾向,其实质是要求在"比兴"的使用中,尽量避免意义的过于直白,营造一种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效果;西方的"比喻"研究特别重视隐喻,是因为看重隐喻在对世界进行命名,以及通过语言进入存在深处时所起的重要作用。"比兴"与"比喻"两个概念表现出的差异,正是中西方文化差异性具体而微的体现,具有深刻的文化哲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 比喻 心物关系 名实关系 文化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创作的艺术真实探析——基于当代语境下关于艺术真实问题的主要争议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艳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3-152,共10页
新的时代语境,热切呼唤具有艺术真实性的有意义和使命感的文学精品。一部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性,虽然不是它的全部,却内在地决定它的厚度与光芒。作为虚构意象体系的艺术世界,文学创作的艺术真实的“自参照性”本身具有相对性,它同现实... 新的时代语境,热切呼唤具有艺术真实性的有意义和使命感的文学精品。一部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性,虽然不是它的全部,却内在地决定它的厚度与光芒。作为虚构意象体系的艺术世界,文学创作的艺术真实的“自参照性”本身具有相对性,它同现实生活仍存在深层特殊的真参照关系,因此一种特殊的符合论视角成为难以绕开的研究视角。面对当代语境下关于艺术真实问题的主要争议,从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比较出发,细致而全面地考察文学之艺术真实可发现:正是在人类的生活实践过程中,经由感知与体验途径的艺术与生活共通性经验基础上的审美想象创造关系,才使艺术真实具有可能性;在文学创作的接受者体验心理视角下,艺术真实呈现为弥漫性存在的内蕴真实与细节性存在的形态真实的具体构成,同时二者显然具有前主后从的关系;而作为意义追寻的艺术真实,对于文学的审美创造来说是重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真实 特殊符合论 感知与体验 内蕴真实 形态真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子始堪称国士”——《凤凰城》的“苗可秀”塑造与抗战时期民族意识的建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慧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8-59,共22页
收录在《苗可秀志士遗墨》中东北义勇军领袖苗可秀的成仁绝笔,可与林觉民《与妻书》及方志敏《可爱的中国》并称为中国现代三大革命遗书。通过细致的史料爬梳,可见一个滥觞于《苗可秀志士遗墨》,经由黄炎培、吴瀛、顾颉刚、张曙、谢冰... 收录在《苗可秀志士遗墨》中东北义勇军领袖苗可秀的成仁绝笔,可与林觉民《与妻书》及方志敏《可爱的中国》并称为中国现代三大革命遗书。通过细致的史料爬梳,可见一个滥觞于《苗可秀志士遗墨》,经由黄炎培、吴瀛、顾颉刚、张曙、谢冰莹等人的引流激水,在吴祖光的四幕话剧《凤凰城》中奔涌澎湃,最终漫延至各类“通俗读物”的苗可秀形象谱系。这个植根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现实,跨越了“七七事变”的历史关口,并在全面抗战后蔚为大观的形象谱系,不仅印证了“抗战十四年”这一分期和论断的历史真实性,更揭示出“东北”因素开启和影响中国抗战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边患深重的东北历史记忆、淬志文史的中国古典学术训练、痛心疾首的北平流亡遭遇、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斗争,这样的出身和经历,形塑了苗可秀儒雅、坚定、果敢与从容的精神气质。校读《遗墨》及其衍生诸文不难发现,苗可秀未得传神写照。究其原委,“东北研究”曾经长期沉寂,以致作家难以深入地了解“东北”及其在建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地位与意义。有关“东北”的文学叙事与学术研究,仍是今日的未竟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可秀 黄炎培 吴瀛 吴祖光 《凤凰城》 民族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域外小说”回归“中国叙事”——巴金短篇小说《将军》文本意义再审视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慧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9-156,共8页
巴金创作于1933年10月的短篇小说《将军》,体现了其思想重心和叙事方式的深刻调整。作品别开生面地写出了主人公诺维科夫的"将军"幻想,借由白俄主人公这一嵌入中国社会的独特的他者形象,巴金不仅将小说的叙事空间从以往"... 巴金创作于1933年10月的短篇小说《将军》,体现了其思想重心和叙事方式的深刻调整。作品别开生面地写出了主人公诺维科夫的"将军"幻想,借由白俄主人公这一嵌入中国社会的独特的他者形象,巴金不仅将小说的叙事空间从以往"域外小说"中的异国拉回中国,而且激活了他在上海这一半殖民地空间中的生命体验,及其深厚的俄国文学与思想的积淀。巴金从"反帝"的角度,切入了彼时左翼文学白俄叙事的批判主题。通过《将军》这一成功的白俄叙事,巴金不仅实现了回归"中国"的文学转向,而且为左翼文学注入了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重新审视此一"将军"幻想的生产,有助于探究巴金的思想形塑,乃至中国现代文学革命话语的多重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金 《将军》 白俄叙事 左翼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书写革命?——普罗/左翼作家对好莱坞电影《党人魂》的挪用与批判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慧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68,共14页
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在茅盾、殷夫、谢冰莹、阳翰笙等普罗/左翼作家的小说中,不约而同地嵌入了一部取材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好莱坞电影《党人魂》。而在蒋光慈那部备受争议的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中,《党人魂》更是成为作者学习和借鉴... 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在茅盾、殷夫、谢冰莹、阳翰笙等普罗/左翼作家的小说中,不约而同地嵌入了一部取材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好莱坞电影《党人魂》。而在蒋光慈那部备受争议的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中,《党人魂》更是成为作者学习和借鉴的"前文本"。此外,这部题材独特、票房大卖的影片,还曾引得殷夫、高长虹、巴金、鲁迅、田汉等来自"革命阵营"的作家先后撰文批判。凭借俄国革命叙事而大获成功的《党人魂》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标本:它既从正面揭示出市民阶层的社会心理以及通俗文化的运行机制,又从反面提示着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于革命认识的局限及其革命书写中暗藏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左翼文学 好莱坞电影 “党人魂” 革命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