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社团传播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品格的影响 |
泓峻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2
|
|
2
|
“两个结合”的文化维度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
泓峻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11
|
|
3
|
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的传统教育背景及其对“左翼”文论的影响 |
泓峻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4
|
汉语文学的文本特征与中国文学阐释学的建构 |
泓峻
王园园
|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5
|
“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与“三融合”思想的关系演进及当代价值 |
泓峻
王园园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6
|
从寓言性叙事到寓言性解读——汉语文学阐释路径形成的哲学基础与表现形态 |
泓峻
|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7
|
“强制阐释论”的基本立场、理论建树与学术关怀 |
泓峻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1
|
|
8
|
抗战时期文艺民族形式概念探讨的跨时代贡献 |
刘艳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2
|
|
9
|
儒家阐释学的理论特征及对于建构公共阐释论的意义 |
泓峻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10
|
“比兴”与“比喻”——中西两个概念理论旨趣的差异及其成因 |
泓峻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1
|
文学创作的艺术真实探析——基于当代语境下关于艺术真实问题的主要争议 |
刘艳
|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12
|
“如子始堪称国士”——《凤凰城》的“苗可秀”塑造与抗战时期民族意识的建构 |
杨慧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3
|
从“域外小说”回归“中国叙事”——巴金短篇小说《将军》文本意义再审视 |
杨慧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14
|
如何书写革命?——普罗/左翼作家对好莱坞电影《党人魂》的挪用与批判 |
杨慧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