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听神经发育不良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神经反应特点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罗建芬 晁秀华 +3 位作者 王睿婕 樊兆民 王海波 徐磊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6-821,共6页
目的分析听神经发育不良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引发听神经反应的刺激电量与正常者的区别以及听神经发育不良患者耳蜗不同区域听神经的功能状态是否相同。方法听神经发育不良人工耳蜗植入患者11例,其中男6例,女5例,平均年龄3.94±2.18年... 目的分析听神经发育不良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引发听神经反应的刺激电量与正常者的区别以及听神经发育不良患者耳蜗不同区域听神经的功能状态是否相同。方法听神经发育不良人工耳蜗植入患者11例,其中男6例,女5例,平均年龄3.94±2.18年,术前均行颞骨HRCT和内听道MRI检查,明确诊断为听神经发育不良;筛选年龄相近的听神经发育正常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8例作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均单耳植入澳大利亚CI24 RECA植入体,应用Custom sound EP (4.0)软件,分别对3,6,9,12,15,18,21号电极进行ECAP阈值的测试。结果 1. CND组与对照组间在3,12,21号电极处ECAP阈值刺激电量均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即CND组ECAP阈值处刺激电量明显高于对照组;2. CND组3,12,21号电极之间引出ECAP阈值所需的刺激电量差异明显(P<0.05),且21号电极刺激电量高于12号电极刺激电量,12号电极刺激电量高于3号电极刺激电量;而对照组三个电极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3. CND组内各个电极ECAP阈值引出率亦不相同,3号电极引出率100%(11/11),6、9号电极ECAP引出率72.7%(8/11),12、15、18号电极ECAP引出率45.4%(5/11),21号电极ECAP引出率27.2%(3/11)。结论听神经发育不良的患者,需要采用较高的刺激电量才能引起听神经的反应;听神经发育不良患者低频区域听神经的功能明显低于高频区域,低频区域需要比高频区域更高的刺激电量;听神经发育不良患者在调试编程时需要采用较低的刺激速率及较大的脉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耳蜗 听神经发育不良 听神经 电诱发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鼓室和静脉途径给药后内耳3D-FLAIR MRI观察梅尼埃病迷路变化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进叶 孙立新 +6 位作者 李龙 赵慧 许挺 田静 胡娜 黄一帆 巩若箴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比较经鼓室和静脉途径给药后三维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磁共振成像(3D FLAIR MRI)显示梅尼埃病患者迷路变化的效果。方法将36例单侧梅尼埃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静脉组经肘静脉(n=18)注射对比剂钆贝葡胺(GD-BOPTA),鼓室组(n=18)经双侧... 目的比较经鼓室和静脉途径给药后三维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磁共振成像(3D FLAIR MRI)显示梅尼埃病患者迷路变化的效果。方法将36例单侧梅尼埃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静脉组经肘静脉(n=18)注射对比剂钆贝葡胺(GD-BOPTA),鼓室组(n=18)经双侧鼓膜分别注射等量稀释对比剂钆喷酸葡胺(Gd-DTPA),分别于4 h、24 h后行内耳3D FLAIR MR扫描,观察双侧迷路显影情况;在双侧耳蜗底转及同层脑干区域勾画ROI,分别计算并比较2组耳蜗底转及同层脑干的信号强度比值(CM比值);记录两种方法显示耳蜗、前庭内淋巴积水情况,对比2组CM比值及淋巴积水率差异。结果鼓室组患耳CM比值(1.86±0.74)与健耳CM比值(1.68±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5)。静脉组患耳CM比值(1.46±0.31)高于健耳(1.26±0.21,P=0.001)。鼓室组患耳CM比值(1.86±0.74)高于静脉组(1.46±0.31,n=18,P=0.044),健耳CM比值(1.68±0.77)高于静脉组(1.26±0.21,n=18,P=0.032)。结论经鼓室给药与静脉途径给药后内耳MRI观察梅尼埃病患者内淋巴积水效果相当;前者外淋巴间隙信号强度较高,后者可同时观察双侧内耳及血-迷路屏障渗透性,且创伤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尼埃病 磁共振成像 膜迷路积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静脉内耳钆造影MRI对可疑梅尼埃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3
作者 于学文 孙立新 +4 位作者 胡娜 李进叶 田静 赵慧 巩若箴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80-383,共4页
目的探讨经静脉内耳钆造影核磁共振(MRI)检查对可疑梅尼埃病(Ménière’s disease)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可疑梅尼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2017年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作为诊断标准,评价经静脉内耳钆造影MRI检查对... 目的探讨经静脉内耳钆造影核磁共振(MRI)检查对可疑梅尼埃病(Ménière’s disease)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可疑梅尼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2017年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作为诊断标准,评价经静脉内耳钆造影MRI检查对梅尼埃病诊断的价值。结果 130例可疑梅尼埃病患者中,临床确诊为梅尼埃病80例,突聋21例,前庭性偏头痛20例,迟发型迷路积水等其他疾病9例。80例梅尼埃病患者中,内耳钆造影阳性68例,阴性12例;50例非梅尼埃病患者中,内耳钆造影阳性9例,阴性41例。内耳钆造影诊断梅尼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3%、77.4%、85.0%、82.0%;经静脉内耳钆造影ROC曲线下面积及95%可信区间为83.5%(76.4%~89.7%);经静脉内耳钆造影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κ=0.66)。结论经静脉内耳钆造影可以作为一种诊断梅尼埃病的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尼埃病 诊断 经静脉内耳钆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骨骨折耳科并发症诊治专家共识 被引量:7
4
作者 杨仕明 +10 位作者 殷善开 伊海金 侯昭晖 陈正侬 马鑫 龚树生 韩维举 余力生 樊兆民 许嘉 高娟娟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88-692,共5页
颞骨上承颅脑、下通项颈,内含位听器官及沟通颅颈的重要神经、血管等结构,因此颞骨损伤不仅可导致听觉、平衡功能障碍,还可引起脑膜及脑组织、面神经等颅神经及颈内动、静脉损伤,影响颅面部外观及功能,并可能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甚或颅... 颞骨上承颅脑、下通项颈,内含位听器官及沟通颅颈的重要神经、血管等结构,因此颞骨损伤不仅可导致听觉、平衡功能障碍,还可引起脑膜及脑组织、面神经等颅神经及颈内动、静脉损伤,影响颅面部外观及功能,并可能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甚或颅内感染、大出血等危及生命之并发症[1],需给予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损伤 平衡功能障碍 颅神经 颞骨骨折 颅面部 专家共识 颅内感染 面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侧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安全性与效果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学铭 罗建芬 +3 位作者 晁秀华 樊兆民 王海波 徐磊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探讨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伴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患者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术中、术后安全性及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方法对术侧伴分泌性中耳炎(SOM组)和不伴分泌性中耳炎(对照组)的极重度聋患者各36例行人... 目的探讨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伴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患者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术中、术后安全性及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方法对术侧伴分泌性中耳炎(SOM组)和不伴分泌性中耳炎(对照组)的极重度聋患者各36例行人工耳蜗植入术,SOM组术中彻底清除中耳及乳突粘液,保证上鼓室引流通畅,余电极植入方法同对照组;评估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12个月通过助听听阈、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AIS)、听觉行为分级(CAP)、言语可懂度分级(SIR)评估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比较两组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植入全部电极,术中均未出现面神经裸露、硬脑膜损伤等手术并发症,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延迟愈合、急性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面瘫、乳突炎等术后并发症;术后12个月SOM组助听听阈为31.5±5.9 dB HL,CAP为5.4±1.4分,SIR为3.1±1.3分,MAIS为35.0±4.5分;对照组助听听阈为34.2±3.7 dB HL,CAP为6.0±1.2分,SIR为3.6±1.1分,MAIS为35.4±4.2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伴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可一期行人工耳蜗植入术,不会增加其术中及术后的风险,术后可获得良好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泌性中耳炎 人工耳蜗植入 并发症 听觉言语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面神经的颞骨内面神经鞘瘤手术 被引量:3
6
作者 韩月臣 李瑾 +3 位作者 孙鹏程 姜振 樊兆民 王海波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6-480,共5页
目的探讨颞骨内面神经鞘瘤,手术切除肿瘤保留面神经的可能性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例保留面神经的颞骨内面神经鞘瘤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特点,术中发现及面神经功能预后情况。结果2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耳部胀痛,听力下降;术... 目的探讨颞骨内面神经鞘瘤,手术切除肿瘤保留面神经的可能性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例保留面神经的颞骨内面神经鞘瘤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特点,术中发现及面神经功能预后情况。结果2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耳部胀痛,听力下降;术前面神经功能正常,均接受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肿瘤位于面神经垂直段及部分颞骨外段,肿瘤包绕神经,剥离肿瘤后神经解剖结构基本得到保存,术中快速冰冻及术后病理均证实为神经鞘瘤。术后面神经功能均为HB-Ⅲ级。结论对于术前没有明显面瘫的颞骨内的面神经鞘瘤,存在手术剥离肿瘤保留神经的可能,且术后面神经功能能很好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鞘瘤 手术 颞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卵膜促进小鼠皮肤创面愈合及病理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瑾 韩月臣 蔡晶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53-957,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生物卵膜对小鼠皮肤缺损创面的修复作用,来探讨该生物卵膜在耳科乳突术腔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将100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mm组和3mm组,各50只,腹腔麻醉,在背部制备3个深及筋膜的直径2mm或3mm的圆形皮肤缺损创面,... 目的通过观察生物卵膜对小鼠皮肤缺损创面的修复作用,来探讨该生物卵膜在耳科乳突术腔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将100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mm组和3mm组,各50只,腹腔麻醉,在背部制备3个深及筋膜的直径2mm或3mm的圆形皮肤缺损创面,将其随机分为5组,生物卵膜组,生物卵膜+蛋清液组,莫匹罗星(商品名:百多邦)组,聚维碘酮(碘伏)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予生物卵膜覆盖且不涂抹药物。对比相同大小皮肤缺损的愈合情况。于造模后12天后取2mm组小鼠皮损部位,予4%多聚甲醛固定液充分固定,进行石蜡包埋切片,观察各组皮肤创面愈合的病理结构。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五组残余创面面积逐渐减小,在2mm组,生物卵膜组和聚维碘酮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其余三组,生物卵膜组和聚维碘酮组的愈合时间短于其余组。在3mm组,生物卵膜组的创面愈合率高于包括聚维碘酮组在内的其余四组,生物卵膜组的愈合时间最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卵膜组组织病理学变化较对照组皮肤有较大改善,接近正常皮肤组织形态。结论生物卵膜可以明显促进创面愈合速度,为临床皮肤损伤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存在在耳科乳突术腔修复应用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卵膜 小鼠 皮肤缺损 创面愈合 HE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应用于SLC26A4致聋突变家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吴萧男 关静 +6 位作者 马慜悦 熊文萍 王洪阳 赵翠 兰兰 彭红梅 王秋菊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7-241,共5页
目的研究携带SLC26A4致病基因突变的家庭中,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技术在帮助实现孕育听力正常后代、阻断耳聋基因垂直传递中的效果。方法采用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MALBAC)、高通量测序技术及SNP分型技术,对5组夫妻双方均携带SLC... 目的研究携带SLC26A4致病基因突变的家庭中,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技术在帮助实现孕育听力正常后代、阻断耳聋基因垂直传递中的效果。方法采用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MALBAC)、高通量测序技术及SNP分型技术,对5组夫妻双方均携带SLC26A4基因已知致病突变的家庭进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挑选健康胚胎进行移植,在孕中期行羊水穿刺产前诊断基因型,新生儿出生后进行听力筛查。结果5组家庭中,3组家庭经PGD成功受孕,其中家庭1、家庭2已生育听力正常的新生儿,家庭4仍在妊娠期;家庭3经一次PGD形成的胚胎均携带耳聋基因,后选择自然受孕,经产前诊断检测胎儿基因型为单杂合突变携带;家庭5经促排卵后未成功排卵而退出研究。结论1.对于明确致病基因的家庭,PGD技术能够阻断耳聋基因的垂直传播,帮助生育健康胎儿;2.如果女方高龄,由于卵巢储备逐渐下降、对外源性促性腺激素的反应能力下降等原因,在PGD过程中失败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遗传性耳聋 SLC26A4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ley复位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25
9
作者 付衍朋 樊兆民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4-179,共6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相对重力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外周性前庭疾病,以反复发作的,短暂的眩晕及特征性眼球震颤为主要表现[1],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2]。本病可累及3个半规管,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相对重力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外周性前庭疾病,以反复发作的,短暂的眩晕及特征性眼球震颤为主要表现[1],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2]。本病可累及3个半规管,其中以后半规管多见,上半规管最为罕见[3]。该病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是手法复位,而最常见的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C-BPPV)通常采用Epley复位法[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倍他司汀 联合使用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Ep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