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水界面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协同机制 被引量:43
1
作者 谭晶 曹绪龙 +4 位作者 李英 宋新旺 何秀娟 崔晓红 李振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49-953,共5页
采用耗散颗粒动力学(DPD)方法模拟了椰油酸二乙醇酰胺(6501)分别与十二烷基-α-烯烃磺酸钠(DAOS)、椰油酰胺丙基二甲基甜菜碱(CAB)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复配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的排布行为,探讨了盐度及分子结构对单一和复... 采用耗散颗粒动力学(DPD)方法模拟了椰油酸二乙醇酰胺(6501)分别与十二烷基-α-烯烃磺酸钠(DAOS)、椰油酰胺丙基二甲基甜菜碱(CAB)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复配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的排布行为,探讨了盐度及分子结构对单一和复配表面活性剂界面活性的影响,从界面效率、界面密度和分子排布等角度讨论了油水界面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复配协同增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耗散颗粒动力学模拟 界面密度 界面效率 超低界面张力 复配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聚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26
2
作者 李振泉 郭新利 +4 位作者 王红艳 李青华 苑世领 徐桂英 刘成卜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12,共7页
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油、水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混合溶液从初始"均相"到"油水两相"分离的动力学过程,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在界面分离过程中的作用.模拟发现,油水两相能够在短时间内分离达到平衡,... 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油、水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混合溶液从初始"均相"到"油水两相"分离的动力学过程,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在界面分离过程中的作用.模拟发现,油水两相能够在短时间内分离达到平衡,形成一个明显的油水界面;在SDBS存在情况下,油水界面的分离时间随着SDBS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加,达到平衡时SDBS会在界面处形成一个明显的界面膜,并对油水界面处的水分子有限制作用.模拟表明,分子动力学方法可以作为实验的一种补充,为实验提供必要的微观分子结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界面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状嵌段聚醚的界面聚集行为及对原油乳状液的破乳作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翟雪如 刘腾 +3 位作者 徐桂英 檀国荣 吕鑫 张健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53-1259,共7页
合成了三种不同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PO/PEO)比例的含苯环支状嵌段聚醚, 通过界面张力、界面流变、表面压以及对原油乳状液的破乳脱水效果的测定, 考察了其界面聚集行为和破乳作用对PEO含量和分子量的依赖性, 并且对比研究了三种支状聚... 合成了三种不同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PO/PEO)比例的含苯环支状嵌段聚醚, 通过界面张力、界面流变、表面压以及对原油乳状液的破乳脱水效果的测定, 考察了其界面聚集行为和破乳作用对PEO含量和分子量的依赖性, 并且对比研究了三种支状聚醚分子交联前后的破乳性能. 结果表明, PEO含量高且分子量大者,其单分子界面占据面积大, 在油/水界面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短, 其油/水界面扩张模量及扩张弹性均高于PEO含量较少者. 但是对原油乳状液的破乳脱水效果则是PEO含量居中的聚醚最好. 温度影响和交联与否的研究表明, 交联并不能提高分子量较大的聚醚对原油乳状液的破乳效果, 温度对聚醚分子交联前后的破乳效果有不同的影响规律. 本研究可为原油集输过程中化学品的选择与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状嵌段聚醚 界面活性 界面流变性 破乳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柠檬酸铝胶态分散凝胶体系的剪切稠化现象 被引量:8
4
作者 侯万国 朱维群 +2 位作者 刘尚营 孙德军 盛永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1948-1950,共3页
Shear thickening implies that the viscosity of a fluid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rates of shear. In the past work reported, all shear thickening phenomena were observed in concentrated solid/liquid colloidal suspensio... Shear thickening implies that the viscosity of a fluid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rates of shear. In the past work reported, all shear thickening phenomena were observed in concentrated solid/liquid colloidal suspension. In this paper, the shear thickening was observed in colloidal dispersion gel, with very lower volume fraction, of partially hydrolyzed polyacrylamide(PHPA)/aluminum citrate. Colloidal dispersion gels are made of low concentrations of polymer and crosslinker. Polymer mass fractions normally range from 0.01% to 0.12%. In this concentration regime, there is not enough polymer to form a continuous network, so a conventional bulk type gel cannot form. Instead of a solution of separate gel bundles forms, and it is a mixture of predominantly intramolecular and minimal intermolecular crosslinks. In the work reported here, the colloidal dispersion gels are made of PHPA of 0 03%, KCl of 0.5%, thiourea of 0.1% and Al 3+ with a mass fractions range of 0—0 003%, the Al 3+ ∶PHPA mass ratio changes from 0 to 0.1. The critical shear rates(CSR) for the onset of shear thickening are about 200 s -1 for all CDG systems studied, i.e ., the Al 3+ ∶PHPA mass ratio don’t affect the CSR. In the lower shear regime than CSR shear thinning was observed and in the higher shear regime than CSR the shear thickening was observed. The shear thickening may be explained with cluster formation mech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水解 聚丙烯酰胺 柠檬酸铝 剪切稠化 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扩张流变方法研究大分子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4
5
作者 朱艳艳 徐桂英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1-200,共10页
结合本课题组的工作,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有关界面扩张流变技术在大分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研究中的应用.大量研究表明,通过分析界面扩张粘弹性数据和界面弛豫过程的特征参数可以研究界面层微观性质,从而阐明大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相互... 结合本课题组的工作,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有关界面扩张流变技术在大分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研究中的应用.大量研究表明,通过分析界面扩张粘弹性数据和界面弛豫过程的特征参数可以研究界面层微观性质,从而阐明大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机理,这对实际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分子 表面活性剂 界面扩张流变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界面上β-环糊精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包结物形成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4
6
作者 庞瑾瑜 徐桂英 +1 位作者 白燕 赵涛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35-740,共6页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气/液界面上β-环糊精(-βCD)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包结物的形成.对β-CD与CTAB摩尔比分别为1∶1和2∶1的两个体系进行了模拟研究,体系的能量、径向分布函数和均方根位移变化的结果...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气/液界面上β-环糊精(-βCD)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包结物的形成.对β-CD与CTAB摩尔比分别为1∶1和2∶1的两个体系进行了模拟研究,体系的能量、径向分布函数和均方根位移变化的结果表明,-βCD与CTAB分子可以在气/液界面上形成包结物,相对而言,更易形成1∶1型包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Β-环糊精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包结物 气/液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型与线型嵌段聚醚在空气/水和正庚烷/水界面上聚集行为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贻建 刘腾 +1 位作者 翟雪如 徐桂英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2-110,共9页
通过阴离子聚合方法合成了环氧乙烷(EO)含量和分子量均相同的线型聚氧丙烯(PEO)-聚氧乙烯(PPO)(LPE)和X型聚氧丙烯-聚氧乙烯(TPE)嵌段聚醚,考察了它们在空气/水及正庚烷/水界面上聚集行为的差异.界面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TPE降低水、正... 通过阴离子聚合方法合成了环氧乙烷(EO)含量和分子量均相同的线型聚氧丙烯(PEO)-聚氧乙烯(PPO)(LPE)和X型聚氧丙烯-聚氧乙烯(TPE)嵌段聚醚,考察了它们在空气/水及正庚烷/水界面上聚集行为的差异.界面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TPE降低水、正庚烷界面张力的效率和效能均低于LPE的.聚醚分子在正庚烷/水界面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比在空气/水表面短.由于正庚烷分子插入到聚醚吸附层中,聚醚分子可以在正庚烷/水界面上采取更为直立的状态,因此聚醚分子在正庚烷/水界面扩散较快.聚醚在正庚烷/水界面的扩张弹性高于空气/水表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型嵌段聚醚 界面活性 界面扩张粘弹性 界面聚集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上蜂窝状多孔薄膜的构建、性质和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孔丽 郝京诚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48,共21页
综述了以Breath Figure(呼吸图案)法制备聚合物及纳米颗粒蜂窝状多孔结构的研究现状。当潮湿的气流吹到聚合物或纳米颗粒的有机溶液表面时,溶剂蒸发导致水微滴在液体表面冷凝重排成六角阵列结构。溶剂和水微滴蒸发完毕后,聚合物或纳米... 综述了以Breath Figure(呼吸图案)法制备聚合物及纳米颗粒蜂窝状多孔结构的研究现状。当潮湿的气流吹到聚合物或纳米颗粒的有机溶液表面时,溶剂蒸发导致水微滴在液体表面冷凝重排成六角阵列结构。溶剂和水微滴蒸发完毕后,聚合物或纳米颗粒在基底上形成具有六角阵列的蜂窝状多孔结构。该技术是自组装领域的一大进展,在生物技术、组织工程、微图像技术、高端分离技术、光催化及医药等领域有望获得重要应用。本文系统阐述了规整蜂窝状孔结构材料的构建方法、构建材料、形成机理以及影响因素(包括湿度、浓度、气流方向和速度、溶剂、基底曲率等),评述了蜂窝状多孔薄膜的性质和应用,并对其在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窝状多孔结构 呼吸图案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Al-Ti层状双氢氧化物的零电荷点和界面酸-碱反应平衡常数 被引量:2
9
作者 田震 杜娜 +2 位作者 李海平 宋淑娥 侯万国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4-103,共10页
采用共沉淀法,固定Mg^(2+)/(Al^(3+)+Ti^(4+))摩尔比为3.00,改变Ti^(4+)(/Al^(3+)+Ti^(4+))摩尔比(R_(Ti),0~0.40),合成了5个Mg-Al-Ti-CO_(3)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样品,并进行了表征.采用电势滴定、盐滴定和电势质量滴定法,测定了其结... 采用共沉淀法,固定Mg^(2+)/(Al^(3+)+Ti^(4+))摩尔比为3.00,改变Ti^(4+)(/Al^(3+)+Ti^(4+))摩尔比(R_(Ti),0~0.40),合成了5个Mg-Al-Ti-CO_(3)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样品,并进行了表征.采用电势滴定、盐滴定和电势质量滴定法,测定了其结构电荷密度(σ_(st))、零净电荷点(pH_(PZNC))和零净质子电荷点(pH_(PZNPC))等,并基于普适1-pK和2-pK模型得出其表面羟基酸碱反应特征平衡常数(pK,pK^(int)_(a1)和pK^(int)_(a2)),考察了R_(Ti)对LDHs晶体结构和界面电化学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RTi增大,晶胞常数和层间距均增大,可归因于Ti^(4+)离子间强静电排斥作用.pH_(PZNC)和pH^(PZNPC)以及pK,pK^(int)_(a1)和pK^(int)_(a2)均随RTi的增大而有增大的趋势,表明表面羟基去质子化趋势降低.各LDHs样品的pH_(PZNPC)值低于其pH_(PZNC)值,且随电解质(NaNO_(3))浓度的增大而升高,可归因于结构正电荷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双氢氧化物 零电荷点 界面酸碱反应 界面荷电模型 酸碱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链阴离子表面活性剂1-烷基-癸基磺酸钠在气/液界面聚集行为: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贻建 周洪涛 +1 位作者 葛际江 徐桂英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14-1222,共9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双链阴离子表面活性剂1-烷基-癸基磺酸钠(1-C_m-C_9-SO_3Na)在气/液界面的聚集行为。通过分析体系中各组分的密度分布和径向分布函数,考察了m大小对其界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的增大,表面活性剂的...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双链阴离子表面活性剂1-烷基-癸基磺酸钠(1-C_m-C_9-SO_3Na)在气/液界面的聚集行为。通过分析体系中各组分的密度分布和径向分布函数,考察了m大小对其界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的增大,表面活性剂的疏水性增强,疏水碳链的倾斜角也随之降低;m=4时,1-C_4-C_9-SO_3Na分子采用平躺的方式在界面上聚集,S-Na^+和S-S的相互作用最大,极性头基的水化能力最弱。通过模拟和实验对比得出,m增加到4个时,对该类双链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性能的提高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1-烷基-癸基磺酸钠(1-Cm-C9-SO3Na) 气-液界面 聚集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烷基甜菜碱/十二烷基硫酸钠复配体系的表面活性 被引量:59
11
作者 张志庆 徐桂英 +2 位作者 叶繁 郑立强 栾玉霞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122-1125,共4页
研究了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甜菜碱(C12BE)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配体系的形成胶束能力.降低表面张力效率,降低表面张力能力三种增效作用 发现C12BE和SDS摩尔比为6:4时增效作用最显著... 研究了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甜菜碱(C12BE)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配体系的形成胶束能力.降低表面张力效率,降低表面张力能力三种增效作用 发现C12BE和SDS摩尔比为6:4时增效作用最显著.并考察了盐、醇对复配体系表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盐能导致表面活性的提高.加醇的机理比较复杂,乙醇对复配体系表面活性影响不大,而正丁醇影响则比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甜菜碱 十二烷基硫酸钠 表面活性剂 临界胶束浓度 表面张力 表面活性 增效作用 复配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耐盐机理 被引量:59
12
作者 赵涛涛 宫厚健 +3 位作者 徐桂英 曹绪龙 宋新旺 王红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2-118,共7页
针对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耐盐性问题,基于国内外45篇期刊论文、5部专著及作者所在研究组近期研究成果,综述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耐盐机理,论题包括:前言;①无机盐对表面活性剂聚集行为的影响;②无机盐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针对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耐盐性问题,基于国内外45篇期刊论文、5部专著及作者所在研究组近期研究成果,综述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耐盐机理,论题包括:前言;①无机盐对表面活性剂聚集行为的影响;②无机盐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改变表面活性剂Krafft点;改变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临界堆积系数,改变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相的分配系数);③展望(机理研究;计算模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水溶液 物化性能 耐盐性 盐/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 作用机理 驱油表面活性剂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Mg-Al型类水滑石纳米颗粒制备及晶体结构 被引量:37
13
作者 姜鹏 侯万国 +2 位作者 韩书华 胡季帆 李冬青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8-82,共5页
采用液相非稳态共沉淀法合成了锌镁铝类水滑石 ( Zn-Mg-Al-HTlc)颗粒 ,考察了其化学组成、晶体结构、粒子形貌及原料配比的影响等 .结果表明 ,Zn-Mg-Al-HTlc样品中的 n( Zn) /n( Zn+Mg+Al)比原料配比低 ,而 n( Mg) /n( Zn+Mg+Al)基本无... 采用液相非稳态共沉淀法合成了锌镁铝类水滑石 ( Zn-Mg-Al-HTlc)颗粒 ,考察了其化学组成、晶体结构、粒子形貌及原料配比的影响等 .结果表明 ,Zn-Mg-Al-HTlc样品中的 n( Zn) /n( Zn+Mg+Al)比原料配比低 ,而 n( Mg) /n( Zn+Mg+Al)基本无变化 .n( Al) /n( Zn+Mg+Al) ( x)在 0 .2 2~ 0 .4 0范围内是纯类水滑石相 ,超出此范围时出现异相 ;x<0 .2 2时出现 Zn O相 ;x>0 .4 0时出现 Al( OH) 3相 .所制备的 Zn-Mg-Al-HTlc颗粒的晶胞参数 a=0 .2 7~ 0 .32 nm,c=2 .2 7~ 2 .4 2 nm,层间距在 0 .75~ 0 .81 nm之间 ,层间通道的高度约 0 .30 nm.样品颗粒均为较规则的六边形片状粒子 . XRD-Scherrer公式计算结果表明 ,粒子的平均晶粒度在 30~ 4 5 nm之间 . TEM结果表明 ,平均颗粒度随 x的值趋于减小 ,x<0 .33时平均颗粒度基本小于1 0 0 nm.x值相近 ,Zn含量增加 ,平均颗粒度有增大趋势 ;n( Zn) /n( Al)相近 ,Mg含量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Mg-Al型类水滑石 混合金属氢氧化物 共沉淀 超细颗粒 溶胶 纳米颗粒 制备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Al-MMH-高岭土分散体系触变性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戴肖南 侯万国 +1 位作者 李淑萍 王新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578-1580,共3页
The thixotropy of suspension,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change with the increase of shear time, is a complicated rheological phenomenon. The shear thinning and the shear thickening phenomena, i.e ., positive thixotro... The thixotropy of suspension,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change with the increase of shear time, is a complicated rheological phenomenon. The shear thinning and the shear thickening phenomena, i.e ., positive thixotropy and negative thixotropy, were observed respectively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Recently we found a novel thixotropic phenomenon, described as "complex thixotropy", during studying the thixotropic phenomenon of magnesium aluminum hydroxide montmorillonite suspension. The study of thixotropy of the aqueous suspension consisting of magnesium aluminum hydroxide(Mg Al MMH)possessing permanent positive and Kaolinite possessing permanent negative charges is reported. The suspensions studied may display a positive thixotropy and complex phenomenon successively in various Mg Al MMH/kaolinite ratios 0-0.16 examined. The effect of shear rate( D L)used in measuring viscosity on the thixotropy of the suspension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thixotropy wa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金属氢氧化物 高岭土 触变性 分散体系 层状二元氢氧化物 流变学 Mg-Al-MMH-高岭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PVP与表面活性剂AOT相互作用的介观模拟 被引量:20
15
作者 苑世领 刘成卜 +1 位作者 徐桂英 蔡政亭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48-1051,共4页
用耗散颗粒动力学模拟 (DPD)方法研究了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与 2 -乙基己基琥珀酸酯磺酸钠(AOT)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三维模拟格子中 ,聚合物链均方末端距〈r2 〉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呈现一种首先减小 ,接着增加 ,然后又减小的趋势 ... 用耗散颗粒动力学模拟 (DPD)方法研究了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与 2 -乙基己基琥珀酸酯磺酸钠(AOT)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三维模拟格子中 ,聚合物链均方末端距〈r2 〉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呈现一种首先减小 ,接着增加 ,然后又减小的趋势 .构型和结构分析表明 ,AOT的加入能够引起聚合物链的二面角分布发生改变 ,这意味着 AOT与 PVP产生了相互作用 .同时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体系的聚集形态也可以在 DPD三维模拟格子中直观显现出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PVP 表面活性剂 AOT 相互作用 介观模拟 耗散颗粒动力学模拟 聚乙烯吡咯烷酮 聚集体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子表面活性剂Dynol-604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李干佐 陈文君 +2 位作者 顾强 李英 葛尚正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2117-2120,共4页
通过测定双子表面活性剂 Dynol-6 0 4的动态表面张力 ( DST) ,研究了温度和浓度等对其 DST的影响 ,详细表征了 DST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计算了动态表面张力的各种参数 ( ti,t*,tm,R1 /2 ) .结果表明 ,其表面张力降低迅速 ,γm 值也很低 .... 通过测定双子表面活性剂 Dynol-6 0 4的动态表面张力 ( DST) ,研究了温度和浓度等对其 DST的影响 ,详细表征了 DST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计算了动态表面张力的各种参数 ( ti,t*,tm,R1 /2 ) .结果表明 ,其表面张力降低迅速 ,γm 值也很低 .探讨了上述参数的物理意义和变化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子表面活性剂 Dynol-604溶液 动态表面张力 温度 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阳离子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2
17
作者 曹绪龙 吕凯 +2 位作者 崔晓红 石静 苑世领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959-1964,共6页
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G水平上,对十二烷基磺酸盐和羧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阳离子(Na+,Ca2+,Mg2+)形成的离子对进行结构优化,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表面活性剂与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计算结果表明:磺酸盐和羧酸盐表面活性剂均采用2... 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G水平上,对十二烷基磺酸盐和羧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阳离子(Na+,Ca2+,Mg2+)形成的离子对进行结构优化,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表面活性剂与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计算结果表明:磺酸盐和羧酸盐表面活性剂均采用2∶1型,即极性头中两个氧原子与阳离子发生稳定结合;在与阳离子结合之前,表面活性剂分子上的α-亚甲基带有明显的负电荷,因此将其归为极性头;但在阳离子电荷诱导下,α-亚甲基转而带有部分弱正电荷,使极性头范围缩小.计算也发现,表面活性剂尾链带有弱正电荷,使胶束内核带有了部分极性,利于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聚集,此种极性介于烷烃油相和水相的极性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相互作用 胶束 电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温抗盐降滤失剂AMPS/AM/IA共聚物泥浆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4
18
作者 武玉民 孙德军 +1 位作者 吴涛 张春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1-104,共4页
以 2 丙烯酰胺基 2 甲基丙磺酸 (AMPS) /丙烯酰胺 (AM ) /衣康酸 (IA)三元共聚物作为降滤失剂 ,研究了2 2 0℃老化前后淡水泥浆和盐水泥浆的中压滤失量和流变性能 ,考察了高温老化前后淡水泥浆粒度分布的变化 ,并与其它几种聚合物的... 以 2 丙烯酰胺基 2 甲基丙磺酸 (AMPS) /丙烯酰胺 (AM ) /衣康酸 (IA)三元共聚物作为降滤失剂 ,研究了2 2 0℃老化前后淡水泥浆和盐水泥浆的中压滤失量和流变性能 ,考察了高温老化前后淡水泥浆粒度分布的变化 ,并与其它几种聚合物的泥浆性能进行了对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滤失剂 丙烯酰胺三元共聚物 钻井液处理剂 耐温性 泥浆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导法测定粘土矿物的阳离子交换容量 被引量:11
19
作者 吴涛 韩书华 +2 位作者 张春光 侯万国 孙德军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5-207,221,共4页
用亚甲基蓝法测定粘土矿物和泥页岩阳离子交换容量CEC值时滴定终点不易判断 ,测定值准确度不高。本文提出用 1mol/LBaCl2 溶液充分置换矿岩样中可交换阳离子 (平衡 5d) ,再用 0 .1mol/LMgSO4溶液进行电导滴定 ,滴定曲线明锐的拐点指示... 用亚甲基蓝法测定粘土矿物和泥页岩阳离子交换容量CEC值时滴定终点不易判断 ,测定值准确度不高。本文提出用 1mol/LBaCl2 溶液充分置换矿岩样中可交换阳离子 (平衡 5d) ,再用 0 .1mol/LMgSO4溶液进行电导滴定 ,滴定曲线明锐的拐点指示滴定终点。用此法测得基准钠蒙脱土和用化学纯高岭土精制的钠高岭土的CEC值分别为 84 .8和 5 .2mmol/ 10 0g土 ,而亚甲基蓝法测定值则分别为 82 .5和 2 .7mmol/ 10 0 g土。对于膨胀性的钠蒙脱土 ,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一致 ,而对于非膨胀性的钠高岭土 ,亚甲基蓝法测定值明显偏低。对于胜利油田 6个泥页岩样 ,电导滴定法测定的CEC值大大高于亚甲基蓝法测定值 ,而比较接近按矿物分析数据估算的CEC值。BaCl2 MgSO4电导滴定法对膨胀性和非膨胀性粘土矿物都适用 ,测定程序简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导法 测定 粘土矿物 阳离子交换容量 电导滴定法 钠蒙脱土 钠高岭土 泥页岩 石油钻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凝剂对蜡油中蜡析出与溶解影响的物理化学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李传宪 张春光 +1 位作者 孙德军 孙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451-1455,共5页
用 DSC热分析仪研究了合成蜡油的加热与冷却过程 ,测定了蜡油在不同蜡浓度下 ,添加降凝剂前后的平衡蜡溶点和析蜡点以及溶解度和饱和度 ,并进行了热力学分析 .结果表明 ,含蜡油的平衡蜡溶点高于平衡析蜡点 ,降凝剂使平衡蜡溶点进一步升... 用 DSC热分析仪研究了合成蜡油的加热与冷却过程 ,测定了蜡油在不同蜡浓度下 ,添加降凝剂前后的平衡蜡溶点和析蜡点以及溶解度和饱和度 ,并进行了热力学分析 .结果表明 ,含蜡油的平衡蜡溶点高于平衡析蜡点 ,降凝剂使平衡蜡溶点进一步升高 ,析蜡点进一步降低 ,导致含蜡油凝点较大幅度降低 .在实验浓度和温度范围内 ,该过程符合 Van′t Hoff方程 ,降凝剂使蜡的溶解焓和溶解熵增大 ,析出焓和析出熵减少 .降凝剂提高了蜡晶析出的临界半径 ,增大了成核位垒 ,使蜡晶析出困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凝剂 蜡油 蜡析出 溶解 物理化学 原油 管道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