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中国美学50年 被引量:12
1
作者 周来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12,共8页
新中国美学50年来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后至“文革”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通过美学大讨论形成了四派学说,为以后的美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进入第二阶段,这是中国美学的收获季节,美学队伍空前壮大,美学... 新中国美学50年来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后至“文革”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通过美学大讨论形成了四派学说,为以后的美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进入第二阶段,这是中国美学的收获季节,美学队伍空前壮大,美学领域不断拓宽,美学理论也有了创造性的突破:由原来的“老四派”发展为自由说、和谐说、生命说等“新三派”,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未来的21世纪,应该是中国美学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它将负载着东方文化的古老传统,以开放的心态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美学 主客观统一 研究对象 审美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南子》的哲学精神和美学思想 被引量:5
2
作者 周来祥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13,共6页
《淮南子》的根本精神是追求一种得道、悟道的大优游的哲学精神和审美境界,同时它把"道"与"和"联系起来,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它提出"心和欲得则乐"的命题,从审美主体的角度阐释了和谐为美、和谐... 《淮南子》的根本精神是追求一种得道、悟道的大优游的哲学精神和审美境界,同时它把"道"与"和"联系起来,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它提出"心和欲得则乐"的命题,从审美主体的角度阐释了和谐为美、和谐为艺术本质的根本原理,并对美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问题作了较辩证的阐述,对古典和谐美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它还把"和"与自然生态相联系,论述了生态和谐与自然美的问题。形、气、神的统一是《淮南子》提出的又一重要思想,它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气韵论和形神论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大道” “大人” “大优游” “心和欲得” “形” “气” “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幻觉:中西美学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杰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4-32,共9页
作者认为现代美学的基本问题是审美幻觉问题,它是比较中西方美学的重要尺度。从中西美学的基本思路的比较后得出结论:古希腊美学是包含着自我解构的可能性,而中国古典美学在理论上是浑然一体的;古希腊美学从自然哲学的角度思考美学问题... 作者认为现代美学的基本问题是审美幻觉问题,它是比较中西方美学的重要尺度。从中西美学的基本思路的比较后得出结论:古希腊美学是包含着自我解构的可能性,而中国古典美学在理论上是浑然一体的;古希腊美学从自然哲学的角度思考美学问题,而中国美学是一种影像美学:西方美学与艺术较少对话.而中国古典美学与艺术有一种天然内在的联系。从中西艺术实践机制的比较中得出结论;艺术的文化载体有神话与寓言之别:艺术传递方式上有再现和表现之别;审美接受方面有移情和体验之别。这三方面影响和支配着中西艺术实践的一系列差别,构成了风格迥异的两个艺术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幻觉 理论与实践 中西美学 意识形态 柏拉图 西方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 审美体验 现代美学 中西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美学的理论特征——《再论美是和谐》自序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来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0-81,共2页
和谐美学的理论特征———《再论美是和谐》自序周来祥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我在北京参加高校文科教材《美学概论》编写工作时,在对大量感性材料的考察中,升华出“美是和谐”这一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并在《美学问题论稿》、《... 和谐美学的理论特征———《再论美是和谐》自序周来祥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我在北京参加高校文科教材《美学概论》编写工作时,在对大量感性材料的考察中,升华出“美是和谐”这一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并在《美学问题论稿》、《论美是和谐》等书中作了初步的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是和谐 理论特征 和谐美学 古代素朴和谐美 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 近代对立的崇高 审美关系 抽象规定 方法论 现代主义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美学的走向:辩证和谐的美学 被引量:1
5
作者 韩德信 《求是学刊》 CSSCI 1998年第4期68-72,共5页
当代中国美学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其中后实践美学对实践论美学的超越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理论现象。本文认为,尽管实践论美学存在着一些理论上的失误,但在当代中国美学发展中,它还有旺盛的理论生命力。后实践美学批判了实践论美学理论中... 当代中国美学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其中后实践美学对实践论美学的超越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理论现象。本文认为,尽管实践论美学存在着一些理论上的失误,但在当代中国美学发展中,它还有旺盛的理论生命力。后实践美学批判了实践论美学理论中的失误,并努力克服之,这是难能可贵的。但就其理论本身而论,它一方面批判了实践论美学的理论失误,另一方面却又暴露出了自己的理论缺陷。笔者认为正确的思路应当是:承认实践是美学的哲学基础,并从审美关系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论美学 中国美学 客观论美学 后实践美学 主观论美学 周来祥 审美关系 美的本质 审美活动 美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审美文化的研究应作历史延伸 被引量:1
6
作者 韩德信 《理论学刊》 CSSCI 1998年第2期118-120,共3页
目前,美学界在审美文化的研究上基本只强调审美文化适应于现代、甚至是当代,而忽视对审美文化作历史的回顾和延伸。本文旨在说明,审美文化除有其现、当代含义以外,还应涵盖古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审美文化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历史的继... 目前,美学界在审美文化的研究上基本只强调审美文化适应于现代、甚至是当代,而忽视对审美文化作历史的回顾和延伸。本文旨在说明,审美文化除有其现、当代含义以外,还应涵盖古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审美文化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历史的继承性。如果只将其定位于现、当代的话,不仅不利于审美文化的深层研究,同时也将割裂审美文化自身的历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文化 大众文化 实践活动 古典和谐美 天人合 中国古代文化 文学艺术 工业文明 宇宙观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美学: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互动的历史 被引量:1
7
作者 韩德信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14-21,共8页
本文指出中国古典美学的本质特征是和谐,而这一和谐范畴的形成是由于其内部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古典美学内部的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交替呈现... 本文指出中国古典美学的本质特征是和谐,而这一和谐范畴的形成是由于其内部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古典美学内部的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交替呈现为不同的美学形态,并在和谐的框架内相互斗争,相互吸收,但始终未能冲破古典和谐框架。因此可以说中国古典美学是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互动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和谐美 主观论美学 客观论美学 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现代美学发展勾勒与周来祥美学理论述评
8
作者 韩德信 《社会科学家》 CSSCI 1998年第2期76-82,共7页
中国近现代美学发展勾勒与周来祥美学理论述评韩德信一中国近、现代美学发展态势从形成过程看,它是从接受西方美学思想到用马克思主义批判地吸收西方美学思想建立中国美学体系的过程;从其理论形态上看,它是由近代对立崇高阶段向现代... 中国近现代美学发展勾勒与周来祥美学理论述评韩德信一中国近、现代美学发展态势从形成过程看,它是从接受西方美学思想到用马克思主义批判地吸收西方美学思想建立中国美学体系的过程;从其理论形态上看,它是由近代对立崇高阶段向现代辩证和谐美过渡的过程。鸦片战争隆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来祥 现代美学 实践美学 审美关系 审美主体 审美对象 美是和谐 审美特征 审美活动 和谐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位实干家在美学殿堂的理性沉思
9
作者 周来祥 《社会科学家》 CSSCI 1999年第5期19-19,共1页
中图分类号:G230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2-3240(1999)05-0018-01黄理彪同志考上博士生之前,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副社长、副总编辑,分管编辑业务和发行,搞得红红火火,为出版社赢得巨大利润,... 中图分类号:G230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2-3240(1999)05-0018-01黄理彪同志考上博士生之前,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副社长、副总编辑,分管编辑业务和发行,搞得红红火火,为出版社赢得巨大利润,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实干家。入学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出版美学 美学学科 感性与理性 理论框架 美的创造规律 美学研究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审美文化 师范大学出版社 探索与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转型期的中国美学——著名美学家周来祥教授访谈
10
作者 李启军 杨维富 《社会科学家》 CSSCI 1997年第1期56-60,共5页
文化转型期必然是多元期,应让各派美学自由地、充分地发展,不仅哲学、美学研究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且应用美学也应大胆去搞,雅、俗审美文化要共同发展,和谐地思考与研究,共同着眼于美学事业的健康发展。美学研究不存在危机... 文化转型期必然是多元期,应让各派美学自由地、充分地发展,不仅哲学、美学研究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且应用美学也应大胆去搞,雅、俗审美文化要共同发展,和谐地思考与研究,共同着眼于美学事业的健康发展。美学研究不存在危机和困境,即使有困境也就更有希望,没有绝对的坏事。国际美学研究的趋势是从封闭的象牙之塔走向现实的生活实践,这预示着思辩美学观念向实用美学观念的转化。美学必然走向实践,中外美学都是这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型 美学 和谐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的本质新解 被引量:8
11
作者 董强 《江淮论坛》 CSSCI 1995年第6期82-87,共6页
关键词 美的本质 “美” 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 表述方式 本体论 西方现代美学 发生学 科学辩证法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美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来祥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17,共5页
中华审美文化和谐的根本精神,贯穿于中华审美文化各因素、各层次、各维度的种种具体关系之中,形成中华审美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儒、释、道的美学观念和审美理想,是构成中华审美文化的基本元素和基本内容;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是中华审美文... 中华审美文化和谐的根本精神,贯穿于中华审美文化各因素、各层次、各维度的种种具体关系之中,形成中华审美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儒、释、道的美学观念和审美理想,是构成中华审美文化的基本元素和基本内容;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是中华审美文化的一大特点;伦理性与审美性的结合,即美与善的结合,是中华审美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审美文化 基本特征 审美理想 和谐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看今日美坛
13
作者 周来祥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8-49,共2页
建国以后,在我国美坛上以对美的本质的不同看法,而形成四派观点,即主观说、客观说、主客观统一说、社会性与客观性统一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些同志作古了,有些同志的观点有了变化,有些同志沉寂了,失去往日的光辉,更有些... 建国以后,在我国美坛上以对美的本质的不同看法,而形成四派观点,即主观说、客观说、主客观统一说、社会性与客观性统一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些同志作古了,有些同志的观点有了变化,有些同志沉寂了,失去往日的光辉,更有些新的学派在形成和发展,显示了越来越大的生命力。 由今日中国哲学编辑委会主编的《今日中国哲学》中,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美学,选编了三种不同的美学观点,即美是和谐说、美是自由说、美是生命说。(参见《今日中国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关系 生命美学 中国哲学 后实践美学 辩证思维 美的本质 本体性 社会性 客观性 主客观统一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董仲舒与两汉审美文化
14
作者 周来祥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6-30,共5页
文章侧重从美学的角度研究董仲舒的思想与学说,一是阐释他的"大一统"与"天人合一"思想;二是论述他对"和"的普遍性、绝对性的创造性贡献;三是指出其审美自觉性的提高。以此阐述其在两汉审美文化的形成和... 文章侧重从美学的角度研究董仲舒的思想与学说,一是阐释他的"大一统"与"天人合一"思想;二是论述他对"和"的普遍性、绝对性的创造性贡献;三是指出其审美自觉性的提高。以此阐述其在两汉审美文化的形成和中华审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大一统 天人合一 和的普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胆的开拓 历史的超越——评《新东方文学史》
15
作者 李江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89-92,共4页
美丽富饶的东方各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曾经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较之西方文学(欧美文学),东方文学(亚非文学)有着更为悠久漫长的发展历史,它同样是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东方... 美丽富饶的东方各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曾经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较之西方文学(欧美文学),东方文学(亚非文学)有着更为悠久漫长的发展历史,它同样是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东方文学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历史地位,当然更谈不上系统全面的整理和研究。这在我国也是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文学 新东方 文学史 历史的超越 作家作品 世界文学 文化圈 国别文学 西方文学 编排体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能力的群体生成
16
作者 傅谨 《学习与探索》 1988年第5期44-50,共7页
审美能力是人类文化层面上的高度特殊化了的精神过程。文化格局以及文化群落所造成的集体表象和情感认识渗透在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们造成原始民族想象力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它们各自特殊的审美能力,形成了审美能力的群体意识,导致了... 审美能力是人类文化层面上的高度特殊化了的精神过程。文化格局以及文化群落所造成的集体表象和情感认识渗透在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们造成原始民族想象力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它们各自特殊的审美能力,形成了审美能力的群体意识,导致了某一群体共同拥有一套情感标准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情感判断的无限差异。原始人审美能力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功利和非功利活动分化的开始;各民族之间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活动是独立发生的,它们有其相对的自律性。人类审美能力的群体生成过程独立于其他能力的生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能力 原始人 集体表象 群体生成 各民族 原始绘画 装饰 人类文化 文化群落 生成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