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50—1962年中国土地制度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黄少安 孙圣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1-68,共8页
运用计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950—1962年中国大陆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时间段的不同土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有不同的影响。综合比较后认为1953—1956年的"土地所有权农民私有、合作或适度统一经营"... 运用计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950—1962年中国大陆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时间段的不同土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有不同的影响。综合比较后认为1953—1956年的"土地所有权农民私有、合作或适度统一经营"是相对较好的制度,有利于激励要素投入和提高要素利用率,农业稳定而高速增长。这给思考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变革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产权制度 农业生产效率 面板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公共产品的供给与中国农村的发展 被引量:5
2
作者 魏建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9-74,共6页
法律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宏观法经济学的研究主题。自1987年实施的村民自治法是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法律体现。民主具有防御剥夺、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中国的村民自治法实施之后,农民负担上升,农村发展缓慢,并且在富裕、贫穷... 法律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宏观法经济学的研究主题。自1987年实施的村民自治法是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法律体现。民主具有防御剥夺、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中国的村民自治法实施之后,农民负担上升,农村发展缓慢,并且在富裕、贫穷的村庄能够同时观察到村民自治法实施良好和不佳两种局面。如何合理解释上述现象?从将公共产品区分为政治类公共产品和经济类公共产品出发,以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提出在有限财富、生产分散等约束下,作为政治类公共产品的村民自治并不支持经济类公共产品的供给,也无法有效对抗汲取;新农村建设等政策虽消除了汲取但依然没有建立起稳定的经济类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区分两种公共产品及其作用的理论也能够合理解释富裕、贫穷的村庄同时出现村民自治法实施良好和不佳两种局面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自治与农村发展 政治类公共产品 经济类公共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