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对T淋巴细胞分泌IL-2、IL-4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赵霞 贺韦东 +4 位作者 马秀明 董巧凤 窦爱霞 赵敬杰 郭成山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T淋巴细胞分泌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人骨髓MSCs,并通过形态学特征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加以鉴定。将不同数量的MSCs(5×103、1×104、5×10...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T淋巴细胞分泌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人骨髓MSCs,并通过形态学特征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加以鉴定。将不同数量的MSCs(5×103、1×104、5×104个细胞/孔)分别与PHA激活的T细胞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体系共培养,并将不同浓度(25%、50%、75%)的MSCs培养上清和MLR体系共培养。应用ELISA分别检测各培养上清液中T细胞分泌IL-2、IL-4的水平。结果:骨髓MSCs能抑制PHA作用下的T细胞分泌IL-2、IL-4(P<0.05),并呈MSCs数量相关性(P<0.05),且对IL-2的抑制作用更显著;也可抑制MLC体系中T细胞分泌IL-2、IL-4(P<0.05),但各数量组的MSCs的抑制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浓度的MSCs培养上清均可抑制MLC体系中T细胞分泌IL-2、IL-4(P<0.05),但不同浓度的MSCs培养上清组对IL-4抑制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髓MSCs及其培养上清均可抑制PHA或异体抗原作用下的T细胞分泌IL-2、IL-4,提示MSCs可能是直接作用于T细胞或通过分泌可溶性因子调节Th1/Th2反应平衡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 免疫调节 细胞因子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卡尼汀抑制尿毒症血清诱导的红细胞衰亡 被引量:9
2
作者 孙云 柳刚 +2 位作者 李学刚 时一民 关广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24-1328,共5页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对尿毒症患者红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2%健康人红细胞悬液在以下3组不同的体外培养液中孵育:对照组(C组)、尿毒症血清组(U组)和尿毒症血清+左卡尼汀组(L组)。分别在孵育24和48 h时,留取红细胞,使用流式细胞术...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对尿毒症患者红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2%健康人红细胞悬液在以下3组不同的体外培养液中孵育:对照组(C组)、尿毒症血清组(U组)和尿毒症血清+左卡尼汀组(L组)。分别在孵育24和48 h时,留取红细胞,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红细胞衰亡(用磷脂酰丝氨酸表达率代表红细胞衰亡)和红细胞活性氧簇(ROS)的含量,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红细胞谷胱甘肽(GSH)的含量。结果:红细胞衰亡随孵育时间延长而增加,U组较C组明显增加,L组较U组明显降低。U组的红细胞ROS生成较C组明显增加,而红细胞GSH生成明显减少。L组的红细胞ROS生成较U组明显减少,而GSH生成明显增加。结论:尿毒症血清诱导正常红细胞加速衰亡,且衰亡率具有时间依赖性。而左卡尼汀可以抑制尿毒症血清诱导的红细胞衰亡,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血清 红细胞衰亡 左卡尼汀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CD34^+细胞及其G-CSFR、GM-CSFR的表达和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许洪志 李爱 +5 位作者 于媛 李建峰 刘新 王相华 王欣 徐功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308-1311,共4页
本研究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表面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M-CSFR)的表达。分离27例AA患者、45例MDS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 本研究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表面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M-CSFR)的表达。分离27例AA患者、45例MDS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用流式细胞术观察BMMNC中CD34+细胞比率和CD34+细胞表面G-CSFR、GM-CSFR表达率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的关系。结果发现,CD34+细胞比率在AA组显著低于对照组,MDS组显著高于对照组,AA组显著低于MDS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DS-RAEB)组显著高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组或对照组,MDS-RA组显著高于AA组(p均<0.05);MDS-RA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BMMNC中CD34+细胞表面G-CSFR表达率在AA组、对照组、MDS组、MDS-RA组及MDS-RAEB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各组BMMNC中CD34+细胞表面的GM-CSFR的表达率在AA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MDS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或AA组(p均<0.05),MDS-RA组与MDS-RAEB组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SAA患者BMMNC中CD34+细胞的比率显著低于CAA患者(p<0.05),AA患者CD34+细胞表面的G-CSFR和GM-CSFR表达率与诊断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无相关性(r=0.058和r=0.044);MDS患者BMMNC中的CD34+细胞的比率与诊断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没有相关性(r=-0.335),其CD34+细胞表面的G-CSFR和GM-CSFR表达率与诊断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亦无相关性(r=0.064和r=0.051)。结论:AA及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占BMMNC的比率及其表面G-CSFR、GM-CSFR的表达率的测定有助于二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CD34^+细胞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三尖杉酯碱联合IFNα-2b可促进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成熟 被引量:3
4
作者 孔德晓 陈春燕 +1 位作者 王涓冬 于晓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517-1521,共5页
目的:研究高三尖杉酯碱(HHT)、干扰素α-2b(IFNα-2b)和两者联合(HHT+IFNα-2b)对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DCs)的促成熟作用。方法:在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K562/A02中加入细胞因子rhGM-CSF和rhIL-4,7d后Wright-Gimsa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 目的:研究高三尖杉酯碱(HHT)、干扰素α-2b(IFNα-2b)和两者联合(HHT+IFNα-2b)对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DCs)的促成熟作用。方法:在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K562/A02中加入细胞因子rhGM-CSF和rhIL-4,7d后Wright-Gimsa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的变化,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CTL杀伤效应、细胞因子IL-12的分泌来评价此白血病源性DC的成熟程度,然后在上述白血病源性DC中分别加入HHT、IFNα-2b和HHT+IFNα-2b,3d后以上述同样方法检测它们对此白血病源性DC的促成熟作用。结果:K562/A02细胞在rhGM-CSF和rhIL-4作用7d后,CD83、HLA-DR和CD86分子的表达分别为(65.50±8.40)%、(32.00±4.32)%和(18.65±3.20)%,经HHT作用后这3种分子的表达升高到(85.36±8.42)%、(39.58±7.68)%和(35.53±4.35)%;经IFNα-2b作用后升高到(87.15±7.59)%、(40.53±6.30)%和(38.45±6.42)%;经HHT+IFNα-2b联合作用后升高到(94.38±6.59)%、(52.75±8.51)%和(42.98±9.87)%,与作用前相比差异均显著。经HHT、IFNα-2b和HHT+IFNα-2b作用后具有典型DC形态的细胞增多。经HHT和IFNα-2b作用的DC均可刺激T细胞产生较强的增殖效应,诱导产生的CTL对靶细胞K562/A02的杀伤率明显增强且当效靶比为20:1时杀伤效率最强,IL-12分泌明显增高。结论:HHT和IFNα-2b对白血病源性DC有促成熟作用,且两者联用时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三尖杉酯碱 干扰素Α-2B 树突细胞 K562/A0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苯氧胺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胶质瘤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延鹏 李玲 +1 位作者 潘祥林 张庆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03-504,共2页
目的探讨三苯氧胺联合化疗对恶性胶质瘤治疗的效果及毒副作用。方法29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胶质瘤患者,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2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17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外科手术及术后放射治疗。每例患者每日口服他莫昔芬40-60mg,分1-2... 目的探讨三苯氧胺联合化疗对恶性胶质瘤治疗的效果及毒副作用。方法29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胶质瘤患者,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2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17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外科手术及术后放射治疗。每例患者每日口服他莫昔芬40-60mg,分1-2次服用,连服6个月。并给予化疗,化疗方案为替尼泊甙,3周为1周期。传统治疗的21例恶性胶质瘤患者,间变性星形细胞瘤8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13例,手术及放射治疗后仅口服洛莫司汀,6-8周为1周期。两组化疗均给予2-4周期。结果29例联合应用三苯氧胺治疗及传统治疗的21例患者,治疗后总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0.2个月、23.1个月(P〈0.01),肿瘤进展期分别为21.3个月、16.5个月(P〈0.05);其中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位生存期为38.9个月、29.6个月(P〈0.05),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为18.6个月、12.3个月(P〈0.005);肿瘤进展期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为26.8个月、22.9个月(P〉0.05),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为14.3个月、8.7个月(P〈0.05)。结论三苯氧胺联合化疗较传统治疗方法有一定优势,无明显毒副作用,为恶性胶质瘤化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恶性胶质瘤 三苯氧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对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马骥 郭成山 +4 位作者 赵霞 贺韦东 王迎雪 董巧凤 赵敬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570-1575,共6页
目的:体外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Ficoll分离和体外贴壁、传代培养,扩增出骨髓MSCs;通过Ficoll分离法和尼龙棉柱法获取ITP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以经丝裂... 目的:体外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Ficoll分离和体外贴壁、传代培养,扩增出骨髓MSCs;通过Ficoll分离法和尼龙棉柱法获取ITP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以经丝裂霉素(MMC)处理后不同数量(2×103、1×104、5×104cells/well)的MSCs作为基底层细胞,接种体外分离纯化的异体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别于2d、4d、6d后各自收集培养上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动态测定T淋巴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IFN-γ较正常人高(P<0.05),IL-4、IL-10较正常人低(P<0.05)。MSCs可显著抑制ITP患者或正常对照组T淋巴细胞分泌IL-2、IFN-γ(P<0.05),且随MSCs数量的增加,抑制增强(P<0.05),共培养4d、6d时作用明显强于2d时(P<0.05);MSCs可促进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泌IL-4、IL-10(P<0.05),且随MSCs量的增加,促进作用增强(P<0.05),对IL-10的作用随时间延长而增强(P<0.05),但对IL-4的作用在培养第2d、4d、6d时无显著差异(P>0.05);在正常对照组,当MSCs数量>1×104可以促进T淋巴细胞分泌IL-4与IL-10(P<0.05),且随MSCs数量的增加,作用增强(P<0.05),共培养4d、6d时作用明显强于2d时(P<0.05)。结论:MSCs能够在体外调节ITP患者辅助性T细胞1(Thl)和辅助性T细胞2(Th2)反应平衡,可使ITP患者Th1极化状态部分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细胞因子类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CRVα24^+Vβ11^+自然杀伤T细胞体外活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迎雪 李丽珍 +5 位作者 窦爱霞 孙俊华 郭成山 张锑 彭军 徐从高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29-1133,共5页
目的:研究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CRVα24+Vβ11+自然杀伤T(NKT)细胞的数量以及体外活化后的功能状态,与正常人外周血NKT细胞的数量及功能状态进行比较。方法:制备30例淋巴瘤患者和30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以... 目的:研究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CRVα24+Vβ11+自然杀伤T(NKT)细胞的数量以及体外活化后的功能状态,与正常人外周血NKT细胞的数量及功能状态进行比较。方法:制备30例淋巴瘤患者和30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以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TCRVα24+Vβ11+NKT细胞数量,以α-半乳糖神经酰胺(α-Galcer)及白细胞介素-2(IL-2)从PBMNCs中扩增活化NKT细胞,采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流式细胞术检测手段,测定NKT细胞中胞内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阳性细胞的比例。结果:淋巴瘤患者与正常对照PBMNCs中TCRVα24+Vβ11+NKT细胞的细胞比率分别为0.17%±0.10%、0.28%±0.18%(P<0.05)。PBMNCs培养体系中加入α-Galcer及IL-2,将NKT细胞扩增活化7d后,淋巴瘤患者与正常对照的NKT细胞的扩增倍数分别为101.37±44.61、129.66±56.31(P<0.05)。扩增活化后,淋巴瘤患者与正常对照的NKT细胞中胞内细胞因子IFN-γ阳性细胞的比例分别为41.96%±15.06%、52.48%±18.85%(P<0.05);TNF-α阳性细胞的比例分别为46.30%±16.03%、71.37%±17.28%(P<0.05);IL-4阳性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6.19%±11.74%、33.12%±12.95%(P>0.05)。不同病理分型及分期的淋巴瘤患者之间上述各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CRVα24+Vβ11+NKT细胞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减少,经α-Galcer扩增活化后扩增倍数较正常对照降低,分泌细胞因子IFN-γ、TNF-α的功能较正常降低,此数量及功能的降低与淋巴瘤的分型及分期无关。但其仍保持有对α-Galcer刺激后的扩增活化反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伤细胞 天然 半乳糖神经酰胺类 细胞因子类 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