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持续CO2气腹环境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晓慧 张爱荣 +1 位作者 赵敬杰 许馥郁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25-1227,1236,共4页
目的:建立体外模拟腹腔镜二氧化碳(CO2)气腹的手术环境,探讨其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黏附、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分别暴露于不同压力(8-12mmHg)的CO2环境中,持续1h、2h、3h后,脱离CO2环境,放入常规CO2... 目的:建立体外模拟腹腔镜二氧化碳(CO2)气腹的手术环境,探讨其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黏附、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分别暴露于不同压力(8-12mmHg)的CO2环境中,持续1h、2h、3h后,脱离CO2环境,放入常规CO2培养箱中培养,分别于培养24h、48h、72h后计算各组细胞黏附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SKOV3细胞CD44v6、MMP-9及E-cad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将SKOV3细胞置于不同压力、不同时间的CO2气腹环境后,表现:(1)SKOV3细胞的黏附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在CO2压力为10mmHg时、持续作用2h、培养48h后达到一个最高值(均P<0.05)。(2)SKOV3细胞CD44v6和MMP-9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在CO2压力为10mmHg、持续作用1h、培养72h后和在CO2压力为10mmHg、持续作用2h、培养48h后达到一个最高值(均P<0.01);E-cad表达少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CO2环境可增加SKOV3细胞的黏附力和侵袭性,可能与CD44v6、MMP-9表达增加和E-cad表达减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二氧化碳 SKOV3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源性TAT-Fab抗体的表达优化及生物活性测定
2
作者 王群 刘军莉 +2 位作者 高飞 张蘋 张利宁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51-655,共5页
为了提高抗体的表达水平,获得有保护作用的人源性破伤风抗毒素Fab(TAT-Fab)抗体,对人源性TAT-Fab抗体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条件进行优化并测定其体内外生物学活性.ELISA显示所表达的TAT-Fab抗体可特异性结合破伤风外毒素,且优化后的表达... 为了提高抗体的表达水平,获得有保护作用的人源性破伤风抗毒素Fab(TAT-Fab)抗体,对人源性TAT-Fab抗体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条件进行优化并测定其体内外生物学活性.ELISA显示所表达的TAT-Fab抗体可特异性结合破伤风外毒素,且优化后的表达水平较优化前提高近5倍;表达产物经超滤分离浓缩后,Western-blot显示在分子量约50 kDa处有一TAT-Fab抗体的特异性表达条带;小鼠保护实验显示其可特异性中和破伤风外毒素,明显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以上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人源性TAT-Fab抗体在体内外均具有中和破伤风外毒素的效应,为人源性破伤风抗毒素的研制和生产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抗毒素 噬菌体展示 FAB 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对T淋巴细胞分泌IL-2、IL-4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1
3
作者 赵霞 贺韦东 +4 位作者 马秀明 董巧凤 窦爱霞 赵敬杰 郭成山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T淋巴细胞分泌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人骨髓MSCs,并通过形态学特征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加以鉴定。将不同数量的MSCs(5×103、1×104、5×10...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T淋巴细胞分泌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人骨髓MSCs,并通过形态学特征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加以鉴定。将不同数量的MSCs(5×103、1×104、5×104个细胞/孔)分别与PHA激活的T细胞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体系共培养,并将不同浓度(25%、50%、75%)的MSCs培养上清和MLR体系共培养。应用ELISA分别检测各培养上清液中T细胞分泌IL-2、IL-4的水平。结果:骨髓MSCs能抑制PHA作用下的T细胞分泌IL-2、IL-4(P<0.05),并呈MSCs数量相关性(P<0.05),且对IL-2的抑制作用更显著;也可抑制MLC体系中T细胞分泌IL-2、IL-4(P<0.05),但各数量组的MSCs的抑制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浓度的MSCs培养上清均可抑制MLC体系中T细胞分泌IL-2、IL-4(P<0.05),但不同浓度的MSCs培养上清组对IL-4抑制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髓MSCs及其培养上清均可抑制PHA或异体抗原作用下的T细胞分泌IL-2、IL-4,提示MSCs可能是直接作用于T细胞或通过分泌可溶性因子调节Th1/Th2反应平衡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 免疫调节 细胞因子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与兔易损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军妮 徐冬玲 +11 位作者 杜贻萌 蒋卫东 王欣 董兆强 陈良 胡晓波 王光允 许复郁 赵敬杰 郝琳 王群 鹿庆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69-675,共7页
目的:建立易损斑块动物模型,观察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在易损斑块中的表达规律。方法:实验新西兰雄兔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稳定斑块组、p53基因组和p53+药物组。对照组假手... 目的:建立易损斑块动物模型,观察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在易损斑块中的表达规律。方法:实验新西兰雄兔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稳定斑块组、p53基因组和p53+药物组。对照组假手术后普通饲料喂养;稳定斑块组、p53基因和p53+药物组行腹主动脉球囊拉伤后高脂喂养12周,p53基因和p53+药物组于10周末行腹主动脉斑块形成处转染人野生型p53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p53+药物组于12周末给与中国圆斑蝰蛇毒和组胺药物触发斑块破裂。4组兔于实验第1d和处死前检测Lp-PLA2、hs-CRP、MMP-9、HDL、LDL、VLDL血清指标,处死后取腹主动脉斑块处病理标本并做局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稳定斑块组、p53基因组和p53基因+药物触发组血清Lp-PLA2、MMP-9第12周末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第1d(P<0.05);p53基因组和p53基因+药物触发组血清Lp-PLA2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稳定斑块组,差别显著(P<0.05);p53基因+药物触发组与p53基因组比较血清Lp-PLA2、hs-CRP、MMP-9水平均差别明显(P<0.05)。第12周末,病理结果示4组兔分别为正常动脉血管、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斑块、破裂斑块模型,在p53基因组和p53基因+药物触发组纤维帽厚度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P<0.05);p53基因+药物触发组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明显高于p53基因组。血清Lp-PLA2与斑块纤维帽厚度呈明显负相关性(r=-0.710,P<0.01),hs-CRP、MMP-9与纤维帽厚度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在已建立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易损斑块模型上,动脉血清与组织Lp-PLA2、hs-CRP、MMP-9的表达规律表明,Lp-PLA2与斑块的不稳定性相关性好,结合hs-CRP、MMP-9检测可更好阐释斑块的性质;为发现易损斑块并预测斑块稳定性提供了基础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超敏C反应蛋白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对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马骥 郭成山 +4 位作者 赵霞 贺韦东 王迎雪 董巧凤 赵敬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570-1575,共6页
目的:体外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Ficoll分离和体外贴壁、传代培养,扩增出骨髓MSCs;通过Ficoll分离法和尼龙棉柱法获取ITP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以经丝裂... 目的:体外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Ficoll分离和体外贴壁、传代培养,扩增出骨髓MSCs;通过Ficoll分离法和尼龙棉柱法获取ITP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以经丝裂霉素(MMC)处理后不同数量(2×103、1×104、5×104cells/well)的MSCs作为基底层细胞,接种体外分离纯化的异体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别于2d、4d、6d后各自收集培养上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动态测定T淋巴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IFN-γ较正常人高(P<0.05),IL-4、IL-10较正常人低(P<0.05)。MSCs可显著抑制ITP患者或正常对照组T淋巴细胞分泌IL-2、IFN-γ(P<0.05),且随MSCs数量的增加,抑制增强(P<0.05),共培养4d、6d时作用明显强于2d时(P<0.05);MSCs可促进ITP患者T淋巴细胞分泌IL-4、IL-10(P<0.05),且随MSCs量的增加,促进作用增强(P<0.05),对IL-10的作用随时间延长而增强(P<0.05),但对IL-4的作用在培养第2d、4d、6d时无显著差异(P>0.05);在正常对照组,当MSCs数量>1×104可以促进T淋巴细胞分泌IL-4与IL-10(P<0.05),且随MSCs数量的增加,作用增强(P<0.05),共培养4d、6d时作用明显强于2d时(P<0.05)。结论:MSCs能够在体外调节ITP患者辅助性T细胞1(Thl)和辅助性T细胞2(Th2)反应平衡,可使ITP患者Th1极化状态部分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细胞因子类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因子在糖尿病大鼠肾脏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柳刚 关广聚 +3 位作者 赵敬杰 李学刚 吴涛 傅余芹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22期1657-1659,共3页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单侧肾切除的STZ糖尿病大鼠 ,观测其肾脏形态、功能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同时 ,采用荧光实时定量RT -PCR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 - β1(TGF - 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CTGF)、...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单侧肾切除的STZ糖尿病大鼠 ,观测其肾脏形态、功能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同时 ,采用荧光实时定量RT -PCR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 - β1(TGF - 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CTG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 1(PAI- 1)等细胞因子在糖尿病大鼠肾脏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 (NC组 )相比 ,DN组大鼠在 8周、 16周时肾脏肥大指数 (KW/BW)、平均肾小球体积 (VG)、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肌酐清除率 (CCr)均升高。 16周时 ,DN组大鼠的KW/BW、CCr则下降。DN组肾皮质CTGF、PAI- 1、FN表达水平均随病程的延长而持续增高 ;8周时TGF- β1mRNA表达量与 16周相比无明显差别。结论 肾脏TGF- β1、CTGF、PAI- 1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增高对早期和中晚期糖尿病肾病的形态、功能改变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糖尿病 大鼠 肾脏 表达 糖尿病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