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生态环境损害及其赔偿机制 被引量:4
1
作者 段海燕 唐小娟 +6 位作者 段志远 何柏霖 黄理辉 宋俊年 杨巍 林佳宁 高振会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30,共12页
日本排海的核污染水直接接触核电站反应堆堆芯,含有大量的放射性核素。排海后的核污染水不仅在海洋中迅速扩散,还在洋流、季风等综合作用下伴随海洋风暴、洋流等运动进入全球的水文循环,威胁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也造成极大损害。探索日... 日本排海的核污染水直接接触核电站反应堆堆芯,含有大量的放射性核素。排海后的核污染水不仅在海洋中迅速扩散,还在洋流、季风等综合作用下伴随海洋风暴、洋流等运动进入全球的水文循环,威胁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也造成极大损害。探索日本排海核污染水的生态环境损害机理、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可为运用更严厉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来约束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行为提供依据。为此,结合水文循环理论,解析核污染水排海的生态环境损害机理,明确环境要素损害、生物要素损害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害原理;借鉴美国自然资源损害制度建设经验,解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关键要素,研究提出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研究表明:日本核污染水放射性核素种类多、放射性强、污染效应长、处理难度高,排海后不仅会使海洋生物受到核污染水污染的影响而大量死亡的威胁,还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等环境要素,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要素,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带来损害风险,影响生物圈的能量转化、物质提供和自我调节能力,可能危及全球生态安全,威胁人体健康和人类安全。现有案例经验启示:损害赔偿的求偿,确定法律依据是基础、证明行为有损害是前提、赔偿责任认定是根本、外交加诉讼是相对有效的途径。构建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生态环境损害机制,以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为赔偿主体,以受到损害的国家和受损害的自然资源所有权人为赔偿对象,赔偿涵盖修护和重建损失的费用、修复期间的价值减少部分、鉴定评估等费用,聘请国际专家、组建律师团队适时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基于研究结果认为:通过建立全球生态环境损害救济联盟,建立国际监测网络、开展责任追溯调查、提升基础研究能力等,构建科学完善的核污染水排放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保障机制,可有效救济生态环境权益,维护国际、国家主体合法权益,为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相关利益方确定生态环境损害边界及诉讼决策制定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核污染水排海 生态环境损害 赔偿 诉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与实践探析
2
作者 贺凯 袁金龙 +3 位作者 邱昌茂 刘泽军 齐元峰 高振会 《法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2,共9页
20世纪50至60年代,日本因实施以经济发展为优先的政策,企业废水与废气排放缺乏有效监管,引发了包括水俣病在内的“四大公害病”,造成严重的社会与公共健康问题。为更有效地应对公害问题并为受害者提供补偿,日本政府自20世纪70年代起逐... 20世纪50至60年代,日本因实施以经济发展为优先的政策,企业废水与废气排放缺乏有效监管,引发了包括水俣病在内的“四大公害病”,造成严重的社会与公共健康问题。为更有效地应对公害问题并为受害者提供补偿,日本政府自20世纪7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具有行政救济性质的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经过长期实践与制度优化,该体系已形成一套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成熟制度框架。本文系统梳理了日本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历程,深入分析其法律基础与配套政策,旨在为我国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提供有益借鉴。同时,本文以水俣病案例为切入点,解析其在赔偿实践中的具体机制与成效,进一步揭示该制度在实际运行中的特点与启示,为我国环境治理法治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司法鉴定 环境损害 损害赔偿制度 公害事件 日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济效应:以东北地区为例
3
作者 吴昊 张广成 段志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7-176,共10页
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济效应进行评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助力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该研究以“生态高地、经济洼地”的东北三省为例,在核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水平的基础上,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和方... 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济效应进行评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助力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该研究以“生态高地、经济洼地”的东北三省为例,在核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水平的基础上,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探究了2012—2021年东北三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2021年,东北三省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和实现价值分别为193 995亿元、21 721亿元,绿金指数整体平均为11%;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分别为21%、35%和5%;2012—2021年3省分别增长了1%、12%和2%,表明生态资源丰富并不等同于生态产品价值的高效实现。驱动方向方面,辽宁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未表现出对经济发展的正向驱动,而对产业转型表现出了显著的正向驱动,这主要得益于生态产业的融合发展;吉林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整体表现出了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双正向驱动,整体表现较为平稳但动力不足;黑龙江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整体表现出了对经济发展的正向驱动,而没有对产业结构转型起到正向驱动,主要由于产业结构失衡问题短期内难以实现根本性转变。驱动程度方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经济发展变动的贡献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黑龙江省、辽宁省和吉林省,分别为31%、25%、4%;对产业转型变动的贡献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辽宁省、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分别为64%、24%和5%。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为东北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政策制定、从生态经济层面助推东北全面振兴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经济发展 产业转型 驱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国内外实践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90
4
作者 虞慧怡 张林波 +4 位作者 李岱青 杨春艳 高艳妮 宋婷 吴丰昌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85-690,共6页
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难题,贵在创新、重在实践.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方面,国内外相继开展了生动实践,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诸多启示.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应充分依托生态... 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难题,贵在创新、重在实践.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方面,国内外相继开展了生动实践,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诸多启示.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应充分依托生态资源实现生态产业化,找准自身特点定位促进产业生态化,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公共性生态产品补偿机制,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带动土地溢价.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的认识误区,提出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建议:①充分认识生态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优质资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创造并实现生态产品价值.②改变原有补贴式、被动式和义务式的生态补偿方式,将市场机制融入公共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③转变传统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路径,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载体,使生态产品与载体整合一体化实现"共生增值",让价值转移到载体中并通过载体交易实现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经验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市陆地生态系统空气负离子服务能力评估 被引量:11
5
作者 杨春艳 马雯思 +3 位作者 张林波 高艳妮 贾振宇 李付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015-2021,共7页
为探讨厦门市陆地生态系统负离子的服务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以生态系统产生的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的空气负离子个数为表征指标,改进了空气负离子服务评估方法,基于空气负离子监测数据计算了厦门市空气负离子服务功能量,并分析了厦门市空气... 为探讨厦门市陆地生态系统负离子的服务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以生态系统产生的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的空气负离子个数为表征指标,改进了空气负离子服务评估方法,基于空气负离子监测数据计算了厦门市空气负离子服务功能量,并分析了厦门市空气负离子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厦门市2015年空气负离子服务功能量为1.37×10^25个,单位面积负离子服务功能量为0.8×10^16个m^2.从行政分区来看,同安区空气负离子服务功能量最大,约占厦门市总量的56.5%;从生态系统类型上看,森林生态系统空气负离子服务功能量最大,约占厦门市总量的86.6%.厦门市空气负离子日浓度存在明显的“波峰”与“波谷”,波峰主要分布01:00—07:00之间,波谷主要分布在12:00左右;厦门市空气负离子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夏季生态系统空气负离子平均浓度为2437个cm^3,约为春季的2倍;不同生态系统空气负离子浓度存在明显差异,如森林远大于草地、耕地等生态系统;对于大多数生态系统类型而言,空气负离子浓度主要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湿度的升高而增加.研究显示,厦门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空气负离子服务能力最强,乔木绿地空气负离子服务能力大于灌木、草本绿地,城市森林、乔木绿地面积越大,为人类提供的空气负离子服务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负离子 服务功能量 浓度 影响因子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17年“2+26”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估及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昊 张林波 +4 位作者 宝明涛 郝超志 虞慧怡 王世曦 罗仁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61-670,共10页
“2+26”城市是我国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地区之一.为量化评估“2+26”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在全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估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评估技术方法,基于双基准渐进法评估了2015年和2017年“2+26”城市生态... “2+26”城市是我国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地区之一.为量化评估“2+26”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在全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估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评估技术方法,基于双基准渐进法评估了2015年和2017年“2+26”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揭示了该区域生态文明发展的短板;对比分析了2015—2017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年际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特别是空气质量改善对该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提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7年“2+26”城市生态文明中国指数(ECC)得分为64.98分,整体上达到一般水平,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依然存在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等短板.②2015—2017年“2+26”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ECC得分增加了3.64分,高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及全国平均水平,地表水环境质量、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强度及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其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贡献指标.③2015—2017年“2+26”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不明显,对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提升的贡献相对较小,这可能与气象条件变化、大气治理成效的滞后效应有关.研究显示,“2+26”城市生态文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依然存在突出短板,应优化国土生态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协同发展机制,补齐短板,从而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26”城市 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双基准渐进法 生态文明中国指数(EC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PM_(2.5)中类腐殖质的生物氧化应激效应初探 被引量:2
7
作者 张东 张元勋 +3 位作者 尚晶 薛凯兵 马健 陈琦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986-1995,共10页
为研究细颗粒物(PM_(2.5))中类腐殖质(humic-like substances,HULIS)的生物氧化应激效应,对北京市区和郊区不同季节大气PM_(2.5)及其中碳质组分和金属元素浓度进行测定,并以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作为细胞模型,分析PM_(2.5)及其重要... 为研究细颗粒物(PM_(2.5))中类腐殖质(humic-like substances,HULIS)的生物氧化应激效应,对北京市区和郊区不同季节大气PM_(2.5)及其中碳质组分和金属元素浓度进行测定,并以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作为细胞模型,分析PM_(2.5)及其重要组分诱导产生内源性ROS的能力,研究了PM_(2.5)中HULIS对诱导产生内源性ROS的贡献.结果表明:①冬季PM_(2.5)中碳质组分浓度及内源性ROS浓度(单位为μg zymosan/m^(3),以酵母聚糖(zymosan)表征的单位体积空气中内源性ROS的浓度)明显高于夏季,但夏季PM_(2.5)具有更高的生物氧化潜力(单位为μg zymosan/mg PM,以酵母聚糖(zymosan)表征的单位质量颗粒物的生物氧化潜力).②PM_(2.5)中碳质组分和一些金属元素浓度均与PM_(2.5)生成的内源性ROS浓度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③HULIS单独诱导生成的内源性ROS浓度也呈冬季〔市区和郊区分别为(55.46±22.69)(43.27±23.89)μg zymosan/m^(3)〕高于夏季〔市区和郊区分别为(18.73±11.94)(7.88±3.63)μg zymosan/m^(3)〕的特征.在北京市区和郊区两个采样点,由HULIS单独诱导生成的内源性ROS浓度与PM_(2.5)诱导生成的总内源性ROS浓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研究显示,HULIS是PM_(2.5)中诱导ROS生成的关键组分,在北京市区和郊区两个采样点HULIS对PM_(2.5)诱导的内源性ROS的贡献率分别为42%和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类腐殖质(HULIS) 活性氧(ROS) 生物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