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岛室内大气环境中铁质试样的腐蚀劣化的行为 被引量:1
1
作者 梁一凡 王雅正 王全玉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4-32,共9页
在无温湿度控制的青岛室内环境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环境监测,同时将白口铸铁和灰口铸铁置于此环境中考察了其腐蚀情况,采用超景深显微镜、SEM-EDS和激光拉曼光谱对试样表面的腐蚀产物进行分析,探讨了室内环境因素对馆藏铁质文物的腐蚀机... 在无温湿度控制的青岛室内环境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环境监测,同时将白口铸铁和灰口铸铁置于此环境中考察了其腐蚀情况,采用超景深显微镜、SEM-EDS和激光拉曼光谱对试样表面的腐蚀产物进行分析,探讨了室内环境因素对馆藏铁质文物的腐蚀机制。结果表明:两种试样腐蚀初期的产物都以Fe_(2)O_(3)为主,随后检测到γ-FeOOH、α-FeOOH和少量β-FeOOH;随腐蚀时间的延长,Fe_(2)O_(3)和γ-FeOOH的含量出现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α-FeOOH含量呈增多的趋势;试样的腐蚀程度与室内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相同条件下,灰口铸铁的锈蚀程度小于白口铸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口铸铁 灰口铸铁 大气腐蚀 预防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临潭磨沟墓地仪式性随葬动物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华 毛瑞林 周静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8-125,共8页
磨沟墓地随葬的大量动物骨骼,为研究洮河流域齐家文化到寺洼文化时期仪式性埋葬动物的演变提供了契机。墓地清晰地记录了以随葬猪下颌向以随葬牛科动物和鹿科动物转变的过程,时间为1500BC左右,与这一区域动物生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同... 磨沟墓地随葬的大量动物骨骼,为研究洮河流域齐家文化到寺洼文化时期仪式性埋葬动物的演变提供了契机。墓地清晰地记录了以随葬猪下颌向以随葬牛科动物和鹿科动物转变的过程,时间为1500BC左右,与这一区域动物生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同步性。磨沟墓地所见的仪式性埋葬动物行为的转变,与中原地区的影响,以及这一区域青铜时代畜牧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墓地随葬动物呈现种属多样化的特点,大量野生动物,尤其是野生食肉动物的随葬,与中原地区制度化的殉牲形成鲜明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沟 青铜时代 仪式性 动物随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馆藏金属器物上浅蓝色铜锈蚀物的辨别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全玉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7-125,共9页
不同于新出土青铜器上的锈蚀物,博物馆藏金属器物上经常可见浅蓝色铜的锈蚀物。为辨别和探析其成因,通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X)、X射线衍射仪(XRD)和激光拉曼光谱仪(Raman)进行元素成分和物相综合分析,发现其为铜的有机盐... 不同于新出土青铜器上的锈蚀物,博物馆藏金属器物上经常可见浅蓝色铜的锈蚀物。为辨别和探析其成因,通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X)、X射线衍射仪(XRD)和激光拉曼光谱仪(Raman)进行元素成分和物相综合分析,发现其为铜的有机盐。这些有机盐包括简单(或碱式)的甲酸铜和乙酸铜,也包括复杂的含有钠离子和碳酸根的乙酸铜NaCu(CO3)(CH3CO2)、含有钠离子和氧离子的水合甲酸铜Cu4Na4O(HCOO)8(OH)2·4H2O。这种浅蓝色铜的有机盐形成根源主要有两种:储存或展览环境的不当;用于除锈的化学试剂的残留。要杜绝这类锈蚀物的形成需要确保储存和展览器物的环境低湿度且无有机酸释放材料的存在。对经过化学处理的器物应确保将化学试剂清理干净且无任何残留以绝后患。对复合材料器物的处理更应谨慎,因为对不同材质的处理和保存环境要求不一样,要个例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腐蚀 浅蓝色锈蚀物 有机酸 化学残留物 玻璃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射线成像技术在文物保护与制作工艺研究中的应用
4
作者 王全玉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16,共7页
X射线成像技术在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研究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提供肉眼和其他分析仪器无法提供的信息。本文主要以金属文物和铸铜陶范为例,解析了X射线成像技术在实验室微发掘、文物状况研究以及文物制作工艺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研... X射线成像技术在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研究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提供肉眼和其他分析仪器无法提供的信息。本文主要以金属文物和铸铜陶范为例,解析了X射线成像技术在实验室微发掘、文物状况研究以及文物制作工艺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些重要中国青铜器(包括著名的康侯簋、邢侯簋、赵孟壶)不为人知的修复历史和现状以及复杂器物不同部件的制作工序和连接方式等,并首次披露了侯马陶范的复杂结构。X射线成像技术包括X射线探伤和工业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是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为文物保护和保存提供建设性建议,为文物制作技术的解析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为深入研究文物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探伤 计算机断层扫描 文物保护 金属文物 制作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十里铺汉墓鎏金银铜棺饰的科技分析
5
作者 郝娜 王焕 +1 位作者 张全民 王全玉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5年第4期50-60,共11页
鎏金银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表面装饰工艺之一。本研究运用金相显微观察、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科技手段,对西安十里铺汉墓的7件鎏金银铜棺饰进行检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7件铜棺饰中除1件为锻打成型外,其余均为铸造成型。3件保存较好的... 鎏金银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表面装饰工艺之一。本研究运用金相显微观察、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科技手段,对西安十里铺汉墓的7件鎏金银铜棺饰进行检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7件铜棺饰中除1件为锻打成型外,其余均为铸造成型。3件保存较好的铜棺饰基材为含锡量7%以下的低锡青铜,似乎说明工匠在制作鎏金银铜饰时更倾向于使用不含铅且锡含量较低的青铜基材。对鎏镀层的成分分析发现涂层中有汞的存在,结合表面与截面显微观察,证实其使用了鎏金银工艺。其表面及截面形貌特征反映了打磨,涂金,加热,抛光等加工工序。此外,本研究中有3件泡钉为先鎏金再鎏银,这一工艺现象并非个例,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当时社会的审美偏好或是制作工艺的必要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鎏金 鎏银 汉代 棺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