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法治认同”替代“法律信仰”——兼对“法律不能信仰”论题的补充性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李春明 王金祥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3-109,共7页
法律信仰不适应中国,我们应该用"法治认同"代替它。法治认同内含着对主体价值的尊重和权利的维护,它适应了中国公众法治素质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对中国法治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和长期性保持理性的认识。"法治认同"尤其... 法律信仰不适应中国,我们应该用"法治认同"代替它。法治认同内含着对主体价值的尊重和权利的维护,它适应了中国公众法治素质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对中国法治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和长期性保持理性的认识。"法治认同"尤其要求当权者对法律的遵守和服从,有利于实现认同主体的普遍性;它为对抗现实生活中的"恶法亦法",提供了理论上的有力支撑。市场经济对法治认同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对人们正当利益的承认和维护,是法治认同形成的现实基础;政治的秩序性、民主性、合法性,与法治认同的形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信仰 法治认同 良法 市场经济 秩序 民主 合法性 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萨维尼法人拟制说的政治旨趣 被引量:13
2
作者 仲崇玉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0-84,共15页
我国民法学界对萨维尼的拟制说存在重大误解。在萨维尼笔下,法人仅仅意味着一种私法上的财产能力,为抽空法人概念的内涵立下基调;法人具有全然不同于其成员全体的独立实体,为凸显法人相对于国家的派生性埋下伏笔;罗马法本文被有选择地... 我国民法学界对萨维尼的拟制说存在重大误解。在萨维尼笔下,法人仅仅意味着一种私法上的财产能力,为抽空法人概念的内涵立下基调;法人具有全然不同于其成员全体的独立实体,为凸显法人相对于国家的派生性埋下伏笔;罗马法本文被有选择地运用和再造性诠释,成为证明法人是拟制之物的法学证据;德国伦理哲学也得到了重申和强调,引以为证明法人不具伦理性的哲学基础。因此,萨维尼的拟制说表面上是私法理论,实质上却是反映其政治前见的公法学说——国家拟制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维尼 法人 拟制说 政治旨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民社会视角下当代中国法治文化认同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春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9-105,共7页
市民社会是当代中国法治文化认同的社会基础。市民社会的缺失容易导致"恶法"产生,使法治文化认同的前提、主体丧失;还容易导致法治文化认同的狭隘性、片面性;市民社会具有重要的法治文化认同功能。它提供了法治文化认同的经... 市民社会是当代中国法治文化认同的社会基础。市民社会的缺失容易导致"恶法"产生,使法治文化认同的前提、主体丧失;还容易导致法治文化认同的狭隘性、片面性;市民社会具有重要的法治文化认同功能。它提供了法治文化认同的经济基础,培养了多元化的法治文化认同主体,有利于使法治获得社会公众理性、全面的文化认同。为了促进法治文化认同,我们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培育社会中间组织和社团组织,促使市民社会主体的形成和壮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法治建设 文化认同 市场经济 社会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彭州乌木事件的法解释学思考 被引量:8
4
作者 王永霞 《政法论丛》 CSSCI 2013年第4期114-121,共8页
彭州乌木事件引起了法学界的激烈讨论,针对乌木的法律属性和归属,形成了埋藏物、天然孳息、无主物等几种主要观点。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由于不具备埋藏物和天然孳息的核心要素,乌木不可能归属这两个范畴之内。我国法律并未确立无主物的先... 彭州乌木事件引起了法学界的激烈讨论,针对乌木的法律属性和归属,形成了埋藏物、天然孳息、无主物等几种主要观点。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由于不具备埋藏物和天然孳息的核心要素,乌木不可能归属这两个范畴之内。我国法律并未确立无主物的先占规则,从解释论的角度观察,不论采取国家本位主义还是个人本位主义立场都存在难以破解的困境,因此只能转向立法论角度进行制度设计。从立法论角度观察,国家本位主义立场需要的制度环境建设远远难于个人本位主义,同时个人本位主义对当前中国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应是较优选择。除对实体性法律问题本身的思考外,这一事件中反映出的法学研究问题也值得反思和认真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木事件 无主物 先占 法解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而不同”思想与法治的文化认同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春明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7-96,共10页
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对法治的文化认同具有许多有益的启示。它要求关照各种不同的利益需求,形成和谐的利益关系,这有利于形成法治文化认同的合理的现实利益支点。"和而不同"思想对提高公众的民主与法治方... 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对法治的文化认同具有许多有益的启示。它要求关照各种不同的利益需求,形成和谐的利益关系,这有利于形成法治文化认同的合理的现实利益支点。"和而不同"思想对提高公众的民主与法治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合格的法治文化认同的主体,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和而不同"思想还有利于建立合理的法治文化认同的内容体系,形成全面的法治文化认同。从"和而不同"思想的视角出发,我们要创造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形成中国特色的法治发展规则,正确认识法律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国家法律对民间规则、习俗的认可、接纳力度,使法律成为公众内心习惯的一部分,增强法律的亲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而不同法治文化认同 中国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季改良与革命之争的思想缘起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其柱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7-96,共10页
清季改良与革命之争背后,实际上隐含着两种自由观念的对抗。两种自由观念皆受西洋"Liberty"学说刺激而形成,但具体指向以及实现方式截然不同。改良论者受儒家修身养性传统的影响,始终从自主、自治角度理解个人自由,认为政治... 清季改良与革命之争背后,实际上隐含着两种自由观念的对抗。两种自由观念皆受西洋"Liberty"学说刺激而形成,但具体指向以及实现方式截然不同。改良论者受儒家修身养性传统的影响,始终从自主、自治角度理解个人自由,认为政治自由必须与民智相配匹,故而倾向渐进性改革;革命论者以西洋自然权利学说为知识背景,将自由理解为个人天生的权利,且个人权利只有在民权立宪政体之下始能实现,故而倾向激进性革命。对于自由的不同理解催生了不同政治理念,进而又影响了各自不同的政治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之权 自由 改良论 革命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