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即本体——论中国哲学史上的气学传统
1
作者 沈顺福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4,共9页
中国哲学史上是否存在着气学一派?学术界一直有争议。针对佛学以空来虚化形体之物的世界观,张载提出变化的万物并非虚空,而是以气为其本体,作为本体的气是万物生存的终极本原。王廷相为了纠正程朱理学重理轻气的世界观,再次主张气是本... 中国哲学史上是否存在着气学一派?学术界一直有争议。针对佛学以空来虚化形体之物的世界观,张载提出变化的万物并非虚空,而是以气为其本体,作为本体的气是万物生存的终极本原。王廷相为了纠正程朱理学重理轻气的世界观,再次主张气是本体。他把气分为三类,即元气、生气(阳气、阴气),其中作为本体的元气其实是性,作为元气的性与阴阳气质结合,共同形成了合“理”的世界,其中的理出自性或元气,故元气是存在之本体。王夫之吸收了张载的气本体观和朱熹的理本体观,将前者的气之本体与后者的理之本体相结合,形成了理和气相统一的本体概念。从其将气视为主题词并以气定义本体来看,张载、王廷相、王夫之等的确可以形成气学一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学 张载 王廷相 王夫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认即反思 被引量:1
2
作者 沈顺福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9,共9页
体认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主要是指由心灵自身所发动的、面对自身的活动。这种对自身的心灵活动便是现代哲学的反思。体认既是对天理的体合、实现心理合一,也是让本性澄明。理学家认为,自然的浊气遮蔽了天生的本性,而体认便是心灵... 体认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主要是指由心灵自身所发动的、面对自身的活动。这种对自身的心灵活动便是现代哲学的反思。体认既是对天理的体合、实现心理合一,也是让本性澄明。理学家认为,自然的浊气遮蔽了天生的本性,而体认便是心灵对气质浑浊的心灵的活动,通过纯洁气质,让性澄明。心理合一也是本性澄明——理即性;对本性的觉察也是对自身身份的觉悟,形成主体——性即体。对性的认可便是对理的接受与遵循;体认天理的活动便是合“理”的超越性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认 反思 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传统儒家知识论的两个立场
3
作者 沈顺福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4,共10页
传统儒家对认识和知识的认识大约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古典时期,一个是理学时期。在古典时期,儒家通常不分认知活动与认知结果即知识,认知混淆于知识。其表现在某些认知活动的词如知、识、觉等,既可以表示认知活动,也可以指称认识观念。... 传统儒家对认识和知识的认识大约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古典时期,一个是理学时期。在古典时期,儒家通常不分认知活动与认知结果即知识,认知混淆于知识。其表现在某些认知活动的词如知、识、觉等,既可以表示认知活动,也可以指称认识观念。从认知活动走向认知观念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古人并没有注意到其间的转折。这便是自然的立场。直到宋明时期,理学家开始关注其间的转折。他们以两种知来分别作为认知活动的知与作为认知观念的知,前者为德性之知、真知、良知,后者为见闻之知、常知等。其中,作为知识的知来源于作为认知活动的知。事实上,知识不仅来源于认知活动,而且是对其的形式化或改造。将知识视为活动便是一种哲学的立场。二者的区别与统一形成超越知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真知 常知 知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传统儒家二元认知模式
4
作者 沈顺福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5,255,共13页
传统儒家的认识分为两类,即具体认识和普遍认识,其中具体认识指心借助于感官而完成的、对外物的认识,普遍认识则是心对于普遍存在即道的直接认识。具体认识乃是一种心(含官)物关系,普遍认识则是心道(含理)关系。在心物关系和心道关系中,... 传统儒家的认识分为两类,即具体认识和普遍认识,其中具体认识指心借助于感官而完成的、对外物的认识,普遍认识则是心对于普遍存在即道的直接认识。具体认识乃是一种心(含官)物关系,普遍认识则是心道(含理)关系。在心物关系和心道关系中,心(含官)是认知主体,物或道是认知对象,认识乃是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的二元关系式。在认知主体中,作为认知主体部分的感官的活动是自然的,作为认知主体或部分的心的活动也是自然的。心官构成的认知主体所产生的认知活动具有自然性。自然性活动,从现代哲学的角度来说,便是经验,所形成的认识便是经验知识。经验知识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是私意的。传统儒家所理解的知识属于经验知识,具有私意性,区别于具有公共性的科学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恶与生存
5
作者 沈顺福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3,共9页
好恶是人心对外部存在(如名利、义)的反应,表现为情。好恶之情是气质人心与外部存在之间的气质感应,好好色、恶恶臭。从孟子开始,儒家以性释心,心动变成性动。好恶是性的活动。基于性的好恶不仅是自然的活动,而且是必然的活动。这种自... 好恶是人心对外部存在(如名利、义)的反应,表现为情。好恶之情是气质人心与外部存在之间的气质感应,好好色、恶恶臭。从孟子开始,儒家以性释心,心动变成性动。好恶是性的活动。基于性的好恶不仅是自然的活动,而且是必然的活动。这种自然而必然的好恶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基础性原理。自然的好恶仅仅确保了人的自然生存,不能体现人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人之辨与儒家人类主体性意识的形成 被引量:10
6
作者 沈顺福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4-109,共6页
天人关系是儒家思想史的中心主题。儒家天人观经历了天主人从、天人相分、天人相副、天人一体等若干阶段,最终形成了“人者天地之心”的天人观。人与天的关系,也由早期的顺天由命的关系,发展到最终的人类主导天地的关系。这种彻底翻转... 天人关系是儒家思想史的中心主题。儒家天人观经历了天主人从、天人相分、天人相副、天人一体等若干阶段,最终形成了“人者天地之心”的天人观。人与天的关系,也由早期的顺天由命的关系,发展到最终的人类主导天地的关系。这种彻底翻转的天人关系,体现了传统儒家积极主动的人类主体性意识,它的表现形式便是注重文化的儒家人文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人类主体性 天人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传统儒家的生存之“思” 被引量:1
7
作者 沈顺福 李腾飞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59,共8页
思近似于思维,是心的活动。心主要为气质之心,能够思或思维。这种气质之心的活动便是一种气质活动。这种思之活动的功能是通,即思通。思通本义是指气质感应、扩充善气。到了理学时期,思通包含着气质感应和心理会通两层内涵。其中,心理... 思近似于思维,是心的活动。心主要为气质之心,能够思或思维。这种气质之心的活动便是一种气质活动。这种思之活动的功能是通,即思通。思通本义是指气质感应、扩充善气。到了理学时期,思通包含着气质感应和心理会通两层内涵。其中,心理会通是相对的气质之心与绝对的天理的统一,这种相对与绝对的统一便是超越。在这个超越过程中,气质人心转变为超越性道心。道心是成人的基础。思是人类的本质功能,使人从生物人走向真正的人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宋明理学 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程朱理学之异同 被引量:4
8
作者 沈顺福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0-106,共7页
过去的学术界通常将程朱理学不作区分。程朱理学究竟有哪些同与异?二者的共同处在于将"理"视为某种超越于经验的、绝对的存在,它是某类事物的所以然者或自性。在程朱看来,宇宙是一个整体性存在,宇宙整体的生存之道便是天理或... 过去的学术界通常将程朱理学不作区分。程朱理学究竟有哪些同与异?二者的共同处在于将"理"视为某种超越于经验的、绝对的存在,它是某类事物的所以然者或自性。在程朱看来,宇宙是一个整体性存在,宇宙整体的生存之道便是天理或公道,这个天理或公道便是仁。这是他们的一致处。不同处在于,二程之理只有公理、天理,它不仅是宇宙之理,也是万物之理,即万物分有了同一个天理;朱熹则认为宇宙不仅有天理、公道,而且每类事物包括无生意的种类都有自己的理,世上不仅有公理,而且有不同的别理。这是二程理学所没有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程 朱熹 理一分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传统儒家意识产生的机制 被引量:2
9
作者 沈顺福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6-153,共8页
意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或思维活动的结果,类似于意识。在今人看来,意识是抽象精神思维活动的结果。中国古人却不是这么看。在古代儒家看来,意产生于心、产生于志。意是心意、志意。而古代的心指气质之心,志也是气质活动。因此,由心、... 意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或思维活动的结果,类似于意识。在今人看来,意识是抽象精神思维活动的结果。中国古人却不是这么看。在古代儒家看来,意产生于心、产生于志。意是心意、志意。而古代的心指气质之心,志也是气质活动。因此,由心、志所产生的意也是一种气质活动。也就是说,思维是气质活动。意识是气质活动的结果。这便是古代儒家意识产生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传统儒家欲望观 被引量:1
10
作者 沈顺福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61,共9页
欲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形式,生存开始于欲求。传统儒家认为欲产生于心,心是行为主体,欲是主体行为。自然的气质心产生了气质性之欲,这种气质之欲并不可靠,或善或恶。孟子、荀子以性释心,心之欲变成了性之欲。孟子从性善的角度辩护了欲的... 欲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形式,生存开始于欲求。传统儒家认为欲产生于心,心是行为主体,欲是主体行为。自然的气质心产生了气质性之欲,这种气质之欲并不可靠,或善或恶。孟子、荀子以性释心,心之欲变成了性之欲。孟子从性善的角度辩护了欲的正当性,荀子从性恶的角度揭示了欲的不好的一面。欲是普遍本性的活动,是普遍性活动。理学家通常以为欲是心的活动,但是坚持以性正心,从而最终由性决定欲的活动。这种由性最终决定的欲也是普遍性活动,谈不上意志行为或个体性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即气:《庄子》人性思想之内涵 被引量:1
11
作者 沈顺福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5-51,共7页
人性问题是《庄子》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庄子》将人性称作天性,即天然产生的存在、自然的存在。它是事物的最初存在者。这个初生之性,同时也是存在的决定者。因此,《庄子》倡导尊性、顺其自然。其所尊之性,属于善恶杂混的材质。它有... 人性问题是《庄子》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庄子》将人性称作天性,即天然产生的存在、自然的存在。它是事物的最初存在者。这个初生之性,同时也是存在的决定者。因此,《庄子》倡导尊性、顺其自然。其所尊之性,属于善恶杂混的材质。它有时等同于性命;性命表现为气。因此,性属于某种气,或者说,性含气。也可以说,性气不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人性 材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的形成——论传统儒家的二体说 被引量:1
12
作者 沈顺福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7-125,共9页
体用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形态。体即主体,用即活动,体用关系即存在主体及其活动。在儒家这里,仁爱、仁生、仁通之仁便是用,具体的行为。这种行为的主体首先是气质形体如心。自然的气质人心无法确保行为的正当性。理应运而生。理隐身... 体用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形态。体即主体,用即活动,体用关系即存在主体及其活动。在儒家这里,仁爱、仁生、仁通之仁便是用,具体的行为。这种行为的主体首先是气质形体如心。自然的气质人心无法确保行为的正当性。理应运而生。理隐身于道中。对道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明理,而且是为了心理汇通。心理汇通之后,理转变为性,成为性体。形体与性体构成了传统儒家的二体说。人的完整身份或主体应该包含三个部分,即气质形体、普遍性体,以及自主个性。三者合作才能形成完整的行为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用论 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则、规则、准则:行为原理的三种形态
13
作者 沈顺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28,170,共9页
人作为理性的行为主体,通常遵循着某种行为原理。这种行为原理有法则、规则和准则三种形态,但在汉语中,三者之间的区别常常被忽略。法则是事物存在的客观必然的联系,是自在且超越的,在儒家那里,这种超越的法则便是理。当超越的法则进入... 人作为理性的行为主体,通常遵循着某种行为原理。这种行为原理有法则、规则和准则三种形态,但在汉语中,三者之间的区别常常被忽略。法则是事物存在的客观必然的联系,是自在且超越的,在儒家那里,这种超越的法则便是理。当超越的法则进入经验世界后,它便转换为规则,广义的规则是对超越的法则的经验反映,如天道与人道。经验的规则是对超越的法则的主观形式化,具有必然性;形式化的规则在一定范围内普遍有效,且是复数的。当形式化的规则进入意志领域便获得了生机,成为行为的准则。主观的准则引导出具体行为,并隐身于行为中,成为动态行为的一部分。自主的主体选定众多规则中的一个来作为自己的唯一行为准则,而只有遵循这一行为准则的行为才是自由且合理的行为。法则与规则的不分体现了人们未能区别经验与超越之间的关系,而规则与准则的混淆则体现了人们对个体自主性的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原理 法则 规则 准则 必然性 个体自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理与普遍性超越
14
作者 沈顺福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9-125,共7页
人的自然生存产生于人心,或为气质之心,或为自然意志。这种原初的心灵往往导致自然的或私意的行为。为了将自然人的生存整合为整体,人类发明了道德规则如道。道德规则通过法则的形式规范了人的行为并由此将人类整合为一个有秩序的整体... 人的自然生存产生于人心,或为气质之心,或为自然意志。这种原初的心灵往往导致自然的或私意的行为。为了将自然人的生存整合为整体,人类发明了道德规则如道。道德规则通过法则的形式规范了人的行为并由此将人类整合为一个有秩序的整体。为了替道德规则进行辩护,理学家提供了超越之理,并据此证实了道的合法性。超越之理的出场将人的自然性转变为超越性。这种转变便是哲学中的超越。通过普遍之道与超越之理所组成的普遍存在,人类从自然人转变为道德人。这便是普遍性超越。普遍性超越最终依赖于个体性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 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与群己之辨
15
作者 沈顺福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9-57,共9页
个体人不仅是一个自然个体,具有自己的个体性,因而成为特殊的自我,而且还是属于群体中的一员。个体性确保个体的自我独特性,使自我成为自由人。反思让个体能够将个体设想自己从属于某个属,从而产生观念性整体。在这个观念性整体设想中,... 个体人不仅是一个自然个体,具有自己的个体性,因而成为特殊的自我,而且还是属于群体中的一员。个体性确保个体的自我独特性,使自我成为自由人。反思让个体能够将个体设想自己从属于某个属,从而产生观念性整体。在这个观念性整体设想中,我不再是我,而是群体之一分子,我与群体其他成员因此而融洽。融洽的秩序需要得到规则的支持。通过反思个体既可以自觉地遵循法则,也可以自愿地遵循法则。只有借助于反思而形成的自愿遵循法则行为中,个体不仅遵循规则如道德,而且也是自由的。反思让个体与群体实现和谐相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 整体 法则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阳明与传统儒家思想的终结
16
作者 沈顺福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5-123,167,共10页
天人之辨是儒家学说的主要问题。早期儒家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开辟了儒家重人间、强人文的方向,孟、荀随之。汉儒通过人副天数,将人与仁道提高到与天相近的高度。魏晋儒家倡导天人一体。宋儒在接受了天人一体观的同时,提出人与仁才是... 天人之辨是儒家学说的主要问题。早期儒家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开辟了儒家重人间、强人文的方向,孟、荀随之。汉儒通过人副天数,将人与仁道提高到与天相近的高度。魏晋儒家倡导天人一体。宋儒在接受了天人一体观的同时,提出人与仁才是天地之心、宇宙的主宰者,并从思辨哲学的角度予以论证。至此,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达到了极致。这种人类地位的极致化同时意味着人文之路尽头的到来,即传统儒家思想的终结。明末至清代思想要么照着讲,鲜有创新;要么开始转换话题,这也间接证明了儒家传统话题与思想的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之辨 万物一体 天地之心 传统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