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即本体——论中国哲学史上的气学传统
1
作者 沈顺福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4,共9页
中国哲学史上是否存在着气学一派?学术界一直有争议。针对佛学以空来虚化形体之物的世界观,张载提出变化的万物并非虚空,而是以气为其本体,作为本体的气是万物生存的终极本原。王廷相为了纠正程朱理学重理轻气的世界观,再次主张气是本... 中国哲学史上是否存在着气学一派?学术界一直有争议。针对佛学以空来虚化形体之物的世界观,张载提出变化的万物并非虚空,而是以气为其本体,作为本体的气是万物生存的终极本原。王廷相为了纠正程朱理学重理轻气的世界观,再次主张气是本体。他把气分为三类,即元气、生气(阳气、阴气),其中作为本体的元气其实是性,作为元气的性与阴阳气质结合,共同形成了合“理”的世界,其中的理出自性或元气,故元气是存在之本体。王夫之吸收了张载的气本体观和朱熹的理本体观,将前者的气之本体与后者的理之本体相结合,形成了理和气相统一的本体概念。从其将气视为主题词并以气定义本体来看,张载、王廷相、王夫之等的确可以形成气学一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学 张载 王廷相 王夫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诠释学审视中国古代易学 被引量:7
2
作者 林忠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8-73,共6页
就文本而言 ,古代易学有重文本符号和重文本意义两种倾向 ,从而导致象数易和义理易两种不同的诠释学 ;而易学诠释活动 ,汉唐清代偏重文本本意 ,宋明偏重心理创造 ;从易学诠释学承传看 ,易学诠释是以批判为特色的解构 ,惟有解构才使得易... 就文本而言 ,古代易学有重文本符号和重文本意义两种倾向 ,从而导致象数易和义理易两种不同的诠释学 ;而易学诠释活动 ,汉唐清代偏重文本本意 ,宋明偏重心理创造 ;从易学诠释学承传看 ,易学诠释是以批判为特色的解构 ,惟有解构才使得易学整合发展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诠释 文本 解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是人类对形上追问的无尽反思——以儒家生生伦理学为视角
3
作者 杨泽波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4,共9页
哲学不限于某种文化范围,而是人类对形上追问的无尽反思。从这个角度重新定义哲学意在表明,哲学的基础是人类对形上问题的追问,但又不固执于追问的具体答案,而是对这种追问永无休止的进一步思考。海德格尔之后西方哲学的发展、儒家哲学... 哲学不限于某种文化范围,而是人类对形上追问的无尽反思。从这个角度重新定义哲学意在表明,哲学的基础是人类对形上问题的追问,但又不固执于追问的具体答案,而是对这种追问永无休止的进一步思考。海德格尔之后西方哲学的发展、儒家哲学目前正在发生的“生生转向”,足以说明这一哲学新定义的合理性。如此理解哲学,对于驱散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迷雾,理顺宗教与哲学的关系,破除哲学终结的怪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形上 生生 儒家生生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思维还是生存?--论中国传统哲学中“思”的概念 被引量:3
4
作者 沈顺福 赵玫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35,191,共9页
"思"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术语。在古汉语中,"思"的本义是心脏(心)的活动。在古人看来,心或心脏不仅能为生存提供动力,而且具有思维的功能。这意味着心的活动具有两个维度,即生存与思维。从生存的角度来说,心的活动是... "思"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术语。在古汉语中,"思"的本义是心脏(心)的活动。在古人看来,心或心脏不仅能为生存提供动力,而且具有思维的功能。这意味着心的活动具有两个维度,即生存与思维。从生存的角度来说,心的活动是情绪性活动;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心的活动是理智化活动。也就是说,"思"首先指情绪性活动,其次才是理智性行为。这和现代思维的内涵大相径庭,我们常常将"思"等同于思维,这并不科学。思的双重内涵及二者间的关系揭示了理性思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 思维 情绪化行为 贯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认即反思 被引量:1
5
作者 沈顺福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9,共9页
体认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主要是指由心灵自身所发动的、面对自身的活动。这种对自身的心灵活动便是现代哲学的反思。体认既是对天理的体合、实现心理合一,也是让本性澄明。理学家认为,自然的浊气遮蔽了天生的本性,而体认便是心灵... 体认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主要是指由心灵自身所发动的、面对自身的活动。这种对自身的心灵活动便是现代哲学的反思。体认既是对天理的体合、实现心理合一,也是让本性澄明。理学家认为,自然的浊气遮蔽了天生的本性,而体认便是心灵对气质浑浊的心灵的活动,通过纯洁气质,让性澄明。心理合一也是本性澄明——理即性;对本性的觉察也是对自身身份的觉悟,形成主体——性即体。对性的认可便是对理的接受与遵循;体认天理的活动便是合“理”的超越性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认 反思 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传统儒家知识论的两个立场
6
作者 沈顺福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4,共10页
传统儒家对认识和知识的认识大约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古典时期,一个是理学时期。在古典时期,儒家通常不分认知活动与认知结果即知识,认知混淆于知识。其表现在某些认知活动的词如知、识、觉等,既可以表示认知活动,也可以指称认识观念。... 传统儒家对认识和知识的认识大约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古典时期,一个是理学时期。在古典时期,儒家通常不分认知活动与认知结果即知识,认知混淆于知识。其表现在某些认知活动的词如知、识、觉等,既可以表示认知活动,也可以指称认识观念。从认知活动走向认知观念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古人并没有注意到其间的转折。这便是自然的立场。直到宋明时期,理学家开始关注其间的转折。他们以两种知来分别作为认知活动的知与作为认知观念的知,前者为德性之知、真知、良知,后者为见闻之知、常知等。其中,作为知识的知来源于作为认知活动的知。事实上,知识不仅来源于认知活动,而且是对其的形式化或改造。将知识视为活动便是一种哲学的立场。二者的区别与统一形成超越知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真知 常知 知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传统儒家二元认知模式
7
作者 沈顺福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5,255,共13页
传统儒家的认识分为两类,即具体认识和普遍认识,其中具体认识指心借助于感官而完成的、对外物的认识,普遍认识则是心对于普遍存在即道的直接认识。具体认识乃是一种心(含官)物关系,普遍认识则是心道(含理)关系。在心物关系和心道关系中,... 传统儒家的认识分为两类,即具体认识和普遍认识,其中具体认识指心借助于感官而完成的、对外物的认识,普遍认识则是心对于普遍存在即道的直接认识。具体认识乃是一种心(含官)物关系,普遍认识则是心道(含理)关系。在心物关系和心道关系中,心(含官)是认知主体,物或道是认知对象,认识乃是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的二元关系式。在认知主体中,作为认知主体部分的感官的活动是自然的,作为认知主体或部分的心的活动也是自然的。心官构成的认知主体所产生的认知活动具有自然性。自然性活动,从现代哲学的角度来说,便是经验,所形成的认识便是经验知识。经验知识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是私意的。传统儒家所理解的知识属于经验知识,具有私意性,区别于具有公共性的科学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做好“常人”再去做“超人”——儒家生生伦理学的一种生活态度
8
作者 杨泽波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7-153,共7页
在海德格尔学理中,“常人”是一个负面概念,人应该突破这种状态,追求本真的存在,而这种本真的存在,大致相当于尼采的“超人”。儒家生生伦理学则认为,“常人”首先是正面意义的,成德成善首要的任务是做好“常人”。当然,“常人”在发展... 在海德格尔学理中,“常人”是一个负面概念,人应该突破这种状态,追求本真的存在,而这种本真的存在,大致相当于尼采的“超人”。儒家生生伦理学则认为,“常人”首先是正面意义的,成德成善首要的任务是做好“常人”。当然,“常人”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偏差,必须对其加以反思和调整,由“常人”上升到“超人”。但这一步工作并非像存在主义说的那样只要大胆选择、勇于负责就万事大吉了,应当在“第二良心”的指导下以行权的方式展开,既出于良好的动机,又充分预估其后果,不可随意而行,各行其是,否则必然会导致社会的严重混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生生伦理学 存在主义 常人 超人 第二良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古经治国理念探微
9
作者 林忠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33,共8页
《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但其中蕴含殷周时期的各种礼仪制度。《周易》卜筮活动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也被视为一部可应用于国家治理的政治典籍。虽然《周易》文辞无法完整地呈现当时的治国理念,也不能还原当时如何运用这些理念... 《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但其中蕴含殷周时期的各种礼仪制度。《周易》卜筮活动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也被视为一部可应用于国家治理的政治典籍。虽然《周易》文辞无法完整地呈现当时的治国理念,也不能还原当时如何运用这些理念和典章制度治理国家,但是,透过卜筮文辞中的零星话语,仍然可以窥见殷周时期神道、观民、道德感化、刑法等治国理念及其在后世实践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这些治国理念是儒家礼制思想的源头,对于早期儒家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其中所蕴含的与礼相关的“德治”与“法治”等理念,对于推动当下建构和谐、有序、文明的社会与新时代法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卜筮 礼制 德治 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朱熹易哲学中的“生生”与仁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克宾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4-118,共5页
"生生"是易学的基本宇宙情怀,也是儒学生命哲学的理论基调,它在理学宇宙形上学和心性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复卦是理解大易生生之德的切入点和关键。朱熹在继承前贤的基础上,深化了复卦所蕴示的阴阳消息之道,将... "生生"是易学的基本宇宙情怀,也是儒学生命哲学的理论基调,它在理学宇宙形上学和心性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复卦是理解大易生生之德的切入点和关键。朱熹在继承前贤的基础上,深化了复卦所蕴示的阴阳消息之道,将天地生物之心普遍化,并揭示了阳善阴恶观念下的心性修养之道,将天地之生理落实于心性功夫之中。尤有进者,朱熹又将仁与天地生物之心相结合,构建起生—仁—理三者的一体互融,仁既是天地生生之理,又是人之本心,实现了天人之间存在与价值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地之心 生生 本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天人之学与《易纬》的“身体哲学”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忠军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0-115,共6页
汉代流行的天人之学是以阴阳灾异为内容的、可感可证天人感应体系。同时,汉代还有一种更为复杂的天人之学。它是以太一(太极)神为主宰,以十二月为纲目,运用当时多学科知识编织起来的对称而共存的天人之宇宙图式。迎合汉代天人之学,《易... 汉代流行的天人之学是以阴阳灾异为内容的、可感可证天人感应体系。同时,汉代还有一种更为复杂的天人之学。它是以太一(太极)神为主宰,以十二月为纲目,运用当时多学科知识编织起来的对称而共存的天人之宇宙图式。迎合汉代天人之学,《易纬》大量吸收了当时天文、历法、生物、中医等自然科学知识,重构一种具有易学特色的天人之学。在这个体系中,人体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其功能、德性、行为及安恙与整个自然世界紧密相连,再次凸显人体在世界万物中的地位。此时身体不再是人体器官的简单合体,而是活生生整体宇宙的显现。《易纬》对于人体疾病发生与防治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防病治病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感应 《易纬》 卦气 身体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易学传承、创新和重建及其现实意义——以《易传》为视角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忠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7-44,共8页
《易传》提出“观象玩辞”和“立象尽意”两种易学解释方法,基于这两种不同的解释形式而生发出汉易与宋易的解释模式,实现了易学传承与创新。《易传》以圣人“观象制器”的事实印证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将这种“观象制器”思路落实到易学... 《易传》提出“观象玩辞”和“立象尽意”两种易学解释方法,基于这两种不同的解释形式而生发出汉易与宋易的解释模式,实现了易学传承与创新。《易传》以圣人“观象制器”的事实印证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将这种“观象制器”思路落实到易学上,阐明儒家易学是秉承易学传统、通过创造性的解释而形成的。即秉承巫史卜筮易学传统,以德性为易学旨归,借鉴与融合儒道两家的理论,通过创造性的解释,实现了易学话语转换,从而完成了从卜筮到德性、从象数到义理、从天道到人道的易学体系重建。《易传》新易学体系的建构,对于今天易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易学研究当从易学经典出发,借助于传统的象数训诂兼义理等方法,重新解读易学经典和已有研究成果,以客观再现易学文本固有之意为导向。然后在此基础上,以道器关系为出发点,借鉴当代哲学思维方法和学术文化成果及科技知识,促进传统的易学与现代知识深度融合,重建贯通古今中外思想的、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息息相关的、新的易学文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传》 传承 创新 易学重建 现实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明朱子之学的蔡清易学观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原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3-48,共6页
蔡清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易学家,《易经蒙引》为其代表作。蔡清通过解读朱熹《本义》,提出了"三易"之说,认为易有三易,有天地之易、吾身之易、《易》书之易。三易皆为一阴一阳,贯穿着变化之理。天地之易与吾身之易是先天客... 蔡清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易学家,《易经蒙引》为其代表作。蔡清通过解读朱熹《本义》,提出了"三易"之说,认为易有三易,有天地之易、吾身之易、《易》书之易。三易皆为一阴一阳,贯穿着变化之理。天地之易与吾身之易是先天客观之易,而《易》书之易则是后天圣人之易。《易》书模写天地之易和吾身之易,"是天地人身之易之影子"。《易》书有至微之理和至著之象,象寓于理中,理寓于象中,至著之象与至微之理融为一体。蔡清接受朱子易为卜筮之书的观点,但却淡化其卜筮作用,主张道义配祸福。蔡清的易学观不是简单的叙述朱子易学,而是依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发展和超越了朱子之学,成为当时朱子易学研究的重镇。蔡清的易学观在明代乃至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清 易学观 发展 朱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纬》卦气理论的哲学形上诉求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玉建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69-73,129,共5页
诞生于两汉之际的《易纬》,对西汉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官方主流易学亦即以卦气说为核心的象数易学,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刻的理论整合与开新,在汉代易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易纬》最大的贡献在于其从宇宙论高度而对汉代象数易学的核... 诞生于两汉之际的《易纬》,对西汉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官方主流易学亦即以卦气说为核心的象数易学,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刻的理论整合与开新,在汉代易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易纬》最大的贡献在于其从宇宙论高度而对汉代象数易学的核心内容亦即卦气理论所作的哲学形上诉求及理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纬》 卦气理论 形上诉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儒家“生生”理念的机体性
15
作者 李承贵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8,共8页
在儒家思想中,“生生”即创造生命,而创造生命者是生命自己,所以“生生”即自生。在儒家看来,万物所以生源于“性”,而“性”是多种元素交合互动之果,多种元素的交合互动意味着“生生”的机体性,而“生生”的机体性由生机性、一体性和... 在儒家思想中,“生生”即创造生命,而创造生命者是生命自己,所以“生生”即自生。在儒家看来,万物所以生源于“性”,而“性”是多种元素交合互动之果,多种元素的交合互动意味着“生生”的机体性,而“生生”的机体性由生机性、一体性和贯通性具体呈现。生机性是指“生生”充满活力、生意盎然和自我调适,一体性是指“生生”内在关联性、基础的唯一性和元素相互依赖性,贯通性是指时间性前后贯通、空间性左右贯通、生生之内在贯通。因此,机体性说明“生生”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这个有机整体是彼此关联、刚健活跃、贯通无碍、充满生机的。质言之,机体性是儒家“生生”理念基本特性,这个基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华文明统一性的义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生生 机体性 中华文明统一性 机体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16
作者 李秋丽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1-151,共1页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易学 儒学 中国古代哲学 管理委员会 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 专家学者 青岛市 风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加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
17
作者 刘大钧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7-7,共1页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令人欣慰。然而,在实际工作与社会调研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有社会的原因,也和高校自身有着直接关系。因此,笔者对于下一步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素质教育 高校 教育改革 社会调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化体用论视域下的张载哲学 被引量:6
18
作者 翟奎凤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24,共8页
体用论是张载哲学体系最为重要的方法论。张载的体用论思想具体展现为神化论,“一故神,两故化”,“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这种神体、化用的思想,可以说是张载哲学的总纲领。从神... 体用论是张载哲学体系最为重要的方法论。张载的体用论思想具体展现为神化论,“一故神,两故化”,“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这种神体、化用的思想,可以说是张载哲学的总纲领。从神化体用论来看,张载思想中长期争论的虚、气关系问题也能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虚气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体用关系,虚相当于神、气为化用。这种体用神化论,与玄学的有无论、佛学的色空论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儒家体用论的生生活力。“神化为天之良能”,但人可以“穷神知化”“存神过化”,因此,神化论在张载思想中也体现了本体论和工夫论的合一。导源于《易传》的神化论,经张载、王夫之的发扬光大,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独特的神化派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用 神化 虚气 佛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自然生化”之视域到“易学消息”之视域--论张惠言“太极”观矛盾两面向之统一 被引量:1
19
作者 苏建强 于洋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1-158,共8页
张惠言以"消息"说总概虞氏易学之体系。其"消息"说的本源和动力皆为"太极"。他对"太极"之诠解,一方面立足于自然万物生化之视域,以传统之"元气"论来诠释太极,太极则为自然天地生化... 张惠言以"消息"说总概虞氏易学之体系。其"消息"说的本源和动力皆为"太极"。他对"太极"之诠解,一方面立足于自然万物生化之视域,以传统之"元气"论来诠释太极,太极则为自然天地生化之本源;另一方面则立足于易学之视域,诠太极为"乾元",太极则为六十四卦之本源。最后他将自然之元气和易学之乾元综合起来,提出"乾元之气",以此贯通其"消息"说之始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惠言 太极 消息说 元气 乾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周易》哲学思维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新根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4-75,共2页
笔者认为,<周易>卦爻符号和文辞内含整体性原则、变易思想、互补观念、均衡方法. 一、整体性原则 <周易>作者认为,天地产生万物和人,万物和人与天地共处于一体,有着相同的属性和相同的结构.
关键词 《周易》 哲学思维 卦爻符号 乾坤 阴阳学说 卦辞 筮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