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世界文学”的同与异及中国的境遇
                    被引量:3
            
- 1
- 
                
            
- 
                
                            作者
                                亚思明
                
            
- 
                    机构
                    
                            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9-145,167,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13&ZD122)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世界文学"源自歌德近二百年前的文学设想,存在着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结构性矛盾,同时也呈现出一种反乌托邦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这一概念不断为后世学者所解读、分析和阐发。对于中国而言,自"五四"时代开始,知识分子就在为汉语语言文学融入世界文学的流通体系作着开创性的努力。直至高行健、莫言相继问鼎诺贝尔文学奖,西方文化霸权以及世界文学空间内部的不平等关系并未得到显著改变。为了摆脱全球文化产业链的低端地位,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复兴,中国一方面应该避免创作及研究上的"自我他者化";另一方面也应警惕全球市场驱动下的同质主义的文学倾向,努力确立"汉语语言文化"为"世界文学"的特别媒介。唯此,中国才能从"世界文学"中获利,重建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
                        
                    
            
- 
                    关键词
                    
                            世界文学
                            世界诗歌
                            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
                            高行健
                    
                
-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