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9篇文章
< 1 2 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媒态化身体的空间转换——文学文本中“异质文化”现象的传播学解读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怡 刘敬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6-109,共4页
作为现代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这两种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关系发生其中的地理生活空间,在超越性层面上,对置身其中的主体在"身份"归属意义上发生鉴别作用。而在异质文化冲突语境中进行的"身体行为",则因为促使了异... 作为现代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这两种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关系发生其中的地理生活空间,在超越性层面上,对置身其中的主体在"身份"归属意义上发生鉴别作用。而在异质文化冲突语境中进行的"身体行为",则因为促使了异质文化中固有的尺度和规范的变更,而具有了媒介化的作用,也就是"媒态化身体"的产生。这种现象典型地发生在"右派文学"和"知青文学"中,因此,本文拟以"传播学"视角个案解读这两种文学文本中的"异质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文化 空间转换 媒态化身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反思
2
作者 倪万 郑丽丽 郑训佐 《当代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9-60,共2页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变革和文化观念的变迁,新闻传播学研究生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研究方向也不断地调整和演变,这主要体现为由纯学术追求的单一化培养和向更加符合学科和社会要求的多元化发展。但以历史的视角审视这一历程,这种多元化...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变革和文化观念的变迁,新闻传播学研究生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研究方向也不断地调整和演变,这主要体现为由纯学术追求的单一化培养和向更加符合学科和社会要求的多元化发展。但以历史的视角审视这一历程,这种多元化发展还存在着学位类型单一,人才培养边界模糊,轻理论、重应用等现实问题,需要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生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秉持开拓创新精神的同时,尊重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 研究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章之盛,穷于天监”说与刘咸炘的文学观念
3
作者 伏煦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4-161,共8页
在刘咸炘的文学史叙述中,东汉至梁初的经说、史传、子家与告语诸多文类,文质彬彬而不分骈散,呈现出一种理想的风格与体式,并且优于过度重视文采和俪辞的梁季至中唐之文,与过于质朴且骈散分途的中唐以降之文。此论概括为“文章之盛,穷于... 在刘咸炘的文学史叙述中,东汉至梁初的经说、史传、子家与告语诸多文类,文质彬彬而不分骈散,呈现出一种理想的风格与体式,并且优于过度重视文采和俪辞的梁季至中唐之文,与过于质朴且骈散分途的中唐以降之文。此论概括为“文章之盛,穷于天监”之说,其说的理论资源远绍六朝初唐的文质论,近承嘉道以来骈散合一之说。在辨析中国传统旧说、章太炎、阮元、西方学说四种不同的文学观念的基础上,刘咸炘提出兼备体性与艺术者为“文”,讲求体性与艺术者为“文学”。虽然直接引自章太炎《国故论衡·论式》“文学之业,穷于天监”,但刘咸炘赋予此说更完整的背景叙述和理论内涵,将“文学”替换为“文章”,亦是其有意识地分开定义“文”与“文学”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监 辞派 文质 骈散 文学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以笔为文”说与贯通四部的文学观念
4
作者 伏煦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75,共8页
刘师培《论文杂记》第一则提出的“以笔为文”说,反对源于经史子三部、形式上单行散体的“古文”为“文”,坚称其为六朝的“笔”体,其逻辑基点在于以六朝“文笔”之辨的概念衡量唐宋以降的古文。“以笔为文”说的实质是刘师培上承阮元之... 刘师培《论文杂记》第一则提出的“以笔为文”说,反对源于经史子三部、形式上单行散体的“古文”为“文”,坚称其为六朝的“笔”体,其逻辑基点在于以六朝“文笔”之辨的概念衡量唐宋以降的古文。“以笔为文”说的实质是刘师培上承阮元之说,将古文排除于“文”的畛域之外,但其说针对将经史子三部视作古文的文学批评传统,无法切断韵语俪辞之“文”与六经、诸子的源流关系,故而“以笔为文”说存在无法弥合的理论罅隙。反思“以笔为文”说的最终旨归于贯通四部的文学观念:一方面是建立以六艺子史为源,而后世文集文体为流的文学统绪,如章学诚从历时性的视角建构的“六艺”—“战国之文”(子史)—“后世之文”(文集)体系;另一方面则是构建一个兼容四部而又打破四部分类法的桎梏,以文体形式和功能为本位的文学分类体系,如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三门十一类与章太炎《文学论略》的“二分法”,以此实现文学观念上的贯通四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师培 “文笔”之辨 文学统绪 分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南王升仙说的文本新变与文学塑造
5
作者 徐昌盛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0,共8页
淮南王刘安从史书中的叛王形象演变成得道升仙的神仙形象,这与他招致方士编有长生不老的秘书有关。魏晋时期,随着道教的兴起与发展,淮南王升仙说也日渐从儒言俗说进化成神奇曲折的故事。及至东晋,刘安招致的八公也从术士进化到神仙。刘... 淮南王刘安从史书中的叛王形象演变成得道升仙的神仙形象,这与他招致方士编有长生不老的秘书有关。魏晋时期,随着道教的兴起与发展,淮南王升仙说也日渐从儒言俗说进化成神奇曲折的故事。及至东晋,刘安招致的八公也从术士进化到神仙。刘安随八公升仙后,形象遭遇祛魅化演绎,即因他傲慢得罪了主事者而被贬谪去守天厕,后来成为仅能长生的散仙人。淮南王升仙说在文人的巧思妙笔下,成为多种艺术形态的表现对象,不仅丰富了诗文表达的意象题材,而且开辟了独特的审美意境。淮南王升仙故事与西王母仙降故事等,呈现了早期传说向小说发展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王升仙说 文本新变 文学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学修养课对大学语文的创新与改革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小舒 龙世立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7年第3期26-27,29,共3页
传统文学修养课程的定位是大学生的人格素质培养和人文精神熏陶。其教学目的不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虽然它也兼有这方面的内容,但仅属于辅助性的元素。传统文学修养也不是一般泛泛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而是从大学生人格成... 传统文学修养课程的定位是大学生的人格素质培养和人文精神熏陶。其教学目的不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虽然它也兼有这方面的内容,但仅属于辅助性的元素。传统文学修养也不是一般泛泛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而是从大学生人格成长这个具体、明确的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实施的人格教育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学修养 人格教育 古今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厅堂说唱与汉乐府艺术特质探析——兼论古代文学传播方式对文本的制约和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廖群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39,共7页
从汉画像石和有关文献材料分析来看,厅堂说唱是汉乐府重要的传播方式,这导致了诗歌由抒情言志向娱宾乐主功能的转化。汉乐府的叙事再现性、戏剧表演性以及世俗生活化正与此有直接关系。对不同时代不同文体和文学样式特有传播方式的考察... 从汉画像石和有关文献材料分析来看,厅堂说唱是汉乐府重要的传播方式,这导致了诗歌由抒情言志向娱宾乐主功能的转化。汉乐府的叙事再现性、戏剧表演性以及世俗生活化正与此有直接关系。对不同时代不同文体和文学样式特有传播方式的考察,也应该是古代文学研究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厅堂 说唱 汉乐府 艺术特质 传播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精神交往: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与传播学的重构 被引量:22
8
作者 李欣人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9-23,共5页
在新媒体技术变革的引领下,当代传播学也面临着主题的转换和形态的转变。传播学传统理论视野的缺陷,要求我们从科学主义的对立面对传播做出全新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观是建立在其独特的精神交往理论基础上的。交往视野下的现代传播... 在新媒体技术变革的引领下,当代传播学也面临着主题的转换和形态的转变。传播学传统理论视野的缺陷,要求我们从科学主义的对立面对传播做出全新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观是建立在其独特的精神交往理论基础上的。交往视野下的现代传播观,蕴涵着交互平等观念的价值预设,强调传播对人的发展价值。这种传播观理应体现在传播学基础理论的建构中,而且势必会在传统理论中掀起一场思想的革命,使传播活动的价值意义得以充分地凸显。交往理论在对传播的内涵、要素、结构、动因、机制等问题的探究上,都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对于我们深化传播学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从本体论高度和价值层面对传播学的所有领域提供普遍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交往 传播学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传播学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冯炜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0-43,共4页
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主体间性与交往理性的观念对当今传播学的影响日益凸显。其主体际相互作用的观点,超越了既有的传播模式论,比通行的传受关系研究、媒介研究和传播效果研究更能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特征;其生活世界和交往范式... 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主体间性与交往理性的观念对当今传播学的影响日益凸显。其主体际相互作用的观点,超越了既有的传播模式论,比通行的传受关系研究、媒介研究和传播效果研究更能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特征;其生活世界和交往范式理论,更有利于说明传播中语境的作用和意义的形成机制;并且,可以从全新的角度认识大众媒介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络日益普及的条件下,多极主体交互传通的效果之构成和舆论之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主体间性 交往行为 传播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学人学视角新论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欣人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3-115,共3页
关键词 传播学 社会科学家 自然科学 新论 视角 人学 人文主义精神 学科定位 系统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期刊——延安文学的重要传播方式
11
作者 朱秀清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44,共3页
文学期刊承担着文学的组织、发表和引导重任,直接影响文学内容、题材、体裁和风格的形成,并制造和引导着具有时代性和社会陛的文学思潮。本雅明认为,“日常的文学生活是以期刊为中心开展的”;朱光潜也强调,“在现代中国,一个有势... 文学期刊承担着文学的组织、发表和引导重任,直接影响文学内容、题材、体裁和风格的形成,并制造和引导着具有时代性和社会陛的文学思潮。本雅明认为,“日常的文学生活是以期刊为中心开展的”;朱光潜也强调,“在现代中国,一个有势力的文学刊物比一个大学的影响还要更广大,更深长”,他们均突出了文学期刊之于文学的重要性。讨论延安文学特质,分析延安文学传播的历史隋形,延安当时的文学期刊是无法绕开的解码工具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学 文学期刊 传播方式 文学内容 文学思潮 现代中国 文学刊物 文学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全面发展与传播学的创新
12
作者 李欣人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44-47,共4页
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来看,传播学理应确立起科学与价值的双重维度;进一步超越经验学派的研究范式,成为一门具有解放性的学科,并从而恢复传播学的人文属性和价值属性。传播学的马克思主义化是保证传播学价值之维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 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来看,传播学理应确立起科学与价值的双重维度;进一步超越经验学派的研究范式,成为一门具有解放性的学科,并从而恢复传播学的人文属性和价值属性。传播学的马克思主义化是保证传播学价值之维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回归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从本体论高度深入理解传播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思考传播学的元问题和元理论,从更高、更深刻的层次反思传播学基础理论,推动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传播学体系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 本土化 科学性 价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质化、标准化与政治化:“四维控制模式”下的延安文学传播
13
作者 朱秀清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181-185,共5页
意识形态全面控制着延安文学的传播系统、传播模式,使其传播形态具有了历史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体现在控制文学传播的"四维控制模式",即传者的均质同构、受众的标准化阅读与服务工农兵价值旨归、媒体的权力化组织与讯息即文体... 意识形态全面控制着延安文学的传播系统、传播模式,使其传播形态具有了历史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体现在控制文学传播的"四维控制模式",即传者的均质同构、受众的标准化阅读与服务工农兵价值旨归、媒体的权力化组织与讯息即文体和内容的政治表达。延安文学出现这种四维控制模式的传播理念和实践,在当时的社会进程中是必然的,而且对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具有巨大的凝聚作用。文章认为文学传播往往需要依赖体制力量或系统化,传播的主体定位、内容及主旨等要素,在本质上是由社会需要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学 传播模式 政治意识形态 四维控制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同文馆到北京大学:近代中国“Peking University”概念考论
14
作者 宋雪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5-207,共13页
从晚清到民国,“Peking University”的指称对象先后包括京师同文馆、汇文书院、京师大学堂、私立燕京大学和国立北京大学五所驻京高等教育机构,其中既有国立最高学府,也有私立教会学校。虽然部分属于非正式名称,但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 从晚清到民国,“Peking University”的指称对象先后包括京师同文馆、汇文书院、京师大学堂、私立燕京大学和国立北京大学五所驻京高等教育机构,其中既有国立最高学府,也有私立教会学校。虽然部分属于非正式名称,但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语言概念的重叠带来话语表达中的歧义,同时也投射出多元复杂的历史图景。依据档案、报刊、辞书、回忆录等材料,返回历史现场,梳理近代中国“Peking University”概念的生成和流变,从中考察新式教育的引入、中西观念的互动及文化空间的形成,有助于探求译名背后的知识建构、教育转型与社会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king University 同文馆 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 燕京大学 概念史 教育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期初期文学座谈会的基本形态及其意义——以《文艺报》和《文艺情况》(1979—1985)为中心
15
作者 丛新强 毛金灿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125,共7页
作为一种日常性和普遍性的文学交流活动,文学座谈会在新时期文学的复苏和繁荣中起到重要作用。在1979年到1985年,作为权威的文艺理论阵地的《文艺报》及其内部刊物《文艺情况》刊载了大量的、详细的文学座谈会的会议记录。其中的文学性... 作为一种日常性和普遍性的文学交流活动,文学座谈会在新时期文学的复苏和繁荣中起到重要作用。在1979年到1985年,作为权威的文艺理论阵地的《文艺报》及其内部刊物《文艺情况》刊载了大量的、详细的文学座谈会的会议记录。其中的文学性问题座谈会,促进了当代文学“人性”传统的复归,开拓了对文学功能的认识;题材/作品座谈会促进了新时期文学中农村题材和改革题材的繁荣发展,有利于新的文学现象和作品的产生;文学理论批评座谈会集合了新的批评家队伍和作家队伍,对文学思潮的演进和更新产生了积极影响。新时期初期的文学座谈会发扬文艺民主精神,成为“双百”方针和创作自由、评论自由的集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文学性问题座谈会 题材/作品座谈会 文学理论批评座谈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大学生人格状况及对文学修养期待的调查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丽华 戴友夫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7年第9期21-25,共5页
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大学生的人格状况,了解大学生在人格完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心理等角度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明确传统文学修养课的教学目标,加强课程的针对性。以学生的期待为基础,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式方法,充分发... 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大学生的人格状况,了解大学生在人格完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心理等角度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明确传统文学修养课的教学目标,加强课程的针对性。以学生的期待为基础,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文学在人格培养中的教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人格 传统文学修养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传播媒介的静态含义及动态交互式结构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晓洁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3-156,共4页
文学与媒介的关系是文艺学研究的学科增长点,也是文学与传播学交叉融合的突破口。引入媒介的维度使文学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存在,把文学从线性循环的二维平面结构提升为三维立体式的交互结构。从静态分析来看,文学传播媒介并非单一的、... 文学与媒介的关系是文艺学研究的学科增长点,也是文学与传播学交叉融合的突破口。引入媒介的维度使文学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存在,把文学从线性循环的二维平面结构提升为三维立体式的交互结构。从静态分析来看,文学传播媒介并非单一的、固定的所指,表现为符号媒介和物质媒介的统一。从动态分析来看,媒介是文学传播活动中的能动性因素,在文学创作、文学流通、文学接受三个环节中通过媒介化过程建构交互式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传播 符号 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三十年代先锋文学思潮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18
作者 周宁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7年第1期180-182,共3页
左翼文学思潮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无疑是“一战”前后最流行的、最前卫的先锋文学思潮,就像战后出现的机械生活--车流灯影、广告牌、鸡尾酒、电影、咖啡馆等现代人热衷享受的一切新事物一样,左翼文学思潮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出现带给人... 左翼文学思潮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无疑是“一战”前后最流行的、最前卫的先锋文学思潮,就像战后出现的机械生活--车流灯影、广告牌、鸡尾酒、电影、咖啡馆等现代人热衷享受的一切新事物一样,左翼文学思潮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出现带给人们认识上和情感上的冲击也是难以描述的。在三十年代的文学思潮中,左翼文学思潮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都是作为先锋文学思潮引进中国的,共同促进了三十年代中国新文学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文学思潮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絮语、生活伦理与共属性精神道德——《雪山大地》及新世纪文学的美学原则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坤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99,共7页
作为“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与“文学攀登计划”的双选作品,杨志军的茅奖获奖长篇小说《雪山大地》以其汉化方言的独特“絮语”式写作,描绘了雪域高原半个世纪的社会生活变迁史。其中,美德人物的塑造、改造家园的漫长工程以及新的生活伦... 作为“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与“文学攀登计划”的双选作品,杨志军的茅奖获奖长篇小说《雪山大地》以其汉化方言的独特“絮语”式写作,描绘了雪域高原半个世纪的社会生活变迁史。其中,美德人物的塑造、改造家园的漫长工程以及新的生活伦理的主张,使文本恢复了恩格斯所提倡的文学鼓舞人的社会功能。并在共属性精神道德的建构中,探索了现实主义的多样性,为新世纪文学的美学原则提供了创作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志军 《雪山大地》 絮语 生活伦理 精神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理、事、情”:四部之文与文学分类体系的建构 被引量:1
20
作者 伏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41,共8页
以“理、事、情”为核心的三分法和与之对应的文学表达方式,即议论、叙事、抒情,作为文学在内容上的分类标准,与包括六经、子史与后世各体文章在内的四部之文,共同建构了一个多层次的文体分类体系。在古文理论的视域内,“理、事、情”... 以“理、事、情”为核心的三分法和与之对应的文学表达方式,即议论、叙事、抒情,作为文学在内容上的分类标准,与包括六经、子史与后世各体文章在内的四部之文,共同建构了一个多层次的文体分类体系。在古文理论的视域内,“理、事、情”三分法也存在着“变体”:强调“子史”的并立即议论与叙事的二元对立以及在乾嘉汉学的时代背景下,考据作为新的要素进入这一体系。诗歌既可能兼包“理、事、情”三者,又在整个文学分类体系中作为抒情文类的代表与“情”对应,故而诗歌与“理、事、情”具有双重关系,而加入以古文为主的这一分类体系,既符合诗歌源于六艺之一的学术史事实,亦有利于丰富这一体系的理论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 子史 考据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