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媒态化身体的空间转换——文学文本中“异质文化”现象的传播学解读 |
周怡
刘敬华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
2
|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反思 |
倪万
郑丽丽
郑训佐
|
《当代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
3
|
“文章之盛,穷于天监”说与刘咸炘的文学观念 |
伏煦
|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4
|
论“以笔为文”说与贯通四部的文学观念 |
伏煦
|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5
|
淮南王升仙说的文本新变与文学塑造 |
徐昌盛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6
|
传统文学修养课对大学语文的创新与改革 |
王小舒
龙世立
|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
2007 |
10
|
|
|
7
|
厅堂说唱与汉乐府艺术特质探析——兼论古代文学传播方式对文本的制约和影响 |
廖群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6
|
|
|
8
|
再论精神交往: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与传播学的重构 |
李欣人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2
|
|
|
9
|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传播学的影响 |
冯炜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2 |
6
|
|
|
10
|
传播学人学视角新论 |
李欣人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
11
|
期刊——延安文学的重要传播方式 |
朱秀清
|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
12
|
人的全面发展与传播学的创新 |
李欣人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
13
|
均质化、标准化与政治化:“四维控制模式”下的延安文学传播 |
朱秀清
|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3 |
0 |
|
|
14
|
从同文馆到北京大学:近代中国“Peking University”概念考论 |
宋雪
|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
15
|
论新时期初期文学座谈会的基本形态及其意义——以《文艺报》和《文艺情况》(1979—1985)为中心 |
丛新强
毛金灿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
16
|
关于大学生人格状况及对文学修养期待的调查 |
孙丽华
戴友夫
|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
2007 |
1
|
|
|
17
|
文学传播媒介的静态含义及动态交互式结构 |
陈晓洁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
18
|
论三十年代先锋文学思潮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
周宁
|
《社会科学家》
CSSCI
|
2007 |
0 |
|
|
19
|
絮语、生活伦理与共属性精神道德——《雪山大地》及新世纪文学的美学原则 |
赵坤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3
|
|
|
20
|
论“理、事、情”:四部之文与文学分类体系的建构 |
伏煦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