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下腰椎侧方入路行第五腰椎病变椎体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术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先泉 张进禄 +3 位作者 高聿同 仲江波 周东生 左文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621-623,共3页
目的 :探 讨经 下 腰椎 侧方 入 路行 L5 椎 体 切除 及前 路 脊柱 稳定 性 重建 的可 行 性。 方法 :设 计 并应 用 经下腰椎 侧 方入 路 行 L5 椎 体切 除 、植 骨 、钢板 内 固 定 的方 法 治 疗 2 例 患 者 ,1 为 椎 管 内神 经 鞘 ... 目的 :探 讨经 下 腰椎 侧方 入 路行 L5 椎 体 切除 及前 路 脊柱 稳定 性 重建 的可 行 性。 方法 :设 计 并应 用 经下腰椎 侧 方入 路 行 L5 椎 体切 除 、植 骨 、钢板 内 固 定 的方 法 治 疗 2 例 患 者 ,1 为 椎 管 内神 经 鞘 瘤 ,另 1 为乳 腺 癌 L5椎体 转移 。结果 : 例 患者 术 后分 别获 得 个 月和 2 4 5 个月 随访 , 线 片均 显 示钢 板和 螺 钉位 置良 好 ,植 骨已 经融 X合,均 能 下地 行走 。结 论:通过 下 腰椎 侧方 入 路行 L5 椎 体 切除 、植 骨、钢板 内固 定 术是 处理 L5 椎体 病 变的 一种较合 理的 方 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方入路 下腰椎 胸腰椎前路钢板 脊柱固定术 脊柱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40
2
作者 宋玉芝 董业利 +1 位作者 鲁劲松 赖建君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15期9-11,15,共4页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收治的9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7例。观察组患者入院即按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收治的9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7例。观察组患者入院即按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方式护理。两组患者出院前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焦虑、抑郁、恐惧、人际敏感方面的评分低于对照组,而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能降低老年股骨颈骨折住院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提高住院患者的满意度,有效促进疾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老年股骨颈骨折 心理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改良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髋臼骨折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先泉 张进禄 周东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9-322,共4页
目的:针对标准髂腹股沟入路的缺点进行改良。方法:1997年8月~2000年1月使用标准髂腹股沟入路治疗24例髋臼骨折,2000年2月~2003年11月使用改良髂腹股沟入路治疗35例髋臼骨折,记录每例的切口显露和关闭时间,术后常规拍X线片,对结果进行... 目的:针对标准髂腹股沟入路的缺点进行改良。方法:1997年8月~2000年1月使用标准髂腹股沟入路治疗24例髋臼骨折,2000年2月~2003年11月使用改良髂腹股沟入路治疗35例髋臼骨折,记录每例的切口显露和关闭时间,术后常规拍X线片,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标准和改良髂腹股沟入路组的切口显露时间(x±s)分别为(42.36±4.58)min和(29.64±3.19)min;切口关闭时间(x±s)分别为(52.42±6.64)min和(35.86±4.27)min。标准和改良髂腹股沟入路组达到解剖复位、复位欠佳和不满意复位的病例数分别为13、7、4例和29、4、2例。经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与标准髂腹股沟入路相比,改良髂腹股沟入路具有解剖相对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显露充分、复位质量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骨折 内固定 切开复位 改良髂腹股沟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骨盆界线放置内固定物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先泉 张进禄 周东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目的:通过对骨盆界线进行解剖学研究,探讨如何才能避免在骨盆骨折和髋臼骨折手术中沿骨盆界线放置内固定物时发生螺钉进入关节、损伤重要血管和神经等严重并发症。方法:在12具骨盆标本的界线上做O,Q,A,B,C,D,E,F,G等标记点,并分为耻骨... 目的:通过对骨盆界线进行解剖学研究,探讨如何才能避免在骨盆骨折和髋臼骨折手术中沿骨盆界线放置内固定物时发生螺钉进入关节、损伤重要血管和神经等严重并发症。方法:在12具骨盆标本的界线上做O,Q,A,B,C,D,E,F,G等标记点,并分为耻骨嵴区、闭孔区、髋臼区、后柱区、坐骨大切迹区和骶骨翼区6区,分别测定每区的长度和高度。结果:耻骨嵴区、闭孔区、髋臼区、后柱区、坐骨大切迹区和骶骨翼区的长度(x±s)分别为:(18.98±0.74)mm,(37.42±1.52)mm,(40.87±1.69)mm,(18.71±0.61)mm,(20.39±1.13)mm,(23.63±1.84)mm;高度分别为:(38.52±1.63)mm,(15.15±0.72)mm,(14.78±0.86)mm,(106.64±4.97)mm,(26.36±1.34)mm,(35.79±1.91)mm。结论:沿骨盆界线放置内固定物时应对骨盆界线进行分区,在各区内使用不同的固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骨盆界线 内固定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黄韧带骨化中血管生成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秦德安 张佐伦 +1 位作者 刘峰 崔新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在脊柱黄韧带骨化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3例胸腰椎骨折,1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和1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的后路手术黄韧带标本,分别作为正常组(N)、退变组(D)和骨化组(O),均做HE染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化酶2(...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在脊柱黄韧带骨化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3例胸腰椎骨折,1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和1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的后路手术黄韧带标本,分别作为正常组(N)、退变组(D)和骨化组(O),均做HE染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化酶2(COX2)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微血管密度(MVD),BI2000定量分析VEGF、COX2积分光密度值(IOD)。结果正常组纤维母细胞VEGF、COX2表达阴性,退变和骨化组纤维母细胞增生并表达阳性,两组IOD值t检验,骨化组阳性率高于退变组。微血管在正常组稀少,在韧带与骨化移行区增生明显,可见大量CD34阳性表达的血管内皮前体细胞。3组MVD值q检验,骨化和退变组阳性率高于正常组,骨化和退变组无差异。微血管内皮细胞间距增大,管壁缺乏基膜和平滑肌层,管周见阴性染色的细胞聚集。结论脊柱黄韧带纤维母细胞异常分泌VEGF和COX2,促进局部血管新生,是骨化必备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新生血管 黄韧带骨化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环氧化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横突形态学对比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崔新刚 张佐伦 丁自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74-476,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胸、腰椎横突形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量45具胸、腰椎干燥骨标本T1 ̄L5节段(T11-T12除外)横突长度、厚度、高度、上仰角、及后仰角,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比胸椎横突与腰椎横突形态的具体差异。结果:胸椎横突与腰... 目的:对比研究胸、腰椎横突形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量45具胸、腰椎干燥骨标本T1 ̄L5节段(T11-T12除外)横突长度、厚度、高度、上仰角、及后仰角,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比胸椎横突与腰椎横突形态的具体差异。结果:胸椎横突与腰椎横突间各项测量参数除个别节段外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胸椎横突长度长于腰椎(L3及L5除外),厚度厚于腰椎(L5除外),高度高于腰椎(L5除外),后仰角大于腰椎。结论:胸腰椎横突形态明显不同,胸椎横突可做内固定之用,腰椎横突宜做定位标志,从胸椎横突至椎体螺钉固定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横突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附12例报告) 被引量:6
7
作者 秦德安 李晓东 张佐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37-337,341,共2页
关键词 老年 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 并发症 腰椎管狭窄症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