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列腺癌磁共振波谱成像与弥散成像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锡臻 王滨 +3 位作者 刘金刚 牛庆亮 刘作勤 刘强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22-725,735,共5页
目的:分析联合应用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和弥散成像(DWI)对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探讨PCa的(Cho+Cr)/Cit比值与表观扩散系数(ADC)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MRI检查使用Siemens Sonata 1.5T高场强超导MR成像仪和腹部相控阵线圈,MRSI序... 目的:分析联合应用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和弥散成像(DWI)对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探讨PCa的(Cho+Cr)/Cit比值与表观扩散系数(ADC)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MRI检查使用Siemens Sonata 1.5T高场强超导MR成像仪和腹部相控阵线圈,MRSI序列采用CSI-3D-Prostate序列,采用Spectroscopy软件(Siemens Leonardo工作站)进行波谱数据处理,DWI采用EPI序列。计算PCa(n=38)、良性前列腺增生(BPH)(n=21)及正常外周带(Peripheral zone,PZ)(n=17)3种感兴趣区的(Cho+Cr)/Cit比值及ADC。对比分析(Cho+Cr)/Cit比值与ADC值的相关性。结果:PCa、BPH及PZ的(Cho+Cr)/Cit比值分别为3.98±0.12、0.51±0.19和0.38±0.09,三者代谢比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PCa、BPH和PZ的平均ADC值分别为(49.32±12.68)×10-5mm2/s,(86.73±26.75)×10-5mm2/s,(126.25±27.21)×10-5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Cr)/Cit比值与Gleason分级存在正相关性(r=0.431,P<0.05),与ADC值存在负相关性(r=-0.309,P<0.05)。结论:PCa组织代谢水平与组织微观结构密切相关,联合应用MRSI和DWI有助于提高PCa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磁共振波谱学 磁共振成像 弥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减影与非减影容积重建对颅内动脉瘤显示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杨显存 葛彦彦 +2 位作者 孙有伟 于斌超 刘强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06-509,共4页
目的比较DSA减影与非减影容积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两种重建技术的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重建方式。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及19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随访患者,均行旋转脑血... 目的比较DSA减影与非减影容积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两种重建技术的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重建方式。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及19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随访患者,均行旋转脑血管造影检查,分别采用非减影、DSA减影两种方式进行三维容积重建,比较两种重建技术对动脉瘤检出情况、图像质量及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27例采用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A)的SAH患者检出动脉瘤33枚,假阳性2例;3D-DSA检出动脉瘤33枚,无假阳性病例,两者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43,P>0.05),三维重建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45,P>0.05)。19例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3D-DA检出瘤体残留3例,3D-DSA检出瘤体残留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29,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的介入诊疗中,3D-DA、3D-DSA均可以很好地检出动脉瘤并提供较好的图像质量;在判断动脉瘤的栓塞程度及介入术后随访中,3D-DSA能显示更多细小的血管信息,对术后残留动脉瘤的检测具有更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栓塞 治疗性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脑血管造影术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评估主动脉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宁 赵鹏 柳澄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53-957,共5页
目的利用双源CT分析升主动脉的弹性特点,探讨其在大动脉弹性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56名健康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3组(A组〈40岁;B组:40-50岁;C组:〉50岁)。每间隔5%RR间期进行数据重建并测量兴趣层面的平均直径... 目的利用双源CT分析升主动脉的弹性特点,探讨其在大动脉弹性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56名健康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3组(A组〈40岁;B组:40-50岁;C组:〉50岁)。每间隔5%RR间期进行数据重建并测量兴趣层面的平均直径及截面积,分析健康人群升主动脉的搏动规律及弹性特点。结果随心脏搏动,升主动脉达到最大及最小直径的RR时相分别为(24.02±4.99)%及(93.50±4.04)%,与心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A、B、C组直径变化分别为(2.58±0.54)mm、(1.90±0.37)mm及(1.44±0.48)mm。动脉弹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各组间弹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主动脉随心脏搏动产生规律性舒缩,其弹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双源CT在动脉弹性变化的无创监测中具有可行性及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心电门控成像技术 主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低剂量高浓度对比剂腹部血管成像应用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孙丛 柳澄 +2 位作者 王道平 黄杰 王立君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3期259-261,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应用低剂量、高浓度对比剂腹部血管成像的可行性。方法:40例腹部CT血管成像(CTA)分为2组,A组:采用300mgI/ml对比剂剂量为100ml、生理盐水30ml;B组:采用400mgI/ml对比剂剂量为60ml、生理盐水30ml。注射流率均为4ml/s...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应用低剂量、高浓度对比剂腹部血管成像的可行性。方法:40例腹部CT血管成像(CTA)分为2组,A组:采用300mgI/ml对比剂剂量为100ml、生理盐水30ml;B组:采用400mgI/ml对比剂剂量为60ml、生理盐水30ml。注射流率均为4ml/s。根据原始图像和最大强度投影(MIP)像,评价两组病例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肾动脉及其分支的显示程度;并测量动脉内对比剂的浓度。结果:两组病例均清晰显示腹主动脉、腹腔干、肝总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及其分支;两组动脉内的对比剂浓度虽然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肾动脉及其分支显示程度评分,B组明显优于A组,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使用低剂量、高浓度对比剂可以满足临床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血管成像 腹部动脉 对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氩氦刀治疗兔肝脏肿瘤疗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孙丛 柳澄 +4 位作者 刘艳丽 王涛 王道萍 刘元水 林韶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3-346,共4页
目的利用兔VX2肝脏肿瘤模型,对其进行氩氦刀治疗。探讨氩氦刀治疗兔VX2肝脏肿瘤的疗效。方法将VX2细胞株接种于30只新西兰大白兔的肝脏内,共42个病灶,用多层螺旋CT观察兔VX2肝脏肿瘤的生长,植入2周末和3周末后分别取15只,共22个病灶(A组... 目的利用兔VX2肝脏肿瘤模型,对其进行氩氦刀治疗。探讨氩氦刀治疗兔VX2肝脏肿瘤的疗效。方法将VX2细胞株接种于30只新西兰大白兔的肝脏内,共42个病灶,用多层螺旋CT观察兔VX2肝脏肿瘤的生长,植入2周末和3周末后分别取15只,共22个病灶(A组)和15只,共20个病灶(B组)进行氩氦刀治疗,并分别在治疗后5周进行多层螺旋CT(MSCT)扫描进行观察,并与病理相对照。结果VX2细胞株接种于兔肝成功率高,多层螺旋CT显示该肿瘤周围血供丰富,A、B两组在治疗后5周,MSCT显示肿瘤完全坏死率分别为68%(15/22)、30%(6/20);转移率分别为23%(5/22)、65%(13/20),与病理检查相符,并且两组之间对比肿瘤完全坏死率及转移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P<0.01)。结论移植性兔VX2肝脏肿瘤血供特点类似人类原发性肝癌,是介入治疗实验研究十分有用的肝癌模型。氩氦刀治疗可以抑制其生长和转移,疗效与其治疗的时机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治疗 VX2 肝肿瘤 动物模型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静脉成像诊断静脉窦栓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张琰 王光彬 武乐斌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3-336,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静脉成像对静脉窦栓塞的诊断价值,并以DSA检查结果和解剖标本为标准,评价其有效性。方法采用经静脉插管的介入方法将弹簧圈和/或明胶海绵放置在猪脑静脉窦的不同位置制作静脉窦完全或不完全栓塞的动物模型。对所有模型进... 目的探讨磁共振静脉成像对静脉窦栓塞的诊断价值,并以DSA检查结果和解剖标本为标准,评价其有效性。方法采用经静脉插管的介入方法将弹簧圈和/或明胶海绵放置在猪脑静脉窦的不同位置制作静脉窦完全或不完全栓塞的动物模型。对所有模型进行磁共振静脉成像和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静脉窦栓塞的显示能力。2周后处死动物,开颅取脑,观察大体标本的形态和色泽,剥开硬脑膜观察弹簧圈等栓塞材料在硬脑膜内的准确位置。结果磁共振静脉成像成功的显示上矢状窦中后1/3Rolandic静脉前矢状窦栓塞1例,Rolandic静脉处栓塞3例,Rolandic静脉后1~2cm处栓塞2例,直窦栓塞1例,窦汇和直窦栓塞1例。结论磁共振静脉成像方法可以清晰的显示脑静脉窦栓塞的情况并对其作出正确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 闭塞 磁共振静脉成像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前动脉的A1优势征及在前交通动脉瘤脑血管造影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9
7
作者 何敬振 唐军 +1 位作者 赵斌 张垒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50-552,共3页
目的:探讨A1优势征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出现率与大脑前交通动脉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脑动脉瘤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资料。以大脑前交通动脉瘤作为试验组,其他部位的动脉瘤作为对照组。结果:128例病人中,共139个动脉瘤。前... 目的:探讨A1优势征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出现率与大脑前交通动脉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脑动脉瘤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资料。以大脑前交通动脉瘤作为试验组,其他部位的动脉瘤作为对照组。结果:128例病人中,共139个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49个,后交通动脉瘤41个,基底动脉瘤29个,大脑中动脉瘤14个,颈内动脉瘤6个。A1优势征58例,A1对称75例。结论:前交通动脉瘤A1优势征多见,其出现率与其他部位脑动脉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造影 大脑前动脉 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体正常脾体积的多层螺旋CT测量 被引量:20
8
作者 王洪波 柳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81-484,共4页
目的:探索多层螺旋CT快捷、简便、准确测量活体脾体积大小的方法。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的SSD重建技术测量了168例正常成人脾的体积,并与以往的肋单元记数法、睥厚度测量法和脾指数测量法等进行比较。结果:测得正常脾体积为(88.22-374.30... 目的:探索多层螺旋CT快捷、简便、准确测量活体脾体积大小的方法。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的SSD重建技术测量了168例正常成人脾的体积,并与以往的肋单元记数法、睥厚度测量法和脾指数测量法等进行比较。结果:测得正常脾体积为(88.22-374.30 cm3),平均(171.71±24.27)cm3。其中男性92例、女性76例,年龄16-60岁,平均42岁。提示脾体积与年龄、性别因素相关,与体重、身高因素相关关系不大。经比较,SSD重建技术是目前最简便、准确的测量脾体积的方法。结论:认为SSD重建技术测量脾脏体积较为准确,且简便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积 多层螺旋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观扩散系数鉴别前列腺中央腺体癌和前列腺增生的价值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翠艳 朱向玉 +4 位作者 王静 张新娟 邱秀玲 魏煜龙 王光彬 《磁共振成像》 CAS 2010年第4期268-271,共4页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在鉴别中央腺体(CG)区前列腺癌(PCa)和前列腺增生(BPH)的价值。方法收集行DW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CG区PCa和BPH各23例,分别为PCa组和BPH组,DWI序列b值分别取300、500和800s/mm2并自动生成ADC图。测量不同b值条...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在鉴别中央腺体(CG)区前列腺癌(PCa)和前列腺增生(BPH)的价值。方法收集行DW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CG区PCa和BPH各23例,分别为PCa组和BPH组,DWI序列b值分别取300、500和800s/mm2并自动生成ADC图。测量不同b值条件下各组DWI图像信噪比(SNR)和病灶的ADC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相同病灶不同b值时SNR和ADC有无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相同b值时PCa和BPH的ADC值有无差异,并利用ROC分析ADC鉴别PCa和BPH的曲线下面积(Az)、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CG区PCa在DWI呈高信号,ADC值减低。不同b值时,DWI图像的SNR之间及相同病灶的ADC值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相同b值条件下,PCa和BPH的ADC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b=300、500、800s/mm2时,Az分别为0.89、0.91、0.94;b=800s/mm2时取最佳临界值为1.305,敏感性、特异性均达87%。结论CG区PCa病灶区ADC值明显下降,与BPH表现具有显著差异;ADC值有助于CG区PCa和BPH的鉴别,对于提高CG区PCa的检出率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前列腺癌 中央腺体 前列腺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术准直与螺距匹配及重建方法优化选择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学静 武乐斌 +2 位作者 柳澄 王道萍 王丽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12期1933-1936,共4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术 (MSCTP)准直与螺距匹配及重建方法的优化选择。方法  15 0例疑肝脏疾病患者 ,按不同螺距及准直随机分为 4组行MSCTP检查 ,对比分析不同组间及不同重建方法 (MIP、VR、SSD)间的图像质量。结果 不同...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术 (MSCTP)准直与螺距匹配及重建方法的优化选择。方法  15 0例疑肝脏疾病患者 ,按不同螺距及准直随机分为 4组行MSCTP检查 ,对比分析不同组间及不同重建方法 (MIP、VR、SSD)间的图像质量。结果 不同准直间、不同螺距间CTP图像质量存在明显差异。一定扫描时间内 ,2 .5mm准直、0 .875螺距组CTP图像质量优于 1mm、1.75螺距组。不同重建方法间存在明显差异 ,以VR图像质量最好。结论 相同螺距、相同扫描条件下 ,准直越薄 ,三维图像质量越好。三种重建方法以VR显示门静脉图像质量最佳 ;SSD在显示立体结构空间定位准确性方面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造影术 重建方法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后处理技术在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卢忠飞 郭隽 +3 位作者 曹婷 孙丛 李晓 柳澄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54-1358,共5页
目的探讨MSCT后处理技术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经手术病理或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证实的IPMN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S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MSCT双期增强扫描的原始数据均行MPR、MinIP及CPR,观... 目的探讨MSCT后处理技术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经手术病理或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证实的IPMN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S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MSCT双期增强扫描的原始数据均行MPR、MinIP及CPR,观察病变本身及其与胰管、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 18例IPMN患者中,病变与扩张胰管相通18例(18/18,100%),胰管扩张>1.0cm 7例(7/18,38.89%),囊性病变17例(17/18,94.44%),囊实性病变1例(1/18,5.56%)。主胰管型6例(6/18,33.33%)、分支胰管型9例(9/18,50.00%)、混合型3例(3/18,16.67%)。MPR图像能清晰显示IPMN病变的大小、边界、有无强化的壁结节,也可较好显示病变与扩张胰管间的关系以及病变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MinIP图像在显示扩张胰管的全貌及病变与扩张胰管间关系等方面优于MPR图像及CPR图像;CPR图像有助于显示主胰管扩张的全貌。结论利用MSCT多种后处理技术可整体显示病变、扩张胰管以及周围结构,在IPMN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导航微创技术在脑肿瘤的诊治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成利 武乐斌 《磁共振成像》 CAS 2010年第1期73-76,共4页
磁共振导航技术用于脑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具有以下优势:①为整个手术过程提供精准的定位,清晰显示脑肿瘤和毗邻组织的解剖学关系;术中MR提供实时更新的图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瘤周正常脑组织和功能的破坏。②MRI对肿瘤边界的显示比肉眼... 磁共振导航技术用于脑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具有以下优势:①为整个手术过程提供精准的定位,清晰显示脑肿瘤和毗邻组织的解剖学关系;术中MR提供实时更新的图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瘤周正常脑组织和功能的破坏。②MRI对肿瘤边界的显示比肉眼观察准确,有利于提高脑肿瘤的总切除率。③术中MRI有助于发现诸如出血等发并症,并及进处理。④功能性MRI和动态增强MRI还能够进一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对磁共振导航技术在脑肿瘤微创诊疗中的应用进行回顾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介入 监测 手术中 脑肿瘤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T开放式磁共振引导经皮同轴胰腺病变穿刺活检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超 朱丽萍 +6 位作者 张克宁 何祥萌 柳明 许玉军 董青 邱红梅 李成利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81-1086,共6页
目的优化选择1.0 T开放式MR引导经皮同轴胰腺病变穿刺活检的多模态序列及评估其可行性、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42例胰腺病变患者,采用开放式1.0 T高场强磁共振扫描仪引导下经皮同轴切割针穿刺活检操作。术前增强CT... 目的优化选择1.0 T开放式MR引导经皮同轴胰腺病变穿刺活检的多模态序列及评估其可行性、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42例胰腺病变患者,采用开放式1.0 T高场强磁共振扫描仪引导下经皮同轴切割针穿刺活检操作。术前增强CT或MR评估,19例胰头病变(19/42, 45.2%),10例胰体病变(10/42, 23.8%), 13例胰尾病变(13/42, 31.0%),病变最长径平均(2.9±0.8) cm(2.0~5.3 cm)。局麻下,MR扫描联合鱼油胶囊矩阵定位网格确定活检针穿刺入路点并引导穿刺。T2WI-TSE(Turbo Spin Echo T2加权序列)用于病灶定位;PD-TSE(Turbo Spin Echo prodensity加权序列)进行穿刺过程中显示穿刺针方向和实际针尖的位置;增强扫描T1WI-TFE(Turbo Field Echo T1加权序列)在需要区分病灶及坏死灶时,作为互补序列确定穿刺靶区;活检后10 min内,采用脂肪抑制T2WI-TSE序列扫描确认是否存在术后并发症发生。通过手术和临床随访至少12个月确认最终诊断。计算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记录并发症。结果 1.0 T MR多模态序列扫描引导与监控下,对全组42例患者均成功实施穿刺活检,获取的样本足以用于组织病理学诊断。穿刺活检病理显示34例(80.9%)患者为恶性胰腺肿瘤,8例(19.1%)为良性胰腺病变。经手术和临床随访证实,37例诊断为胰腺恶性肿瘤,5例为良性疾病,3例活检结果为假阴性。活检诊断准确率92.9%(39/42),灵敏度91.9%(34/37),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62.5%。全部患者穿刺活检耐受良好,3例患者在手术后出现轻微的胰周出血,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1.0 T开放式高场强MR多模态序列引导与监控对胰腺病变经皮穿刺活检具有很高的诊断准确率,在临床实践中是可行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引导 介入放射学 胰腺占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发育异常的MRI诊断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琰 武乐斌 王光彬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8期1248-1250,共3页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对子宫发育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18例子宫发育异常患者行常规磁共振检查。子宫发育异常分型参照美国生育协会的标准。结果 幼稚子宫 1例 ,残角子宫 1例 ,双子宫 4例 ,双角子宫 7例 ,纵隔子宫 5例。MRI检查结果...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对子宫发育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18例子宫发育异常患者行常规磁共振检查。子宫发育异常分型参照美国生育协会的标准。结果 幼稚子宫 1例 ,残角子宫 1例 ,双子宫 4例 ,双角子宫 7例 ,纵隔子宫 5例。MRI检查结果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 10 0 %。结论 磁共振可以为子宫发育异常提供明确的诊断和分型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 苗勒管 发育异常 磁共振成像 不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PWI与DWI评价前列腺癌生物学特性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锡臻 王滨 +2 位作者 刘作勤 刘金刚 牛庆亮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11期1227-1230,共4页
目的:探讨联合磁共振灌注成像和扩散加权成像评价前列腺癌(PCa)生物学特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9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PCa患者,使用GE Echospeed 1.5T超导MR成像仪,均采用单次激发EPI序列行MR灌注成像(PW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通过G... 目的:探讨联合磁共振灌注成像和扩散加权成像评价前列腺癌(PCa)生物学特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9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PCa患者,使用GE Echospeed 1.5T超导MR成像仪,均采用单次激发EPI序列行MR灌注成像(PW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通过GE4.2工作站进行数据处理,以闭孔内肌作为灌注指标的内参照,计算不同兴趣区的相对负增强积分(rNEI),对比分析表观扩散系数(ADC)与rNEI的相关性。结果:PCa、前列腺增生(BPH)及正常外周带(PZ)的ADC值分别为2.282×10-3、2.559×10-3和2.892×10-3mm2/s,rNEI分别为6.44、3.01和1.29。PCa的rNEI、ADC值与BPH和PZ存在明显差异(P<0.05)。PCa的rNEI与ADC值大小存在负相关关系(r=-0.31,P=0.04),与PCa的Gleason评分、PSA及TNM分期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DWI和PWI能从不同角度反映前列腺癌生物学特性,前列腺癌的rNEI与ADC有相关性,从影像学角度反映了组织灌注水平与微观结构的内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灌注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癌~1H-MRSI特征与细胞增殖水平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锡臻 王滨 +3 位作者 牛庆亮 刘金刚 高志芹 刘作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78-680,共3页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PCa)磁共振波谱成像特征与细胞密度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相关性,探讨1H-MRSI评估PCa细胞增殖状态的价值。方法资料齐全的PCa患者38例,采用1.5T高场强超导MR成像仪,腹部相控阵线圈,3D-1H-MRSI采用CSI-3D-Prost...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PCa)磁共振波谱成像特征与细胞密度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相关性,探讨1H-MRSI评估PCa细胞增殖状态的价值。方法资料齐全的PCa患者38例,采用1.5T高场强超导MR成像仪,腹部相控阵线圈,3D-1H-MRSI采用CSI-3D-Prostate序列扫描。根据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观察PCa细胞密度及PCNA表达情况。结果PCa和正常外周带的(Cho+Cr)/Cit比值分别为3.98±0.12和0.38±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Cho+Cr)/Cit比值与细胞密度、PCNA及Gleason分级存在正相关(r=0.495、0.582、0.431,P<0.05)。结论前列腺癌(Cho+Cr)/Cit比值高低与细胞增殖状态有关,1H-MRSI能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状况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波谱成像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胰腺癌血管侵犯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丛 柳澄 +2 位作者 王涛 王锡明 王道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059-1061,共3页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对胰腺癌血管侵犯程度做出准确评价。方法对40例胰腺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结合利用其Inspace及MPR多方位成像技术对胰周血管侵犯的程度做出评价。结果利用多层螺旋CT技术准确的显示胰腺癌血管侵犯程度,并对肿...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对胰腺癌血管侵犯程度做出准确评价。方法对40例胰腺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结合利用其Inspace及MPR多方位成像技术对胰周血管侵犯的程度做出评价。结果利用多层螺旋CT技术准确的显示胰腺癌血管侵犯程度,并对肿瘤的可切除性做出判断,其结果与手术及临床相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准确的评价胰腺癌血管侵犯程度,对肿瘤可切除性的评估及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很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肿瘤浸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T高场开放式磁共振自由手透视技术引导肝顶部结节穿刺活检术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立刚 刘风海 +3 位作者 何祥萌 柳明 许玉军 李成利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42-1046,共5页
目的分析及评估1.0T高场开放式MR自由手透视技术引导穿刺肝顶部结节的准确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57例肝顶部占位患者,病灶最大直径范围为6~38 mm,采用MR自由手透视技术引导病灶穿刺活检。与外科手术病理诊断或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至... 目的分析及评估1.0T高场开放式MR自由手透视技术引导穿刺肝顶部结节的准确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57例肝顶部占位患者,病灶最大直径范围为6~38 mm,采用MR自由手透视技术引导病灶穿刺活检。与外科手术病理诊断或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至少12个月的诊断进行对比,计算穿刺活检诊断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和平均手术时间。根据结节最大直径分为两组:≤1.5 cm组(n=21)和>1.5 cm组(n=36),两组之间采用Fisher精确检验行相关参数对比。结果 57例患者穿刺成功率达到100%,且均取得了足量的病理组织。MR引导经皮穿刺肝顶病变诊断疾病性质的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2%、97.9%、100%。≤1.5 cm病灶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2%、93.8%、100%。>1.5 cm病灶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均达100%。两组之间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穿刺针通过皮肤到病变的平均时间为1.1 min,穿刺手术平均时间为27.7 min。穿刺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1.0 T高场开放式MR自由手透视技术引导穿刺肝顶部病灶是一种准确、安全及有效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放射学 核磁共振 肝脏活检 肝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跟踪技术在模拟显示人脑联络纤维中的应用
19
作者 何敬振 赵斌 +1 位作者 彭红娟 王海燕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33-535,共3页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DTI)纤维跟踪技术来模拟显示脑的联络纤维,探讨结果与经典解剖学知识的一致性。方法:对1个志愿者行单次激发回波平面弥散张量成像,利用纤维跟踪技术来模拟显示其联络纤维,并观察与经典解剖学知识的一致性。结果:通过...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DTI)纤维跟踪技术来模拟显示脑的联络纤维,探讨结果与经典解剖学知识的一致性。方法:对1个志愿者行单次激发回波平面弥散张量成像,利用纤维跟踪技术来模拟显示其联络纤维,并观察与经典解剖学知识的一致性。结果:通过选择恰当的感兴趣区,各向异性阈值、角度阈值、步长和体素内采样数目等参数,利用弥散张量纤维跟踪技术可模拟显示扣带、上枕额束、下枕额束、钩束、下纵束等联络纤维。结论:利用弥散张量纤维跟踪技术可模拟显示人脑联络纤维,且与经典解剖学有高度一致性,是在活体中研究人脑联络纤维的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纤维跟踪技术 联合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MRI表现及病理学基础 被引量:5
20
作者 许守利 马永华 +2 位作者 孙建刚 任秀红 丁霞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讨脑内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A)的CT、MRI表现及病理学基础,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内典型PA13例的CT与MRI表现。结果:位于小脑半球4例、小脑蚓部7例、右侧大脑半球2例。病变大小2.3cm×... 目的:探讨脑内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A)的CT、MRI表现及病理学基础,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内典型PA13例的CT与MRI表现。结果:位于小脑半球4例、小脑蚓部7例、右侧大脑半球2例。病变大小2.3cm×2.0cm×2.7cm~4.5cm×4.8cm×5.6cm。实性病变3例,CT平扫呈等密度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长信号或长信号中见少量短信号的混杂信号,CT及MRI增强后均表现为均质或不均质明显增强,其中2例病灶中心见少量无增强的低信号区,1例CT平扫见钙化灶。囊实性10例,MRI平扫显示肿瘤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实性部分呈等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增强,囊性部分无增强,3例见明显增强壁结节,2例病变呈多房性,增强后分隔明显增强,其中1例见短T1、长T2出血灶。结论:脑内PA的CT与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术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