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笔谈——民间信仰与大型宗教的递变关系及能量交换 被引量:6
1
作者 姜生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7,共3页
民间信仰作为中国社会研究的重要视角,以其对和谐社会建设所具有的重大促进意义,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担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以来,从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入手,首... 民间信仰作为中国社会研究的重要视角,以其对和谐社会建设所具有的重大促进意义,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担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以来,从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入手,首先对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内外学者撰写的本组笔谈,就是一部分相关的阶段性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中国 宗教 社会研究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乡村社会的多元权威——以民间纠纷的调解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谭景玉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7-141,共5页
宋代乡村社会中纠纷的调解可展现出乡村社会的多元权威,其中既有宗族势力、士绅、豪强、民间组织首领及宗教人士构成的非制度性权威,也有乡村行政头目等制度性的权威,在实际乡村生活中,各种权威交织在一起,共同维护着乡村社会的秩序。
关键词 宋代 乡村社会 权威 民间纠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藏》中的两种磨镜药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韩吉绍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9-127,共9页
通过对收录于《道藏》之中的《上清明鉴要经》和《洞玄灵宝道士明镜法》两部经书所记载的两则磨镜药史料的考证分析,提出至晚在南北朝时期中国已经发明了用锡汞齐镀镜的技术,其技术很可能由方士或道士在炼制黄金白银、金丹大药的过程中... 通过对收录于《道藏》之中的《上清明鉴要经》和《洞玄灵宝道士明镜法》两部经书所记载的两则磨镜药史料的考证分析,提出至晚在南北朝时期中国已经发明了用锡汞齐镀镜的技术,其技术很可能由方士或道士在炼制黄金白银、金丹大药的过程中或社会小范围内发展起来的;在宋代之前,用锡汞齐磨镜的技术仅仅在部分炼丹道士中应用流传,宋之后由于道教外丹术的衰落,用锡汞齐磨镜的技术流传于民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清明鉴要经》 《洞玄灵宝道士明镜法》 磨镜药 锡铅汞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宋《春秋》学的异同——基于朱彝尊《经义考》所载条目及相关典籍文本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葛焕礼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8-129,共12页
本文用文献学与文本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朱彝尊《经义考》所载汉、宋《春秋》学著作条目及相关文本为依据,从著述形式、经传关系、三传关系、理论学说等四个方面,论析汉、宋《春秋》学的延变异同,以期有助于推进汉、宋学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 汉代 宋代 《春秋》学 异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戒律、家规、国法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调控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绍云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4-106,共3页
中国古代社会在寻求自己的秩序调控方式过程中,基于自身文化环境的特点,形成了以宗教戒律为个体层、以家规为宗族层、以国法为社会层的独特社会秩序调控系统。它具备多层次、强渗透、全方位的特性,为古代社会秩序的长期和谐稳定带来了... 中国古代社会在寻求自己的秩序调控方式过程中,基于自身文化环境的特点,形成了以宗教戒律为个体层、以家规为宗族层、以国法为社会层的独特社会秩序调控系统。它具备多层次、强渗透、全方位的特性,为古代社会秩序的长期和谐稳定带来了基于制度而又超越制度的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戒律 家规 国法 秩序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乡村社会“自治”论质疑 被引量:2
6
作者 谭景玉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7-142,共6页
宋代乡、管、耆、都保等乡村组织均非自治组织,而是整个国家行政组织的一部分,代表国家对乡村进行统治。乡村中的宗族组织、民间经济组织、民间宗教组织和民间武装等民间组织也未达到自治的程度。宋代乡村社会不是国家权力的"真空&... 宋代乡、管、耆、都保等乡村组织均非自治组织,而是整个国家行政组织的一部分,代表国家对乡村进行统治。乡村中的宗族组织、民间经济组织、民间宗教组织和民间武装等民间组织也未达到自治的程度。宋代乡村社会不是国家权力的"真空"地带,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自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乡村社会 自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届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7
作者 刘绍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65-165,共1页
关键词 第三届 中国 道教科学技术史 国际会议 学术研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南朝道士陶弘景的科学精神与思想方法
8
作者 蔡林波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39-42,共4页
陶弘景在历史上虽然以一代道教宗师而闻名,但他在科技方面的成就亦为后人所瞩目。这无疑与他本人的思想素养和知识兴趣有关。道教的长生成仙信仰,固然是推动他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然而,强烈的求知精神与相对合理的思想方法,更是他... 陶弘景在历史上虽然以一代道教宗师而闻名,但他在科技方面的成就亦为后人所瞩目。这无疑与他本人的思想素养和知识兴趣有关。道教的长生成仙信仰,固然是推动他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然而,强烈的求知精神与相对合理的思想方法,更是他取得多方面科技成果的前提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弘景 科学精神 思想方法 道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得已而为之的官代商办——近代山东盐业官方运销探析
9
作者 宋志东 《理论月刊》 2008年第5期47-49,共3页
道光后期,山东的盐业商办运销濒临破产,难以为继。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统治者用官方运销取代原来的商办运销,期待振衰起弊。初期,官方运销确实暂时起到了挽救盐业运销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官方运销的弊端不断出现,成为盐业运销... 道光后期,山东的盐业商办运销濒临破产,难以为继。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统治者用官方运销取代原来的商办运销,期待振衰起弊。初期,官方运销确实暂时起到了挽救盐业运销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官方运销的弊端不断出现,成为盐业运销无法解开的死结,因此其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的命运。此后,商办运销再度兴起。官方运销和商办运销的兴衰更替表明,商人在商业活动中的支配地位是官方所无法取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民初 山东 官方运销 官代商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社会危机与耶稣会士在华传教的根本冲突 被引量:1
10
作者 白才儒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7-114,共8页
危机四伏的明末社会与耶稣会士在华传教存在根本冲突,根源于耶稣会士所代表的西方宗主国和天主教利益与明帝国利益的根本对立,而不是根源于东西文化冲突,文化冲突仅仅是东西根本利益对立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 明末 社会危机 耶稣会士 在华传教 根本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信盲人现象的文化解释 被引量:5
11
作者 姜生 李书文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64,共6页
传统中国人多信盲人算命相或求卜预言,形成为影响深远的社会风俗。这是一个具有深刻文化根柢和悠久历史的问题,是传统文化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崇盲现象在实质上揭示了中国思想文化中长期存在的崇尚内明的重要特征。对传统文化中... 传统中国人多信盲人算命相或求卜预言,形成为影响深远的社会风俗。这是一个具有深刻文化根柢和悠久历史的问题,是传统文化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崇盲现象在实质上揭示了中国思想文化中长期存在的崇尚内明的重要特征。对传统文化中信盲、崇盲、问卜于盲的现象进行探讨,目的在于揭示崇瞽传统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延存的思想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崇信盲人 瞽史知天道 追求内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道教的洞穴信仰 被引量:22
12
作者 姜生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4-62,共9页
向往返还与天地合一之境 ,寻觅洞室或利用堪舆术发现“地穴”,因之设立宫观、御修真 ,冀以回归母体 ,得道成仙 ,这就是道教的宗教理想。在其信仰支持下 ,道教的洞穴和建筑被认为具有生命转化功能。此乃道教建筑的功能和文化规定性之... 向往返还与天地合一之境 ,寻觅洞室或利用堪舆术发现“地穴”,因之设立宫观、御修真 ,冀以回归母体 ,得道成仙 ,这就是道教的宗教理想。在其信仰支持下 ,道教的洞穴和建筑被认为具有生命转化功能。此乃道教建筑的功能和文化规定性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建筑 宫观 洞穴 反归自然母体 得道成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炼丹术与宋代医用丹方 被引量:16
13
作者 韩吉绍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7-352,共16页
"丹"最初指丹砂,炼丹术出现后一般指"还丹"。在早期,丹方不具备单独的医药功能,仅仅用作食之而仙的大药,无论是葛洪还是陶弘景均没有将丹方作医方使用。隋唐时期,金丹功能出现明显分化,其中一类逐渐与医学结合形成... "丹"最初指丹砂,炼丹术出现后一般指"还丹"。在早期,丹方不具备单独的医药功能,仅仅用作食之而仙的大药,无论是葛洪还是陶弘景均没有将丹方作医方使用。隋唐时期,金丹功能出现明显分化,其中一类逐渐与医学结合形成主要用于治病的丹方,部分见于今本《道藏》。然而唐代医家中仅孙思邈等少数人将丹方用于医学。北宋时,医方著作大量采用丹方。通过对两部代表性医方著作的考察,发现宋代医用丹方主要来源于炼丹术。宋代方剂学融摄炼丹术后,逐渐形成医学意义上的丹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丹术 金丹 丹方 中医学 方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汉的炼丹术 被引量:8
14
作者 韩吉绍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7-289,共13页
以两汉之际为分界线,关于西汉炼丹活动的文献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表明,炼丹术最初是用丹砂、水银等药物来炼制"黄金"的行为;第二类由于受还丹理论的影响,将早期方士的黄冶行为视为炼制还丹的活动。实际上,西汉炼制仙药的活... 以两汉之际为分界线,关于西汉炼丹活动的文献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表明,炼丹术最初是用丹砂、水银等药物来炼制"黄金"的行为;第二类由于受还丹理论的影响,将早期方士的黄冶行为视为炼制还丹的活动。实际上,西汉炼制仙药的活动反映的主要是"由金而仙"思想。在实践中,方士们最终发展出还丹理论,真正意义上的炼丹术开始出现。这一过程是早期炼丹术史上的一次重要思想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炼丹术 黄白 金丹 服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教与中国古代的寄生虫学 被引量:8
15
作者 姜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7-64,共8页
基于"三尸"信仰的道教修仙逻辑驱使古代道士在与驱除"尸虫"相关的生命炼养探索中,发展出一套相当完整的人体寄生生物学,且达到"微虫说"之深度。以《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为代表的道教寄生虫学著作,体... 基于"三尸"信仰的道教修仙逻辑驱使古代道士在与驱除"尸虫"相关的生命炼养探索中,发展出一套相当完整的人体寄生生物学,且达到"微虫说"之深度。以《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为代表的道教寄生虫学著作,体现了唐末五代以前中国在寄生生物学、病原学和微生物学领域所取得的最高科学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中国古代 寄生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州龙兴寺造像中龙的名称、造型来源及流行原因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森 《敦煌学辑刊》 CSSCI 2008年第2期104-109,共6页
大量雕刻头下尾上的龙形象是青州龙兴寺造像的一大显著特征。对于这种龙的名称,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经考证知,此龙应称"倒龙"。倒龙造型来源于星空东宫龙宿;流行原因与古代青州地区的青龙崇拜大有关系。
关键词 青州 龙兴寺 倒龙 东宫龙宿 青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啖助、赵匡和陆淳《春秋》学的学术转型意义 被引量:7
17
作者 葛焕礼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0-45,共6页
啖助、赵匡和陆淳《春秋》学的学术转型意义,除却人所熟知的尊经排传,而又兼采三传、变专门为通学外,更有着理念层面上的内容:独特的《春秋》宗旨说建立了经文义说的主体性;记实书法原则的运用开启了“汉”、“宋”经学义理依据的转化;... 啖助、赵匡和陆淳《春秋》学的学术转型意义,除却人所熟知的尊经排传,而又兼采三传、变专门为通学外,更有着理念层面上的内容:独特的《春秋》宗旨说建立了经文义说的主体性;记实书法原则的运用开启了“汉”、“宋”经学义理依据的转化;重以义例解经极大地加强了经文解说的自主性;重以“讥贬之义”解经暗含着其论说立场的转变;强烈的现实关怀再建了《春秋》经世学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唐 《春秋》学 学术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22年中国种痘的最早记载及传说考论 被引量:9
18
作者 姜生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3-130,共8页
通过若干新见史料,揭示中国古代文献关于人痘接种实践的最早记载不是诸多学者所论的隆庆年间或李约瑟所说的1549年,而应是1522年。通过对《广布天花说》等若干文献中新见资料的比较研究,对种痘始传人物传说的逻辑构成要素加以检讨,并探... 通过若干新见史料,揭示中国古代文献关于人痘接种实践的最早记载不是诸多学者所论的隆庆年间或李约瑟所说的1549年,而应是1522年。通过对《广布天花说》等若干文献中新见资料的比较研究,对种痘始传人物传说的逻辑构成要素加以检讨,并探讨《痘疹定论·种痘说》中宋真宗时宰相王旦被误认为仁宗朝的文化根源,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痘术 《少谷集》 《广布天花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始炼硫化汞时间新证 被引量:5
19
作者 容志毅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1-86,共6页
中国始炼硫化汞的时间问题,因其关涉到“人类第一次用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实质上与天然产物无二的成果”,而引起科技史家的极大关注,但因缺乏确凿资料,以至该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事实上,此前学界认为道士升炼硫化汞的时间大略始于隋代的观... 中国始炼硫化汞的时间问题,因其关涉到“人类第一次用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实质上与天然产物无二的成果”,而引起科技史家的极大关注,但因缺乏确凿资料,以至该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事实上,此前学界认为道士升炼硫化汞的时间大略始于隋代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仅以《道藏》所载炼丹文献为例,即可粗举数例隋代以前与升炼硫化汞相关的资料。进一步的考证说明,中国古代道士早在南北朝或晋代甚至汉代,就已经能够用人工的方法升炼硫化汞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汞 升炼时间 新证 道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十六水法》新证 被引量:6
20
作者 韩吉绍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7-522,共16页
今《道藏》本《三十六水法》经两次增补而成。在古本基础上第一次增补时间在葛洪之后至《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出世(公元634—659年)以前,形成今本前半部分内容。第二次增补在唐宋时期,其内容即今本后半部分7种水。从水法制备所用容器、... 今《道藏》本《三十六水法》经两次增补而成。在古本基础上第一次增补时间在葛洪之后至《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出世(公元634—659年)以前,形成今本前半部分内容。第二次增补在唐宋时期,其内容即今本后半部分7种水。从水法制备所用容器、程序繁简程度、成水所需时间等角度,对第一次增补的15种水方一一考证,揭示出了《三十六水法》古本真貌。通过古本《三十六水法》与《抱朴子.内篇》以及《五十二病方》的比较,证明古本《三十六水法》为西汉古籍。经进一步分析认为,水法最初用于饮服成仙,用于炼丹是其后来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十六水法》 《黄帝九鼎神丹经诀》 服食 炼丹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