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提升城市全要素碳生产率吗?
1
作者 郝浩宇 黄旭辉 张宁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6,共11页
网络基础设施作为夯实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础,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其能否促进经济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尚不可知。该研究首先基于2005—2019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充分考虑技术异质性、松弛偏差以及线性规... 网络基础设施作为夯实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础,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其能否促进经济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尚不可知。该研究首先基于2005—2019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充分考虑技术异质性、松弛偏差以及线性规划不可行性解等问题,结合共同前沿框架下的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以及麦奎斯特-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数测算城市全要素碳生产率,以衡量城市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水平。其次,借助“宽带中国”战略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交叠双重差分模型识别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①“宽带中国”战略试点的推行显著提升城市全要素碳生产率0.072个单位,相比城市平均全要素碳生产率增长了8.0%,说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②机制分析表明,“宽带中国”战略试点通过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和家庭环境关注度,降低企业端和家庭端的用能强度,进而促进城市的全要素碳生产率;③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网络基础设施基础存量高、重视科技投入、重视教育投入、环境规制强度高的城市以及东部城市和大规模城市,“宽带中国”战略试点对全要素碳生产率产生更强的驱动作用。该研究为评估网络基础设施的绿色发展潜力提供有效方法,检验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推动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实现经济发展和“减碳”双赢目标方面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宽带中国”战略试点 全要素碳生产率 环境关注度 交叠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韧性水平综合评价及区域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娜 张广来 张宁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117-120,共4页
文章基于2011—2018年我国289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城市韧性水平进行测度。依据空间组织形式、自然灾害分布情况,考察不同城市群、地震带、海岸线城市韧性水平的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国城市韧性水平整体偏低但呈现上升趋势;头部城... 文章基于2011—2018年我国289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城市韧性水平进行测度。依据空间组织形式、自然灾害分布情况,考察不同城市群、地震带、海岸线城市韧性水平的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国城市韧性水平整体偏低但呈现上升趋势;头部城市韧性水平较为稳定,但东北地区城市回落较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增长势头更强;东部地区城市群整体城市韧性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且城市群内部城市韧性存在联动效应;地震带城市、海岸线城市韧性水平显著高于非地震带、非海岸线城市,但地震带城市韧性水平两极分化较为明显,海岸线城市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韧性 韧性综合评价 区域异质性 主成分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能顺利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吗?——基于效率与减排成本视角的城市层面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宁 赵玉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22,共10页
顺利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有必要厘清中国碳减排潜力和碳减排成本。利用二次型方向距离函数和随机前沿分析估算了2013-2017年中国164个地级市包含碳排放的技术效率和影子价格,从而讨论中国的碳减排潜力和碳减排成本。中国城市包含碳排放... 顺利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有必要厘清中国碳减排潜力和碳减排成本。利用二次型方向距离函数和随机前沿分析估算了2013-2017年中国164个地级市包含碳排放的技术效率和影子价格,从而讨论中国的碳减排潜力和碳减排成本。中国城市包含碳排放的技术效率呈现倒U型的变化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全国二氧化碳影子价格为1 466.98元/吨;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若2030年顺利实现碳达峰,碳减排潜力约为8.51亿吨,减排成本约为1.2万亿元;2060年顺利实现碳中和,碳减排潜力约为146.7亿吨,碳减排成本约为21.5万亿元。基于此,建议区域之间应加强联动,完善碳交易市场,优化产业结构,保证"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方向距离函数 随机前沿分析 技术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空气污染的心理健康效应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广来 张宁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25,共11页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要求努力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开展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和健康环境促进行动。该研究利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与受访者所在县(区)的年度空气污染数据和气象...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要求努力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开展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和健康环境促进行动。该研究利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与受访者所在县(区)的年度空气污染数据和气象数据进行匹配,通过双重差分法(DID)计算2013年底实施的“大气十条”政策引起的区域空气污染的外生变化,再利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识别空气污染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空气污染显著地降低了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其中,县级层面1μg/m^(3)的PM_(2.5)污染浓度的上升将会显著降低居民主观幸福感得分8.17%并加重居民抑郁情绪指数3.88%。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空气污染主要通过恶化居民身体健康水平,减少居民运动锻炼行为并增加肥胖风险进而对心理健康产生负向影响。此外,分析空气污染对不同人群心理健康影响的异质性差异后发现,男性群体、年轻人群体、低教育群体和城市居民受空气污染的负面心理健康效应会更大。该研究结论是对现有分析空气污染健康效应文献的有效补充,同时还反映出目前基于健康层面对空气污染成本的评估可能大大低估了空气污染对主观幸福感和精神健康的影响所产生的其他社会经济成本。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打赢蓝天保卫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心理健康 “大气十条”政策 健康中国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