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过程之东亚儒学的诠释学建构 被引量:1
1
作者 杨东东 傅永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9-147,共9页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东亚儒学在台湾学界渐成显学。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研讨的课题已不仅限于对东亚儒学具体存在样态、特征的静态把握,而是转向"东亚儒学何以可能"的问题,亦即对一体而多元的东亚儒学之动态生成过程的探...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东亚儒学在台湾学界渐成显学。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研讨的课题已不仅限于对东亚儒学具体存在样态、特征的静态把握,而是转向"东亚儒学何以可能"的问题,亦即对一体而多元的东亚儒学之动态生成过程的探究。"作为过程的东亚儒学"的重要性由此凸显。就此而言,东亚儒学之所以能够将具有超时空价值的儒家经典落实于具体而特殊的时空场域之中,做到推新意于陈编,并形成寓一于多、一多相贯的儒学共同体,就在于儒家经典与解经者之间的"时间间距"带来的诠释张力。因此,根据哲学诠释学,时间间距非但不会构成经典文本诠释的障碍,相反,这正是维持儒学理论之不息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也是东亚儒学之现代建构得以可能的诠释学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经典诠释 作为过程的东亚儒学 作为结果的东亚儒学 哲学诠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德格尔论同一性问题——以《同一律》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治国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28,共10页
同一性问题是西方哲学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一个困难重重的问题。海德格尔的《同一律》在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两种同一性观念———作为一物与其自身的统一性和绝对反思之先验地中介了的统一性———的批评性对话中寻求"非思"... 同一性问题是西方哲学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一个困难重重的问题。海德格尔的《同一律》在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两种同一性观念———作为一物与其自身的统一性和绝对反思之先验地中介了的统一性———的批评性对话中寻求"非思"之处,并且在存在问题的指引下,决定性地将同一性阐述为思想与存在的共属性,即同一性是在思想与存在的相互听从、相互需要的循环往复中得以确立的。此一意义上的同一性又与存在论的差异性、辩证法和时间性诸问题交错在一起,这种交错辉映在一定程度上典型映现了海德格尔的同一性思考与以黑格尔为最高环节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某种因缘与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同一性 存在 本有 共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拯救现象法”: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的另一种方法论因素
3
作者 孙亚杰 陈治国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7-57,共11页
作为理性的自我认识和理性权威的自我证成之过程,批判方法往往被看作康德先验哲学的核心方法。不过,就先验哲学的具体展开方式而言,它并非单纯依赖于一种非历史的、解剖学的纯粹理性批判,而是深深贯穿着对理性活动历史的哲学反思。这种... 作为理性的自我认识和理性权威的自我证成之过程,批判方法往往被看作康德先验哲学的核心方法。不过,就先验哲学的具体展开方式而言,它并非单纯依赖于一种非历史的、解剖学的纯粹理性批判,而是深深贯穿着对理性活动历史的哲学反思。这种方法论层面上的哲学反思,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亚里士多德"拯救现象法"一种隐含性的、不自觉的例示或使用。而无论就亚里士多德的"拯救现象法"自身而言,还是就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对这一方法隐含性的使用来说,哲学探究既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思想活动,同时也是一项共同的理性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验哲学 批判方法 拯救现象法 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思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友爱” 被引量:5
4
作者 陈治国 赵以云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在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中,对于个体的幸福与城邦的繁荣具有重大作用的政治友爱,在类型上既不属于利益的友爱,也不完全等同于友爱的完美范型即德性的友爱,而是一种弱的德性的友爱;在性质上它既不是高尚的利己主义,也不是某种形式的利他... 在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中,对于个体的幸福与城邦的繁荣具有重大作用的政治友爱,在类型上既不属于利益的友爱,也不完全等同于友爱的完美范型即德性的友爱,而是一种弱的德性的友爱;在性质上它既不是高尚的利己主义,也不是某种形式的利他主义,而是一种节制的利己主义。这种意义上的政治友爱,在当代变化了的政治语境和哲学语境中仍然具有其重要地位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政治友爱 弱的德性友爱 节制的利己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 被引量:7
5
作者 黄启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3-134,共12页
在过去十多年间,学术界围绕"父子相隐"问题就儒家伦理展开了一场学术争鸣。一方认为,父子相隐合乎天理人情;另一方则认为,父子相隐违法悖德。双方对父子相隐的评价势不并立,但对父子相隐的理解却是相同的,即都认为父子相隐是... 在过去十多年间,学术界围绕"父子相隐"问题就儒家伦理展开了一场学术争鸣。一方认为,父子相隐合乎天理人情;另一方则认为,父子相隐违法悖德。双方对父子相隐的评价势不并立,但对父子相隐的理解却是相同的,即都认为父子相隐是互隐其恶,都认为孔子把亲亲隐恶视为"直"德。但细致地考察《论语》以及相关文献则发现,上述理解乃是对孔子的一个误读。孔子所谓"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并非相互隐恶,而是意指正义的家庭属性和主动的道义担当。"父子相隐,直在其中",并非主张徇情枉法或漠视社会公德,而是旨在提示一条破解"孝(慈)义两难"问题的德性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 直德 家庭正义 道义担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胡适的“无后主义”及其困难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启祥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6-51,共6页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中打倒"旧道德"和提倡"新道德"的思想先锋,他的"无后主义"是其反传统伦理的一个极端表现。这种主张虽然在"五四"时期尽显新异,但是却包含着难以克服的内在困难。...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中打倒"旧道德"和提倡"新道德"的思想先锋,他的"无后主义"是其反传统伦理的一个极端表现。这种主张虽然在"五四"时期尽显新异,但是却包含着难以克服的内在困难。胡适以似是而非的理由批评儒家的"后代"观念,通过否定生儿育女和传宗接代的观念提倡社会不朽论,以一个娶妻生子并且躬行孝道的形象宣扬无后主义和否定孝道。无论胡适的无后主义还是非孝思想都是一种错位的思考,不仅他的学说本身内含无法化解的矛盾,而且他的理论与实践也相互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无后主义 非孝 不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康德对“出自人类之爱而说谎的权利”的批评 被引量:3
7
作者 黄启祥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9-106,共8页
康德在《论出自人类之爱而说谎的所谓权利》一文中认为,说真话是一种形式义务,人们应该无条件地履行这个义务,不管由此导致什么后果。贡斯当和科尔斯戈德分别从法学层面和伦理学层面对这个观点进行批评,都认为康德所谓的不说谎义务在现... 康德在《论出自人类之爱而说谎的所谓权利》一文中认为,说真话是一种形式义务,人们应该无条件地履行这个义务,不管由此导致什么后果。贡斯当和科尔斯戈德分别从法学层面和伦理学层面对这个观点进行批评,都认为康德所谓的不说谎义务在现实中缺少可行的条件,不可能得到普遍遵守,但是这并不能从理论上反驳康德的"应当不说谎"观点。康德的绝对不说谎义务的理论困难主要在于,未能真正直面不同道德义务之间的冲突,未能指出解决不同道德义务冲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说谎 人类之爱 义务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政治秩序原理的正义与仁义:亚里士多德与孟子之间的一种互诠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治国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5-92,共8页
"正义"和"仁义"在亚里士多德和孟子那里分别构成了优秀政治社会秩序的基本原理,同时也被看作政治共同体成员所应培养的与他人相关的总体德性或伦理德性整体。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两位哲学家都把城邦政治的首要功能... "正义"和"仁义"在亚里士多德和孟子那里分别构成了优秀政治社会秩序的基本原理,同时也被看作政治共同体成员所应培养的与他人相关的总体德性或伦理德性整体。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两位哲学家都把城邦政治的首要功能限定于主要促进每一个体伦理德性的实现或发展以及优秀公民人格的培养,因为这更多地涉及一个人类存在者的本性和福祉。不过,在伦理德性的形成路径上,亚里士多德主张要由伦理德性之公民的、政治的向度推进到人性向度、道德向度,孟子则更倾向于一种相反的培养程序。并且,二者虽然都为哲学家或者圣贤在正义城邦或仁义之治发展中的恰当角色提供了两种选项,即政治顾问和伦理教师,但是,真正支撑着这两种角色的深层理由并不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 仁义 政治向度 道德向度 哲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