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颗粒型聚醚:一类新型的非水基泡沫消泡剂
1
作者 王玉江 汤龙皓 +2 位作者 刘晓倩 冯宁 李洪光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00-708,共9页
以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三嵌段共聚物和柠檬酸为原料,利用高温缩合-碳化工艺,制备了纳米碳交联的超支化/交联型聚醚。以三乙醇胺单油酸酯/对二甲苯混合物为模型体系,发现所制备的新型聚醚对非水泡沫具有优异的消除能力,30 min消... 以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三嵌段共聚物和柠檬酸为原料,利用高温缩合-碳化工艺,制备了纳米碳交联的超支化/交联型聚醚。以三乙醇胺单油酸酯/对二甲苯混合物为模型体系,发现所制备的新型聚醚对非水泡沫具有优异的消除能力,30 min消泡率可达86%,消泡速度较无消泡剂体系提高2 000余倍。利用二氧化碳加压,对孤岛采油厂所产原油进行发泡,发现新型聚醚对原油泡沫亦具有良好的消泡能力。该研究为纳米碳混杂的聚醚消泡剂的研发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有望应用于难以大量应用有机硅消泡剂的领域,如石油开采中因大量助剂的使用而形成的泡沫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型 聚醚 非水基 泡沫 消泡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碳吸附汞砷铅镉离子的研究 被引量:61
2
作者 吴成 张晓丽 李关宾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70-774,共5页
由玉米秸秆燃烧物提取黑碳,测定了黑碳阳离子交换量,研究了黑碳对汞(Hg2+)、砷(As3+)、铅(Pb2+)和镉(Cd2+)离子的等温吸附、吸附及解吸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黑碳阳离子交换量为0.15cmol·kg-1,远低于矿物和腐植酸。黑碳对Hg2+、As3... 由玉米秸秆燃烧物提取黑碳,测定了黑碳阳离子交换量,研究了黑碳对汞(Hg2+)、砷(As3+)、铅(Pb2+)和镉(Cd2+)离子的等温吸附、吸附及解吸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黑碳阳离子交换量为0.15cmol·kg-1,远低于矿物和腐植酸。黑碳对Hg2+、As3+、Pb2+和Cd2+的等温吸附是非线性表面吸附,可用Langmiur方程拟合;黑碳对Pb2+最大吸附量远大于对Hg2+、As3+和Cd2+的;黑碳对Hg2+、As3+、Pb2+和Cd2+吸附约5h达平衡;吸附动力学过程包括吸附快反应阶段和慢反应阶段,可用动力学一级方程和双常数速率方程描述;黑碳对Hg2+、As3+、Pb2+和Cd2+吸附速率、吸附亲和力和最大吸附量有:Pb2+>As3+>Hg2+>Cd2+;黑碳吸附的Hg2+、As3+、Pb2+和Cd2+易解吸,30min内洗脱率高达8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碳制备的不同热解温度对其吸附菲的影响 被引量:53
3
作者 吴成 张晓丽 李关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5-128,共4页
在300-700℃热解小麦秸秆24h,提取制备黑碳,测定了黑碳化学组成和BET比表面积,研究了菲在黑碳上的吸附与解吸,测定了菲在黑碳上的最大不可逆吸附量.结果表明,随热解温度升高,黑碳比表面积增大,芳构化程度加深,表面疏水性增强;... 在300-700℃热解小麦秸秆24h,提取制备黑碳,测定了黑碳化学组成和BET比表面积,研究了菲在黑碳上的吸附与解吸,测定了菲在黑碳上的最大不可逆吸附量.结果表明,随热解温度升高,黑碳比表面积增大,芳构化程度加深,表面疏水性增强;相应地,黑碳对菲的吸附容量和最大不可逆吸附量增大,吸附与解吸非线性程度和解吸迟滞也变得更显著;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能较好描述菲在黑碳上的吸附与解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热解温度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全氟己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三元共聚物的疏水缔合性质 被引量:4
4
作者 宋新旺 潘斌林 +2 位作者 陈晓彦 朴基成 谭业邦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0-405,共6页
采用胶束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全氟己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三元含氟碳基团的水溶性疏水缔合共聚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该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用热重分析研究了它的热稳定性。表面张力测定结果表明... 采用胶束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全氟己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三元含氟碳基团的水溶性疏水缔合共聚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该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用热重分析研究了它的热稳定性。表面张力测定结果表明,该共聚物在临界胶束浓度处的表面张力达到33.7mN/m;溶液的表观黏度测定结果表明,该共聚物具有较好的缔合性质和耐温耐盐性能;动态激光光散射表征结果显示,该共聚物聚集体的平均流体力学半径(Rh)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钙离子存在时,该共聚物聚集体的Rh随钙盐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加变化不大,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钙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酰胺 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 全氟己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 水溶性三元共聚物 疏水缔合 氟碳基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黑碳吸附Pb Cd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吴成 张晓丽 李关宾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83-1387,共5页
为探讨低分子量有机酸对黑碳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影响,由玉米秸秆燃烧物提取黑碳,用平衡吸附技术研究了有机酸对黑碳吸附铅(Pb2+)和镉(Cd2+)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和酒石酸在浓度低于10 mmol.L-1时能促进黑碳对Pb2+的吸附,且柠檬酸的促... 为探讨低分子量有机酸对黑碳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影响,由玉米秸秆燃烧物提取黑碳,用平衡吸附技术研究了有机酸对黑碳吸附铅(Pb2+)和镉(Cd2+)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和酒石酸在浓度低于10 mmol.L-1时能促进黑碳对Pb2+的吸附,且柠檬酸的促进作用强于酒石酸;草酸和水杨酸则抑制黑碳对Pb2+的吸附,草酸的抑制作用强于水杨酸;柠檬酸、酒石酸和草酸在浓度低于400 mmol.L-1时能促进黑碳对Cd2+的吸附,促进作用为柠檬酸>酒石酸>草酸;浓度低于4 mmol.L-1的水杨酸也能促进黑碳对Cd2+的吸附;当有机酸促进Pb2+和Cd2+吸附时,随有机酸浓度的提高,Pb2+和Cd2+的吸附量先升高后下降,且有机酸对黑碳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影响随有机酸和重金属离子的特性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酸 黑碳 PB CD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铕配合物荧光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光学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冬梅 王亮 +2 位作者 董怀 柳巍 姜建壮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777-2781,共5页
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将发光良好的稀土配合物Eu(DBM)3.H2O和Eu(DBM)4.CPC纳米微粒复合到水溶性的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中,制备了具有稀土铕离子红色特性荧光的聚合物纳米纤维。通过对稀土配合物以及聚合物纳米纤维样品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测... 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将发光良好的稀土配合物Eu(DBM)3.H2O和Eu(DBM)4.CPC纳米微粒复合到水溶性的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中,制备了具有稀土铕离子红色特性荧光的聚合物纳米纤维。通过对稀土配合物以及聚合物纳米纤维样品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测试,发现当稀土配合物复合到聚合物纳米纤维中后,由于与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乙醇溶解性良好,其微观结构发生了变化,得到了50~100nm左右的比较均匀的线状结构。同时,通过对稀土配合物以及聚合物纳米纤维样品的荧光激发、发射光谱及荧光寿命进行研究,表明稀土配合物在聚合物纳米纤维中比其在粉末状有更高的发光强度及更长的荧光寿命,其原因在于高分子纳米纤维为稀土配合物提供了较稳定的化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DBM)3·H2O Eu(DBM)4·CPC 聚乙烯基吡咯烷酮 纳米纤维 荧光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稀土化合物透明树脂的合成与光学性质(英文)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冬梅 刘青云 +1 位作者 姜建壮 杨柏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7-435,共9页
我们采用三种不同方法制备了含稀土化合物的光学树脂。第一种是含稀土甲基丙烯酸盐的透明树脂,第二种是采用直接掺杂法制备的含稀土配合物透明树脂,第三种是采用原位复合法制备的含稀土配合物透明树脂。通过对三种透明树脂的热稳定性、... 我们采用三种不同方法制备了含稀土化合物的光学树脂。第一种是含稀土甲基丙烯酸盐的透明树脂,第二种是采用直接掺杂法制备的含稀土配合物透明树脂,第三种是采用原位复合法制备的含稀土配合物透明树脂。通过对三种透明树脂的热稳定性、抗冲击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及核磁等方面的表征,结果表明获得的第二、第三种透明树脂具有非常好的透明性、发光性和相关物理机械性能,进一步比较三种透明树脂的发光性质发现第三种采用原位复合法制备的含稀土配合物透明树脂最好,这说明原位复合法是一种简便快捷合成透明荧光高分子材料的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树脂 稀土 发光性质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恢复蛋白Recoverin正则模式分析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吉来 耿彩云 +4 位作者 步宇翔 陈效华 王军 黄旭日 孙家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055-2058,共4页
采用旋转平移块方法对Ca2+/豆蔻酰基开关进行了正则模式分析(NMA).研究结果表明,恢复蛋白(Recoverin)的T态的N-末端与C-末端易于发生刚体逆向旋转,一旦结合Ca2+,很容易发生构象变化,形成具有双向构象转变特征的I态.I态是一个中间结构,... 采用旋转平移块方法对Ca2+/豆蔻酰基开关进行了正则模式分析(NMA).研究结果表明,恢复蛋白(Recoverin)的T态的N-末端与C-末端易于发生刚体逆向旋转,一旦结合Ca2+,很容易发生构象变化,形成具有双向构象转变特征的I态.I态是一个中间结构,既可以发生构象回转到T态,又可以继续相对旋转到R态,使豆蔻酰基完全暴露,从而行使其信号传导生物功能.从低频振动模式分析可以看出,恢复蛋白具有构象转变这一本质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构过程 信号传导 正则模式分析 低频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稀土铕配合物的PVP薄膜的制备及发光性质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冬梅 钱振洁 +3 位作者 周俐军 李媛媛 梁芳 杜斌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3期66-70,共5页
制备了含有稀土配合物Eu(TTA)3.3H2O和Eu(TTA)3phen.H2O的高分子基质材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复合薄膜,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测试,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及结构,研究其荧光性质。实验结果表明:在制得的PVP薄膜中... 制备了含有稀土配合物Eu(TTA)3.3H2O和Eu(TTA)3phen.H2O的高分子基质材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复合薄膜,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测试,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及结构,研究其荧光性质。实验结果表明:在制得的PVP薄膜中稀土铕的有机配合物含量较高,且具有非常优良的发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配合物 PVP 纳米复合薄膜 光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亲锂铜基3D集流体实现金属锂的均匀沉积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锐 王浩 +5 位作者 付强 田子玉 王建旭 马小健 杨剑 钱逸泰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82-888,I0001,I0002,共9页
锂金属负极以其最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m Ah·g-1)和最低的电化学电位(-3.04V(vs SHE))被誉为电池界的"圣杯"。但是锂金属电池的缺点也尤为明显:充放电过程中锂金属电池容易在负极不均匀沉积从而产生锂枝晶,锂枝晶的产生... 锂金属负极以其最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m Ah·g-1)和最低的电化学电位(-3.04V(vs SHE))被誉为电池界的"圣杯"。但是锂金属电池的缺点也尤为明显:充放电过程中锂金属电池容易在负极不均匀沉积从而产生锂枝晶,锂枝晶的产生会造成固体电解质介面(SEI)膜的持续破裂,不稳定的SEI膜又会加剧锂枝晶的形成,进而刺穿隔膜,导致电池的循环性能下降,产生安全隐患,所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负极均匀沉积金属锂尤为重要。本研究使用商业化的铜网,通过碱性溶剂的氧化和空气气氛煅烧,在铜网表面形成均一的亲锂氧化铜纳米片阵列。铜网的3D结构可以有效减小电流密度,亲锂的纳米片阵列可以降低锂的沉积过电势,均匀沉积锂,有效抑制锂枝晶的产生。在电流密度为3mA·cm–2的半电池测试中,稳定循环230圈后库伦效率稳定维持在99%以上;搭配磷酸铁锂(LFP)全电池测试,在1C(0.17mA×mg-1)条件下可稳定循环300圈,容量保持率为95%。本研究为锂金属负极3D集流体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铜基集流体 氧化铜纳米片阵列 表面修饰 锂金属负极 锂金属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酸回流制备碳点的中和过程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宁 李洪光 郝京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91-198,共8页
作为碳纳米材料家族的一颗新星,碳点因具有奇特的光致发光特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其制备方法通常可以归纳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而混酸回流是一种自上而下制备碳点的重要方法,中和是其中不可缺少... 作为碳纳米材料家族的一颗新星,碳点因具有奇特的光致发光特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其制备方法通常可以归纳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而混酸回流是一种自上而下制备碳点的重要方法,中和是其中不可缺少的步骤。本文以富勒烯副产炭灰为原料,利用混酸回流方法制备了黄光发射的碳点,系统研究了NaOH、Na_(2)CO_(3)、K_(2)CO_(3)和NH_(3)∙H_(2)O四种不同中和试剂对碳点结构和发光特性的影响。热重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和试剂的改变,影响碳点表面酸性官能团的解离程度,该结论被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相行为研究结果所印证。碳点结构的变化,影响了碳点的表面态,导致碳点光谱特性,如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光谱的改变。选用了四种中和试剂中,Na_(2)CO_(3)处理得到的碳点表现出最优的发光性能。我们的研究还表明:中和试剂的选用是调节混酸回流方式,制备碳点性能的重要途径。而且碳点反离子的改变对其发光性能也具有明显影响。总之,中和试剂的碱性和反离子种类共同影响着碳点的表面结构,带来了不同的性能。这项工作提示着研究者在未来制备碳点时有必要将中和试剂的种类作为一项实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材料 碳点 混酸回流 光致发光 自上而下 中和过程 相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点的固体发光材料:合成及其在白光发射二极管和光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侯仕达 周仕禄 +1 位作者 张书铭 李洪光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7-545,共19页
碳点已成为碳质纳米材料家族的一颗新星。自从它们于2004年被偶然发现以来,获得了广泛的研究。基于碳点的固态发光材料环境友好、无毒、廉价,是取代稀土发光材料和半导体量子点的理想选择。然而,由于碳点易表现出聚集诱导猝灭的特点,将... 碳点已成为碳质纳米材料家族的一颗新星。自从它们于2004年被偶然发现以来,获得了广泛的研究。基于碳点的固态发光材料环境友好、无毒、廉价,是取代稀土发光材料和半导体量子点的理想选择。然而,由于碳点易表现出聚集诱导猝灭的特点,将它们从溶液态转入固态时,如何保持其发光特性是一大挑战。本文介绍了碳点的合成方法,碳点基固态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在白光发光二极管和光学传感器中的典型应用。最后指出了碳点基固态发光材料仍然存在的缺点,并对其在白光发射二极管和光学传感器和其它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纳米材料 发光 白光发射二极管 光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耳热快速合成双功能电催化剂用于高效水分解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澳 郭伟健 +1 位作者 王月青 张进涛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4-104,共11页
电解水是有效的产氢方式之一,开发具有高催化活性的电极材料是当前电解水的研究热点,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本研究报告了一种通过焦耳热技术快速制备多金属异质结构,并将其用作电解水的双功能电催化剂,展现出优异的电解水催化活性。通过焦... 电解水是有效的产氢方式之一,开发具有高催化活性的电极材料是当前电解水的研究热点,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本研究报告了一种通过焦耳热技术快速制备多金属异质结构,并将其用作电解水的双功能电催化剂,展现出优异的电解水催化活性。通过焦耳热处理三种金属前驱涂覆的碳布,MoC和CoO/FeO异质结构形成。当其用作析氢(HER)和析氧(OER)的双功能催化剂时,仅需121 mV和268 mV的过电位,可以实现10 m A·cm^(-2)的电流密度。当用于两电极电解水时,MoC/FeO/CoO/CC作为阳极和阴极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性能和长期稳定性,仅需1.69 V即可实现10 mA·cm^(-2)的电流密度,并且展现出25小时的稳定性。本研究通过简单、快速的焦耳热技术实现了双金属/多金属异质结构的构筑,并应用于高效水电解,为合理设计多金属异质结构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析出反应 氧析出反应 双功能电催化剂 水分解 焦耳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光引发原位交联多功能粘结剂构筑稳固硫正极
14
作者 李莎 湛孝 +3 位作者 王顾莲 王慧群 熊伟明 张力 《电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67,共10页
锂硫电池因其高理论比容量和高能量密度的独特优势,在下一代储能体系中展现出重要的应用前景。然而,锂硫电池的商业化进程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可溶性多硫化锂中间产物造成的“穿梭”问题、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剧烈以及电极硫负载增大时... 锂硫电池因其高理论比容量和高能量密度的独特优势,在下一代储能体系中展现出重要的应用前景。然而,锂硫电池的商业化进程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可溶性多硫化锂中间产物造成的“穿梭”问题、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剧烈以及电极硫负载增大时的严重极化等,易导致硫正极的结构坍塌和电化学性能的快速衰变。电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性能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上述挑战对电池内的每一个组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发展具有更好机械性能的新型粘结剂。在本工作中,我们首次在硫正极中引入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酸酯单体,通过紫外光辅助固化实现原位交联,并与传统聚偏氟乙烯粘结剂构成二元粘结剂(简称c-ETPTA/PVDF),用于制备高强度、高硫负载的长寿命锂硫电池。结果表明,采用共价交联的c-ETPTA/PVDF粘结剂不但能显著增强电极极片的机械性能,保持循环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还可借助其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对溶解性多硫化锂中间产物进行高效地捕获。此外,c-ETPTA/PVDF中的醚氧键与锂离子之间适度的相互作用也有助于锂离子的快速输送。因此,S-c-ETPTA/PVDF电极在2C倍率下可稳定循环1000次以上,且每个周期的容量衰减率仅为0.038%。即使当硫面载量提高至7.8 mgs·cm^(-2)时,经过50个周期循环后,仍可输出6.2 mAh·cm^(-2)的高平均放电面容量。本工作展示了紫外光引发原位交联技术在制备稳固的高能量密度锂硫电池方面的巨大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紫外固化 原位交联 多功能粘结剂 高强度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