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丧礼看儒家“以质救文”微旨
1
作者 蔡杰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9,共9页
孔门的丧礼观是研究孔子“以质救文”之主张的重要视角。通过考察孔子善殷与从周的差异,可以看到孔子对丧礼的主张倾向于兼用三代,其核心关切在于礼文的内在情质。然而对情质的重视并不意味着任何情感的表达都是合理的,亦即只有人性自... 孔门的丧礼观是研究孔子“以质救文”之主张的重要视角。通过考察孔子善殷与从周的差异,可以看到孔子对丧礼的主张倾向于兼用三代,其核心关切在于礼文的内在情质。然而对情质的重视并不意味着任何情感的表达都是合理的,亦即只有人性自然发生的情感才是美善健康的,也就是文质中和的理想形态。由于情感的发生会受到私欲的影响,普通人的情感表达往往不是中和的形态,因此教化的意义就突显了出来。教化是为了引导人的私欲合乎本性,从而使情感获得恰当的表达,因而孔子提出“以质救文”的主张,实是将尽性的目的重新置于礼文之中,让礼文的践行拥有发于本性的美善之情,使之呈现出文质中和的理想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礼 尚质 孔子之丧 性理 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天人合一是否为儒家所独有?——兼与林安梧教授对话 被引量:4
2
作者 黄保罗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4-31,共8页
笔者结合与林安梧教授的对话及以前的拙文,再次探讨天人合一是否为儒家所独有的问题。林文及许多同类文章的问题是缺乏对"天人合一"等相关术语和概念进行精确的界定,笔者对此进行补阕之后,首先分析了林文作为探讨天人合一理... 笔者结合与林安梧教授的对话及以前的拙文,再次探讨天人合一是否为儒家所独有的问题。林文及许多同类文章的问题是缺乏对"天人合一"等相关术语和概念进行精确的界定,笔者对此进行补阕之后,首先分析了林文作为探讨天人合一理论背景的"绝对一神论"与"万有在道论"、"连续型"和"断裂型"理性的优点之余,特别指出其列出太多特质而缺乏论证及过分依赖人的主体性的局限和方法论的不足。然后,从过去本然、现在实然和未来应然的层面分析论证了天人合一并非为儒家所独有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神人合一 儒家 个人修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父子之“命”与君臣之“义”:《庄子》伦理观特质 被引量:1
3
作者 蔡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116,共9页
《庄子·人间世》提出父子之“命”与君臣之“义”的观点,分别对应于“不可解于心”和“无所逃于天地”,代表了道家对两种人伦的看法。在庄子看来,父子之“命”是一种先天的存在,处于人的认知把握的范围之外,因而具有自然性与不可知... 《庄子·人间世》提出父子之“命”与君臣之“义”的观点,分别对应于“不可解于心”和“无所逃于天地”,代表了道家对两种人伦的看法。在庄子看来,父子之“命”是一种先天的存在,处于人的认知把握的范围之外,因而具有自然性与不可知性,无法经由后天人为的方式加以解除。君臣之“义”则是政治社会中的一种外在的、应然的伦理规范,是臣者在共同体生活中,因其臣者身份而必须承担的职责,故而臣者身在其中既无所逃离,又无可奈何。儒家内部对庄子的看法,有认同,也有批评。批评的意见主要来自宋明理学家,因为理学家认为,父子与君臣的伦理均是由天所赋予,是人性所固有,但庄子将君臣一伦视为外在共同体的规定,实有“无君”的嫌疑。通过比较,可以窥探儒、道两家的伦理观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人间世》 父子 君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自由与正义——孔子自由观及其正义论基础 被引量:11
4
作者 黄玉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0-49,189,190,共12页
贡斯当关于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的区分,逻辑地蕴含着作为上位概念的普遍“自由”概念,其内涵是:个人的意志行为在正义的社会规范内不受他人干预。按照这个普遍概念,孔子具有自己的自由观念。这种观念不是境界论的自由观,而是人... 贡斯当关于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的区分,逻辑地蕴含着作为上位概念的普遍“自由”概念,其内涵是:个人的意志行为在正义的社会规范内不受他人干预。按照这个普遍概念,孔子具有自己的自由观念。这种观念不是境界论的自由观,而是人性论的自由观。“个人的意志行为不受他人干预”是这种自由观的主体性维度,即个体主体具有天然的自由意志;“正义的社会规范”(礼)是这种自由观的规范性维度,即它是以孔子的正义论为基础的。这就是说,自由的规范条件来自两条正义原则,即源于博爱精神(仁)的正当性原则和适应于特定时代基本生活方式的适宜性原则(义)。因此,孔子的自由观念具有两个层面:遵守规范是保守性的自由,而重建规范是建设性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自由观 正义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于人伦,赴以礼义:周代冠礼与当代成人礼建构
5
作者 颜炳罡 王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30,共8页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冠礼成文仪式最早见于《仪礼》,是周代宗法社会的成人礼。周代冠礼具有多重意蕴,它指向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追寻,“成人”意味着人的伦理责任与权力、人格尊严与价值的获得。此外,冠礼“成人”之...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冠礼成文仪式最早见于《仪礼》,是周代宗法社会的成人礼。周代冠礼具有多重意蕴,它指向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追寻,“成人”意味着人的伦理责任与权力、人格尊严与价值的获得。此外,冠礼“成人”之义指向的是以“家”为核心的纵贯的历史意识和横向的人伦秩序,体现了对家的存有与绵延的贞定护持。周代冠礼引导青年关怀现实,树立对家国天下的责任担当意识。以损益原则发展当代成人礼,探寻与思考人之为人的依据,引导青年树立家国天下的道德格局,是周代冠礼给予我们的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礼 成人礼 成人 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质如何扯着性?*--论刘蕺山《论语·性相近章》之诠释 被引量:1
6
作者 蔡家和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2-50,共9页
这篇文章谈论蕺山对《论语·性相近章》的诠释。蕺山思想近于一种心学与气学的结合,而远于程朱理学;朱子依于程子见解,认为《性相近章》所言之性乃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相对,而蕺山反对这种性之二元区分,于《论语学案》中,取代以性... 这篇文章谈论蕺山对《论语·性相近章》的诠释。蕺山思想近于一种心学与气学的结合,而远于程朱理学;朱子依于程子见解,认为《性相近章》所言之性乃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相对,而蕺山反对这种性之二元区分,于《论语学案》中,取代以性、习的二元区分。性、习之区分,指先天本有之性与后天学习的不同,一如孔子所言"性相近,习相远"。至于朱子的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是顺承张载与程、朱自家的发明,其主张"性即理",天理者,天地之性,不仅人人相同,且人、物亦同,此性若是落于气质之中,即成气质之性,气质之性随着气质不同而有全、偏之差,此为程朱之发明。蕺山则以"习"定义气质,进而对朱子之说提出质疑,这里将从蕺山《论语学案》对《性相近章》的诠释谈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质 天地之性 程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孝悌还是仁义?孟子论尧舜之道与仁孝关系
7
作者 蔡杰 《学习与实践》 2025年第8期131-140,共10页
孝悌与仁义存在一定的差异,孝悌能否完全概括尧舜之道?当面对父母的顽嚚,舜将行孝与行仁相结合,表明二者是可以一致的。然而在极端抉择时,孟子认为舜会选择一己一家之孝,即成为庶人而放弃天子的身份,这种抉择意味着其实无法选择普遍性... 孝悌与仁义存在一定的差异,孝悌能否完全概括尧舜之道?当面对父母的顽嚚,舜将行孝与行仁相结合,表明二者是可以一致的。然而在极端抉择时,孟子认为舜会选择一己一家之孝,即成为庶人而放弃天子的身份,这种抉择意味着其实无法选择普遍性的仁义。从体用角度看,孝悌作为良知良能,是人性从未发到已发、父子从未定到定、天下从未化到化的枢机。但其发用微弱,易受人欲的影响,故需以仁义作为指引和目的。从情感层面看,恻隐也是良知良能,但恻隐是面对违逆“生生”现象的消极痛苦反应,并且属于孝悌向外推扩至仁民、爱物阶段的表现。尽管存在上述区别,孝悌因贯通天道与人道,又是自天子至于庶人共有的美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尧舜之道 孝悌 仁义 恻隐 生生之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