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现代作家传记写作的现状与问题——兼及一种研究的新角度 被引量:4
1
作者 张立群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0年第1期18-29,共12页
东北现代作家传记研究是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角度,同时也为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研究提供了新的具体个案。东北现代作家传记主要诞生于当代,可分为四个阶段。通过客观、辩证的视野看待其整体发展,东北现代作家传记既有自身的特征和优势,同... 东北现代作家传记研究是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角度,同时也为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研究提供了新的具体个案。东北现代作家传记主要诞生于当代,可分为四个阶段。通过客观、辩证的视野看待其整体发展,东北现代作家传记既有自身的特征和优势,同时也有自身的限度和问题。"萧红传"数量过多以及由此造成的整体比例和结构上的不平衡;明显的"地域性"逻辑和自我限制;遵循"自然生长的逻辑"但需不断检视其文本价值。东北现代作家传记的特殊性决定研究意义上的复杂性,其关乎现代文学史和现代传记的论域,决定其具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现代作家传记 东北现代文学 现状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造”医者——“十七年”医疗叙事的科学权力、地方经验和动员结构
2
作者 陈若谷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7-65,共9页
文学与医学之间存在绵延深刻的联系,以疾病为隐喻及关于诊疗的叙事构成了现代文学的一脉起源。《老残游记》开篇第一回就有“危船一梦”,破船是晚清国势危殆的象征,老残则以医生的眼光为社会揭示病灶。儒家传统里的经世致用为士人浇铸... 文学与医学之间存在绵延深刻的联系,以疾病为隐喻及关于诊疗的叙事构成了现代文学的一脉起源。《老残游记》开篇第一回就有“危船一梦”,破船是晚清国势危殆的象征,老残则以医生的眼光为社会揭示病灶。儒家传统里的经世致用为士人浇铸出了这样的道德规约: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对于传统知识分子而言,悬壶济世和出将入相其实是一体两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残游记》 悬壶济世 道德规约 传统知识分子 儒家传统 经世致用 现代文学 一体两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 被引量:71
3
作者 张林波 陈鑫 +5 位作者 梁田 王昊 郝超志 任耀发 李宇昂 吴舒尧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43-756,共14页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是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近年来,相关学者和科研机构围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与成果应用开展了大量研究,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逐渐成为生...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是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近年来,相关学者和科研机构围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与成果应用开展了大量研究,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逐渐成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为系统梳理我国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研究进展,识别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采用文献分析与系统归纳的方法,总结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发展历程,解读了国家对相关工作的部署安排与地方实践进展,识别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在核算范围与技术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发展历程划分为科学探索、实践推进和深化铺开3个阶段;发现了我国在当前研究中普遍将生态产品价值等同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现象;明确了生态产品价值在当前无法被精确核算且核算结果不具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状.针对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科目与范围不一致、实物量评估方法不确定性大以及价值量定价机制主观性强等问题,研究指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和近期相结合的过程,应当像GDP一样核算GEP,下一步地方推进工作建议从完善基础理论框架、建立统计核算技术、形成地方业务能力和推进核算成果应用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核算 存在问题 决策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与“两委”组织法的修订 被引量:6
4
作者 唐鸣 杨婷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3-129,共7页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基层社会治理城乡一体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前提,没有基层社会治理城乡一体化,就没有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城乡基层社会分别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基层社会治理城乡一体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前提,没有基层社会治理城乡一体化,就没有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城乡基层社会分别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两个规定内容很不相同的法律,这既是基层社会治理城乡分治的制度表现,也是基层社会治理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化,应加速重在减少规定内容差异的“两委”组织法的修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社会治理 城乡一体化 现代化 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瞿秋白对革命文艺的重大贡献——百年中共与现代文艺建设研究之一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志忠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3,共23页
瞿秋白从事文艺工作是其终身爱好,在时间段落上远远超过他的政治生涯。他在文艺领域的深湛造诣,为五四新文学运动和继之而起的革命文艺运动作出的贡献更是无人可以替代的。瞿秋白率先提出并反复阐释争夺文化领导权的迫切性,翻译介绍俄... 瞿秋白从事文艺工作是其终身爱好,在时间段落上远远超过他的政治生涯。他在文艺领域的深湛造诣,为五四新文学运动和继之而起的革命文艺运动作出的贡献更是无人可以替代的。瞿秋白率先提出并反复阐释争夺文化领导权的迫切性,翻译介绍俄苏文学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文艺理论论著,1930年代初期积极介入、指导左联的工作,并且在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建立、革命文艺大众化、评价鲁迅的文学成就等问题的探讨研究及其个人大量的文艺创作和工作实践等方面,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成果和宝贵遗产。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全面总结瞿秋白对革命文艺的贡献,有助于更好地总结中共领导文艺工作的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 政治领袖与文学爱好 文化领导权 革命文艺运动 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组织引领基层智治的外化效应及其风险治理 被引量:4
6
作者 方雷 杨思涵 《治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6,158,共15页
党组织引领基层智治是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亦是顺应信息时代发展潮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趋势。在这一治理实践中,呈现出智治主体全时空在场化、智治行为全过程流动化、智治平台全... 党组织引领基层智治是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亦是顺应信息时代发展潮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趋势。在这一治理实践中,呈现出智治主体全时空在场化、智治行为全过程流动化、智治平台全链条共通化、智治服务全方位一体化的外化效应;但同时也表现出从“简化”到“减化”的技术依赖风险、从“赋能”到“负能”的技术异化风险和从“提质”到“提绩”的信息形式主义风险。当下,应当坚持以党的领导引领基层智治价值理性回归、以素质培育带动干群智治思维同步提升、以多维技术集成共建基层智治融通平台、以完善制度供给有效保障基层智治秩序,共同推进基层治理迈向智慧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组织引领 基层智治 外化效应 潜在风险 优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外法治中党的领导权运行逻辑与优化进路 被引量:1
7
作者 方雷 张爱斌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67,共10页
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重大战略对党的领导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加强党对涉外法治的领导权成为当前加强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议题。党的领导权贯穿于涉外立法、执法、司法、普法整个涉外法治体系,体现了党的领导权形成、实施、拓展... 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重大战略对党的领导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加强党对涉外法治的领导权成为当前加强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议题。党的领导权贯穿于涉外立法、执法、司法、普法整个涉外法治体系,体现了党的领导权形成、实施、拓展、监督的内在运行逻辑。为坚持与巩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地位,需要不断完善与优化党在涉外法治中的领导权运行机制,具体包括:构建党与涉外民主立法的联结机制;健全党对涉外司法改革的领导机制;完善党对涉外法治社会的引领机制;强化党对涉外法治机构的监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外法治 党的领导权 习近平法治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与中国现代传记的发生与初期发展——兼及“传记文学”的概念
8
作者 张立群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9-236,共8页
胡适是中国现代传记史上最重要的理论家、倡导者和写作者之一,在传统传记现代转型和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胡适对于现代传记的贡献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30年代即现代传记的发生和初期发展阶段,通过为他者立传、自传倡导与书写... 胡适是中国现代传记史上最重要的理论家、倡导者和写作者之一,在传统传记现代转型和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胡适对于现代传记的贡献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30年代即现代传记的发生和初期发展阶段,通过为他者立传、自传倡导与书写、现代传记的类型划分等系列活动,胡适不仅留下大量的传记作品和文论、形成了自己的现代传记理论,还留下了“传记文学”这一重要的命题。全面考察胡适这一阶段的实践与文论主张,可以深入认知胡适在中国现代传记史上的地位,并在和现代传记历史发展结合的过程中,与当今的传记写作和研究联系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现代传记 他传 自传 传记文学 新文化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推进模式与我国农业低碳全要素生产率——来自双源夜间灯光证据 被引量:6
9
作者 方芳 赵军 +1 位作者 黄宏运 苏旭峰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125,共15页
本文利用卫星监测的数据构造夜间灯光复合指数表征城镇化水平,运用Superefficiency Ray Slacks-Based Measure(Super-RSBM)模型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测算2000—2021年我国农业低碳全要素生产率(TFP),实证检验城镇化... 本文利用卫星监测的数据构造夜间灯光复合指数表征城镇化水平,运用Superefficiency Ray Slacks-Based Measure(Super-RSBM)模型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测算2000—2021年我国农业低碳全要素生产率(TFP),实证检验城镇化对我国农业低碳TFP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考察紧凑集约型和规模扩张型两种城镇化推进模式对农业低碳TFP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从全国来看,城镇化推进与农业低碳TFP之间具有显著的U型关系,且邻近地区农业低碳TFP的提升对本地区产生示范效应;分区域来看,这种U型关系主要体现在农业适度发展区,而农业优化发展区的城镇化与农业低碳TFP之间呈现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表明农业优化发展区应发挥“领头羊”作用,带动适度发展区早日跨越U型曲线的拐点,实现城镇化带动农业绿色发展;紧凑集约型的城镇化深度推进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农业低碳TFP,而规模扩张型的城镇化广度推进模式降低了农业低碳TFP;农业低碳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效应、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是城镇化影响农业低碳TFP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农业低碳TFP Super-RSBM模型 夜间灯光数据 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浪漫的一代到革命中的“障碍物”——论郁达夫转向的“施蒂纳”因素
10
作者 何彦君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12,共9页
在“革命文学”论争时期,郁达夫有过“昙花一现”的“革命”转向,随后便与创造社同仁分道扬镳。本论文尝试探讨这一过程中的“施蒂纳”因素,或者说施蒂纳的思想为何会对郁达夫转向期间的思考和行动起到重要作用。施蒂纳的“唯一者”并... 在“革命文学”论争时期,郁达夫有过“昙花一现”的“革命”转向,随后便与创造社同仁分道扬镳。本论文尝试探讨这一过程中的“施蒂纳”因素,或者说施蒂纳的思想为何会对郁达夫转向期间的思考和行动起到重要作用。施蒂纳的“唯一者”并不是“零余者”,而是有着高度主体自觉与自由认知的现代个体,但同时郁达夫也将“唯一者”的“颓废”作为一种主动反抗的人生态度而与“浪漫”相混淆。郁达夫在这其中呈现出的思想、身份认同的矛盾折射出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在1920年代文学向左转的岔路口上面对个人与集体、现代与反现代等诸种中国现代历史难题时的困顿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革命文学”论争 后期创造社 施蒂纳 颓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驱动、结构优化与主体赋能: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建构逻辑 被引量:34
11
作者 孟燕 方雷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6-125,共10页
基层治理共同体是基层治理主体通过合作参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建构基层治理共同体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构基层治理共同体,需要建立价值驱动,使治理主体明确责任并筑牢信任与尊重的基石,增益基层治理共... 基层治理共同体是基层治理主体通过合作参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建构基层治理共同体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构基层治理共同体,需要建立价值驱动,使治理主体明确责任并筑牢信任与尊重的基石,增益基层治理共同体的有效性;实现结构优化,厘清治理主体间关系与利益结构,以完善的规则体系保障合作参与,增进基层治理共同体的规范性;进行主体赋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民主要素融入基层治理,创新合作参与的协商机制,提高治理主体的治理效能感,增强基层治理共同体的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共同体 公众参与 全过程人民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演异托邦:当代中国剧场实践对城市公共空间感的拓展和建构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琳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5-141,共7页
本文梳理城市公共空间、人本主义地理学的空间感和福柯建构的异托邦之间的理论联结,论述当立足于身体的当代剧场实践和表演空间介入城市公共空间时,会拓展出超越“封闭想象”的公共空间和“开放想象”的公共空间的新空间感。此种由剧场... 本文梳理城市公共空间、人本主义地理学的空间感和福柯建构的异托邦之间的理论联结,论述当立足于身体的当代剧场实践和表演空间介入城市公共空间时,会拓展出超越“封闭想象”的公共空间和“开放想象”的公共空间的新空间感。此种由剧场实践介入城市公共空间而创造出的新空间感,本文称为“表演异托邦”。异托邦具有表演性特质,与表演艺术的表演性美学特质相通,“表演异托邦”的发生意味着城市公共空间的打开和拓展,或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当今中国弥漫的消费主义和结构性的阶层排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表演异托邦 公共空间 空间感 表演性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遍性怀旧与新东北文艺的发生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坤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9-85,共7页
为什么是东北?当不断有类似的声音在东北内外频频响起时,关于东北和东北文艺的问题,也就有了区别于地方性书写或地域作家群等文学命题的单一属性,从文艺、时代和社会历史的疑问与反思中,获得了超越“文学地方感”的普遍性结构。也就是说... 为什么是东北?当不断有类似的声音在东北内外频频响起时,关于东北和东北文艺的问题,也就有了区别于地方性书写或地域作家群等文学命题的单一属性,从文艺、时代和社会历史的疑问与反思中,获得了超越“文学地方感”的普遍性结构。也就是说,在那些描述小之住所或大之宇宙中,人与身体、思想、精神之间的关系,除了表现出东北在现代中国的重要历史时刻,与当下滚烫的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复杂的情绪景观和精神现象,更关系到时代的文化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群 现实生活 文学命题 地方性书写 普遍性 文艺 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的先锋派”及其逻辑展开——残雪的文学观论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立群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7-142,共6页
作家残雪多年来创作始终保持着独特而又一致的风格。这种外在的状态充分反映了残雪一直坚守着稳定的文学观。结合残雪的小说创作、自述性文字,可以读解出残雪的文学观在源头上上溯至童年的记忆,其以个性的现代主义为基石,坚持纯文学的... 作家残雪多年来创作始终保持着独特而又一致的风格。这种外在的状态充分反映了残雪一直坚守着稳定的文学观。结合残雪的小说创作、自述性文字,可以读解出残雪的文学观在源头上上溯至童年的记忆,其以个性的现代主义为基石,坚持纯文学的立场和精神层次,其自觉追求创新、深刻和自由,又体现在文体、语言和性别等多个方面。探究残雪的文学观,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其创作,进而推动、深化残雪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雪 先锋 文学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忆的阐释学”与当代文学的记忆书写问题——以毕飞宇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坤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9-85,共7页
关于文学与记忆的关系,毕飞宇曾说:"记忆是不可靠的。是动态的,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动态或不确定使记忆本身带上了戏剧性,也就是说,带有浓重的文学色彩。"1这是哲学现代性层面的讨论,理性主义将记忆书写纳入文学的范畴,经验... 关于文学与记忆的关系,毕飞宇曾说:"记忆是不可靠的。是动态的,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动态或不确定使记忆本身带上了戏剧性,也就是说,带有浓重的文学色彩。"1这是哲学现代性层面的讨论,理性主义将记忆书写纳入文学的范畴,经验主义则证明记忆与文学之间必然的关系,问题就这样集中到文学的主体性。当代文学中,围绕现代国家的合法化、后革命时代的革命书写、社会主义道路的想象与认同,以及创伤记忆的清理和反思等问题,关于个体与集体的记忆主题不断展开、深入,记忆书写也呈现出与历史叙述之间的复杂关系,以至于关于记忆的写作,越来越多地被视为文学重返、发现、重写历史,解释、认识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毕飞宇 后革命时代 记忆书写 历史叙述 革命书写 重写历史 文学色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年代:从城市书写到城市文学——以邱华栋的北京书写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若谷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6-122,共7页
1990年代最重要的文学收获是城市文学的真正诞生。不同于以往以城市为背景式存在的写作,也不同于老舍、废名等人将北京视作精神原乡,从王朔开始的北京书写,逐渐展开了对这座兼具皇权历史、封建意识、政治中心、经济交往多重功能的城市... 1990年代最重要的文学收获是城市文学的真正诞生。不同于以往以城市为背景式存在的写作,也不同于老舍、废名等人将北京视作精神原乡,从王朔开始的北京书写,逐渐展开了对这座兼具皇权历史、封建意识、政治中心、经济交往多重功能的城市的反思。1990年代以来,年轻作者如邱华栋、徐坤、徐则臣笔下的北京,开始正面表征出城市的现代性。尤其是邱华栋笔下的“闯入者”,他们在新的城市“舞台”上开拓出了非凡的意义。在传统的人与城市博弈的主题之外,又额外凸显出新兴的社交原则、信用关系和理性逻辑。最具有突破性的是,城市在其笔下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道德评价,而成为流动的生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0年代 邱华栋 城市文学 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通俗”:50年代汪曾祺文艺思想的转捩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坤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32,共6页
作为贯穿“两个年代”的重要作家之一,汪曾祺向来被视为考察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内在关系的典型样本。也因此,学界围绕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30年汪曾祺”展开过诸多相关讨论,比如汪曾祺与传统文章学之间的关系,他对现代文学传统... 作为贯穿“两个年代”的重要作家之一,汪曾祺向来被视为考察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内在关系的典型样本。也因此,学界围绕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30年汪曾祺”展开过诸多相关讨论,比如汪曾祺与传统文章学之间的关系,他对现代文学传统的继承与现实主义的选择,他如何借重人民文艺的形式写作,等等。而上述研究均有涉及却未及展开的是,汪曾祺在50年代思考的“通俗”问题。事实上,随着现代到当代的文学主潮嬗变,“如何通俗”是汪曾祺消化现代主义、吸收现实主义,形成独具个人风格的文艺美学观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 现代文学传统 当代文学 文艺思想 现实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 典型样本 文艺美学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我们时代的“诗歌伦理”——对新世纪中国诗歌的一种考察
18
作者 张立群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6-172,共7页
一从2000年至今,中国新诗已走过的这20年历史,自是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可以在未来某一刻适时而发,为新诗创作和研究提供某些资源。在此前提下,"‘重构’我们时代的诗歌伦理"可作为一次总结后的问题再思。时间回溯至2005年,在批... 一从2000年至今,中国新诗已走过的这20年历史,自是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可以在未来某一刻适时而发,为新诗创作和研究提供某些资源。在此前提下,"‘重构’我们时代的诗歌伦理"可作为一次总结后的问题再思。时间回溯至2005年,在批评界还为已莅临5年之久的21世纪文学努力寻求命名契机,并已初步诞生"打工文学""底层写作""草根性"以及"世纪初文学"名称的时候,"伦理"一词也以不同的面相进入当代诗歌批评之中:2005年,由张清华撰写的《"底层生存写作"与我们时代的诗歌伦理》就将"底层生存写作"这一"我们时代的诗歌"和"伦理"结合在一起,进而诞生了"诗歌伦理"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伦理 打工文学 中国新诗 当代诗歌 张清华 底层写作 批评界 底层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诗:如何与时间“对话”——从一本近作谈起
19
作者 张立群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1-186,共6页
任何一次讲述对于言说者来说都可以视为一种当代阐释,和其所处的现实语境密切相关。这句在很大程度上与克罗齐伟大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保持一致的判断,本身就隐含着“时间问题”。时间,不仅因其世代更迭、恒久存在深刻影响人类... 任何一次讲述对于言说者来说都可以视为一种当代阐释,和其所处的现实语境密切相关。这句在很大程度上与克罗齐伟大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保持一致的判断,本身就隐含着“时间问题”。时间,不仅因其世代更迭、恒久存在深刻影响人类的生命史与文明史,还因其不可触碰、玄奥神秘而成为古往今来中外文学的基本要素和追问话题。当然,由于文学体裁及其发展历史的不同,文学表现时间的方式也有相应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中外文学 克罗齐 言说者 文学体裁 生命史 当代史 现实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歌中的晚年”——20世纪80年代后蔡其矫“旅游诗”创作论析
20
作者 张立群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7-172,共6页
相对于已有的现当代诗歌史关于蔡其矫的评述,"诗歌中的晚年"既是一个时间概念,又是一个写作概念:一方面,1918年出生的蔡其矫在20世纪80年代已年逾花甲,进入了晚年阶段;但另一方面,仍然在继续创作的蔡其矫开创了一片新的诗歌... 相对于已有的现当代诗歌史关于蔡其矫的评述,"诗歌中的晚年"既是一个时间概念,又是一个写作概念:一方面,1918年出生的蔡其矫在20世纪80年代已年逾花甲,进入了晚年阶段;但另一方面,仍然在继续创作的蔡其矫开创了一片新的诗歌领地并抵达一个新的高度,而其意义和价值至今还未获得充分认知。晚年时期蔡其矫诗歌的最突出之处,是在16年的时间里创作了数量巨大的"旅游诗",这些作品源自蔡其矫的亲身经历,具有真实深切的生命体验,堪称一道全新的诗歌风景。通过"旅游诗"创作,蔡其矫超越了以往的写作,最大限度实现了自己的诗歌理想,而其"诗歌中的晚年"所包含的启示和价值也由此得以立体、多维地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其矫 当代诗歌史 诗歌理想 生命体验 最大限度 旅游 意义和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