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鲁迅”研究:经史之间的文学和现代
1
作者 钟诚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4,共5页
鲁迅研究如何与现实进行有效的对话?对鲁迅文学能否有一种新的理论解读?这两个问题是当代“政治鲁迅”研究产生的重要驱动力。为了从旧“政治鲁迅”研究过分意识形态化的陷阱中走出,当代“政治鲁迅”研究努力追求一种“客观可能性”并... 鲁迅研究如何与现实进行有效的对话?对鲁迅文学能否有一种新的理论解读?这两个问题是当代“政治鲁迅”研究产生的重要驱动力。为了从旧“政治鲁迅”研究过分意识形态化的陷阱中走出,当代“政治鲁迅”研究努力追求一种“客观可能性”并由此出现四种不同的研究路径,此四种路径都不同程度触碰到“经史关系”这一议题。借由如何打通经史的疑问,可以发现鲁迅文学与政治现代性的隐秘关系,并对鲁迅的“相互主体性”思路如何落实做一种新的诠释。在追求相互主体性的进程中,鲁迅对“理想型”方法的不自觉运用和对交易费用的感知,也使我们对其文学的位置有了新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鲁迅” 经史关系 政治现代性 相互主体性 《狂人日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道路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和平外交
2
作者 杨鲁慧 朱绪健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91,共9页
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独特道路的本质属性,从根本上颠覆了西方式现代化依靠武力殖民掠夺的大国崛起道路,彻底改变了西方现代化导致的“富者更富、穷者更穷”两极分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道路主导和引领了中国特色大国和平外交... 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独特道路的本质属性,从根本上颠覆了西方式现代化依靠武力殖民掠夺的大国崛起道路,彻底改变了西方现代化导致的“富者更富、穷者更穷”两极分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道路主导和引领了中国特色大国和平外交,为当今地缘政治动荡多变的世界格局带来和平、安全与稳定的期望。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和平外交的内在逻辑和路径选择,以互利共赢为基础的新型大国关系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安全,是世界和平繁荣之本、地区安全稳定之基、国家和谐和睦之源。西方式现代化发展形成了事实上的“全球南方”和“全球北方”,当今“全球南方”新势力崛起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反映,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到来。“全球南方”以独立自主与和平稳定为国家政治底色,以经济繁荣和话语地位为国家经济本色,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塑造一种新型的国际秩序观,在客观上酝酿并引领一种非西方的世界变革潮流是中国特色大国和平外交依托的基本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 大国和平外交 新型国际关系 “全球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卢梭论公共生活的情感动力及其限度
3
作者 党成孝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0,共8页
“人”与“公民”两种对卢梭理论路径的经典理解均难以融贯解释《爱弥儿》教育方案的要旨。卢梭恰希望调和个体化的“人”与去个体化的“公民”的内在张力,使现代人完成道德与政治化并迈入公共生活。其方案的关键在于,经由家这个转置单... “人”与“公民”两种对卢梭理论路径的经典理解均难以融贯解释《爱弥儿》教育方案的要旨。卢梭恰希望调和个体化的“人”与去个体化的“公民”的内在张力,使现代人完成道德与政治化并迈入公共生活。其方案的关键在于,经由家这个转置单位的建构,个体情感得以扩展为道德与政治情感,成为支撑公共生活的动力。但通过在续篇《爱弥儿与苏菲》中展示家的建构在情感维度的内在困境,卢梭揭示出这一方案中个体-家庭-共同体同心圆结构的根本脆弱性。这应被理解为在现代道德与政治教育的限制性约束下,他对支撑公共生活情感之限度的提示。这一提示为思考现代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情感主义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弥儿 公民 家庭 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东亚海权战略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基于战略外溢效应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刘雨辰 杨鲁慧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1-36,共16页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战略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地缘政治色彩,大国关系的权力博弈将改变地区的海洋政治版图。战略外溢效应的分析框架认为,战略意图、国家意志的演变会导致战略...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战略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地缘政治色彩,大国关系的权力博弈将改变地区的海洋政治版图。战略外溢效应的分析框架认为,战略意图、国家意志的演变会导致战略外溢效应的类型差异。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实施中,奥巴马政府推出了以东亚为重点的海权战略。这一新战略释放了其在东亚的海洋战略意图、介入东亚海洋权益的国家意志以及维护海洋合作意愿等多重信号。美国东亚海权战略对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外溢效应存在正和效应、负和效应和不确定效应三种可能性。未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中美两国能否构建互信、稳定及可预期的新型大国海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权战略 海上丝绸之路 战略外溢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国际安全公共产品供给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13
5
作者 杨鲁慧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共8页
中国的崛起开启了东亚权力结构变迁的进程,并导致地区秩序调整变革进入一个活跃期。东亚政治力量分化和秩序重组的核心要素是中美关系,中美的彼此态度取决于两国的战略利益和大国关系定位。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以非对抗、非冲突、相互尊... 中国的崛起开启了东亚权力结构变迁的进程,并导致地区秩序调整变革进入一个活跃期。东亚政治力量分化和秩序重组的核心要素是中美关系,中美的彼此态度取决于两国的战略利益和大国关系定位。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以非对抗、非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核心特征,其为东亚区域安全公共产品的供给,保障地区的安全稳定提供了新思维和新视角,也为深化东亚安全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提供了典型范例。通过对以往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关系之比较,可以发现,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有新的内涵及质的规定性,其有别于国际关系中的英美关系、美苏关系及美日关系。中美两国经济利益已形成深度的相互依存,有利于两国培育更深厚的"共同利益观",也是新型大国关系可行性的基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中美两国最大的共同利益,为亚太的和平稳定提供区域安全公共产品,是中美大国的共同责任和利益共同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崛起 新型大国关系 安全公共产品 非战略博弈 利益互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与中美关系 被引量:12
6
作者 杨鲁慧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14,2,共5页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是后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结构性的重大调整,它无疑为亚太地区的安全稳定带来新的变数及不确定性,不仅导致东亚政治格局的变革,而且对中美关系格局和发展趋向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并成为21世纪国际关系变革调整的前沿地带...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是后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结构性的重大调整,它无疑为亚太地区的安全稳定带来新的变数及不确定性,不仅导致东亚政治格局的变革,而且对中美关系格局和发展趋向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并成为21世纪国际关系变革调整的前沿地带。这一切关系到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和周边地缘政治稳定及亚太大国政治格局的重塑问题。美国战略东移对中美大国关系带来的影响是:中美双方陷入战略猜疑和相互认知的困境;双层权力体系架构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政治经济现象;东亚合作的重点和主渠道地位及作用将受到挑战。中美大国关系格局的战略选择需以它们特殊方式重建再平衡:把大国地缘政治上存在的竞争因素转化为合作协调的动力,扩大和深化中美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建立最基本的"战略互信"来保障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建设中美大国间的关系协调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战略东移 特征 影响 中美关系 互信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的东亚安全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3
7
作者 郭延军 王春梅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9-83,共5页
新区域主义已经成为东亚地区一种重要的理论与社会建构。新区域主义的开放性等特点适应东亚地区的安全现状,同时东亚的安全形势也为新区域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新区域主义理念的指导下,有助于将带有冲突性质的国家间关系的“安全复... 新区域主义已经成为东亚地区一种重要的理论与社会建构。新区域主义的开放性等特点适应东亚地区的安全现状,同时东亚的安全形势也为新区域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新区域主义理念的指导下,有助于将带有冲突性质的国家间关系的“安全复合体”转变为具有合作性质的“安全共同体”。本文试图从新区域主义的视角探讨建构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安全 新区域主义 安全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大全球倡议: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全球治理观 被引量:23
8
作者 杨鲁慧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CSSCI 2023年第5期18-33,I0002,I0003,共18页
中国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为当今动荡和变革中的国际社会注入了全球治理的新理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从根本上摒弃了通过武力掠夺和殖民统治实现崛起的西方式现代化老路,有别于西方不断制造两极分化世... 中国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为当今动荡和变革中的国际社会注入了全球治理的新理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从根本上摒弃了通过武力掠夺和殖民统治实现崛起的西方式现代化老路,有别于西方不断制造两极分化世界的发展模式。全球发展倡议,在全球治理层面以命运与共的理念倡导全球经济发展观;全球安全倡议,在地缘政治层面以共同安全理念倡导全球安全治理观;全球文明倡议,在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层面以交流互鉴理念倡导人类社会新型文明观。三大全球倡议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有力支撑。中国正积极参与和推进全球发展、安全治理、文明互鉴,并在全球困局治理中发挥独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大全球倡议 全球发展倡议 全球安全倡议 全球文明倡议 中国式现代化 大国理念 全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观 被引量:13
9
作者 杨鲁慧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2-47,共6页
中国的对外战略究竟是什么样的选择,已成为当今世人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从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深厚积淀中,提出一系列中国方案和中国理念。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观就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共存观和共建观及共享观为核心内涵,增进... 中国的对外战略究竟是什么样的选择,已成为当今世人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从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深厚积淀中,提出一系列中国方案和中国理念。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观就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共存观和共建观及共享观为核心内涵,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发展。"一带一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合作共赢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构建新型合作观、树立新型共赢观,走向新型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新型大国观为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未来走向,为解决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的难题与困境,提出凝聚中国智慧并具有中国特色的答案和道路,为国际社会提供有效的全球公共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大国观 命运共同体 合作共赢 “一带一路” 新型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百年变局与中国之变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杨鲁慧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31,共7页
百年大变局是对当今世界局势的高度概括和客观研判,其内涵丰富蕴意深刻,揭示了现实世界的未来趋向以及不确定性.乱局与变局、端倪与趋势、现象与本质,纵横交织、错综复杂.只要我们抓住并理清贯穿影响始终、带有全局性与结构性和基本主... 百年大变局是对当今世界局势的高度概括和客观研判,其内涵丰富蕴意深刻,揭示了现实世界的未来趋向以及不确定性.乱局与变局、端倪与趋势、现象与本质,纵横交织、错综复杂.只要我们抓住并理清贯穿影响始终、带有全局性与结构性和基本主线脉络的变局要素和内在规律,就可为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行时间与空间结合的宏观解读.百年大变局的核心要素是东西方格局的重心之变、全球治理的规则之变、崛起的中国与大国关系之变.中国之变主要来自"三个转变":角色身份的转变、国际环境的转变、对外政策的转变.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百年变局的主线是中美之间的权力转移.大国关系和矛盾转变中最关键的是中美关系的质变,由此引发了百年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并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变局 世界格局重心 多边规则治理 中国与大国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变局下的国际格局调整与中国引领新型周边关系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鲁慧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8-45,共8页
全球抗疫防疫堪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具有历史影响的疫情政治经济学创举,为迈入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和国际政治新历程作出新的诠释和导引。启迪人们思考后疫情时代,我们将面对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经济格局、什么样的全球治理体系、什么样... 全球抗疫防疫堪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具有历史影响的疫情政治经济学创举,为迈入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和国际政治新历程作出新的诠释和导引。启迪人们思考后疫情时代,我们将面对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经济格局、什么样的全球治理体系、什么样的大国关系,乃至最终归结于什么样的中国未来。疫情引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和世界经济萧条与危机,导致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出现重大调整,并为中国引领新型周边国家关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在实践中凝练的抗疫成果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经济合作夯实了基础和提供了契机;“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中国周边地区的融合区和重启的首要之地;中美大国关系对中国周边地区的和平稳定起到决定性作用,只有大国关系稳定,周边国家的关系才可防可控可稳。严峻的全球疫情使人类愈发强烈感受并意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已不是缥缈的理念和抽象的概念,每个国家的利益和命运已经与世界相互嵌入、环环相扣。东亚国家在疫情挑战面前选择了团结合作与同舟共济,RCEP的签署必将为促进东亚发展繁荣增添新动能,必将增强区域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变局 后疫情时代 国际格局 综合引领 新型周边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海洋环境危机治理:机制演进、复合困境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李昕蕾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5,共15页
近年来,全球海洋环境危机发生的频度与烈度不断上升,其强破坏性、难预测性、跨国扩散性和连带性等特点,导致任何国家都无法独立应对,需要从全球层面开展危机合作与治理协调。全球海洋环境危机可分为灾害性、生态性和资源性三类,面对各... 近年来,全球海洋环境危机发生的频度与烈度不断上升,其强破坏性、难预测性、跨国扩散性和连带性等特点,导致任何国家都无法独立应对,需要从全球层面开展危机合作与治理协调。全球海洋环境危机可分为灾害性、生态性和资源性三类,面对各类新型海洋环境危机的出现,治理规范与国际标准存在许多空白,因此海洋环境危机治理已成为全球规则竞争的焦点。同时,气候变化加剧、人类开发国际海底步伐加快、南北国家危机应对能力差距拉大等都使全球海洋环境安全管理陷入复合困境,凸显为危机系统纽带性与治理碎片化、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南北协同与技术博弈等一系列矛盾。建筑共商、共建、共享的海洋命运共同体,中国需要持续加强参与全球海洋环境危机治理的能力建设,不断推进危机治理新领域的标准与规则制定,以最终建立系统性、长效性的全球海洋环境危机协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 危机治理 海洋安全 海洋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崛起的特色大国外交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鲁慧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2-26,共5页
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和国力不断增强,如何将大国的综合实力转化为大国的外交能力,这就关系到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的问题。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是一条与传统大国不同的强国之路,内涵深刻,体系丰富,特征鲜明。中国理念、中... 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和国力不断增强,如何将大国的综合实力转化为大国的外交能力,这就关系到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的问题。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是一条与传统大国不同的强国之路,内涵深刻,体系丰富,特征鲜明。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使命凝聚着大国外交中国特色的精髓。"和合文化"构成大国外交中国特色的根基与渊源;"合作共赢"是大国外交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内涵;"命运共同体"是大国外交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及历史使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正探索与历史上崛起大国根本不同的新理念、新道路、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崛起 大国外交 中国特色 文化渊源 合作共赢 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平崛起与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和新格局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鲁慧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0,共6页
中国的和平崛起始自周边,中国的安全稳定也始自周边。近年来,中国的"周边安全困境"与"周边外交"已成为对外关系的重要基本考量和风险变量因素。新兴大国崛起导致东亚地区秩序调整与国际格局转型,使中国周边领土纠... 中国的和平崛起始自周边,中国的安全稳定也始自周边。近年来,中国的"周边安全困境"与"周边外交"已成为对外关系的重要基本考量和风险变量因素。新兴大国崛起导致东亚地区秩序调整与国际格局转型,使中国周边领土纠纷和海洋权益争端及地区安全稳定问题日趋凸显,造成中国崛起的周边安全困境。中国能否营造一个和平、和睦、合作发展的周边关系及周边稳定环境,中国新一届政府从多层次、立体化、跨时空的视角对中国周边局势做出了基本战略判断,把中国的周边外交新理念浓缩为"亲、诚、惠、容"四字箴言,提出建设"一带一路"中国周边经济合作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崛起 国际格局转型 中国周边外交 新理念 新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转型、主体性与文学的作用——重思“左翼鲁迅” 被引量:4
15
作者 钟诚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8-161,165,共15页
正如不能把鲁迅走向左翼的选择简单解读为“遵命文学”一样,也不能简单地用文艺与政治的歧途来概括鲁迅的“左联”实践。鲁迅与“左联”的纠葛,一方面说明了他的选择是具有目的理性色彩的社会行动,其中承载了他试图寻求组织化力量以革... 正如不能把鲁迅走向左翼的选择简单解读为“遵命文学”一样,也不能简单地用文艺与政治的歧途来概括鲁迅的“左联”实践。鲁迅与“左联”的纠葛,一方面说明了他的选择是具有目的理性色彩的社会行动,其中承载了他试图寻求组织化力量以革新社会的愿望;同时也呈现了其深刻甚至超前的主观理性与通过建构强大现代国家以制定良善制度的客观理性之间的分歧。从此种分歧中,我们不但能发现鲁迅进入到内部去展开批判和抵抗的、“横站”的左翼立场,也能够意识到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的必要性和复杂性。虽然“别求新声于异邦”的鲁迅对于近代以来所发展出的制度文明的领会不够确切和深入,但他对主体性的重视以及由此发展出的特别的文学,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讲仍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左联” 目的理性 “两个口号” 现代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命运共同体是合作共赢发展之盟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鲁慧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0-148,共9页
中国作为和平崛起并被世人瞩目的新兴大国,而东亚地缘政治现实是,尚未建立和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共同价值观和政治中心的制度规范,并热衷于建立对峙基础上的同盟政治和同盟秩序。中国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是在国与国之间,建立更为广泛的合作... 中国作为和平崛起并被世人瞩目的新兴大国,而东亚地缘政治现实是,尚未建立和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共同价值观和政治中心的制度规范,并热衷于建立对峙基础上的同盟政治和同盟秩序。中国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是在国与国之间,建立更为广泛的合作共赢新型伙伴关系,与传统国际关系盛行推崇的丛林法则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现为共生秩序之道,政治合作之道,安全共享之道,以合作共赢的东亚命运共同体化解中国周边安全困境。中国意愿与国际社会期待的双重因素叠加,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带来新的战略关切和新的战略考量,成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的理性选择,也是中国积极推进合作共赢发展之盟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运共同体 同盟政治 发展之盟 合作共赢 公共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合作进程中的中国软实力战略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鲁慧 郭延军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2-47,共6页
东亚合作进程是在地区权力结构变动背景下起步的。地区大国的利益分歧、权力争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东亚地区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本文从软实力的政策来源、制度来源与规范来源三个层面探讨了东亚合作进程中的软实力因素。事实表明,软实... 东亚合作进程是在地区权力结构变动背景下起步的。地区大国的利益分歧、权力争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东亚地区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本文从软实力的政策来源、制度来源与规范来源三个层面探讨了东亚合作进程中的软实力因素。事实表明,软实力因素是推动东亚合作进程的主要力量。中国通过继续支持东盟的主导地位、加强地区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以及在开放地区主义原则下建立与美国的制度性联系等软实力外交,缓解中国崛起的压力,推动东亚合作进程及东亚一体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合作 软实力 地区主义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平崛起背景下的中国外交战略调整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鲁慧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22,共5页
"和平"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内在特质,是中国履行崛起大国的责任和使命、中国社会制度内在本质的和平属性及对外战略的选择,从而决定中国对外政策的性质及走向。国际社会正处于发展、变革、调整的历史转折时期,国际政治... "和平"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内在特质,是中国履行崛起大国的责任和使命、中国社会制度内在本质的和平属性及对外战略的选择,从而决定中国对外政策的性质及走向。国际社会正处于发展、变革、调整的历史转折时期,国际政治风云变幻是国家制定对外关系的重要考量与基本依据。中国正处于历史上任何一个崛起大国从未遇到的复杂国际局面,为此中国经济上的优势如何转化为战略和政治上的优势,怎样有效地维护和增进自身的国家利益和海洋权益,如何保持与外部世界总体积极和谐的关系,思考未来中国对外关系的战略调整和转型就成为一种基本逻辑与理论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平崛起 国际环境 对外关系 外交战略 变革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冷战时期日本新民族主义产生的政治生态环境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鲁慧 马冉冉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9-127,共9页
冷战结束后,在全球范围产生了新一轮民族主义浪潮,伴随着新民族主义的兴盛,其对国际关系和国家对外政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本文运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考察后冷战时期日本新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并以体系层次、国家层次、社... 冷战结束后,在全球范围产生了新一轮民族主义浪潮,伴随着新民族主义的兴盛,其对国际关系和国家对外政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本文运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考察后冷战时期日本新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并以体系层次、国家层次、社会层次为契入点,探讨日本新民族主义产生的外部环境和社会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民族主义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具有基本特征的回归是多层变量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产物,并且这一政治思潮将会影响日本的对外关系和东亚地区政治格局的未来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新民族主义 政治生态环境 东亚地缘环境 社会层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核问题的困境症结及解决路径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鲁慧 林永亮 《亚非纵横》 2010年第6期28-34,60,共7页
朝核问题折冲反复,难以解决。要理解进而解决朝核问题,需要抓住其核心逻辑。冷战后东北亚权力结构的失衡是朝核问题的深层动力,战略诉求冲突和利益博弈是朝核问题的症结表现。各方的逻辑相左与政策僵化致使朝核问题久拖不决,多边主义和... 朝核问题折冲反复,难以解决。要理解进而解决朝核问题,需要抓住其核心逻辑。冷战后东北亚权力结构的失衡是朝核问题的深层动力,战略诉求冲突和利益博弈是朝核问题的症结表现。各方的逻辑相左与政策僵化致使朝核问题久拖不决,多边主义和积极引导是彻底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核问题 结构失衡 战略冲突 政策僵化 多边共同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