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哈曼的康德批评与存在论诠释学的语言哲学奠基
1
作者 傅永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0-278,共9页
哈曼是第一个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展开批判的思想家。一方面,哈曼批评康德将感性和知性分裂成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能力,使得人类的认知能力失去共同的根源;另一方面,哈曼指责康德只关心由纯粹理性建构的意识事实,无法真正认知到具体... 哈曼是第一个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展开批判的思想家。一方面,哈曼批评康德将感性和知性分裂成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能力,使得人类的认知能力失去共同的根源;另一方面,哈曼指责康德只关心由纯粹理性建构的意识事实,无法真正认知到具体的实存世界。哈曼要求调整批判的方向,批判的对象不是理性而是语言。语词具有真正的先验纯粹性,因为语词是人类从启示和传统中接受来的。语言的先验性不仅构筑了存在与认知(理解)的基础,也是感性与知性在认识中功能合一的共同根源。没有语言,就没有理性,也就没有世界。通过语言批判,哈曼以语词的“启示”与“传统”作为认知(理解)所以可能的基础,构筑了一种强调语言优先性的先验语言学,并据之肇始了现代诠释学存在论转向之端倪,宣告了以语言学为基础、反纯粹理性的德国古典语言哲学阵营的形成。德国近现代哲学谱系由此得以重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批判 语言批判 语词 先验语言学 语言中介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征与语言:试论卡西尔哲学的诠释学要素
2
作者 梁乐睿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0,共9页
卡西尔的象征形式哲学具有浓厚的诠释学色彩。通过象征形式,卡西尔将传统认识论中的“认识”概念转变为“理解”,从而将康德的理性批判推进到更广阔的文化批判领域。卡西尔认为,认识论不应仅局限于科学认识的分析,而应涵盖对世界各种基... 卡西尔的象征形式哲学具有浓厚的诠释学色彩。通过象征形式,卡西尔将传统认识论中的“认识”概念转变为“理解”,从而将康德的理性批判推进到更广阔的文化批判领域。卡西尔认为,认识论不应仅局限于科学认识的分析,而应涵盖对世界各种基本理解形式的探索,从而去追问意义和理解的可能性条件。在这个意义上,象征形式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意义批判理论,是以批判哲学为基础的诠释学的扩展。这种诠释学要素离不开对语言的深入反思。尽管伽达默尔指责卡西尔忽视了语言的关键角色和基础性作用,但事实上,他们的语言观具有高度亲缘性:语言不仅是沟通或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理解的条件和界限,语言、思想与存在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卡西尔象征形式哲学中诠释学要素的重构不仅丰富了哲学诠释学的理论内涵,而且拓展了哲学诠释学的应用范围,有助于全面把握象征形式的多样性及其在人类文化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象征形式 语言 卡西尔 伽达默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与创造: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两种哲学史观及其启示
3
作者 王丁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德国古典哲学在体系建构中内在地要求一种与之相契合的哲学史与历史叙事。因此,哲学史与历史叙事归根到底是由体系的基础运作方式所决定。黑格尔建立在“主体即实体”的否定辩证法原则所构建的哲学史叙事,被视为体系自身实现过程的历史... 德国古典哲学在体系建构中内在地要求一种与之相契合的哲学史与历史叙事。因此,哲学史与历史叙事归根到底是由体系的基础运作方式所决定。黑格尔建立在“主体即实体”的否定辩证法原则所构建的哲学史叙事,被视为体系自身实现过程的历史投射,而世界历史的建构也与之相同。但在谢林对黑格尔的批判中“,主体即实体”的体系运作模式被揭示出具有一种根本上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源自主体运作机制本身。谢林通过揭示主体的两种偶然直接性,建立了一种创造—实践的体系运作法则,并据此提出了与之相应的“原历史”哲学,从而消解了哲学史,这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哲学史的建构以及理解中国哲学中的“三代”概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古典哲学 哲学史观 谢林 黑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