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民国语言学史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薄守生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12-218,共7页
承古代语言学研究之文风,民国语言学研究在中国语言学研究史上具有无异的学术权威与历史痕迹;启学术后藻,民国语言学研究引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向,并体现了民国语言学发展的三大学术特点及矛盾:(1)强语音研究与学术实用倾向的矛盾...
承古代语言学研究之文风,民国语言学研究在中国语言学研究史上具有无异的学术权威与历史痕迹;启学术后藻,民国语言学研究引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向,并体现了民国语言学发展的三大学术特点及矛盾:(1)强语音研究与学术实用倾向的矛盾。清末之前,语言学研究主要为"解经"服务,自清末开始,注重实用成为趋势,而语音研究与实用学术并无直接关联,民国语言学研究却仍有很强的语音研究倾向。(2)主流学术机构语法学研究缺乏与民间语法研究火热的矛盾。民国时期,语法学受官方学术冷落,而作为"民间学术",语法研究却堪称近代学术的一大亮点。(3)"语言"系统与"文献"渊源的矛盾。民国时期,语言学与文献学的界线存有诸多模糊之处,"考证类"文献的归属也是一件"麻烦事"。事实上,文献问题本无碍,因为中国语言学原本就包含有文献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语言学史
理论语言学
文献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唐末五代道教小说中的隐仙
2
作者
谭敏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73,共6页
收录在《道藏》里的唐末五代道教小说,出现了很多身份各异的隐仙形象。他们既寄形迹于凡尘,又以超凡的神通济世度人,具有避世和救世的双重特点。隐仙故事反映了道教神仙信仰在唐宋之际发生世俗化转变的轨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出...
收录在《道藏》里的唐末五代道教小说,出现了很多身份各异的隐仙形象。他们既寄形迹于凡尘,又以超凡的神通济世度人,具有避世和救世的双重特点。隐仙故事反映了道教神仙信仰在唐宋之际发生世俗化转变的轨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出深厚的文化意蕴,对后来的小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藏》
唐末五代时期
道教小说
隐仙
避世
救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袁宏的人性论及其玄学史观
被引量:
1
3
作者
石静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0-54,共5页
东晋袁宏的史学思想在史学史上,可谓别具一格。他用一种不同于传统儒家思想的视角审视历史,通过"引玄入史",将玄学思想带入史学。袁宏注重人性、心性,奉行乱世保身的哲学,这使得他的史学思想中闪耀着人性主义的光辉。同时,他...
东晋袁宏的史学思想在史学史上,可谓别具一格。他用一种不同于传统儒家思想的视角审视历史,通过"引玄入史",将玄学思想带入史学。袁宏注重人性、心性,奉行乱世保身的哲学,这使得他的史学思想中闪耀着人性主义的光辉。同时,他在反思历史兴衰治乱的过程中,走出了玄学虚无的局限,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从而把玄学论题与历史思考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宏
人性
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略论士人心态对两晋史学的影响
4
作者
石静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1-154,共4页
较之其他时代,两晋士人普遍将入史、修史视为扬名后世的不朽之事,求名之心颇切,这是两晋史家在世道动荡中仍能撰写出大量体裁多样的史书的重要原因。而且,这一时期士人的天命思想有所减弱,史家多认为天命随时变动。"天命有去就&qu...
较之其他时代,两晋士人普遍将入史、修史视为扬名后世的不朽之事,求名之心颇切,这是两晋史家在世道动荡中仍能撰写出大量体裁多样的史书的重要原因。而且,这一时期士人的天命思想有所减弱,史家多认为天命随时变动。"天命有去就"、"天命不于常"是两晋史家普遍认同的天命史观。两晋士人不再信奉"未知生焉知死"的儒家信条,他们开始积极探讨鬼神问题。众多史家将鬼神、怪异之事记载入史,造就了两晋史学喜谈鬼神的鲜明特色。迫切求名、淡化天命、笃信鬼神,士人的这种普遍心态促进了两晋史学的繁荣,推动了两晋史学独特风貌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晋
士人心态
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民国语言学史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薄守生
机构
西华师范
大学
文学
院
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出处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12-218,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国语言学史"(项目编号:12XYY00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项目编号:12YJAZH001)
文摘
承古代语言学研究之文风,民国语言学研究在中国语言学研究史上具有无异的学术权威与历史痕迹;启学术后藻,民国语言学研究引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向,并体现了民国语言学发展的三大学术特点及矛盾:(1)强语音研究与学术实用倾向的矛盾。清末之前,语言学研究主要为"解经"服务,自清末开始,注重实用成为趋势,而语音研究与实用学术并无直接关联,民国语言学研究却仍有很强的语音研究倾向。(2)主流学术机构语法学研究缺乏与民间语法研究火热的矛盾。民国时期,语法学受官方学术冷落,而作为"民间学术",语法研究却堪称近代学术的一大亮点。(3)"语言"系统与"文献"渊源的矛盾。民国时期,语言学与文献学的界线存有诸多模糊之处,"考证类"文献的归属也是一件"麻烦事"。事实上,文献问题本无碍,因为中国语言学原本就包含有文献渊源。
关键词
民国语言学史
理论语言学
文献学
分类号
H0-09 [语言文字—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末五代道教小说中的隐仙
2
作者
谭敏
机构
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西南民族
大学
文学
院
出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73,共6页
文摘
收录在《道藏》里的唐末五代道教小说,出现了很多身份各异的隐仙形象。他们既寄形迹于凡尘,又以超凡的神通济世度人,具有避世和救世的双重特点。隐仙故事反映了道教神仙信仰在唐宋之际发生世俗化转变的轨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出深厚的文化意蕴,对后来的小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
《道藏》
唐末五代时期
道教小说
隐仙
避世
救世
Keywords
Dao Zang
the end of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
Taoist fiction
immortal recluse
seclusion
salvation
分类号
I207.41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袁宏的人性论及其玄学史观
被引量:
1
3
作者
石静
机构
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0-54,共5页
文摘
东晋袁宏的史学思想在史学史上,可谓别具一格。他用一种不同于传统儒家思想的视角审视历史,通过"引玄入史",将玄学思想带入史学。袁宏注重人性、心性,奉行乱世保身的哲学,这使得他的史学思想中闪耀着人性主义的光辉。同时,他在反思历史兴衰治乱的过程中,走出了玄学虚无的局限,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从而把玄学论题与历史思考结合起来。
关键词
袁宏
人性
史观
分类号
B23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略论士人心态对两晋史学的影响
4
作者
石静
机构
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1-154,共4页
文摘
较之其他时代,两晋士人普遍将入史、修史视为扬名后世的不朽之事,求名之心颇切,这是两晋史家在世道动荡中仍能撰写出大量体裁多样的史书的重要原因。而且,这一时期士人的天命思想有所减弱,史家多认为天命随时变动。"天命有去就"、"天命不于常"是两晋史家普遍认同的天命史观。两晋士人不再信奉"未知生焉知死"的儒家信条,他们开始积极探讨鬼神问题。众多史家将鬼神、怪异之事记载入史,造就了两晋史学喜谈鬼神的鲜明特色。迫切求名、淡化天命、笃信鬼神,士人的这种普遍心态促进了两晋史学的繁荣,推动了两晋史学独特风貌的形成。
关键词
两晋
士人心态
史学
分类号
K235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民国语言学史研究
薄守生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唐末五代道教小说中的隐仙
谭敏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袁宏的人性论及其玄学史观
石静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略论士人心态对两晋史学的影响
石静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