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早期小麦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66
1
作者 靳桂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20,共10页
关键词 中国北方地区 考古发现 小麦 早期 粮食作物 旱地高产 古代文明 环境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辛庄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方辉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12,共6页
大辛庄遗址是一处以商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古代遗址。遗址最初由当地农民发现于1935年,而最早把这一发现公诸于学术界的,则是英国人林仰山(F.S.Drake)教授。五十年代的两次勘探,探明了大辛庄遗址的面积,初步确认遗址的主要堆积和年代。198... 大辛庄遗址是一处以商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古代遗址。遗址最初由当地农民发现于1935年,而最早把这一发现公诸于学术界的,则是英国人林仰山(F.S.Drake)教授。五十年代的两次勘探,探明了大辛庄遗址的面积,初步确认遗址的主要堆积和年代。1984年的发掘,建立起鲁北地区商文化陶器的发展序列。2003年春季的发掘,因发现商代甲骨文而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这是在商都殷墟以外首次于原生地层中发现甲骨卜辞,被誉为甲骨学史上具有界标意义的重大考古发现。这次发掘所发现的青铜器族徽,不见于以往著录,是研究商代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资料。随着研究的深入,大辛庄遗址将愈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学术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辛庄遗址 考古发现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地区植物考古的新发现和新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靳桂云 王春燕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61,共7页
进入21世纪,山东地区的植物考古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研究中,目前已经确认在龙山文化时期,稻、粟、黍、麦已经成为基本的作物种类;在日照等地区发现了水稻种植和收割、加工的一些证据;海岱地区的稻作农业开始于... 进入21世纪,山东地区的植物考古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研究中,目前已经确认在龙山文化时期,稻、粟、黍、麦已经成为基本的作物种类;在日照等地区发现了水稻种植和收割、加工的一些证据;海岱地区的稻作农业开始于北辛文化时期,分布范围只限于南部的少数地区;大汶口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分布的区域向北推进;龙山文化时期,稻作扩散到了包括鲁北和胶东半岛在内的整个海岱地区,并且可能完成了向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传播;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照等东部地区稻作农业占比较重要地位,而茌平等西部地区可能以粟和黍等旱作农业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地区 植物考古 古代农业 植被环境与人类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岱地区龙山时代稻作农业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19
4
作者 靳桂云 栾丰实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6-55,共10页
关键词 稻作农业 农业研究 海岱地区 传播路线 中国大陆 栽培作物 发展历史 文化发展 农业历史 考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方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笔谈 被引量:6
5
作者 邵望平 郭大顺 +1 位作者 栾丰实 宋建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14,共2页
中国东方地区古代文明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东方文明指东部沿海文明 ,包括燕辽文化区海岱文化区和太湖文化区。这 3个文化区相对独立 ,自成文化体系 ,又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 ,对早期文明的产生途径和发展道... 中国东方地区古代文明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东方文明指东部沿海文明 ,包括燕辽文化区海岱文化区和太湖文化区。这 3个文化区相对独立 ,自成文化体系 ,又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 ,对早期文明的产生途径和发展道路有很大影响。因此 ,中国东方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已经成为学术领域的热点 ,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的关注。我们组织这一组笔谈 ,以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推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方地区 古代社会 文明化 礼制 古代文明 礼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山文化居民食物结构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靳桂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9-111,167,共13页
龙山文化对中华文明作出过重要贡献,龙山文化居民食物结构的研究是龙山文化社会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龙山文化居民的植物性食物以农作物为主,野生植物所占比例很低,农作物包括稻、粟、黍、小麦和大麦,可能还有大豆。其中稻和粟占主要地... 龙山文化对中华文明作出过重要贡献,龙山文化居民食物结构的研究是龙山文化社会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龙山文化居民的植物性食物以农作物为主,野生植物所占比例很低,农作物包括稻、粟、黍、小麦和大麦,可能还有大豆。其中稻和粟占主要地位,其次是黍,小麦、大麦和大豆数量都很少。野生植物包括紫苏、黍亚科的某些种、藜科、葫芦科等;动物性食物包括家畜猪和狗、野生的陆生动物如鹿类和水生的各类鱼、蚌等。龙山文化居民植物性食物结构存在区域差异,泰沂山以南地区稻占主要地位,东南沿海尤甚,而泰沂山以北地区粟和黍代替稻成为主要粮食,这种情况从沿海向内地逐渐加强,这可能与自然环境以及文化传统有关,胶东半岛地区的情况则不甚明了。与大汶口文化、北辛文化相比,龙山文化居民食物结构中新出现了小麦、大麦和绵羊,这可能与公元前第三千纪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山文化 食物结构 植物性食物 动物性食物 欧亚大陆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出土绿松石器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方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9-45,共7页
绿松石,又名松石,英文名称为Turquois,故又称为土耳其玉。其独特的蓝绿色调,很早就引起人类的注意,是人类较早开发用于装饰目的的玉石器之一。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绿松石饰品发现于埃及,年代为公元前8000年左右。我国是世界上较... 绿松石,又名松石,英文名称为Turquois,故又称为土耳其玉。其独特的蓝绿色调,很早就引起人类的注意,是人类较早开发用于装饰目的的玉石器之一。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绿松石饰品发现于埃及,年代为公元前8000年左右。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发绿松石的国家之一,目前所知至少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此后,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作为玉石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绿松石的加工和使用逐渐地在不同地区间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东北地区就是其中之一。本文所说的东北地区,是指今黑龙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玉石器 出土 新石器时代 绿松石 英文名称 石器文化 地方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地区几个周代墓葬随葬动物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宋艳波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5-109,共5页
近些年来,山东地区周代考古成果显著,笔者拣取其中几个重要墓地,对出土的随葬动物尝试进行一下简单分析。这几个墓地包括有长清仙人台,滕州前掌大,东江小邾国和新泰周家庄。
关键词 山东地区 周代 墓葬 随葬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岱地区史前考古的新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栾丰实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5-40,共6页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短短几年,海岱地区上起旧石器时代晚期,下至铜石并用时期的龙山文化,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了多处对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聚落。同时,在考古研究方法上也有重要进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短短几年,海岱地区上起旧石器时代晚期,下至铜石并用时期的龙山文化,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了多处对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聚落。同时,在考古研究方法上也有重要进展,聚落考古和区域系统调查方法的成功实施,引入各种自然科学技术开展考古学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等,有力地推动了海岱地区史前考古研究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岱地区 史前考古 发现与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岱地区夏商周考古的新收获 被引量:7
10
作者 方辉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1-46,共6页
在进入新世纪的短短五六年间,海岱地区夏商周考古取得了显著发展。学科发展的标志,一是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考古发现的取得,二是一批具有前沿性学术研究成果的问世。这些学术成果,有的充实、丰富或修正了前人的研究结论,有的则为未来学... 在进入新世纪的短短五六年间,海岱地区夏商周考古取得了显著发展。学科发展的标志,一是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考古发现的取得,二是一批具有前沿性学术研究成果的问世。这些学术成果,有的充实、丰富或修正了前人的研究结论,有的则为未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岱地区 夏商周考古 新收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城地区考古及其主要收获 被引量:4
11
作者 栾丰实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共6页
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沿海的两城地区,史前考古研究有着七十年的发展历史。最近十年以来,山东大学和美国的考古学家在两城地区开展的合作考古研究,已经取得多方面的成果,其中在聚落考古方法和多学科合作研究方面进行的探索,对今后中国考古... 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沿海的两城地区,史前考古研究有着七十年的发展历史。最近十年以来,山东大学和美国的考古学家在两城地区开展的合作考古研究,已经取得多方面的成果,其中在聚落考古方法和多学科合作研究方面进行的探索,对今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城地区 考古 主要收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方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笔谈:海岱地区古代社会的复杂化进程 被引量:1
12
作者 栾丰实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18,共3页
关键词 中国东方地区 古代社会 文明化 文明史 海岱地区 社会分层 龙山文化 岳石文化 大汶口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方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13
作者 陈淑卿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8-168,共1页
关键词 “中国东方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国际学术研讨会” 礼仪制度 海岱地区 文明化 长江下游地区 遗址 原始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辛庄商代遗址及其综合研究的意义
14
作者 栾丰实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16,共2页
大辛庄遗址自上世纪30年代发现以来,不同的研究单位先后进行过多次发掘,其中以山东大学等单位1984年和本年度的发掘规模最大,收获也最为丰富.这些工作对于了解大辛庄遗址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确定遗址的性质等,无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 大辛庄遗址自上世纪30年代发现以来,不同的研究单位先后进行过多次发掘,其中以山东大学等单位1984年和本年度的发掘规模最大,收获也最为丰富.这些工作对于了解大辛庄遗址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确定遗址的性质等,无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同时,由于在今年的工作中转换了思路,采用了许多新的方法,故对于开展早期历史时期的遗址研究工作,也有一定借鉴和示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辛庄遗址 商代 综合研究 考古学研究 聚落考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聚落与环境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15
作者 陈雪香 黄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7-168,共2页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环境考古 聚落考古 考古学文化 古代社会 综述 自然环境 山东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气候与环境 被引量:13
16
作者 靳桂云 王传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5-363,共9页
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已经基本建立,重建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气候与环境演化过程,是深入理解人类文化发展背景和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前提。现有的考古学和古环境科学研究成果显示,距今7000—6000年前后,山东西南部的汶泗流域... 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已经基本建立,重建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气候与环境演化过程,是深入理解人类文化发展背景和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前提。现有的考古学和古环境科学研究成果显示,距今7000—6000年前后,山东西南部的汶泗流域生长着现今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扬子鳄;距今5000—4000年前后,山东东南部的日照一带生长着刚竹,而现代的刚竹自然生长区域是在江淮之间;辽东半岛和华北平原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孢粉等记录了全新世早期的温暖湿润气候和全新世中期气候逐渐冷干的变化过程。这些研究成果说明,在整个新石器时代海岱地区的气候都比现在温暖湿润,相当于现代的江淮地区。目前关于该地区古气候和古环境的研究,取得的认识远少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研究成果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低;(2)年代学问题需要深入研究;(3)海岸线变迁问题有待深入;(4)对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问题关注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岱地区 新石器时代 气候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余家坝巴人墓地的发掘收获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淑卿 王芬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9-24,共6页
三峡地区考古工作的逐步展开,将大批与巴人有关的遗迹和遗物相继展现在世人面前。开县余家坝战国墓地三次发掘共发现墓葬130余座,形制皆为竖穴土坑,多有木质葬具,随葬品以成套青铜兵器最具特色,其年代上限可能达到战国中期晚段,下限则... 三峡地区考古工作的逐步展开,将大批与巴人有关的遗迹和遗物相继展现在世人面前。开县余家坝战国墓地三次发掘共发现墓葬130余座,形制皆为竖穴土坑,多有木质葬具,随葬品以成套青铜兵器最具特色,其年代上限可能达到战国中期晚段,下限则可能延到汉初年。余家坝墓葬群的发现为了解巴人在这一带活动的情况、巴国发展与消亡的过程以及巴、楚、秦三种文化在这一地区的消长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家坝 巴人基地 战国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辛庄甲骨文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1
18
作者 方辉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7,共3页
大辛庄遗址发现于上个世纪30年代,是一处以商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古文化遗址.50年代以来,山东省文物管理部门和山东大学历史系等先后多次对该遗址做过调查和勘探,初步探明遗址面积为30余万平方米,是省内已知面积最大的一处商代遗址,1977年... 大辛庄遗址发现于上个世纪30年代,是一处以商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古文化遗址.50年代以来,山东省文物管理部门和山东大学历史系等先后多次对该遗址做过调查和勘探,初步探明遗址面积为30余万平方米,是省内已知面积最大的一处商代遗址,1977年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秋,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济南市博物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试掘,初步探明了遗址的文化内涵和年代序列,为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辛庄遗址 甲骨文 商代 考古研究 殷墟 甲骨学史 出土层位 年代 刻辞 甲骨文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岱地区史前时期稻作农业的产生、发展和扩散 被引量:19
19
作者 栾丰实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1-47,共7页
地处黄淮下游的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偏早时期是以种植粟类作物为主的旱作农业区。随着与南方地区文化交流的增强,至迟在北辛文化时期稻作已传入海岱地区,然后循着东、西两路由南向北不断地扩散和发展。到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的南部和... 地处黄淮下游的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偏早时期是以种植粟类作物为主的旱作农业区。随着与南方地区文化交流的增强,至迟在北辛文化时期稻作已传入海岱地区,然后循着东、西两路由南向北不断地扩散和发展。到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的南部和东部沿海一带,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稻作农业经济。以东部沿海地区为基点,稻作农业还渡海传播和扩散到了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地区,并进一步向日本列岛扩散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岱地区 史前时期 稻作农业 发展与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早期国家阶段青铜礼器系统的形成 被引量:9
20
作者 方辉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3-79,共7页
龙山时代至二里头时代的精英阶层从陶质、漆质和玉石质等既有礼器组合中寻求模仿对象和创新资源,最终在二里头文化后期即夏代晚期形成了以爵、盉、觚、戈、钺、牌、铃等为基本器形的青铜礼乐器组合。商礼对于夏礼的"损益",既... 龙山时代至二里头时代的精英阶层从陶质、漆质和玉石质等既有礼器组合中寻求模仿对象和创新资源,最终在二里头文化后期即夏代晚期形成了以爵、盉、觚、戈、钺、牌、铃等为基本器形的青铜礼乐器组合。商礼对于夏礼的"损益",既体现在铜鼎、铜鬲等新的器物种类的使用创新方面,也表现在对于多种既有玉质、陶质礼器的扬弃上。夏商时期的铜礼器,被精英阶层赋予了"协于上下,以承天休"的神圣礼仪功能,从而成为政教合一情势下精英阶层的强有力的统治工具。至少从龙山时代中晚期开始,青铜器制作工艺和匠人集团便为精英阶层所直接控制。作为我国古代文明特质之一的铜礼器,在国家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国家 青铜礼器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