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兽类名录(2024版) 被引量:19
1
作者 魏辅文 杨奇森 +28 位作者 吴毅 蒋学龙 刘少英 胡义波 葛德燕 李保国 杨光 李明 周江 李松 李晟 余文华 陈炳耀 张泽钧 周材权 吴诗宝 张立 陈中正 陈顺德 邓怀庆 江廷磊 张礼标 石红艳 卢学理 李权 刘铸 崔雅倩 李玉春 何锴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共16页
自“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和《中国兽类分类与分布》问世以来,这两项工作在国际和国内的哺乳动物研究以及保护生物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得益于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的支持,例如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国内的生物本底资源得... 自“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和《中国兽类分类与分布》问世以来,这两项工作在国际和国内的哺乳动物研究以及保护生物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得益于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的支持,例如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国内的生物本底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中国哺乳动物分类学的研究也在持续进步。在2022—2024年,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与2022年相比,新增42个物种。为了帮助国内外学者全面了解中国哺乳动物的有效种类及其详细信息,我们对“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及《中国兽类分类与分布》涉及的中国兽类物种名录进行了更新。截至2024年12月,中国记录的兽类有效种类包括58科,263属,736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物种数目 分类学 名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红色素海洋细菌SS04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晓磊 谢一方 +1 位作者 唐薇 杜宗军 《中国酿造》 CAS 2013年第4期95-99,共5页
从威海近海采得的藻类植物经过破碎和分离筛选,得到1株红色素的高产海洋细菌,编号为SS04。经基因克隆得到16S rRNA基因序列,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对该菌株进行发酵条件的优... 从威海近海采得的藻类植物经过破碎和分离筛选,得到1株红色素的高产海洋细菌,编号为SS04。经基因克隆得到16S rRNA基因序列,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对该菌株进行发酵条件的优化探究。结果表明,海洋细菌SS04产胞内红色素的最佳碳源、氮源分别为蛋白胨和酵母粉,培养基初始pH值为7.65,胞内红色素积累最佳时间为14h,最适温度、转速分别为28℃和110r/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素 粘质沙雷氏菌 16SRRNA基因 发酵条件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穴青蟹对不同饵料稳定同位素的周转和分馏
3
作者 钟声平 蔡小辉 +5 位作者 宋建达 刘旭佳 彭银辉 黄亮华 葛长字 黄国强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45,共16页
为研究不同饵料对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幼蟹碳和氮稳定同位素周转和分馏系数的影响,本研究采用200个50 cm×40 cm×40 cm的水族箱,采用鱼(李氏Callionymus richardsoni)、虾(宽沟对虾Penaeus latisulcatus)、贝(杂色蛤... 为研究不同饵料对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幼蟹碳和氮稳定同位素周转和分馏系数的影响,本研究采用200个50 cm×40 cm×40 cm的水族箱,采用鱼(李氏Callionymus richardsoni)、虾(宽沟对虾Penaeus latisulcatus)、贝(杂色蛤Ruditapes philippinarum)、沙蚕(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为饵料投喂初始体质量为1.5g左右的拟穴青蟹幼蟹,并在第0、30、60、90、135、180天取样测定幼蟹的δ^(13)C和δ15N,计算周转参数和分馏系数。结果显示,实验期间幼蟹δ^(13)C和δ15N随养殖时间的变动可用δ^(13)C=a×lnt+b和δ15N=a×lnt+b描述,摄食不同饵料时a值变动较大。生长是驱动幼蟹体内碳和氮稳定同位素周转的主要因素,投喂4种饵料的幼蟹生长对13C周转的贡献百分比分别为79.83%、83.65%、84.88%和63.80%,生长对15N周转的贡献百分比分别81.97%、82.88%、75.27%和59.80%。投喂4种饵料的幼蟹13C完成50%周转时间(t50)分别为36.30、24.56、27.96和21.17 d,完成95%周转的时间(t95)分别为156.86、106.16、120.83和91.64 d,15N完成50%周转时间(t50)分别为37.60、24.34、24.77和20.17 d,完成95%周转的时间(t95)分别为162.49、105.22、107.05和86.99 d。投喂4种饵料的幼蟹180 d时对饵料的δ^(13)C的分馏系数Δ^(13)C180d为0.71‰~1.64‰,对饵料的δ15N的分馏系数Δ^(15)N180d为2.15‰~2.66‰。Δ^(13)C与增重率(MGR,%)的关系符合公式Δ^(13)C=a×ln(MGR)+b,Δ^(15)N与增重率(MGR,%)的关系符合公式Δ^(15)N=a×ln(MGR)+b,摄食不同饵料时,a和b值均出现较大差异。Δ^(13)C与饵料的δ^(13)C成负线性相关,与初始幼蟹与饵料的δ^(13)C相差数值(δ^(13)CIC~δ^(13)CD)成正线性相关;Δ^(15)N与饵料的δ15N成负线性相关,与初始幼蟹与饵料的δ15N相差数值(δ15N IC~δ15N D)成正线性相关。本研究表明,生长是驱动拟穴青蟹幼蟹稳定同位素周转的主要因素,饵料稳定同位素丰度是影响分馏系数的重要因子。实验结果为拟穴青蟹营养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穴青蟹 稳定同位素 周转速率 分馏系数 饵料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南部近海秋季长蛇鲻相对资源量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4
作者 刘逸文 张崇良 +4 位作者 昝肖肖 孙铭 徐宾铎 薛莹 任一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53,共9页
为探究长蛇鲻(Saurida elongate)的生态习性和分布规律,并为长蛇鲻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养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根据2016年秋季在山东南部近海进行的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长蛇鲻的分布特征,研究长蛇鲻成体、幼体的分布差异,... 为探究长蛇鲻(Saurida elongate)的生态习性和分布规律,并为长蛇鲻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养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根据2016年秋季在山东南部近海进行的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长蛇鲻的分布特征,研究长蛇鲻成体、幼体的分布差异,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研究其分布与生物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长蛇鲻成体与幼体的分布存在差异,成体分布范围广,幼体主要分布在30 m等深线及以浅水域。GAM模型的结果表明,饵料生物、底层水温、水深和底层盐度是影响长蛇鲻相对资源量分布的主要因子。成体、幼体的分布与影响因子的关系差异极显著(P<0.01)。长蛇鲻成体的相对资源量随饵料生物和底层水温的增加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幼体呈现一致上升趋势;成体和幼体的相对资源量随水深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幼体相对资源量随底层盐度增加有明显上升趋势,而盐度对成体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认为山东南部近海是长蛇鲻的重要栖息地,水温和盐度是成体和幼体分布差异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蛇鲻 广义可加模型 幼体 饵料生物 交叉验证 山东南部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海近岸人工鱼礁布设对生物资源恢复效果 被引量:14
5
作者 袁小楠 梁振林 +2 位作者 吕振波 王颖丽 孙晓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54-64,共11页
为了解人工鱼礁投放对区域内海洋生物资源恢复效果,于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在北黄海近岸人工鱼礁投放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区发现浮游动物53种,其中优势种为浮游桡足类。夏秋季底栖生物幼体成为季节性优势种。游泳动物共发现14种,... 为了解人工鱼礁投放对区域内海洋生物资源恢复效果,于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在北黄海近岸人工鱼礁投放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区发现浮游动物53种,其中优势种为浮游桡足类。夏秋季底栖生物幼体成为季节性优势种。游泳动物共发现14种,主要为常见的礁区鱼类。底栖动物共12种,其中棘皮动物海燕为绝对优势种,为近岸养殖生物的主要敌害生物,主要的底栖资源优势种为虾蟹类与软体动物。投礁区的浮游动物与游泳动物物种数明显多于未投礁区,表明人工投礁有助于生物群落的恢复,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生态系统。但该海域大型底栖藻类较少,还应进一步对大型底栖藻类增殖以提高海域初级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浮游动物 游泳动物 底栖生物 种群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纤维虾海藻(Phyllospadix iwatensis)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对海洋环境的适应性 被引量:5
6
作者 曹政飞 张伟 赵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26-1332,共7页
红纤维虾海藻作为海洋沉水高等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与渔业价值。该物种目前已经处于濒危状态,且研究资料十分匮乏。本研究通过实地生境调查,对其进行了形态学与解剖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海洋环境的结构适应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红纤维虾海藻作为海洋沉水高等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与渔业价值。该物种目前已经处于濒危状态,且研究资料十分匮乏。本研究通过实地生境调查,对其进行了形态学与解剖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海洋环境的结构适应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红纤维虾海藻须根末端膨大并密生根毛,有利于增强植株的抓附能力和吸收能力;表皮细胞细胞壁具有类似栓化细胞初生壁性质的六面加厚现象,与外部多层皮层厚角组织形成机械组织区,叶鞘内侧含有丰富的机械组织,使结构的抗性加强,能承受较强的海流冲击;雄花序中无退化雌蕊,雌花序兼具雌蕊和退化的雄蕊,花序轴两侧着生数枚桨状小苞片,花粉丝状,利于授粉,传粉方式为水媒和半水媒传粉;小坚果密生倒向长鬃毛,便于果实在海流中固着锚定。该研究弥补了目前对海洋沉水高等植物适应性进化特征理解的不足,也为该物种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纤维虾海藻 形态结构 海洋环境 适应性 大叶藻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污染对中华白海豚栖息地选择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梅 宋豫秦 +2 位作者 秦大公 祝茜 韦重霄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68-1080,共13页
为了探索污染对海洋生物栖息地的影响,以2006—2007年中华白海豚在广西钦州三娘湾及其邻近海域的出现数据为基础,结合Google海洋地形数据、卫星遥感数据和2012年度海洋环境调查数据,构建干、湿季节海豚分布预测的最大熵模型,发现与主要... 为了探索污染对海洋生物栖息地的影响,以2006—2007年中华白海豚在广西钦州三娘湾及其邻近海域的出现数据为基础,结合Google海洋地形数据、卫星遥感数据和2012年度海洋环境调查数据,构建干、湿季节海豚分布预测的最大熵模型,发现与主要河口的距离是决定海豚栖息地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比较基于不同环境变量的模型预测结果,发现海豚分布范围还受到水体营养盐和持久性污染物质的限制性影响,在干旱季节和湿润季节都出现预测栖息地面积缩小的现象。根据模型预测和比较结果,得到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选择策略:选择河口海域生活以获得丰富的鱼类食物,同时趋向于回避高污染风险的区域。研究结论对海洋保护区的选址及管理策略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污染 中华白海豚 栖息地选择 最大熵模型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海市斑块冬季鸟类多样性与生境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高伟 李立辉 +3 位作者 闫士华 王超锋 阎郑辉 刘建 《野生动物》 2012年第6期333-336,共4页
近年来,威海一直致力于生态城市的建设。物种多样性是生态城市的重要指标,而在物种多样性中,城市鸟类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调查了冬季威海7个斑块(2个校园和5个典型生活小区)的鸟类多样性,对其物种多样性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进行分... 近年来,威海一直致力于生态城市的建设。物种多样性是生态城市的重要指标,而在物种多样性中,城市鸟类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调查了冬季威海7个斑块(2个校园和5个典型生活小区)的鸟类多样性,对其物种多样性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进行分析,得出山东大学校园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的鸟类多样性高于5个小区斑块,而且2个校园斑块的均匀度在7个斑块中也处于较高水平。另外,结合实际情况,文章从绿化面积、城市栖息地的空间异质性、生境破碎化程度以及人为干扰4个方面对城市鸟类丰富度与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做出讨论,并就城市化对鸟类的影响问题做出分析,得出威海冬季鸟类的多样性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建议将鸟类的多样性作为评价城市环境好坏的一种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鸟类 多样性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水环境中藻毒素的检测技术及分布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军辉 吴丹妮 +3 位作者 何秀平 刘丽君 王九明 郑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5-373,共19页
海洋藻毒素是海洋有害藻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种类多、毒性强和生物蓄积性等特点,对海洋生态系统、海产养殖业以及人类健康会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近海水环境中的海洋藻毒素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对近海水环境中海洋藻毒素的... 海洋藻毒素是海洋有害藻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种类多、毒性强和生物蓄积性等特点,对海洋生态系统、海产养殖业以及人类健康会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近海水环境中的海洋藻毒素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对近海水环境中海洋藻毒素的富集技术、仪器分析方法和分布特征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被动固相吸附和固相萃取技术是海水中海洋藻毒素的主要富集技术,结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检测,是目前近海水环境中各类海洋藻毒素检测的最有效方法;多种海洋藻毒素在全球近海水环境中有分布,且欧洲近海海水中藻毒素种类最丰富、浓度也相对较高;在中国近海水环境中多种脂溶性藻毒素广泛分布。在全球气候变化以及近海污染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海洋藻毒素对近海水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今后的研究方向将主要包括:重要养殖区海水中藻毒素的长期连续监测;海水中典型藻毒素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近海水环境中海洋藻毒素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典型海洋藻毒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生物可利用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藻毒素 海水 液质联用 被动固相吸附 固相萃取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常用人工鱼礁流场效应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1
10
作者 唐衍力 龙翔宇 +3 位作者 王欣欣 姜昭阳 程晖 张同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7-103,共7页
不同结构的人工鱼礁在海中会产生不同的流场效应,为了对比分析不同结构人工鱼礁的流场效应差异,该文利用CFX软件,对6类礁型18种中国常用人工鱼礁进行了数值模拟。引入了2种相对评价方法(比礁高和比混凝土体积)和3个评价指标(礁体中垂面... 不同结构的人工鱼礁在海中会产生不同的流场效应,为了对比分析不同结构人工鱼礁的流场效应差异,该文利用CFX软件,对6类礁型18种中国常用人工鱼礁进行了数值模拟。引入了2种相对评价方法(比礁高和比混凝土体积)和3个评价指标(礁体中垂面上的上升流面积、背涡流面积和上升流高度)。首先分析了评价指标适用的相对评价方法,然后对18种鱼礁进行比较研究,最后从每类礁型分别选出一个礁体为代表研究它们在不同流速下(0.2,0.4,0.6,0.8和1.0 m/s)上升流和背涡流的差异。结果表明:研究上升流和背涡流面积时比混凝土体积法更科学,研究上升流高度时比礁高法更有效;无论上升流还是背涡流,三角型礁的相对面积都为最大,复合型礁次之,框架性礁最小;上升流高度、上升流面积和背涡流面积都不随来流速度变化;最大上升流流速与来流速度呈线性关系,其斜率在不同礁体间存在差异;该研究以期为不同海域不同要求下人工鱼礁的选择和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礁 流场 数值模拟 人工 比礁高 比混凝土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的4种金线鱼矢耳石识别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侯刚 王学锋 +2 位作者 朱立新 卢伙胜 冯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8-65,496,共8页
利用2007年9月至2010年9月采自北部湾海域的24尾红棘金线鱼(Nemipterus nemurus)、32尾金线鱼(N.virgatus)、36尾深水金线鱼(N.bathybius)和35尾日本金线鱼(N.japonicus)性成熟后的矢耳石样本,运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研究了4种鱼类矢耳... 利用2007年9月至2010年9月采自北部湾海域的24尾红棘金线鱼(Nemipterus nemurus)、32尾金线鱼(N.virgatus)、36尾深水金线鱼(N.bathybius)和35尾日本金线鱼(N.japonicus)性成熟后的矢耳石样本,运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研究了4种鱼类矢耳石形态识别问题。耳石经图像处理后提取地标点坐标值,进行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通过判别分析区分4种金线鱼的耳石,利用薄板样条分析和网格变形分析耳石形态变异。结果表明:在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中,第1、2、3主成分分别解释了总变异的30.78%、28.44%和11.75%,可以将四种金线鱼耳石区分开来。其中Ⅰ型地标点6、10、11,Ⅱ型地标点2,Ⅲ型地标点7,贡献作用较大,解释了主要形态变异。相对扭曲主成分的逐步判别分析中,四种鱼的平均判别成功率达91.3%;交互验证结果显示,四种鱼的平均判别成功率达89.8%,表明几何形态测量学分析可以作为鱼种耳石识别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耳石形态学与鱼种判别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鱼属 形态测量学 矢耳石 逐步判别分析 主成分分析 标点 形态变异 几何 成功率 识别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饲精料对西藏彭波半细毛羊羊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金艳梅 武俊喜 +2 位作者 李鹏 吴洪新 张晓庆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62-570,共9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补饲精料对西藏彭波半细毛羊羊肉品质的影响。选择30只成年彭波半细毛羊母羊,按照同质原则随机分为3组:放牧不补饲(对照,G1)组、补饲精料200 g/d(G2)组、补饲精料400 g/d(G3)组,每组10只。每天19:30补饲,正试期75 d。正... 本试验旨在研究补饲精料对西藏彭波半细毛羊羊肉品质的影响。选择30只成年彭波半细毛羊母羊,按照同质原则随机分为3组:放牧不补饲(对照,G1)组、补饲精料200 g/d(G2)组、补饲精料400 g/d(G3)组,每组10只。每天19:30补饲,正试期75 d。正试期结束屠宰,采集背最长肌测定营养物质含量和组织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高水平补饲精料提高了母羊总干物质采食量,G3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G1、G2组(P<0.05);补饲精料对羊肉p H1 h、p H24 h、滴水损失及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G3组的熟肉率,粗蛋白质、肌内脂肪含量,肌纤维密度显著高于G1组(P<0.05);G2、G3组羊肉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天冬氨酸含量显著高于G1组(P<0.05),G3组苯丙氨酸、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G1组(P<0.05),G3组苏氨酸、谷氨酸含量有高于G1组的趋势(0.05≤P<0.10);补饲精料对羊肉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G3组C18∶1 trans-9含量有低于G1组的趋势(0.05≤P<0.10)。上述结果表明,补饲精料能显著提高彭波半细毛羊羊肉营养价值,改善肉质嫩度,每只补饲400 g/d优于200 g/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彭波半细毛羊 放牧 补饲 肉品质 氨基酸 脂肪酸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株北极微藻藻际环境的细菌多样性 被引量:17
13
作者 苗祯 杜宗军 +2 位作者 李会荣 楼妍颖 罗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87-1600,共14页
对5株北极微藻,如脆杆藻(Fragilariopsis sp.)、微单胞藻(Micromonas sp.)、四棘藻(Attheya septentrionalis)、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和小球藻(Chlorella sp.)的不同生长时期的粘附细菌和游离细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PCR-DGGE分析,... 对5株北极微藻,如脆杆藻(Fragilariopsis sp.)、微单胞藻(Micromonas sp.)、四棘藻(Attheya septentrionalis)、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和小球藻(Chlorella sp.)的不同生长时期的粘附细菌和游离细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PCR-DGGE分析,研究藻际环境的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5株微藻具有不同的藻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其中微单胞藻、脆杆藻、四棘藻和海链藻的藻际细菌主要由Cyanobacteria(藻蓝细菌)、α-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纲)和γ-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组成,仅微单胞藻和脆杆藻检测出CFB(Cytophaga-Flexibacter-Bacteroides,噬纤维菌-屈挠杆菌-拟杆菌)。小球藻由Cyanobacteria、CFB、α-Proteobacteria和β-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纲)组成。微单胞藻的藻际菌群结构稳定,不同生长时期的游离细菌和粘附细菌组成差异不明显。3株硅藻-脆杆藻、四棘藻和海链藻的游离细菌主要由γ-Proteobacteria组成,小球藻的游离细菌主要为β-Proteobacteria,而5株微藻的粘附细菌主要由Cyanobacteria组成。从DGGE图谱来看,在脆杆藻生长的延滞期、指数期和稳定期,其藻际游离细菌和粘附细菌的16S rRNA基因扩增条带数量和位置均有明显差异,但优势扩增条带较稳定;其他4株藻粘附细菌和游离细菌的扩增条带比较稳定,说明藻际关联菌群结构较稳定。藻菌种间特异性关系为不同微藻藻株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同时也带来更多的隐藏在藻际环境中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微藻 藻际环境 关联菌群 16S RRNA DG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抗菌性 被引量:19
14
作者 秦静 姜力文 +3 位作者 杨春苗 郭贝贝 孙雪菲 王曙光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5-450,共6页
以柠檬酸钠为还原剂通过简单的超声加热处理,原位制备出氧化石墨烯纳米银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氧化石墨稀纳米银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纳米银呈球状均匀分布在氧化石墨烯表面.... 以柠檬酸钠为还原剂通过简单的超声加热处理,原位制备出氧化石墨烯纳米银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氧化石墨稀纳米银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纳米银呈球状均匀分布在氧化石墨烯表面.以大肠杆菌(MG1655)为模型菌,通过细菌生长动力学试验及荧光染色试验评价了氧化石墨烯纳米银复合材料的抑菌性能.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且其卓越的抑菌效果是通过氧化石墨烯纳米银材料的协同作用来完成的.因此,氧化石墨烯纳米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抑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纳米银 纳米复合材料 协同抗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 被引量:194
15
作者 魏辅文 杨奇森 +27 位作者 吴毅 蒋学龙 刘少英 李保国 杨光 李明 周江 李松 胡义波 葛德燕 李晟 余文华 陈炳耀 张泽钧 周材权 吴诗宝 张立 陈中正 陈顺德 邓怀庆 江廷磊 张礼标 石红艳 卢学理 李权 刘铸 崔雅倩 李玉春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87-501,共15页
中国是全球兽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之一,掌握我国兽类物种多样性和分类地位是兽类学研究的基础前提,也是科学保护野生种群的前提。为厘清中国兽类的物种数量及分类地位等关键分类学信息,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组织国内长期致力于兽... 中国是全球兽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之一,掌握我国兽类物种多样性和分类地位是兽类学研究的基础前提,也是科学保护野生种群的前提。为厘清中国兽类的物种数量及分类地位等关键分类学信息,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组织国内长期致力于兽类各类群分类的科学研究人员,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最新的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证据,综合现代兽类分类学家意见,经编委会充分讨论,形成了最新的中国兽类名录,包括我国现阶段兽类12目59科254属686种。该中国兽类名录使用基于系统发生关系的分类系统,并对物种有效性进行了充分慎重的确认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物种数目 分类学 名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可培养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理化性质鉴定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刘春影 丛柏林 +3 位作者 王能飞 王波 尹晓斐 刘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9-81,共13页
为了探索南极可培养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本研究对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采集自南极菲尔德斯半岛的5份土壤样品进行了细菌、真菌的分离培养。选择形态差异较大的细菌和真菌进行了16SrDNA和ITS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最终共鉴定得到20个属... 为了探索南极可培养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本研究对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采集自南极菲尔德斯半岛的5份土壤样品进行了细菌、真菌的分离培养。选择形态差异较大的细菌和真菌进行了16SrDNA和ITS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最终共鉴定得到20个属的33株细菌和6个属的8株真菌,其中8株细菌,10株真菌序列相似性较低,可能是新种。该结果表明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具有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其中假单胞菌属的细菌居多。对分离得到的细菌和真菌分别进行理化性质和胞外酶活性鉴定,实验结果显示,分离获得的细菌和真菌绝大多数可产生水解酶类并同化多种碳源。初步认定这些微生物在参与南极物质代谢、适应南极极端环境方面发挥作用。本研究丰富了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可培养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并筛选获得了一些产低温酶特性的菌株,这为极地微生物资源的利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尔德斯半岛 微生物多样性 系统进化分析 生理生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河谷山地灌丛草地优势种营养物质含量变化规律 被引量:17
17
作者 张晓庆 罗黎鸣 +3 位作者 金艳梅 张雅莉 潘影 武俊喜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0-95,共6页
对拉萨河谷不同海拔山地灌丛草地优势种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优势种营养物质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化,高山嵩草、白尖苔草的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丝颖针茅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高,但其粗蛋白质和... 对拉萨河谷不同海拔山地灌丛草地优势种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优势种营养物质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化,高山嵩草、白尖苔草的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丝颖针茅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高,但其粗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在6种优势种中最低,雪层杜鹃、樱草杜鹃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但其灰分、粗脂肪含量最低,喜马拉雅草沙蚕的灰分含量最高。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山地灌丛草地优势种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灰分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粗脂肪含量随海拔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而粗蛋白质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U"型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山地灌丛草地 优势种 海拔 营养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厦门筼筜湖两种优势端足类食性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郑新庆 王倩 +4 位作者 黄凌风 王建佳 林荣澄 黄丁勇 孙晓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7589-7597,共9页
测定了厦门市筼筜湖(内、外湖)大型海藻群落两种优势端足类(强壮藻钩虾Ampitheoe valida和上野蜾蠃蜚Corophium uenoi)及其潜在食源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分析研究了这两种端足类摄食习性的空间变动特征。研究发... 测定了厦门市筼筜湖(内、外湖)大型海藻群落两种优势端足类(强壮藻钩虾Ampitheoe valida和上野蜾蠃蜚Corophium uenoi)及其潜在食源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分析研究了这两种端足类摄食习性的空间变动特征。研究发现,端足类的潜在食源包括悬浮颗粒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沉积有机物(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SOM),石莼(Ulva lactuca:Ulva)及其表面的附生生物(Epiphytes:Epi),它们的δ^(13)C和δ^(15)N值分别介于-24.0‰(POM)—-11.8‰(Ulva)和-1.7‰(POM)—4.7‰(Ulva)之间。其中,Ulva和POM的δ^(13)C值的内、外湖差异不显著;而外湖SOM和Epi的δ^(13)C值则明显高于内湖。采样区SOM有机质来源的空间差异是其δ^(13)C内、外湖差异的主要原因。除POM外,外湖有机碳源的δ^(15)N明显高于内湖,这与它们利用氮源的δ^(15)N的差异有关。潜在食源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差异,使得筼筜湖端足类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尤其是δ^(15)N值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动特征(强壮藻钩虾和上野蜾蠃蜚δ^(15)N的内、外湖差异高达1.6‰和4.2‰,变幅约1个营养级),但2种端足类食性的空间差异却不尽相同:强壮藻钩虾的食性相对稳定,其δ^(13)C值介于Ulva和Epi之间,表明它主要从Ulva及其表面的Epi获取碳源;而上野蜾蠃蜚的食性内、外湖差异较大:内湖从石莼表面的Epi获取碳源,约20%是来自POM的贡献,而外湖则主要以Ulva及其表面的Epi为食。分析显示,筼筜湖内、外湖端足类δ^(15)N的空间差异并不是端足类的营养级发生了变化,而是由于端足类食源δ^(15)N的空间差异引起的,而不同端足类食性的内、外湖差异则可能与环境中饵料的丰度和生物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强壮藻钩虾 上野蜾蠃蜚 端足类 食性 筼筜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沿岸海域海龟的种类和分布的初步调查 被引量:9
19
作者 牟剑锋 陶翠花 +4 位作者 丁晓辉 吴福星 妙星 王先艳 祝茜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2期238-242,294,共6页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我国沿海海龟的种类和分布状况,调查范围从山东东营到广西北海,走访了16个城市的渔港或码头,共获得有效问卷962份.同时通过文献查阅和网络新闻搜集的方法,对沿海各地海龟误捕、搁浅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最后利...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我国沿海海龟的种类和分布状况,调查范围从山东东营到广西北海,走访了16个城市的渔港或码头,共获得有效问卷962份.同时通过文献查阅和网络新闻搜集的方法,对沿海各地海龟误捕、搁浅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最后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在我国沿海地图上显示出5种海龟的分布区域,以此为基础,对中国沿海海龟的分布状况进行定期调查,进而了解在我国沿海海龟种类、分布及其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调查发现,我国东海、南海海域发现海龟的概率要大于黄渤海海域,发现的概率基本都在50%以上,其中惠州最高,可达86%;而黄渤海海域发现的概率基本都在50%以下,其中东营最低,只有13%.在5种海龟的比较中,绿海龟(Chelonia mydas)被发现的概率最大,其他海龟被发现的概率较小,特别是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和太平洋丽龟(Lepidochelys olivavea).据渔民反映,与往年相比,海龟的种群数量有比较大的变化,看到的次数越来越少.因此,需要加强保护海龟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海龟 GIS 问卷调查 种类 分布 中国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精-大枣药对协同抗氧化及提高免疫活性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褚福龙 宋永佳 +4 位作者 刁立超 赛男 张健 刘嘉慧 张崇禧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14-616,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配比黄精和大枣药对协同抗氧化及提高免疫活性的作用,探究最佳药对配比。方法不同配比黄精和大枣药对(3∶7,4∶6,5∶5,6∶4,7∶3)及单药测定羟基自由基考察药对体外抗氧化的作用;各药液灌胃给小鼠,每天1次,连续20 d,处死小... 目的观察不同配比黄精和大枣药对协同抗氧化及提高免疫活性的作用,探究最佳药对配比。方法不同配比黄精和大枣药对(3∶7,4∶6,5∶5,6∶4,7∶3)及单药测定羟基自由基考察药对体外抗氧化的作用;各药液灌胃给小鼠,每天1次,连续20 d,处死小鼠,测定SOD和MDA考察体内抗氧化作用,测定免疫器官指数考察对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测定血清溶菌酶水平考察药对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体外实验表明黄精-大枣各配比药对及单药均能显著清除羟基自由基;体内实验表明黄精-大枣各配比药对及单药均能显著提高SOD活性、降低MDA水平、提高小鼠的免疫器官指数及血清溶菌酶水平。结论该药对表现为协同作用,其中以1∶1配比为最佳,药对抗氧化能力及提高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均比单药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 大枣 药对 抗氧化 非特异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