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新时代文化传播学:新闻传播学转型的内生逻辑、现实条件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9
1
作者 贾文山 樊丽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9-170,共12页
在全球化进程中,新闻传播学既要突破“西方理论+中国经验”研究范式,又要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并能够对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的自主知识体系。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智慧在新时代具有重要作用,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义重大。新时代文化传播... 在全球化进程中,新闻传播学既要突破“西方理论+中国经验”研究范式,又要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并能够对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的自主知识体系。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智慧在新时代具有重要作用,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义重大。新时代文化传播学的构建正是以文化与传播二者的共生共融关系理论为基本认知框架,以解决人类交流沟通问题为出发点和目的。新时代文化传播学能够激活强大传播能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对内实现文化的凝聚力,对外彰显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新时代文化传播学引领新闻传播学转型发展的内生逻辑在于这既是构建具有中国属性和普适性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现实需要,也是学科发展内涵不断深化的结果。新时代需要新闻传播学响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实现“第二个结合”,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需求,契合文化强国战略,以及适应技术赋能社会发展和新文科建设的需要。新时代文化传播学强调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和新闻传播学的文化属性,具有跨学科、交叉融合等特征。它既已形成从古代文化中国到现代文化中国再到全球文化中国的传播研究框架,也致力于构建新时代文化传播学共同体,进而实现人类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文化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 国际传播 中华文化 文化自信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时代大众文化消费心理与营销传播策略 被引量:6
2
作者 范蕊 江志全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6-98,共3页
信息社会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展现出新的特征:既有群体性从众消费心理,也有个性化的差异需求;有"娱乐至死"的隐私消费需要,也有"参与-贡献-分享"的创造性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因此,信息时代的文化产品营销传播必须... 信息社会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展现出新的特征:既有群体性从众消费心理,也有个性化的差异需求;有"娱乐至死"的隐私消费需要,也有"参与-贡献-分享"的创造性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因此,信息时代的文化产品营销传播必须抓住消费者心理,针对不同目标群体开展营销传播活动,并根据互联网多媒体融合特点,提供跨媒体、跨文本的多元化产品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消费 心理 营销传播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学视域下汉语国际教育受众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晓曼 谢叔咏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6-121,共6页
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教学行为,而且是一种国际传播行为。传播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具有密切联系,考察传播学视域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可以发现,汉语国际教育受众的定位、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受众的群体背景和媒介接触目的等均对其... 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教学行为,而且是一种国际传播行为。传播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具有密切联系,考察传播学视域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可以发现,汉语国际教育受众的定位、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受众的群体背景和媒介接触目的等均对其汉语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传播学 受众 群体背景 媒介接触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刊物对中华文化传统的传承——以《中国学生周报》等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艳丽 曹春玲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5年第1期87-91,共5页
本论文主要从《中国学生周报》为代表的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刊物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进行阐述,基于文化传统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这些刊物中被不断地强调,通过刊物的文化空间让海内外的青年了解... 本论文主要从《中国学生周报》为代表的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刊物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进行阐述,基于文化传统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这些刊物中被不断地强调,通过刊物的文化空间让海内外的青年了解民族文化传统的丰富、博大和精深,使广大海内外华人青年学生能突破东西方冷战意识形态的局限,担当起继承和发扬祖国文化、接续民族精神血脉的大任。《周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宣传主要集中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中华文化传统 中国学生 刊物 周报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 香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享即传播:数据新闻的社交化生产策略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丁园园 张超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5-9,共5页
当前国内外数据新闻的投放以本媒体为主,对社交平台重视不足。社交媒体时代的数据新闻生产应以“分享”为核心,主要动因在于用户的新闻消费逐渐从电脑端“迁移”至移动端,社交关系催生了裂变传播模式,协同过滤成为用户新的信息筛选机制... 当前国内外数据新闻的投放以本媒体为主,对社交平台重视不足。社交媒体时代的数据新闻生产应以“分享”为核心,主要动因在于用户的新闻消费逐渐从电脑端“迁移”至移动端,社交关系催生了裂变传播模式,协同过滤成为用户新的信息筛选机制,数据新闻生产周期也契合社交平台的长尾传播。“分享”既是一种生产理念,也是传播效果评价指标。在具体策略上应秉持内容有谈资、爆点要凸显、交互游戏化、设计轻量化,主动触发用户的分享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新闻 分享 社交化生产 社交货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的融合:媒体融合进程中的文化因素考察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冰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5-68,共4页
媒体融合必须解决文化的融合问题,文章论述了媒体融合进程中的四种文化价值维度——个人主义相对集体主义、权力距离的大小、阳刚相对阴柔、对不明朗因素反应的强弱。文化的融合应该系统推进,价值观的统一是文化融合的核心问题,行为层... 媒体融合必须解决文化的融合问题,文章论述了媒体融合进程中的四种文化价值维度——个人主义相对集体主义、权力距离的大小、阳刚相对阴柔、对不明朗因素反应的强弱。文化的融合应该系统推进,价值观的统一是文化融合的核心问题,行为层文化的融合应予以制度化保障,器物层文化融合释放着文化符号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融合 融合新闻 文化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参加南昌起义过程考论
7
作者 孟文博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156,216,217,共13页
南昌起义爆发前夕,郭沫若正随军北伐,任北伐军第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兼党代表,其时他已经扯起反蒋大旗,并对张发奎未能东征感到失望。待南昌起义爆发后,郭沫若第一时间要求参加。郭沫若提出的理由较有策略性,再加上张发奎一向有“倾向共... 南昌起义爆发前夕,郭沫若正随军北伐,任北伐军第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兼党代表,其时他已经扯起反蒋大旗,并对张发奎未能东征感到失望。待南昌起义爆发后,郭沫若第一时间要求参加。郭沫若提出的理由较有策略性,再加上张发奎一向有“倾向共产党”的态度,遂得成行。1927年8月3日,郭沫若从张发奎的部队中出发,与阳翰笙、梅龚彬、李一氓等赶赴南昌参加起义,途中历经波折。对于这段历程同行人员后来的回忆差异较大,目前各种研究文献对此事件的描述,矛盾与模糊之处也甚多。综合分析围绕这一历史事件的各种史料,可以看出“客观”复原历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但同时也能看到,事件“主角”的回忆比旁观者的回忆更加可靠,其中对历史细节回忆和描述最为详细的史料价值最高,自传式记述往往又比口述历史更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南昌起义 口述历史 历史客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鲁迅的主体思想与主体文学架构
8
作者 王东东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4,共9页
周树人留日时期的著译构成了鲁迅思想和文学的原点。在由严复、章太炎和梁启超构成的晚清启蒙思想语境中,青年鲁迅提出了“根柢在人”“首在立人”的主体思想。鲁迅同时受到德语观念论思想及其思想史的启发,并从中发展出一条不断激进化... 周树人留日时期的著译构成了鲁迅思想和文学的原点。在由严复、章太炎和梁启超构成的晚清启蒙思想语境中,青年鲁迅提出了“根柢在人”“首在立人”的主体思想。鲁迅同时受到德语观念论思想及其思想史的启发,并从中发展出一条不断激进化的主体纲领。也正因为此,他的论述充满了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话语的张力和变奏,并表现出一种寓启蒙于浪漫、以浪漫济启蒙的思维方式。从《文化偏至论》到《摩罗诗力说》,鲁迅完成了从主体思想转向主体文学架构的范式转型。对于鲁迅来说,文学书写行为本身就是主体精神能量之展现。鲁迅意识到启蒙主义的历史限度而走向左翼革命,其中也蕴含了“摩罗诗力”的推动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摩罗诗力又是中国现代左翼文学的秘密源头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鲁迅 主体思想 主体文学 启蒙 浪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乙己》版本汇校及修改异文分析
9
作者 孟文博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1-76,共6页
《孔乙己》初发表之后,还曾被鲁迅两次修改再版,形成了“最初版”“新潮版”和“北新版”三个版本。从“新潮版”到“北新版”,鲁迅把六处“烫”和“热”字改成了“温”字,从“最初版”到“新潮版”鲁迅对于篇末三处时间节点进行了修改... 《孔乙己》初发表之后,还曾被鲁迅两次修改再版,形成了“最初版”“新潮版”和“北新版”三个版本。从“新潮版”到“北新版”,鲁迅把六处“烫”和“热”字改成了“温”字,从“最初版”到“新潮版”鲁迅对于篇末三处时间节点进行了修改,由这些修改,我们不仅能感受到鲁迅严谨的精神,也能更好体会他深沉的思想和温热的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孔乙己》 版本汇校 异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业的数据新闻转向:语境、类型与理念 被引量:30
10
作者 张超 钟新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6-83,共8页
数据新闻是计算机辅助报道和信息可视化的产物,被视为新闻业的未来。但它并非在大数据单一语境下产生,而是多重语境交织的结果。数据新闻契合了媒介融合的趋势,是当代新闻业的一个重要范式转向。目前数据新闻呈现出三种发展模式:调查式... 数据新闻是计算机辅助报道和信息可视化的产物,被视为新闻业的未来。但它并非在大数据单一语境下产生,而是多重语境交织的结果。数据新闻契合了媒介融合的趋势,是当代新闻业的一个重要范式转向。目前数据新闻呈现出三种发展模式:调查式数据新闻、常规式数据新闻和即时式数据新闻。从数据新闻的成功实践经验看,数据新闻的生产理念应包含五种意识:内容与用户的关联意识、用数据讲故事的叙事意识、数据可视化呈现的用户体验意识、数据使用的批判意识和数据开发的增值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新闻 大数据 数据可视化 开放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业应用大数据:展望、误区与对策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超 钟新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9-173,共5页
大数据时代,新闻业将发生三个方面的变化:在新闻报道样式上,由数据新闻升级为大数据新闻;在新闻生产的受众观上,由类型化受众观变为个人化用户观;在新闻产品的本质上,由易碎的信息转向高附加值的知识。在大数据时代初期,人们对大数据还... 大数据时代,新闻业将发生三个方面的变化:在新闻报道样式上,由数据新闻升级为大数据新闻;在新闻生产的受众观上,由类型化受众观变为个人化用户观;在新闻产品的本质上,由易碎的信息转向高附加值的知识。在大数据时代初期,人们对大数据还有诸多误解,如认为大数据的分析是客观的、大数据的数据采集都是全样本的、大数据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大数据对于新闻业态的重构是革命性的,新闻业需要主动、积极地迎接大数据时代,包括对大数据资源的主动积累、获取,对大数据技术的主动接轨和掌握,对大数据新闻的常态化实践,还要提升新闻业者的"大数据素养"。新闻业应用大数据需要再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大数据新闻 客观性 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实名制与匿名表达权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文祥 李丹林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5-78,共4页
从2002年到现在的十年间,我国政府推动的网络实名制从局部走向全面。推行网络实名制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是什么?网络实名制会对公民网络表达自由产生怎样的影响?网络匿名表达是不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如何看待和处理网络匿名表达与实名制的关... 从2002年到现在的十年间,我国政府推动的网络实名制从局部走向全面。推行网络实名制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是什么?网络实名制会对公民网络表达自由产生怎样的影响?网络匿名表达是不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如何看待和处理网络匿名表达与实名制的关系?本文以我国最新推出的网络实名制相关立法为主要分析对象,探讨实名制作为政府对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制与网络匿名表达的冲突与平衡问题,以期对我国互联网管理制度的法治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实名制 网络匿名表达权 规制 合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业的沉浸偏向:VR新闻生产的变革、问题与思路 被引量:34
13
作者 张超 丁园园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38-41,共4页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新闻业并非技术与行业的简单嫁接,而是具有深层的行业逻辑。文章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对视听叙事的重构,指出目前VR新闻生产面临的诸多问题,未来VR新闻的发展有三种思路:对接媒介事件的直播思路、精耕专题报道的移情思...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新闻业并非技术与行业的简单嫁接,而是具有深层的行业逻辑。文章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对视听叙事的重构,指出目前VR新闻生产面临的诸多问题,未来VR新闻的发展有三种思路:对接媒介事件的直播思路、精耕专题报道的移情思路和开发VR新闻游戏的融合新闻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R新闻 虚拟现实 沉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枣的“元诗”理论及其诗学实践 被引量:8
14
作者 亚思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3-59,共7页
在当代中国诗人中,张枣可谓是用来验证新诗回归语言的最好的案例。用德国汉学家、诗人及译者顾彬的话来说,张枣“是中文里唯一一位多语种的名诗人。他不仅可以用多种语文交流,也阅读和翻译俄语、英语、法语和德语的文学。因而对他而... 在当代中国诗人中,张枣可谓是用来验证新诗回归语言的最好的案例。用德国汉学家、诗人及译者顾彬的话来说,张枣“是中文里唯一一位多语种的名诗人。他不仅可以用多种语文交流,也阅读和翻译俄语、英语、法语和德语的文学。因而对他而言,用汉语写作必定意味着去与非汉语文化和语言进行辨析。这类辨析直接作用于他诗歌构图的形式和结构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实践 张枣 元诗 汉语文化 当代中国 汉语写作 诗人 汉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重塑新闻生产:量化转向、价值扩展与体验升级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彦鹏 毛红敏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24-28,共5页
从新闻内容采集、新闻智能生产与推送、新闻接收体验三个层面探讨人工智能为新闻业带来的全新变革,指出在人工智能的介入下,新闻内容采集从具体转向抽象,形成计算思维主导下的量化信息采集;智能新闻生产与分发从作用于新闻生产效率层面... 从新闻内容采集、新闻智能生产与推送、新闻接收体验三个层面探讨人工智能为新闻业带来的全新变革,指出在人工智能的介入下,新闻内容采集从具体转向抽象,形成计算思维主导下的量化信息采集;智能新闻生产与分发从作用于新闻生产效率层面转向新闻价值层面,实现了新闻价值的时空扩展;新闻接收体验从离身阅读到切身感知,人机交互中的具身性新闻体验得到强化。新闻业应该强化自身数据思维、优化新闻职业结构、在人机互嵌中完成人与技术的共同进化,共塑更好的新闻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新闻生产 计算转向 价值扩展 具身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接触的修辞学考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高万云 赵鹍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0-66,共7页
从修辞学视角看,语言接触与语言创造、语言运用一样,也是一种修辞行为和结果,是一种以交际效果与极尽语言文字一切可能性为目的的语言对接,一种以适应题旨情境为基本原则的修辞运筹。因此,对语言接触的研究自然也应该借助动态的修辞学方... 从修辞学视角看,语言接触与语言创造、语言运用一样,也是一种修辞行为和结果,是一种以交际效果与极尽语言文字一切可能性为目的的语言对接,一种以适应题旨情境为基本原则的修辞运筹。因此,对语言接触的研究自然也应该借助动态的修辞学方法,这样才可以全面揭示语言接触的运行机制,也可以弥补其他视角研究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接触 效度原则 语境适应 修辞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场”的叙事:出镜记者的叙事视角初探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超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8-83,共6页
出镜报道作为一种"现场书写"的电视新闻文本,与其他新闻叙事文本最大的不同在于叙事者——出镜记者的外显。通过对叙事学相关研究的借鉴,出镜记者的叙事视角可分为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复合视角。但是出镜记者的叙事视角并非... 出镜报道作为一种"现场书写"的电视新闻文本,与其他新闻叙事文本最大的不同在于叙事者——出镜记者的外显。通过对叙事学相关研究的借鉴,出镜记者的叙事视角可分为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复合视角。但是出镜记者的叙事视角并非完全由出镜记者个人主导,叙事视角表面上是"谁看",深层次是"谁怎样看",叙事视角的选择是社会语境、传者语境、新闻客体语境、受众接受语境综合考量的结果,叙事视角还影响出镜报道的表征真实、观众的解码立场和新闻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镜记者 叙事视角 拟人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修辞学方法论的三个理论问题 被引量:4
18
作者 高万云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0-136,共7页
汉语修辞学方法论始终是修辞学界意义最大、难度最大、争议也最大的"老大难"问题,深层原因就是研究者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的方法"的认识不到位,且不在同一层面讨论问题。而要突破这一困局,就必须重新认... 汉语修辞学方法论始终是修辞学界意义最大、难度最大、争议也最大的"老大难"问题,深层原因就是研究者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的方法"的认识不到位,且不在同一层面讨论问题。而要突破这一困局,就必须重新认识三个理论问题,即修辞学方法的目的性、层次性和契合性,从而为汉语修辞学的科学建构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修辞学 方法论 目的性 层次性 契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粹直观与异质美学——列维纳斯论直觉、感知与审美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中 《江淮论坛》 CSSCI 2014年第4期35-40,共6页
借助"直观(觉)"这一现象学原则和方法,列维纳斯得以回到事物实在,并重新"看(见)世界"、重新"发现"世界。他对海德格尔"有"(实存)的反驳和颠倒,既是对所谓"il ya"(有)的解放,也是对&q... 借助"直观(觉)"这一现象学原则和方法,列维纳斯得以回到事物实在,并重新"看(见)世界"、重新"发现"世界。他对海德格尔"有"(实存)的反驳和颠倒,既是对所谓"il ya"(有)的解放,也是对"无限"的呼告和吁请。这些努力都源自他对"感性"和"异质性"的直觉(观)。在描述"il ya"时,列维纳斯坚持认为它是原质和第一性的,它本身就是"异质性"。以"il ya"为起点,列氏发现新的、特殊的"异质性"(即"他人"),并由此展开一种所谓"他异性"伦理(美)学。质言之,列维纳斯他异性美学观念就是:在艺术真实中保存异质感,驱除可见形式所依存的灵魂,解除被再现客体为表述服务的宿命。由此可见,这种"异质性美学"远离和拒绝了胡塞尔和梅洛-庞蒂、存在主义,甚至一切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觉(观) 意向性 “il ya”(有) 现象学 异质性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0年代沪上文坛独特的“新感觉”——南洋华侨作家黑婴的“乡愁”书写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慧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2-110,共9页
史称"新感觉派"后起之秀的黑婴是唯一一位跻身于1930年代中国主流文坛的南洋华侨作家。这位生于荷印棉兰,长于广东梅县,深造于"魔都"上海的新一代南洋华侨,在"民国时态"浓郁的南洋氛围中登陆沪上文坛。... 史称"新感觉派"后起之秀的黑婴是唯一一位跻身于1930年代中国主流文坛的南洋华侨作家。这位生于荷印棉兰,长于广东梅县,深造于"魔都"上海的新一代南洋华侨,在"民国时态"浓郁的南洋氛围中登陆沪上文坛。在此跨文化的激烈碰撞与深度融合中,黑婴经由"乡愁"的激发与引领,讲述了新一代南洋华侨青年的苦难、迷惘以及艰难的蜕变。今天看来,这种包含着独特生命体验和丰富历史痛感的文化乡愁,正是南侨作家黑婴在"华文文学"和"海派文学"的脉络之外,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真正而独特的"新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觉派 1930年代 沪上文坛 黑婴 南侨作家 “民国时态” 乡愁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