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b^(3+),Sm^(3+)掺杂的可变色KSrGd(WO_(4))_(3)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1
作者 王元娥 王晶 +2 位作者 葛彩霞 傅国娟 宋明君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4-683,共10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系列Tb^(3+)、Sm^(3+)单掺及Tb^(3+)/Sm^(3+)共掺杂的KSrGd(WO_(4))_(3)荧光粉,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对合成荧光粉的结构、发光性能及能量传递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在260...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系列Tb^(3+)、Sm^(3+)单掺及Tb^(3+)/Sm^(3+)共掺杂的KSrGd(WO_(4))_(3)荧光粉,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对合成荧光粉的结构、发光性能及能量传递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在260和405 nm波长激发下,Tb^(3+)和Sm^(3+)各自发出较强的绿色光和橙红色光,二者的最佳掺杂浓度分别为0.7和0.08,此后,在浓度猝灭效应的影响下,Tb^(3+)和Sm^(3+)的发光强度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在KSrGd(WO_(4))_(3)∶x Tb^(3+)和KSrGd(WO_(4))_(3)∶y Sm^(3+)样品中,激活剂离子间的能量传递类型分别为电偶极-电四极、电偶极-电偶极作用。在KSrGd(WO_(4))_(3)∶Tb^(3+)荧光粉中,当掺入Sm^(3+)后,在发射光谱图上,既出现了Tb^(3+)的特征发射峰,也观察到了Sm^(3+)的特征发射峰,而且随着Sm^(3+)掺杂浓度的增加,Tb^(3+)的发光强度渐渐变弱,Sm^(3+)的发光强度却逐渐增强。实验结果表明Tb^(3+)/Sm^(3+)掺杂的KSrGd(WO_(4))_(3)荧光粉中不仅存在WO_(4)^(2-)基团向Tb^(3+)、Sm^(3+)的能量传递,也存在Tb^(3+)向Sm^(3+)的能量传递,Tb^(3+)荧光寿命实验也证实了Tb^(3+)向Sm^(3+)的能量传递。通过CIE色坐标计算,随着Sm^(3+)共掺杂浓度的增加,荧光粉的发光颜色从绿色逐渐向橙红色方向移动,实现了荧光粉的发光颜色可调,因而,合成的荧光粉在近紫外激发的白光发光二极管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SrGd(WO_(4))_(3) 荧光粉 高温固相法 浓度猝灭效应 能量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