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肥一体化追氮配施氮肥增效剂对冬小麦生长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1
作者 吴英杰 董元杰 +3 位作者 孙桂阳 尹雯靖 代兴龙 贺明荣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5-294,共10页
[目的]为探讨添加氮肥增效剂对小麦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方法]试验共设对照(CK)、U(T1)、U+NBPT(T2)、U+DMPP(T3)和U+NBPT+DMPP(T4) 5个处理,在拔节期水肥一体化追肥,比较各处理对冬小麦生长、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生理特性的... [目的]为探讨添加氮肥增效剂对小麦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方法]试验共设对照(CK)、U(T1)、U+NBPT(T2)、U+DMPP(T3)和U+NBPT+DMPP(T4) 5个处理,在拔节期水肥一体化追肥,比较各处理对冬小麦生长、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与T1处理相比,T2~T4均能提高小麦株高、干物质量和产量,其中,T4干物质量和产量分别显著提高32.35%和17.19%;T2~T4均能显著提升小麦水氮利用效率,提高土壤供氮能力,其中,T4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贡献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8.96%、17.19%、89.36%、61.57%和17.59%;在孕穗期土壤NH_(4)^(+)-N质量分数、NO_(3)^(-)-N质量分数和NH_(4)^(+)-N表观硝化率较T1分别显著降低6.04%、18.74%和5.03%,在孕穗期土壤脲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和羟胺还原酶活性较T1分别显著降低30.37%、20.04%、14.54%和7.04%;尿素配施抑制剂能够提高小麦叶片叶绿素质量分数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质量分数和超氧因子产生速率,延缓叶片衰老,促进小麦后期对氮肥的吸收,提高氮素利用率。[结论]尿素配施NBPT和DMPP双抑制剂能够促进小麦生长,优化土壤氮代谢酶活性和叶片生理特性,提高光合能力,延缓叶片衰老,最终提高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率,是最优的水肥一体化添加抑制剂方式。研究结果可为小麦高效施用氮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一体化 脲酶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 土壤氮 小麦产量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润土和腐植酸对猪粪堆肥Zn、Cu钝化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朱桃川 李泽康 +5 位作者 明玉飞 李传福 高舒 董智 焦树英 李永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7-946,共10页
为提高堆肥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通过单独添加10%膨润土(BT)、10%腐植酸(HA)以及2.5%膨润土+7.5%腐植酸(BH1)、5.0%膨润土+5.0%腐植酸(BH2)和7.5%膨润土+2.5%腐植酸(BH3)混合添加的方式,开展了其对猪粪堆肥重金属Zn、Cu钝化效... 为提高堆肥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通过单独添加10%膨润土(BT)、10%腐植酸(HA)以及2.5%膨润土+7.5%腐植酸(BH1)、5.0%膨润土+5.0%腐植酸(BH2)和7.5%膨润土+2.5%腐植酸(BH3)混合添加的方式,开展了其对猪粪堆肥重金属Zn、Cu钝化效果及微生物群落组成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添加膨润土和腐植酸延长了堆肥高温期,BH3处理的可溶性有机碳(DOC)降解率达40.52%,较对照(CK)显著提高12.46个百分点(P<0.05)。堆肥过程中,BH3处理下的Cu生物有效态占比较堆肥前下降12.17个百分点,而Zn可氧化态占比较堆肥前上升29.74个百分点,降幅和升幅均显著高于其余处理(P<0.05)。与CK和单独添加处理相比,混合添加可显著提高重金属Cu、Zn钝化效率,BH3处理对Cu和Zn的钝化率分别达79.84%和36.97%,较CK分别显著提高47.80个百分点和23.09个百分点(P<0.05)。膨润土和腐植酸混合添加,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厚壁菌门、梭菌纲等参与纤维降解的有益物种相对丰度的升高。BH3处理下拟杆菌门和拟杆菌纲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同时期的其他各处理。研究表明,膨润土和腐植酸与猪粪共堆肥更有利于堆肥腐熟和重金属钝化,混合添加7.5%膨润土和2.5%腐植酸为最佳推荐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粪堆肥 膨润土 腐植酸 重金属钝化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菇渣有机肥配施脱硫石膏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土活性有机碳及其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李传福 徐家林 +5 位作者 明玉飞 高舒 吕欣 杨宇轩 李永强 焦树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7-397,共11页
[目的]为探讨菇渣有机肥与脱硫石膏对盐碱土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方法]以黄河三角洲新垦殖小麦-玉米轮作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设置不施肥(CK)、农民常用施肥(CN)、菇渣有机肥(MCOF)、菇渣有机肥+脱硫石膏(MC... [目的]为探讨菇渣有机肥与脱硫石膏对盐碱土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方法]以黄河三角洲新垦殖小麦-玉米轮作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设置不施肥(CK)、农民常用施肥(CN)、菇渣有机肥(MCOF)、菇渣有机肥+脱硫石膏(MCOG)4个处理,通过3年田间施肥处理。[结果]菇渣有机肥与脱硫石膏配施显著降低0-20 cm土壤盐碱度,提高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p<0.05);各处理0-20 cm土层总有机碳(TOC)、易氧化有机碳(EOC)、微生物量碳(MBC)含量高于20-40 cm土层,而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则相反;与CN处理相比,MCOG处理0-20 cm土层TOC、EOC、WSOC、MBC分别显著提高15.48%,23.50%,18.98%,51.40%,EOC和MBC有效率分别提高13.94%,30.49%,且MCOG处理较CN和CK处理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显著提高15.38%和20.00%;MBC的敏感性指数均高于其他有机碳组分,MCOG处理MBC值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TOC含量取决于其活性组分,而影响盐碱土有机碳活性组分含量及其有效率、碳库管理指数的主要因素为pH、CEC和EC。[结论]菇渣有机肥与脱硫石膏配施能显著降低土壤盐碱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并增强固碳效率,研究结果为拓展盐碱地土壤有机改良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菇渣有机肥 脱硫石膏 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肥强化植物间作修复镉锌污染土壤效应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邹嘉成 牛莹新 +4 位作者 宋付朋 邢晓飞 陈国卫 诸葛玉平 娄燕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4-312,共9页
小麦间作伴矿景天是一种原位绿色、边生产边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有效方式,施用钾肥是保障小麦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为了研究不同类型和用量的钾肥对小麦间作伴矿景天修复镉(Cd)、锌(Zn)污染土壤的强化效果,采用室外盆栽试验方法,以不... 小麦间作伴矿景天是一种原位绿色、边生产边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有效方式,施用钾肥是保障小麦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为了研究不同类型和用量的钾肥对小麦间作伴矿景天修复镉(Cd)、锌(Zn)污染土壤的强化效果,采用室外盆栽试验方法,以不施钾肥为对照处理,研究了不同类型钾肥(氯化钾、硫酸钾)及施用量(50、100 mg·kg^(-1)和200 mg·kg^(-1),以K2O计)对土壤pH和Cd、Zn含量、小麦和伴矿景天幼苗生物量及其Cd、Zn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处理,施用氯化钾和硫酸钾均能降低土壤pH,且施用量增至200 mg·kg^(-1)时土壤pH值降幅最大,分别降低了0.322和0.411。氯化钾和硫酸钾对土壤有效态Cd、Zn含量的提升效果均随施用量的提高而增强,均提高了小麦幼苗与伴矿景天生物量并促进了对Cd、Zn的积累。施用钾肥后,土壤Cd的去除率在15.1%~23.8%,土壤Zn的去除率在1.75%~4.70%。研究表明,施用钾肥均对小麦间作伴矿景天修复土壤Cd、Zn污染具有良好的强化效应,且氯化钾施用量200 mg·kg^(-1)的修复效果优于其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钾肥 施用水平 镉锌污染 小麦幼苗 伴矿景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藻类物质对土壤碳组分、酶活性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5
作者 吕浩楠 杨闻天 +7 位作者 周晓嘉 卢方珂 吴清云 张良金 单夫业 董勤德 杨越超 申天琳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48-1559,共12页
探究了海藻肥中的主要功能成分——褐藻类物质对土壤性质、碳组分、酶活性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在影响。采用土壤室内培养的方法,设置空白对照(CK)、褐藻原粉处理(Sea)、黏度为66 MPa·s的海藻酸钠处理(Alg66)、黏度为360 MPa·s... 探究了海藻肥中的主要功能成分——褐藻类物质对土壤性质、碳组分、酶活性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在影响。采用土壤室内培养的方法,设置空白对照(CK)、褐藻原粉处理(Sea)、黏度为66 MPa·s的海藻酸钠处理(Alg66)、黏度为360 MPa·s的海藻酸钠处理(Alg360)和岩藻多糖处理(Fuc),共5个处理,在25℃下培养112 d,定期取样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碳组分、土壤酶活性和温室气体。结果发现,与CK相比,添加褐藻类物质均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Sea处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19.83%和260.23%;褐藻提取多糖处理(Alg66、Alg360、Fuc)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降低了17.67%、2.74%和20.15%,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11.41%、3.85%和6.36%。Fuc处理能显著提高活性碳组分含量,尤其是溶解性有机碳,在培养期结束时较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含量为CK的6.34倍。Fuc处理提高了土壤β-葡萄糖苷酶(B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木糖苷酶(BX)、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活性。与CK相比,添加褐藻类物质均提高了CO_(2)排放量,Alg66、Alg360能够减少N_(2)O排放,各处理对CH_(4)排放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上述结果表明,褐藻类物质能够提高土壤碳氮养分。岩藻多糖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和活性碳组分含量,海藻酸钠能够降低N_(2)O排放。由此可见,褐藻类物质具有一定的绿色增效潜力,其不同成分对土壤的作用效果各异,在新型肥料的生产与应用领域存在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藻类物质 海藻酸钠 岩藻多糖 土壤酶活性 土壤碳组分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与脱硫石膏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传福 朱桃川 +5 位作者 明玉飞 杨宇轩 高舒 董智 李永强 焦树英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78-888,共11页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制约了土壤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施用改良剂是改良盐碱土的有效措施,前期研究集中于有机肥对盐碱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有机肥与脱硫石膏配施对滨海盐碱地团聚体有机碳组分变化作用机制缺...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制约了土壤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施用改良剂是改良盐碱土的有效措施,前期研究集中于有机肥对盐碱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有机肥与脱硫石膏配施对滨海盐碱地团聚体有机碳组分变化作用机制缺乏研究。选用有机肥与脱硫石膏配施,探究其对盐碱土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影响,以期为改善盐碱地垦殖区土壤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黄河三角洲新垦殖小麦-玉米轮作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设置不施肥(CK)、农民常用施肥(CN)、猪粪有机肥(PCOF)、猪粪有机肥+低量石膏(PCOF-1)、猪粪有机肥+高量石膏(PCOF-2)共5个处理。通过3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CK、CN处理相比,PCOF-1处理显著提高0-20 cm土层0.25-0.053 mm粒径团聚体占比(P<0.05),分别显著增加13.39%、22.69%,降低<0.053 mm粒径团聚体占比,分别显著降低39.05%、43.29%,PCOF-1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GMD较CN、CK处理显著增加20%、16.42%。有机肥与脱硫石膏处理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全土和团聚体总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P<0.05),PCOF-1处理全土总有机碳(TOC)及其组分(MBC、WSOC、EOC、AHCⅠ、AHCⅡ)较CN处理分别显著提高6.75%、92.75%、13.36%、58.49%、16.33%、21.37%,并显著提高>0.25 mm和0.25-0.053 mm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组分贡献率,降低<0.053 mm粒径中有机碳组分贡献率。土壤微生物量碳的敏感性指数均高于其他有机碳组分,且PCOF-1处理MBC值最高。因此,在农民常用施肥基础上,低量脱硫石膏与猪粪有机肥配施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小麦玉米轮作土壤有较好的质地改善和增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粪有机肥 脱硫石膏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组分 贡献率 敏感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膜氮肥一次性减量施用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卞文新 马晓晓 +5 位作者 孙东旭 徐湘茗 于宏宇 胡汐莹 杨越超 申天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40-1851,共12页
【目的】研究一次性减量施用包膜氮肥在冬小麦上的应用效果,以确保小麦稳产高产的同时,减少施肥农业投入和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方法】本试验于2018—2021年在山东桓台进行,设置农民常规施氮量225 kg/hm^(2)和减量30%(157.5 kg/hm^(2))... 【目的】研究一次性减量施用包膜氮肥在冬小麦上的应用效果,以确保小麦稳产高产的同时,减少施肥农业投入和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方法】本试验于2018—2021年在山东桓台进行,设置农民常规施氮量225 kg/hm^(2)和减量30%(157.5 kg/hm^(2))两个氮素水平,供试氮肥包括普通尿素(BBF)、树脂包膜氮肥(PF)、水基聚合物包膜氮肥(WF)和掺混包膜氮肥(MF),以不施氮肥为对照,共9个处理。通过25℃静水和田间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树脂包膜氮肥和水基聚合物包膜氮肥的控释性能。开展3年田间试验,调查不同氮肥及用量下,冬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用状况、产量、经济效益,以及土壤氮素和有机质含量。【结果】在25℃静水中,树脂包膜氮肥控释期达119天,水基聚合物包膜氮肥在第14天即累积释放84.7%。在田间培养试验中,树脂包膜氮肥和水基聚合物包膜氮肥的养分释放曲线均为“S”型,控释期分别达210和180天。与习惯施氮量相比,氮素减施30%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氮素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在小麦苗期,施用普通尿素的土壤NO_(3)^(-)-N和NH_(4)^(+)-N含量最高;在拔节期之后,施用树脂包膜氮肥的土壤NO_(3)^(-)-N和NH_(4)^(+)-N含量显著高于施普通尿素处理。在减氮30%条件下,包膜氮肥能够维持小麦生育期内土壤无机氮水平,并减少NO_(3)^(-)-N和NH_(4)^(+)-N向深层土壤的转移。常规施氮量下,PF1、WF1和MF1处理冬小麦分别比BBF1增产8.03%、6.73%和2.79%,分别增收18.55%、15.92%和7.06%。减氮30%条件下,PF2、WF2和MF2处理冬小麦产量与BBF1无显著差异,但分别增收9.06%、3.31%和6.86%。施用同种氮肥处理的年平均小麦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水基聚合物包膜氮肥和树脂包膜氮肥增产效果最好。【结论】一次性基施树脂包膜氮肥、水基聚合物包膜氮肥和二者掺混包膜氮肥,在减少常规氮投入量30%的条件下,均能在小麦整个生育期维持较高的土壤无机氮浓度,进而获得与常规施氮量(尿素)相当的小麦产量。氮肥投入量的减少以及包膜氮肥的施用均能提高氮素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施用包膜氮肥提高了小麦产量,一次性基施减少了施肥劳动力投入,提高了小麦生产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一次性施肥 包膜氮肥 产量 经济效益 氮素利用率 土壤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实现山东夏玉米氮肥减施和一次性基施 被引量:3
8
作者 孙东旭 马晓晓 +3 位作者 商启寰 卞文新 杨越超 申天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2-923,共12页
【目的】相比于普遍的树脂包膜材料,新型水基聚合物包膜材料具有环境友好、成本低等特点。我们研究了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在氮肥减量和一次性基施条件下,满足山东省夏玉米全生育期氮素营养供给和实现夏玉米稳产高效的可行性。【方法】采... 【目的】相比于普遍的树脂包膜材料,新型水基聚合物包膜材料具有环境友好、成本低等特点。我们研究了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在氮肥减量和一次性基施条件下,满足山东省夏玉米全生育期氮素营养供给和实现夏玉米稳产高效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田间释放率测定方法,研究供试水基聚合物包膜氮肥(WF)和树脂包膜氮肥(PF)的控释性能,计算理论最佳掺混比例。于2018—2020年在山东青州和桓台开展3年田间试验,设置常规用量(N 225 kg/hm^(2))和减施30%氮量(N 157.5 kg/hm^(2))两个氮素水平,分别采用普通尿素(BF)、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WF)、树脂包膜尿素(PF)、WF和PF按1∶0.52质量比例掺混(MF) 4种氮肥,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共9个处理。普通尿素采用基施加追施方法,包膜尿素均为一次性基施。测定了土壤氮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氮素利用率、氮素累积吸收量和夏玉米产量。【结果】WF、PF两种包膜尿素在青州和桓台2个试验点的总释放率分别超过了90%和80%,WF的田间释放率高于PF且其释放特征更符合夏玉米生育前期对氮素的需求。同一氮肥用量下,青州、桓台两地WF、PF和MF处理间3季夏玉米平均产量均无显著差异,与BF1普通尿素(常规用量)处理也均无显著差异,但BF减氮30%处理的产量显著低于BF常规用量处理,且只有WF减氮30%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BF减氮30%处理。与BF常规用量处理相比,在青州和桓台试验点3季夏玉米的6个包膜肥处理均显著增加了氮肥利用率;在青州试验点WF减氮30%和PF减氮30%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分别增加了49.0%和32.5%,在桓台试验点只有WF减氮30%处理显著增加了40.9%。在青州,抽雄期和成熟期WF和PF处理的NH_(4)^(+)-N含量均显著高于BF常规用量处理,WF常规用量和PF常规用量处理的NO_(3)^(-)-N含量显著高于BF常规用量处理;在桓台,抽雄期和成熟期各处理土壤NH_(4)^(+)-N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F和WF处理的土壤NO_(3)^(-)-N含量均显著高于BF常规用量处理。【结论】新型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的氮素释放总量高,且前期释放特征更符合夏玉米拔节期至抽雄期的氮素需求。氮肥减施并一次性基施条件下,两种包膜尿素均可提高夏玉米抽雄期和成熟期的土壤无机氮水平,维持稳定的夏玉米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新型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提升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的效果优于树脂包膜尿素,也优于二者掺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 树脂包膜尿素 一次性施肥 减量施氮 产量 氮肥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粪沼液施用浓度对土壤肥力及芹菜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娇 张学英 +1 位作者 时连辉 李恕艳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0-136,共7页
为研究规模化肉鸭养殖粪水发酵沼液作为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实现沼液的资源化利用,本试验以津南实心芹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法,以不施肥和施用化肥作为对照,设置沼液施用浓度梯度(鸭粪沼液分别稀释7.5、10、15、30倍... 为研究规模化肉鸭养殖粪水发酵沼液作为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实现沼液的资源化利用,本试验以津南实心芹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法,以不施肥和施用化肥作为对照,设置沼液施用浓度梯度(鸭粪沼液分别稀释7.5、10、15、30倍,即沼液用量分别为1.30、1.00、0.65、0.33 L/m^(2))处理,研究鸭粪沼液施用量对土壤肥力及芹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鸭粪沼液对土壤pH值影响不大,可显著提高电导率和土壤肥力。与施化肥对照相比,鸭粪沼液施用量为1.30 L/m^(2)时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21.99%、37.07%、24.64%、38.81%,与1.00 L/m^(2)用量处理差异不显著;土壤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活性均在鸭粪沼液稀释7.5倍时达到最大值,且较化肥处理分别提高72.14%、26.15%、18.81%,过氧化氢酶活性在鸭粪沼液稀释10倍时达到最大值。施用鸭粪沼液芹菜株高、茎粗及叶绿素含量均显著提高,其产量比施化肥提高1.74%~30.64%。综上,鸭粪沼液稀释10倍即沼液施用量1.00 L/m^(2)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促进芹菜生长,提高芹菜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粪沼液 施用浓度 土壤肥力 土壤酶活性 芹菜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氮肥在稻麦轮作体系上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吕浩楠 周晓嘉 +3 位作者 吴金鹏 王亚卓 杨越超 申天琳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3-929,共7页
化肥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40%以上,但长期使用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和面源污染等问题同样亟待23解决。控释肥料能控制养分在土壤中的释放,让养分供应与作物各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相同步,对化肥减施增效、提高作物产... 化肥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40%以上,但长期使用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和面源污染等问题同样亟待23解决。控释肥料能控制养分在土壤中的释放,让养分供应与作物各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相同步,对化肥减施增效、提高作物产量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稻麦轮作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制度,控释肥在稻麦轮作体系上的应用能够在保障粮食增产稳产的基础上,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面源污染。本文从控释氮肥的研究进展、控释氮肥对稻麦轮作系统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控释氮肥肥效的因素等方面,为小麦、水稻专用控释肥的开发,以及控释氮肥在稻麦轮作系统中的生产应用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肥 稻麦轮作 肥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对复垦土壤碳氮磷养分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明玉飞 朱桃川 +5 位作者 张金豪 李传福 高舒 徐家林 李永强 焦树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6,共9页
为研究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对复垦土壤质量改善和生物改土的效果,以种植作物地和撂荒地为对照,分析建筑复垦地多年种植紫花苜蓿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的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结果表明,长期种植紫花苜蓿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 为研究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对复垦土壤质量改善和生物改土的效果,以种植作物地和撂荒地为对照,分析建筑复垦地多年种植紫花苜蓿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的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结果表明,长期种植紫花苜蓿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EC),对表层土壤保水效果较好,显著提升土壤有效养分含量(P<0.05);与作物地和撂荒地相比,苜蓿地土壤SOC和TN含量显著提高(P<0.05),但0~20 cm土壤TP含量显著低于作物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0~20 cm土壤化学计量差异显著,苜蓿地土壤C/N显著低于作物地和撂荒地(P<0.05),而土壤C/P和N/P则表现为苜蓿地显著高于作物地和撂荒地(P<0.05)。种植紫花苜蓿有助于提升土壤有机碳氮活性组分,0~20 cm土层苜蓿地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较作物地分别提高88.38%、17.24%和39.16%(P<0.05),苜蓿地颗粒有机氮(PO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酸解有机氮组分含量最高,PON和MBN比作物地显著提高135.29%和17.39%,较撂荒地显著提高207.69%和28.41%。因此,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对土壤质量和有机碳氮活性组分均有改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退化土壤修复和复垦土壤生物改土效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土地利用类型 碳氮磷化学计量 土壤碳氮有机组分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不同盐度壤土表层水盐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术伟 常春艳 +2 位作者 王卓然 高鹏 赵庚星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7期43-49,共7页
为防治黄河三角洲土壤次生盐渍化,通过配制轻度、中度、重度盐渍化程度的壤质土体,进行土壤水盐关系试验,利用经典统计分析、线性回归分析、Origin图表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在加水升盐、淋水降盐、蒸发返盐过程中土壤水盐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防治黄河三角洲土壤次生盐渍化,通过配制轻度、中度、重度盐渍化程度的壤质土体,进行土壤水盐关系试验,利用经典统计分析、线性回归分析、Origin图表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在加水升盐、淋水降盐、蒸发返盐过程中土壤水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测算土体田间持水量估算了大田降盐灌水参数。结果表明,(1)升盐过程中,土壤表层水盐呈现正向线性关系,含水率的增加对含盐量较高的土体影响较显著,高水高盐环境下的水盐相关性高于低水低盐环境下的水盐相关性;(2)降盐过程中,土壤表层水盐呈现负向线性关系,达到田间持水量后再注入2%的水时,各土体内盐分下降的幅度最大,随后趋于平缓;(3)当体积含水率达到20%时,土体达到田间持水量,每667 m^(2)农田灌入约6.6 m^(3)水时,中度盐渍化土降为轻度盐渍化;灌入约7.8 m^(3)水时,重度盐渍化土降为轻度盐渍化;(4)自然蒸发情况下,重度盐渍土体返盐速率明显快于中度盐渍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渍化 电导率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盐量 线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测墒补灌模式对黄淮海区域夏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13
作者 邢晓飞 宋付朋 +3 位作者 王祥峰 杨志峰 王文杰 秦涛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2,共7页
为探索黄淮海区域夏玉米最优测墒补灌模式,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夏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开花期和籽粒灌浆期均分别设0~40 cm土层控制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70%和75%补灌模式2个,以常规灌溉模式(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100%)为对照,研究不同模式... 为探索黄淮海区域夏玉米最优测墒补灌模式,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夏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开花期和籽粒灌浆期均分别设0~40 cm土层控制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70%和75%补灌模式2个,以常规灌溉模式(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100%)为对照,研究不同模式对夏玉米成熟期土壤养分、玉米长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水分利用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与常规灌溉和70%补灌模式相比,75%补灌模式显著提高了夏玉米成熟期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玉米株高、生物量鲜重、含水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最大增幅分别为8.38%、29.82%、26.74%和12.71%、16.73%、37.76%、18.38%、9.98%、2.56%、12.80%;2)75%补灌模式比常规灌溉模式显著降低了玉米植株耗水总量,节水10.32%,提高了水分利用率25.78%和灌溉水利用率69.71%,75%补灌模式比70%补灌模式水分利用率和灌溉水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5.81%和14.22%。因此,本试验条件下,夏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开花期和籽粒灌浆期75%补灌模式是黄淮海区域夏玉米节水保肥、增产高效的最优测墒补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墒补灌 黄淮海区域 夏玉米 产量 水分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矿粉和糠醛渣不同配比对沥青拌合站回收粉性状及黑麦草生长的影响
14
作者 李佳明 万里 +4 位作者 张海峰 王庆良 苏毅 宁国强 宋付朋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90-898,共9页
为了探讨磷矿粉和糠醛渣不同配比对沥青拌合站回收粉改良为园林绿化用土的效果及其最优配比,采用黑麦草盆栽试验,研究磷矿粉和糠醛渣分别占回收粉干重10%、15%、20%和1%、3%、5%、10%添加比例组合的12个配比处理和1个未添加对照处理对... 为了探讨磷矿粉和糠醛渣不同配比对沥青拌合站回收粉改良为园林绿化用土的效果及其最优配比,采用黑麦草盆栽试验,研究磷矿粉和糠醛渣分别占回收粉干重10%、15%、20%和1%、3%、5%、10%添加比例组合的12个配比处理和1个未添加对照处理对回收粉养分、酶活性和黑麦草长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未添加对照处理相比,磷矿粉和糠醛渣不同配比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回收粉pH,最大降幅达9.85%,改善了回收粉养分状况;提高了黑麦草旺长期回收粉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平均增幅达63.66%;提升了黑麦草植株鲜重、根尖数、总根长、根直径、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平均增幅分别达47.04%、57.98%、57.97%、2.25%、68.13%、87.61%。根据主成分综合得分,磷矿粉10%、15%和20%与糠醛渣1%三个配比处理在改善回收粉养分、酶活性和促进黑麦草生长方面均具有显著的改良效应。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磷矿粉10%与糠醛渣1%为沥青拌合站回收粉改良为园林绿化用土最优的物料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拌合站回收粉 磷矿粉 糠醛渣 黑麦草 改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元壳和卵鞘中甲壳素结构特征与比较分析
15
作者 王晓云 解加卓 +2 位作者 孙中涛 史庆华 杨越超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5-221,共7页
本研究采用酸碱法从土元壳和孵化后的卵鞘中分离甲壳素。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对提取的昆虫甲壳素的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并进行比较不同材料来源的甲壳素物理结构的异同。结果表明,来源于土元壳的... 本研究采用酸碱法从土元壳和孵化后的卵鞘中分离甲壳素。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对提取的昆虫甲壳素的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并进行比较不同材料来源的甲壳素物理结构的异同。结果表明,来源于土元壳的甲壳素与来源于卵鞘的甲壳素物理特性不同。土元壳甲壳素的红外光谱图谱显示酰胺带Ⅰ在1659和1628 cm-1处分裂为两个峰,卵鞘的在1633 cm-1处为单峰;XRD显示土元壳甲壳素具有较强峰,而卵鞘的峰较弱;热重分析显示土元壳甲壳素降解温度高于卵鞘的,这些特征显示土元壳甲壳素具有α-甲壳素特征,卵鞘的则具有β-甲壳素特征。这些结果将有助于昆虫甲壳素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元 卵鞘 甲壳素 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施有机肥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碳氮组分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朱桃川 明玉飞 +3 位作者 李传福 项荣宇 焦树英 李永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87-393,共7页
为探究增施有机肥对盐碱土壤有机碳氮组分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2018年开始的黄河三角洲盐碱垦殖区小麦—玉米轮作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3种处理(普通化肥CN、化肥+猪粪有机肥PCOF和不施肥CK)下土壤有机碳氮组分含量和微生物群落对增... 为探究增施有机肥对盐碱土壤有机碳氮组分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2018年开始的黄河三角洲盐碱垦殖区小麦—玉米轮作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3种处理(普通化肥CN、化肥+猪粪有机肥PCOF和不施肥CK)下土壤有机碳氮组分含量和微生物群落对增施有机肥措施的响应,以期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肥料的投入对盐碱土壤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增施有机肥与单施化肥相比,土壤氮磷钾等基础养分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5.6%,251.7%,65.2%(p<0.05),耕层结构得到改善。(2)增施有机肥有助于土壤有机碳、氮活性组分升高,颗粒有机碳(P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较CN分别显著提高40.8%,13.2%和69.1%;酸解总氮(HTN)和酸解氨基酸态氮(AAN)分别显著提高11.6%和33.3%。单施化肥相比CK,易氧化有机碳(EOC)和MBC分别显著提高32.9%和17.5%,有机氮组分未产生显著影响。(3)经3年有机肥增施,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真菌群落丰富度较CK和CN显著提高,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子囊菌门等有益菌群的相对丰度增加。(4)冗余分析(RDA)显示,有机碳和有机氮组分与微生物群落中有益菌门的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贫营养型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表明,增施有机肥是提高盐碱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真菌群落丰富度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 猪粪有机肥 碳组分 氮组分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三角濒海区土壤水盐时空分异特征及耦合关系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术伟 王卓然 +3 位作者 常春艳 赵庚星 陈悦 潘敬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99-308,315,共11页
选择黄河三角洲代表区域垦利区和无棣县,将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得到的土壤表层水盐数据,按照季节、植被类型、与渤海距离进行归类,利用经典统计分析、耦合度模型、缓冲区分析、Origin三维关系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区土壤表层(0—15 cm)水... 选择黄河三角洲代表区域垦利区和无棣县,将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得到的土壤表层水盐数据,按照季节、植被类型、与渤海距离进行归类,利用经典统计分析、耦合度模型、缓冲区分析、Origin三维关系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区土壤表层(0—15 cm)水盐时空分异特征及其耦合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水盐含量总体较高,含盐量以中度盐渍化为主,垦利土壤表层水盐含量整体高于无棣;不同季节土壤含水量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土壤含盐量排序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耦合度关系比较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排序为荒草地>光板地>耕地>林地,土壤含盐量排序为光板地>荒草地>耕地>林地,耦合度关系比较为光板地>荒草地>耕地>林地;由近海到内陆,研究区土壤表层含水量、含盐量以及水盐耦合度呈现逐步递减的趋势,其中无棣变化趋势较为平缓,垦利土壤含盐量在距海40~50 km处上升,土壤含水量在距海30~40 km处明显上升,表层水盐耦合度也有所提高。研究结果为黄三角濒海区土壤资源的合理规划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土壤含盐量 耦合关系 垦利区 无棣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的黄三角濒海区土壤水盐及其耦合关系时空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术伟 常春艳 +7 位作者 王卓然 赵铭 赵庚星 李因帅 赵环三 赵永昶 王启尧 周家豪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92-804,共13页
水盐时空特征及耦合关系是盐渍化土壤治理和区域生态保护管理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选择黄河三角洲代表性濒海区域——垦利区,采用野外实测与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筛选相关性较高的土壤水盐光谱参量,基于敏感光谱参量构建土壤水盐定量遥... 水盐时空特征及耦合关系是盐渍化土壤治理和区域生态保护管理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选择黄河三角洲代表性濒海区域——垦利区,采用野外实测与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筛选相关性较高的土壤水盐光谱参量,基于敏感光谱参量构建土壤水盐定量遥感反演模型,利用经典统计分析、耦合度模型、缓冲区分析、支持向量机分类等方法,分析研究区土壤表层水盐时空分异特征及其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基于水分敏感光谱指数LSWI、NDII和盐分敏感光谱指数SI-T、NDSI建立的各季节土壤水盐估测模型,验证集R2均大于0.650,RMSE均小于7,Sig<0.001;研究区土壤水盐含量总体较高,含盐量以中度盐渍化为主;不同季节土壤含水量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土壤含盐量排序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水盐耦合度排序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排序为荒草地>光板地>耕地>林地,土壤含盐量排序为光板地>荒草地>耕地>林地,水盐耦合度排序为光板地>荒草地>耕地>林地;由近海到内陆,研究区土壤表层含水量、含盐量以及水盐耦合度呈现逐步递减的趋势,但土壤含盐量在距海>40~50 km处、含水量在距海>30~40 km处明显上升,耦合度也有所提高。本研究提供了濒海区域土壤水盐及其耦合关系的高效定量时空分析方法,研究结果可为滨海盐碱土改良利用与资源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土壤含盐量 耦合关系 时空分异 滨海盐碱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盐渍农田秋季土壤盐分含量微域变异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永昶 常春艳 +5 位作者 王卓然 王启尧 杨婧文 张术伟 李因帅 赵庚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09-1021,共13页
为研究微域尺度滨海盐渍农田土壤盐分变异特征,探究盐渍农田农艺避盐对策,本研究选取利津县和垦利区典型滨海盐渍农田,划分受微地形、紧实度和覆盖状况影响下的典型微区,在秋季野外实地调查采样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实地观测、方差... 为研究微域尺度滨海盐渍农田土壤盐分变异特征,探究盐渍农田农艺避盐对策,本研究选取利津县和垦利区典型滨海盐渍农田,划分受微地形、紧实度和覆盖状况影响下的典型微区,在秋季野外实地调查采样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实地观测、方差分析和数据分析对比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秋季土壤盐分的微域变异特征。结果表明:试验区为轻、中度盐渍化农田,土壤表层盐分微域变异特征受微地形、紧实状况、覆盖状况影响,且各微区变异系数最高可达21.0%,呈中等程度变异;在微域尺度下,麦田不同微地形影响下土壤盐分含量垄间坡顶处较垄沟低洼处平均提高18.6%,不同紧实状况影响下土壤盐分含量紧实处较松散处平均提高44.7%;玉米田不同杂草覆盖土壤盐分含量裸露处较杂草茂盛处平均提高30.8%,地膜覆盖土壤盐分含量膜外较膜内平均提高44.7%;棉田地膜覆盖土壤盐分含量膜外较膜内平均提高31.5%。研究表明,土壤含盐量随微地形由低到高、紧实状况由松散到紧实、杂草覆盖状况由密到疏、地膜覆盖状况由膜内到膜外而逐渐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 盐渍农田 微域 土壤盐分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黄金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尹雯靖 何伟 +3 位作者 田艳领 齐海季 王会 诸葛玉平 《落叶果树》 2022年第6期37-40,共4页
为探索化肥减量配施商品有机肥对黄金梨产量、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助力“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下的梨产业发展,在山东省宁阳县开展了黄金梨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实验。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化肥减量25%+低量有机肥(RCF1+M1)... 为探索化肥减量配施商品有机肥对黄金梨产量、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助力“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下的梨产业发展,在山东省宁阳县开展了黄金梨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实验。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化肥减量25%+低量有机肥(RCF1+M1)、化肥减量50%+中量有机肥(RCF2+M2)、高量有机肥(M3)5个处理。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RCF1+M1处理黄金梨产量和总利润最高;与CF相比,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有增加黄金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趋势,高量有机肥(12000 kg/hm^(2))处理增幅最明显。综合考虑黄金梨产量、品质及土壤增碳效果,化肥减量25%(N-P_(2)O_(5)-K_(2)O:630-337.5-525 kg/hm^(2))并配施商品有机肥3000 kg/hm^(2)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减量 有机肥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